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环骑华夏进入内蒙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9)
6月30日早上近7:00时许从旅店里出来,首先顺路走马观花地浏览观赏了以神木八景之一著称的东山——九龙山的东山庙宇群,然后沿九龙路出城;出城后不久前方封路,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通行,8:30分到达店塔吃早点,9:00时许从店塔越过大桥,骑上了214省道……,12:30分到达大柳塔吃午饭,饭后继续骑行。
15:30分许到达陕西最北边的加油站——这个加油站虽然是在陕西境内,却与陕北的加油站大相径庭,一改那种平顶开放状的形态和设置,老远看上去有点蒙古包的意思,圆形尖顶还以为是到了内蒙古境内了,骑到跟前一打问还是陕北的地界、还是陕北的加油站,在此休憩了一会儿,继续上路不一会就骑出了陕西地界。
16:00时许到达鄂尔多斯地界——过桥后进入内蒙,与陕北挥挥手就拜拜了。17:00时翻过一个大坡后,初见沙漠丘陵景象,这里是鄂尔多斯市东部,分布于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南部的丘陵沟壑区,海拨高度为1300-1500米,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市总土地面积的30%。该区域属于鄂尔多斯沉降构造盆地的中部,其地表侵蚀强烈,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基岩裸露,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土壤种类以栗钙土为主,大多不宜耕作,属宜林宜牧地区,特别适宜发展松柏等价值高的经济林;对于水果生产,这一地区条件极好,日照充足,水源丰富,受风沙影 响小;这部分地区内沿河沟畔也有不少的下湿地和人工淤澄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好地方。
鄂尔多斯中部是库布其、毛乌素沙漠区——库布其、毛乌素两大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 库布其沙漠北临黄河平原,呈东西条带状分布。毛乌素沙漠地处鄂尔多斯市腹地, 分布于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部分和乌审旗;两大沙区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40%左右,其中库布其沙漠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2.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大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动性的新月型沙丘及沙丘链极少;库布其多为细、中沙,而毛乌素则以中、粗沙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很好,发展林牧业前景广阔;鄂尔多斯市西部是坡状高原区,西部包括鄂托克旗大部和鄂托克前旗、杭锦旗的部分,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24%以上;该区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海拨高度1300-1500米;这里气候较为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土壤成分以钙土为主,部分地区也有不少风积沙,植被以野生植物为主,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地方。
虽然鄂尔多斯境内有着那么多的不毛之地:东部的丘陵沟壑区、中部的库布其-毛乌素沙漠区、西部是坡状高原区,但在其地下却储量有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截至2012年已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三分之一;已探明稀土高岭土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米处,总储量约近1万亿吨;在鄂尔多斯市8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鄂尔多斯市的煤田按地域位置,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煤田——即:东部准格尔煤田、西部卓资山煤田、南部东胜煤田、北部乌兰格尔煤田;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面积广,而且煤质品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而且大多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开采;四大煤田,除乌兰格尔煤田外,其余均正在开采之中。
除此之外,鄂尔多斯还 发现储有大量的新型资源——石油、天然气;这一资源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在乌兰---格尔一带,即:杭锦旗北部,地质勘探部门已经发现20多处油气田,鄂托克旗境内现已探明油气储量 11亿立方米,在乌审旗南部也发现了油气田;当然这两种资源还正在进一步勘探之中,储量难以估量;在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分布的资源主要是油页岩,已探明储量 为3.7亿多吨,其中工业储量66万吨,储藏厚度一般为3米--5米,含油率1.5%--10.4%;在鄂尔多斯西部的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的湖泊中还储藏分布着大量的天然碱,鄂尔多斯市现有(截至2012年)天然碱湖19处、储量7000亿吨、伴生天然碱储量1300万吨;这些天然碱中,含碳酸钠加碳酸氢钠占19%--41%、氯化钠小于4%、硫酸钠小于13%、水不溶物小于20%,具有比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境内的达拉特旗、杭锦旗北部地区还是芒硝的主要储藏分布区,其间的露天湖芒硝含量在20%--19%之间,,探明总储量(截至2012年)70亿吨,大多适宜露天开采;其中位于达拉特旗还有特大型芒硝矿,储量达68.7亿吨,地下埋藏深度平均为100米左右;从规模、质量到开采条件,均属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优质芒硝矿;食盐主要分布于杭锦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有矿产地14处,探明(截至2012年)总储量956万吨。
鄂尔多斯境内的硫磺主要赋存黄铁矿(也称硫铁矿)中,以天然黄铁矿形式产出;分布地主要 在准格尔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境内;据说地质储量达3256.5万吨,截至2012年,已经探明的储量232.5万吨;泥炭在鄂尔多斯市8个旗(市)均有发现,现有产地42处、探明储量537.6万吨,泥炭一般发热量在1100大卡/公斤--2400大 卡/公斤,有机质含量在25%--40%之间;建材资源亦是鄂尔多斯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遍布鄂尔多斯市8个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云岩、黄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等;石膏集中分布于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境内,总储量3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 近1.5亿吨,有食用、药用、工艺品制造用的特级石膏400万吨,用于轻型质高强度建筑材料的一 级石膏1.49亿吨,其最大储存厚度达30米。
由于骑行者的骑行路线都与这里很多地区不相干,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亲密的接触了,进入内蒙后继续沿着214省道骑行,就只能穿越鄂尔多斯东部丘陵沟壑区,进入北部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尔后径直骑向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包头和呼市中心区域,鄂尔多斯的东部和北部自然是骑行路上的必经之地;18:00时到达并越过伊金霍洛旗的移民村——纳尔陶亥,18:30分骑到了伊金霍洛旗与准格尔召的分界处,看着那个驶出-伊金霍洛——祝您一路平安的牌子真是尴尬万分,走过路过、走马观花,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有来得急打一下,就匆匆离去有何缘分再来呢?
进入准格尔召后,还是一路上急匆匆地向前、向内蒙古的纵深地带骑去,进入内蒙后、进入准格尔召后,一路上更显得人烟稀少、村落几无了,荒野辟地稼禾皆无,只有214省道边上不时会在相向或相对着路上,有些大型的运煤车车辆通行或呼啸而过;骑行者自然也不敢怠慢,在寂兮寥兮的空旷中加快骑行速度,终于于19:30分到达214道旁较为繁华的西准格尔召——这里的人们都称之为西召,夕照余晖下的西召,沿着214省道一字排开,两侧则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机车维护、修理工场和旅馆、饭店,骑行者找了一家颇为规整的旅店住下,又在一家东北人开的饭店里吃了饭后,早早地歇息下来。
漠南宫殿鄂尔多斯 文明之城魅力东胜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0)
2014年7月1日早7:00时从西召出发,一路上坡大、路陡再加上车也多,到了8:30分才骑了6公里路程,9:00钟骑到了准格尔召北部的大门处,算是骑出了准格尔旗的地界,进入鄂尔多斯东胜区的地界,继续向鄂尔多斯市及其城区骑去——鄂尔多斯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市,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别与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部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是内蒙古经济开发区域内——呼包鄂城市群的新兴城市和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河套人”距今14万——7万年前,就在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古代“鄂尔多斯”文化,史称“河套人文化”;中华立国华夏之初,曾把国家分为九州,当时的鄂尔多斯属雍州,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辖;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称为鬼方;周代灭商之后称之为朔方,战国时期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一带属魏国行政辖管辖区,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战败,把上郡割让于秦;此后秦国杀掉义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秦国所有。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今鄂尔多斯一带设立郡、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河南地”;后经汉、唐漫长的历史时代变迁,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过很多个属国、郡县等,名称也在不断地变化,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等等不一而足;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于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在今准格尔旗、东胜区东部设胜州;公元916年,辽废弃胜州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 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元朝灭亡之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太傅、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部帖木尔所占有;一百年后的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察罕脑儿卫,在东胜北部设东胜卫;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被开垦的地区设东胜厅;今鄂尔多斯市是过去的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伊克昭盟(2001年4月30日)正式改名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在众多的宫殿中,曾经的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座落在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40公里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那座成吉思汗陵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蒙古民族的游牧民族特性,祭祀用的八白室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随地祭祀;八白宫(室)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或埋葬金身之地;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祭灵白室,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究竟在何处就始终是个谜。
关于葬地的记载,史书亦各不相同,《蒙古秘史》和《圣武亲征录》都秘而不谈;据多桑《蒙古史》说,成吉思汗当年到过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之不儿罕山(今肯特山),曾在一棵大树下留连忘返,并说:“死后当葬于此处”;还有一种同样的说法——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和留恋——陶醉和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便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这两种说法、这两种观点各有其证,但不管是在肯特山,还是在鄂尔多斯,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供了一个成吉思汗本人的愿望——都是以承认死者的愿望为前提为佐证,结合这种证据和愿望再加上当时的历史气候条件的佐证,成吉思汗归天之时正是夏季炎热时节,金身不可能运出很远,便就近秘葬在成吉思汗生前大加赞赏的鄂尔多斯境内;我们不难想象得出成吉思汗陵就必定在鄂尔多斯无疑了——既然这两个地方都是成吉思汗想要葬身的地方,其属下又怎么会舍近求远,更不用说当时的气候条件也不允许耽搁时日,更何况蒙古帝国还处在征战不息的时期呢。
根据历史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归天后分别在漠北草原和木纳山南(今鄂尔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宫帐,作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进行最高规格的供奉祭祀——“这一白色宫账,就是以后形成的‘八白宫’的原型”,但“从窝阔台到忽必烈这一段时期,因征战频繁,成吉思汗祭奠也一直处于较为简朴的传统祭奠”;1264年(元至元元年)忽必烈取得了政权争夺斗争的胜利,并将蒙古都城从漠北的哈拉和林迁到了“大都”(今北京);1266年(至元三年)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太庙,在听取了伯颜等人的建议之后,将太庙“定为八室” ,这无疑从制度上、法律上对八白室做了根本的定型。
成吉思汗八白宫所供奉的神物,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一些变化,但其核心一直没有变,即成吉思汗与夫人的宫帐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八白宫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整体,其基本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八室的同时,还“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的制度” ;“四时大典”的制定,也为迄今为止的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定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范; 蒙古很多文献认为“鄂尔多斯(木纳火失温)乃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始建的地方”,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之为“乃蛮查干鄂尔多斯”,即“八白宫”;成吉思汗八白室随着历史的变迁,辗转迁徙、几经风雨;“在元朝延续了一百年的时期共建有四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即:在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漠北的哈拉和林,元朝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均建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进行供奉。
漠南宫殿鄂尔多斯 文明之城魅力东胜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0)续一
大约在1460年,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宫帐的部落鄂尔多斯部于明天顺年间从漠北高原开始进入宝日陶亥地区(即黄河河套平原),1469年(明成化五年)满都鲁率蒙古鄂尔多斯部入套,八白室也随之迁入套内。1496年(弘治九年)鄂尔多斯部大量入驻宝日陶亥地区,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鄂尔多也随着鄂尔多斯人逐渐迁移至该地区,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合并,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俗称八白宫(室)。1510年左右,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曾在八白室前举行盛大的祭典。此后鄂尔多斯部便由达延汗的孙子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统领,驻牧于河套地区,并在这里供奉八白室。河套地区从此才被称为“鄂尔多斯”——意为有诸多宫殿的地方,来源于成吉思汗宫帐“鄂尔多”(斡尔朵)一词,即指有成吉思汗八白宫等诸多鄂尔多的地方。
1649年(清顺治六年),成吉思汗后裔、鄂尔多斯济农、伊克昭盟首任盟长额璘臣将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从黄河南岸的伊克召迁移至郡王旗,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之为“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清代负责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对八白室也有明文规定,清康熙年间《理藩院则例》规定:“伊克昭盟境内,有成吉思汗园寝,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园寝、承法祭祀之达尔哈特五百户。此项人户,不得作为该王所属,于该盟内择贤能札萨克一员,专司经理。”透过清政府对守陵的达尔扈特人的重视程度,我们能感受到八白室对蒙古族人民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外界便称呼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在“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政策驱使下,相继占领绥远(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后,于当年10月下旬在归绥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将归绥改名为“厚和浩特市”,同时派出间谍意图借成陵影响内蒙古局势;1939年初,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赴重庆期间向国民政府建议将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省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以避开战乱,蒋介石同意并且委任沙王和绥远省政府 傅作义、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等为起灵致祭官,沙王为主祭官,奉移经费从国库拨发;在确定安陵地点时,考虑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经过甘肃,因此决定将成吉思汗灵柩暂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39年6月,将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哈屯灵柩,忽兰哈屯灵柩和成吉思汗战神哈日苏勒德(黑纛)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途××产党方面也举行了祭奠仪式。1949年8月初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青海省塔尔寺,塔尔寺是成陵西迁的最后一站。
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人民的要求,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呈上恳请将成吉思汗陵迁回伊金霍洛旗的报告;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当即批准这份报告,并批示拨付80万元专款以新建成吉思汗陵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建请灵和建陵委员会;195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将成吉思汗陵从青海塔尔寺迁回伊金霍洛的要求,并决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建成吉思汗陵园;自治区 乌兰夫亲自选址,并为陵园奠基。
1954年3月15日,由伊克昭盟盟长鄂其尔呼雅克图等29人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迎请成吉思汗灵柩代表团,乘车赶赴西宁,准备迎回大汗灵柩;3月29日,请灵代表团全体成员会同青海西宁领导群众,在塔尔寺举行灵柩回迁请灵大典;大典结束后,包括成吉思汗灵柩、忽兰哈敦灵柩、苏勒德等以及随行的达尔扈特人和请灵代表团等一行于4月3日返回内蒙古;于4月7日将成吉思汗请回伊金霍洛故地,于4月23日在伊金霍洛举行了成陵回迁之后的首次大祭;1955年春,成吉思汗陵建筑工程正式开工;陵园的建筑由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工程局负责并承建,由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设计室工程师郭蕴诚设计,成吉思汗陵重建工程于1955年10月30日竣工,1956年陵园落成。1956年5月将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灵柩安放在陵宫内;同时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的成吉思汗八白宫、哈日苏勒德及其它圣物集中在成吉思汗陵,并举行仪式和陵宫新建筑落成典礼;1982年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开始进行全面修缮建设——
成吉思汗八白宫以及其它奉祀之神,大都以宫帐形式建立的宫帐,蒙古语称“朝木楚格鄂尔多”,是毡帐的尊称;宫帐分单帐和双帐两种,双帐以相互连接的两顶宫帐所组成,是成吉思汗几位夫人所在的四大鄂尔多与八白宫合并时所产生的宫帐;到清末,成吉思汗与孛儿帖格勒真哈屯宫帐、忽兰哈屯宫帐和准格尔伊金宫帐为双重帐,其余宫帐是单帐;成吉思汗八白宫,由宫帐所组成,宫帐是供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设施——宫帐的造型、结构虽然与传统的蒙古包相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据说“有天宫形状之帐曰宫帐”——才能称其为宫帐,所以宫帐造型是模仿传说中的桃儿形天宫或象征福禄吉祥的葫芦形状,是从大元蒙古帝国时期,经历了七百多年世代相传延续而来,它保留着蒙古帝国时代宫廷的造型;因此“在鄂尔多斯安置成吉思汗遗物的宫帐,其外观与现在蒙古人普通包有很大区别,宫帐顶端有‘颈子’,是古代蒙古可汗及贵族的一种宫室;宫帐的架子是在哈拉嘎斯(顶端筐状木头架子)上插入乌尼(椽子)并竖起哈那(木头花墙)做成,顶端的哈拉嘎斯看起来真是脖子似的,与一般的蒙古包不一样。
宫帐平时用白毛毡蒙盖,为参加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三月十八日会出游到巴音昌霍格草滩营地,而专门制做的成吉思汗宫帐除了用白毛毡蒙盖以外,外面还要罩一层用棕黄色的布料制做的缀有青绿色流苏的外套;在查干苏鲁克大祭期间,人们看到的是成吉思汗黄色宫帐,因此成吉思汗宫帐亦称“阿拉坦鄂尔多”(金殿);宫帐没有用毛毡覆盖以前立起来的架木叫做“嘎希”,覆盖后叫做“朝木楚格”(宫帐);宫帐的哈那是竖直的木头哈那,互相不往一块儿穿缀;哈那的下边有四方形的整体木头底座儿,底座儿上对着哈那下端和门的榫头凿了与哈那和门框相等数的孔,将哈那的木头和门框插入孔内,单帐合那的立木东、西、北三面连拐角在内分别都是九根,有门的一面是六根。哈那高五尺,哈那上端有块叫“木日布其”(插肩)的木头,哈那的上端和乌尼的下端都套在木日布其上;乌尼的上端稍微向外弯出一点儿,下端为了插入木日布其,向里稍弯曲;乌尼一般为六尺长,角上的乌尼为六尺半左右;乌尼的上端夹在一个倒扣的筐状式的哈拉嘎斯里。遮盖上毛毡以后,哈拉嘎斯的上端放置宫帐的金顶,并用绳索向四个方向绷紧;宫帐的陶瑙(天窗)不开在帐顶的正中间,而是开在金顶的前边,宫帐设有双扇门,成吉思汗与孛儿帖格勒真哈屯双重宫帐,形状与其它的宫帐同样,只是后帐要比其它宫帐大,里边还用了柱子、梁,形成宽畅的鄂尔多。
在建的成吉思汗 陵园——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成吉思汗的陵宫(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主体宫殿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雄伟的建筑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 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闪闪发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 全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漠南宫殿鄂尔多斯 文明之城魅力东胜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0)续二
蒙古民族从历史渊源上讲,他们有着古代古匈奴、古鲜卑以及古突厥先民们的烙印和渊源,但先民们都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文化及其传承,或者说由于时空都相对遥远,亦或是由于没有蒙古民族如此辉煌的历史性业绩,所以都已被湮没在了历史的浩瀚之中了;唯独有蒙古民族这一脉,不仅延续了古古匈奴、古鲜卑以及古突厥先民们的血脉,而且在成吉思汗以及他和他的子孙们的东征西讨和横扫欧亚的一系列征战中,又不仅使得蒙古民族第一次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国际舞台,而且也更使得蒙古民族蜚声四海、震惊全世界。
从蒙古民族心理或角度来看,成吉思汗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而起,以惊人的胆略、恢弘的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奋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缔造了现代意义上的蒙古民族,同时也为蒙古族人民树立了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他还极大地提高了蒙古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使得蒙古人民很快改变了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脱离了文化蒙昧的落后态势;所有这一切都让所有的人,包括蒙古族后人和其他民族在内的人们叹为观止、敬仰尊崇;此外在成吉思汗身上所体现出的淳朴诚恳、忠诚信义、胸怀大度、勇敢团结、百折不挠、九死不屈等优秀品质,也对蒙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成吉思汗陵就是圣地,就是“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这也是已经根植于每一个蒙古人内心深处的观念,成为蒙古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综合所有的因素,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使得成吉思汗陵的地位变得极为神圣和尊贵,不仅成为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地,而且也成为了大中华民族人们的圣地了。
成吉思汗逝世以后,鄂尔多斯部的形成、发展,也成就了成吉思汗本人及其“黄金家族”, 成吉思汗陵的存在形成了最独特的传承载体达尔扈特人——达尔扈特蒙古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达尔扈特人(现有人口大约两千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达尔扈特”的称呼源于忽必烈时期;在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产生规范的祭文、祭词,守护、祭祀人有了详细的分工;这部分专职祭祀者,那时开始称之为达尔扈特;在朝廷中为了规范成吉思汗等太庙的祭祀,还委任了具体管理、主持祭祀的太师、宰相、洪晋、查尔彼为首的‘八大亚门特’,并封了博斡儿出之子为‘太师’,孙子为‘丞相’称号,使他们世代为成吉思汗祭祀服务” 、“达尔扈特人从成吉思汗八白宫建立以来,世世代代守护、祭祀和管理八白宫等奉祀之神。
在过去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展转南北,既保护了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又完整地保留了十三世纪古老的祭祀文化”;鄂尔多斯地区保存完整的蒙古文化,是传承了最高规格的元朝皇帝钦定的宫廷文化——是蒙元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的蒙古部落由于其身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其构成也是以当年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各部落精英后代为主体,从其传承的文化层面而言,具有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既有蒙古族宫廷文化、帝王文化,同时也有古代蒙古文化精典和秘籍的传承;他们进入河套地区以后,也把十三世纪蒙古族最本色的传统文化和元朝贵族宫廷文化带了进来;由于他们所担负使命的圣洁性、特殊性、重要性,即使在受到周边其他文化影响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了忽必烈以来所钦定的许多规范制度而不加以任何的改变。他们严格地按照祖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地生活着,恪守着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和义务,是蒙元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不仅是现代,就是古代也是通常百姓无法了解和知晓的诸多文化细节及内涵,都在这一群体中按惯例常年延续着,直至今日仍浓重地存在并表现出来,成为蒙古族文化的瑰宝”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鲁锭”大会。
从中国历史看——成吉思汗不但是蒙古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前仆后继,不仅统一蒙古高原,而且还统一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四百多年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朝,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疆域和版图;正因如此,成吉思汗陵作为纪念成吉思汗的标志,不但象征着蒙古民族的统一,而且标志着中国的长久统一。
从世界历史看——成吉思汗也是两千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人物之一; 在千年更替之际,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对本千年十个影响最大的人物”时,成吉思汗不仅赫然其上,而且还荣膺榜首;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等人;他和他的子孙所建立的大元帝国,不仅改写了世界版图,而且还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他使得人类之间实现了最广泛和最开放的一次历史性握手;鉴于此,至今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成吉思汗和蒙古文化仍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亦理所当然地具有世界文化价值。
12:00时许到达东胜区的东南头——这里解放初期是绥远省直辖县,后改为归绥远省伊克昭盟所辖的东胜县,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时,东胜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仍由伊克昭盟所辖;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1日正式撤县设市;2000年在伊克昭盟改制建立鄂尔多斯市时则又撤市设区——是为今东胜区也,亦为鄂尔多斯市驻地;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以“文明之城 魅力东胜”而著称,在这里还有东联秦道城——体验大秦直道、秦王城、九原郡、秦汉边塞文化区、匈奴故地文化区、九原郡广场演艺等可供游览。
进入“文明之城 魅力东胜”后,由于大雨也紧跟着进入东胜,因此便躲进路旁的建筑物避了一会儿雨,一路上除了途中因避雨在一家市场里歇了一会儿外,就是沿着天骄大道穿越城区了,这样一直急匆匆地沿着天骄大道骑行,便也失却了与其亲密接触的机会,等越过蒙泰集团的电厂后雨才慢慢滴停了下来,不久便骑到214省道的尽头o公里处,尔后再往前则以无路可走,只好将就着拐上了与其并线的G15高速公路。
一路前进越过了东胜城区,不幸的是在耳字壕出口前的大坡前休憩时发现,后带没气了,在半坡上扒带发现被一梗系钢丝扎带,一直纳闷高速路上怎么会有这细钢丝呢——此次骑行中第一次扎胎竟然是在高速路上哈,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补胎后继续骑行,但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出口,就一路骑到了达拉特旗的关碾镇,在出口处拐出了高速路,结束了近半天的高速路上骑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