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原生态部落 巴彦库仁富饶院落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6)
11:29到达巴尔虎蒙古族原生态游牧家族,巴尔虎人曾经几次走出过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地带,进入过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直过着半**半畜牧业的生活,巴尔虎的牧人同时又是猎人和渔夫,因此在蒙古帝国统一前夕,被称为“林木中百姓”;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收复了这些“林木中百姓”,其后巴尔虎人也被就囊括在蒙古民族共同体之中了,成吉思汗把归附后的“林木中百姓”分编于各个千户之中,巴尔虎人、布里亚特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分散编入各千户中,并随各自所在的千户参与了成吉思汗以后的远征活动;
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对外扩张,到元朝时期,蒙古族已经分布在欧亚大陆,但主要聚居区还是在大漠南北的广袤草原上,大部分巴尔虎人在元朝时仍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由于历史的渊源和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再加上巴尔虎部蒙古族有着特殊的经历,所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巴尔虎蒙古族始终活跃在从贝加尔湖到呼伦贝尔的东北亚草原上,谱写出了一部壮丽的历史诗篇。
11:59分到达巴尔虎蒙古部落岔路口的标志牌处——
巴尔虎蒙古部落民俗旅游度假景区位于满洲里以东36公里,位于301国道于满洲里至额尔古纳公路交界处,其是呼伦贝尔唯一家以展现原生态巴尔虎民族、民风、民俗为特点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全方位、多角度向游客展示蒙古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由于位于巴尔虎草原腹地,这里夏秋两季、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游客在这里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俊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也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更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偿醇厚清香的马奶酒和清香扑鼻的手把肉,而烤全羊则会使人们在大饱口福之时大开眼界、传统的奶食品亦会使游人无限地遐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如果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试数点点繁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那么城市的暄嚣就会消失在九霄云外。
“巴尔虎”不仅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而且巴尔虎蒙古部落还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最早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今俄罗斯境内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的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至于新巴尔虎和陈巴尔虎之间的区别或含义,早在刚刚进入新巴尔虎左旗时就已厘清了他们之间的来龙去脉,就不在这里絮言了。
12;10到达托亚蒙古包旅游点——托亚蒙古包旅游点是由嵯岗牧场九队乌兰托亚创办的蒙古包旅游点,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北部,东经118°06′,北纬49°16′,东与陈巴尔虎旗交界,南以新开湖与吉布胡郎图苏木毗邻,西与嵯岗牧场相连,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嵯岗镇地势低洼、四周为沙丘、镇区形成盆地(无霜期105天左右)、面积2019平方千米(总人口5 039人);境内的海拉尔河流程只有45公里,其土质以草原草甸土为主,还有黑钙等;草原植被覆盖率为84.1%(盛产芦苇)、森林面积为7965亩。
“嵯岗”系蒙古语,谐音“查干”,意为“白色”,当地居民俗称查岗;1900年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此设火车站,当时车站建有一座高约20米的给水塔,其水泥抹灰远远望去水塔呈白色调,故由此而得名为嵯岗;1956年嵯岗建镇(1959年嵯岗镇、嵯岗牧场、854湖北牧场、乌力吉图合营牧场、嘎拉布尔人民公社 曾合并成立过嵯岗总牧场,1962年嵯岗又单独建镇至今),现在辖诺岗、巴音查干、额尔敦乌拉等3个社区和伊和乌拉、嘎拉布尔、巴音乌拉等3个嘎查。
在“嵯岗”境内,一路上除了不时就有一个或一片蒙古包旅游点,路边还能看到一些新建的并未开张的旅游驿站,这一切都昭示着这里人们创办旅游业的热情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或许旅游业正在慢慢地取代草原上的主业畜牧业,马背上的民族看来也在慢慢地融入到当今世界之潮流或朝阳产业中来,草原旅游好像才刚刚萌芽,但愿能发展的更迅猛、更强势。
15:15到达伊和乌拉嘎查——路旁有独特的大门和墙上共建和谐美丽的标语,伊和乌拉嘎查的伊和乌拉,蒙古语意为“大青山”,以山得名;嘎查驻地和日木图系蒙古语意为“院墙”;1958年为牧业生产队,1984年改称嘎查,隶属嵯岗镇;东与陈巴尔虎旗交界,南与嘎拉布尔嘎查毗邻,西连嵯岗牧场,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长36.3千米、面积690平方千米、总人口586人;伊和乌拉嘎查交通便利,这里的人们都说:我们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
今天早上从满洲里出发,从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一路骑过来,马上就要到达陈巴尔虎旗,用了7、8个小时就能穿越这么多不同的行政区划、跨域这么多的旗和市,在此次骑行的历程中还真正是头一回,也说明了巴尔虎地区三旗一市的地理布局是那么的向东北部倾斜,这三个旗和一个市由于在地理位置上都紧靠达赉诺尔湖、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其实他们不仅在族群上是一脉相承,而且在地理上更就一脉相承了,况且又都与外邦毗邻,所以都尽显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15:26分到达陈巴尔虎旗地界——欢迎的标志就屹立在路边,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8°48′—50°12′、东经118°22′—121°02′;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距海拉尔区30公里),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陈巴尔虎旗地处大兴安衅西部末端向呼伦贝尔高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东半部为大兴安岭中低山丘陵,西半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海拔为600~700米左右)。海拉尔河南岸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带——呼伦贝尔沙地,形成由东、北、西三面低山丘陵包围的马蹄形盆地。
陈巴尔虎旗辖3个镇、4个苏木、3个国营农牧场:巴彦库仁镇、宝日希勒镇、呼和诺尔镇、西乌珠尔苏木、鄂温克民族苏木、东乌珠尔苏木、巴彦哈达苏木、哈达图农牧场、浩特陶海牧场、特泥河农牧场,而鄂温克族通古斯部落是从“十月革命”前后从额尔古纳北岸迁入陈巴尔虎旗境内定居,成立了鄂温克民族苏木。
巴尔虎原生态部落 巴彦库仁富饶院落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6)续
进入陈巴尔虎旗地界后,视野里山丘上蒙古包连营和一代天骄的巨石碑屹立在营地大门旁,与前边路过的巴尔虎右旗和左旗一样,一路上 路边的旅游营地也比比皆是。
由于这里的草原,距扎赉湖很近,风光又很好,可以说是全国最具魅力的草原之一,客观上贮存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路边的旅游营地便应运而生,游人们也就随之纷至沓来,整个巴尔虎地区的旅游业都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16:20到达西乌珠儿——西乌珠儿苏木,历史上就是满洲里到陈巴尔虎旗中间一处重要的交通驿站,如今的西乌珠儿服务区,似乎更具“驿站”的功能——但骑行者到来的时候,服务区里却没有几部车,服务点里自然也是空空荡荡的;
骑行者在此陷入两难的境地,若是就此住下,时间却还尚早,这里又没有可以游览或观赏的景点聊以消磨时间,离天黑怎么也还得四五个小时,这早就休憩有点不符合骑行者的习惯和主张;但若继续前进的话,前边除了直接到陈巴尔虎旗所在地——巴彦库仁镇,中间再没有其他地方可供住宿,必须的骑夜路才能到达,骑夜路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天也骑过几次夜路,后来经过咨询和权衡,决定继续上路,虽然路途中也动过搭车的念头,但都又放了下来……,最后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一直骑到了陈巴尔虎旗所在地——陈巴尔虎旗旗府所在地巴彦库仁镇。
西乌珠儿服务区前后的草原风光,确是非常迷人!一路骑过来也顾不上去欣赏,但在路上却听到了关于鬼坑的传说:西乌珠尔苏木萨如拉塔拉嘎查301国道南0.8公里,西乌珠尔苏木西9公里处分布着约5600平方米的沙坑,由于沙坑经常有墓葬暴露于地表而被当地人称为“鬼坑”;有趣的是2007年5月23日在这里发现了一座隋唐时期独木棺,发现时墓葬棺木已暴露于地表,未发现墓口开口层位,但棺木几乎未遭破坏,文化现象也较清楚;从沙坑断面分析,墓底距地表2-3米左右,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棺盖塌陷,墓主人为成年男性,骨架除脸部腐烂外其余保存完好,出土有蒙于脸部的纺织物,右侧顺置桦木弓、桦皮箭囊,小腿上放置马鞍,伴有残铁器碎块出土,弓及马鞍已残,箭囊较完整;现遗址处已被沙土掩埋,复原独木棺及随葬品已保存于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
据说文物专家曾多次到实地考察,认定是一处隋唐室韦时期遗存,是室韦民族在此生活的有力佐证,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呼伦贝尔室韦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鬼坑”也因早在1986年6月就曾在此发掘出土独木棺2座及几座破坏墓葬,出土一批铁、铜、陶、金银器及玉石、玛瑙串珠等,并在1995年也曾发现过隋唐时期的独木棺——因此也就成就了其著名的独木棺遗址的地位。
过了西乌珠儿一路骑过来,好几个小时骑下来,才觉着巴尔虎草原更加的空旷寂寥、宽阔无垠,路边蒙古包旅游点和马群都在不停地出现,而G301国道也更加的笔直平坦、颜色也由原来的暗黑变得更加的浅红淡泊,此时的G301国道已经是带着隔离带的双向四车道高等级的公路,骑行者所骑得这一侧可能是刚修好不久,新铺设的路面已于对面老车道上黑色的沥青路面大相径庭,视野里伸向远处的公路在一个不太高的高坡上,透过草原的碧绿和青翠的地平线,直接伸向了天际,融入或消失到了天际间的云雾里。
看不到公路的尽头自然是还没有到尽头,眼前只有那双向路面上一红一黑的色调明显地令骑行者感到了草原的寂寥和公路的悠长,好在夏季的傍晚黄昏时分来的晚些,到了19:30分天色还算亮堂,好像老天爷也知道在空旷的草原上、笔直的国道上骑行着一个孤独者,他都不忍心让太阳的光芒早早地收敛或退缩,让光明的使者跟随者骑行者,突发此想骑行者心里的光明突然也显得就更亮堂了起来。
老天爷的恩赐自然不是无限制的给予,又骑了一会儿,等到达呼和诺尔景区路口时天色就已不那么亮堂了,已经有些暗黑视野里已有昏黄的灯光从远处的景区透了过来——由于天色的因素骑行者自然已不能进去一睹其芳颜了,但呼和诺尔其名字好像还是有些印象或看起来眼熟——“呼和”在蒙语中是“青色”的意思,“浩特”在蒙语中是“城”的意思,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我们都知道蒙语的意思就是“青色之城”——“呼和诺尔”的意思似曾相识或眼熟的原因,就是因了著名的自治区首府的大名,自然是毋庸置疑了,而“诺尔”在蒙语中是“湖”的意思, 呼和诺尔湖在草原的名字,就是形容其为“青色的湖”。
始建于1983年呼和诺尔旅游景区位于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和诺尔湖畔,拥有4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地、12平方公里的天然湖面,九曲回肠的莫日格勒河从东北方向缓缓流入湖中,南面与奔腾不息的海拉尔河紧紧相连;这里有呼伦贝尔草原最具代表性的风光,坦荡无垠的草原环抱着波光潋艳的呼和诺尔湖,草原绿茵如毯、鲜花烂漫、蒙古包点点、犹如绿海中的白帆;美丽的湖水像一块镶嵌在草原的中央明镜,又如流波善睐的明眸,在天地间和游人们的眼里投注着深情的目光——在呼和诺尔景区环顾四周,只见碧波荡漾、绿草连天、白云悠悠、牛羊点点,天鹅、大雁、野鸭成群结队,鲤鱼、鲫鱼等十几种鱼类在湖中悠然戏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 千里草原铺翡翠 百顷湖面湛碧玉 般的原生态草原景观。
呼和诺尔景区为游人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包括草原自然生态观光、访牧户、骑马乘驼、套马、训马表演、祭敖包、民族歌舞、摔跤、垂钓、湿地观鸟等十几项;景区还为游客准备有手扒肉、烤羊腿、涮羊肉、奶食等具有当地民族特点的风味食品以及旅游纪念品;游人在这里可以感受蒙古族传统的民风民俗,游客不仅可以骑着双峰驼漫步、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车漫游,而且还可以穿着民族服装、骑着骏马奔驰、策马扬鞭、驰骋草原或背着猎枪到附近的林中草地**,并体验弯弓射雕的豪情;游客还可以荡舟湖上、垂钓湖边,静静地享受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平和安宁,甚至还可以到牧户家中当一回蒙古人,感受马背民族古老而神秘的草原文化,或者到成吉思汗的帐房,倾听他叱咤风云的故事,领略“一代天骄”的雄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一片草原上铸就了统一蒙古的大业,从这里挥戈南下、西进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建立了惊天骇世的霸业,成为中国和世界上一位伟大的人物,成吉思汗曾把这片富饶的草原赐封给他的弟弟拙赤.哈萨尔,一代代的蒙古人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明。
20:00时许,天色慢慢地黑了下来,黑暗之神终于要降临了,于是骑行者便停下来装好照明手电,正式开始了夜路的骑行——
20:30才到达白音哈大草原景区,黑暗中只拍下了国道旁那个大门的轮廓, 白音哈达草原景区位于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嘎查境内,景区东距呼和诺尔湖仅有12平方公里,西南有蜿蜒曲折的海拉尔河以及莫日根河和海拉尔河汇流的湿地,301国道从景区东南侧穿过,景区四周是辽阔无垠的草原,草原植被覆盖率95%以上,那里天空澄清透明,草地碧绿清新,主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居高远眺,一望无垠的绿色尽收眼底,是夏季开展观光避暑、生态旅游和冬季开展冰雪旅游的最佳之地——白音哈达草原景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政府筹资建设的高端旅游接待景区,定位高、品质好的草原旅游景区和高端接待旅游目的地,只可惜骑行者在黑暗中,已无法与其亲密接触了。
从白音哈大草原景区路口到陈巴尔虎旗政府所在地所在地巴彦库仁镇,大约10几公里的路程足足骑行了一个小时,才于21:30分到达陈巴尔虎旗政府所在地所在地巴彦库仁镇,“巴彦库仁”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院落”,始建于1957年巴彦库仁镇, 因地处海拉尔河和莫尔格勒河之间水草丰美的盆地而得名,巴彦库仁镇草原旅游是陈巴尔虎旗草原旅游的重要内容——
巴彦库仁镇土地总面积720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3.39%,草场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莫日格勒河南岸;巴彦库仁镇地缘优势突出、交通非常便利(距海拉尔不到30公里,距海拉尔飞机场40多公里,距满洲里将近170公里);是一个环境优美 、民俗风情浓郁、体育先进发达的乡镇。
骑行者进入城区后在巴尔虎大街上却很不幸地扎带了,无奈之下只好推着车子在巴尔虎大街北侧的西乌珠儿路上找到一家小旅店住下——22:00点吃过饭、补完带后,即上床睡觉——
巴彦库仁筑巴特尔雕像 浩特陶海辽代古城遗址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7)
7月19日早上巴彦库仁镇一直阴雨绵绵下个不停,由于昨晚补带不到位,发现慢撒气,只好重新补带、尔后在旅店外小吃摊买早餐,早餐后从西乌珠儿路上的小旅店到达巴尔虎大街路口——
8:10分在维丽斯广场上,面对十字路口冒雨观赏四周的建筑物,并为整体呈圆弧状的陈巴尔虎旗的政府大楼、中部呈圆筒形穹顶式结构的民族博物馆,以及非常简洁平面立体式的巴尔虎体育馆等重要建筑拍照留影——政府大楼除了圆弧状特征外,就是正面中间悬挂着的国徽和前面在细雨中并没有迎风飘扬着的国旗了;而民族博物馆则除了中部呈圆筒形穹顶式结构主题特征外,在其周边的还停放着一些蒙古族特有的大轱辘勒勒车辆;而体育馆就没事么特征可言了,只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接受着风雨的洗礼和骑行者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该馆内珍藏品达292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套(98件),二级文物32套(57件),三级文物54套(100件),分民俗、历史、自然、成就等四个展厅,展出展线全长827米,布展面积达4500平米。
展厅共两层:一层为自然厅、二层为历史厅和民俗厅以及现代成就厅, 陈巴尔虎旗博物馆自然展厅展出的野生动物标本84种134个,野生植物标本118个及大量昆虫、两栖、爬行、鱼类标本和矿产标本及陈巴尔虎旗地貌沙盘;还有在陈巴尔虎旗出土的猛犸象、东北野牛、披毛犀骨化石及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的中华秋沙鸭、遗鸥等珍贵鸟类标本。
8:17分到达巴尔虎大街上的巴特尔广场——前面的骑行历程中,关于巴尔虎的前世今生都有过了论述: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新巴尔虎”和“陈巴尔虎”的分支部落,分别驻扎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以及陈巴尔虎旗,同时也弄清楚了“陈”和“新”的由来,已经使得骑行者大开眼界、大长知识。
当时还曾提到过其名称还有地名说和人名说,现在这个广场上的巴特尔雕像,仿佛就是为人名说添加的一处地标性注解——巴特尔是古代蒙古社会的一种尊称,巴尔虎人认为他们源于他们共同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看到这个雕塑确实也看到了“巴尔虎”一名源于巴尔虎的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的渊源。
他的后人都以他为骄傲,并逐渐将人名演变为全部落的名称;历史上巴尔虎蒙古族作为一个弱势部落,一直在历史的夹缝中聚聚散散,却奇迹般保留了下来一样,这一古老的名称千百年来能够延续下来并使用至今,不仅应该说是一个奇迹,而且也应该说是巴尔虎祖先巴尔虎代巴特尔的功劳,在此为其塑雕像真是溯本追源、适得其所啊。
面对广场上的巴特尔雕像,此时骑行者才更能体会到“巴尔虎”人创造奇迹的源头所在,巴尔虎祖先巴特尔是整个巴尔虎部落的骄傲,骑行者冒雨为其留下了影像的同时,也冒雨拍下了巴尔虎大街上雨中的街景, 然后沿着巴尔虎大街继续向东骑去,继续走马观花地欣赏美丽的院落巴彦库仁。
8:22到达陈巴尔虎旗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紧闭着的蓝色铁门处的脚手架和立柱上 科学管理 文明工地 的字样昭示着这里正在施工的现况,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巴彦库仁镇总体规划和巴彦库仁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着力打造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城镇化体系——
不仅建设了规模为1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工程(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而且还开工建设了巴彦库仁镇三级管网改造、供热外网改造及新建供热站点、楼体节能改造、污水管网改造、巷道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服务能力和承载力;陈巴尔虎旗还着力推进文化工程,逐步完善了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除了已完成主体工程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外,已经开始将草原书屋、文化活动室向嘎查村延伸。
从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紧闭着的蓝色铁门处对面出发,继续沿着巴尔虎大街向东及东南方向骑了没一会儿就出了城区;其间的伊利牧场和辽代古城遗址——浩特陶海,就坐落在阴云笼罩下的大草原上,路旁的石碑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过往仓桑和今朝的万千气象。
8:50分时在G301国道路边出现伊利牧场的大幅广告牌和伊利牧场宫殿式的建筑群,据说伊利集团有三大黄金奶源基地:锡林郭勒、呼伦贝尔、新疆天山;骑行者在锡林郭勒——13世纪皇家牧场、在距毛登牧场5km标志碑处、在毛登牧场地界上的奶牛村和毛登牧场相对着的十字路口,就已见识到了伊利集团的奶源基地及其规模——毛登牧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除了作为伊利集团上万头有机奶奶牛养殖基地外,还利用利用黄牛冷配繁育中心的现有设施和设备,大力发展奶牛和肉牛养殖,近年来已达到奶牛养殖、肉牛养殖,均超过万头的规模。
如今在国家版图雄鸡形的上方,这个酷似鸡冠的地方(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在闻名世界的呼伦贝尔市及其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再次见识到伊利集团的奶源基地——伊利牧场,自然已经不是很感到突然或奇怪了,但从那宫殿式的牧场主体建筑上还是看到了些许的不同和豪华气派;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伊利集团就在呼伦贝尔这块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有“最纯净的草原”之称的“北国碧玉”上建立了生产基地。这里因其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由于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草的营养堪比鸡蛋,所以连牧草也在大量出口,就连这里的空气和水,也随着草原旅游的兴起,也在变得价值不菲了。
呼伦贝尔草原如此的富庶和美丽,甚至可以使得它完全可以不在乎人类的赞叹、亦或忘却,默默无语的草原年复一年地用繁盛的存在和坦诚的奉献去印证生命的宏大与不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中国水草最丰美、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它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此次骑行内蒙古草原能见识到这两处伊利集团的黄金奶源基地,也算是不枉执行了;另外一处新疆天山的黄金奶源基地——只待他日亲临新疆天山去见识了,据说那里日照时间长达16小时,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骑行者在环骑华夏 纵横中国的骑行规划中,自然少不了有大西北环线,自然会经过天山脚下及其草原大漠,其时必定会一睹那里的风光和伊利集团的黄金奶源基地盛况。
9:23分到达位于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辽代古城遗址,浩特陶海城址经专家考证属辽代时期的古城遗址, 浩特陶海古城遗址就位于浩特陶海牧场西约100米、海拉尔河下游200米处,浩特陶海古城城址基本上呈四方形,南北各设城门一座,古城南北两个城门的门外还设有向东开的瓮城;古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四周为全是3-4米高的城墙,每隔40米还建有一个高约4米的箭楼,四面城墙共筑有38个马面,四角也均有角楼,平面周长约2000米、方圆25万平方米;城内中心处有一方形台基,台基西北方还有数处院落遗址,共见有7座房址,台基和房址周边散落有残砖碎瓦,古城外还有一条底宽5米的护城河。
椐《辽史、地理志》载:“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600里建城居之,以近本族”;辽代泰州属辽国上京道,是辽国控扼北方地区的军政重镇,州治所在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古城,浩特陶海古城正是位于泰州西北600里,为辽代“通化州”。
史学专家认为浩特陶海古城最初是回鹘可敦城,后经战乱荒废,而辽代女真部族人在边境的旧城址上重筑,兴建了专为屯兵镇守的边防城或牧马城,作为戍边士卒驻扎之所;古城内辽代篾纹陶片甚多,还出土过铁器、铜钱、骨针、细石器等文物;金代界壕遗址模型、浩特陶海辽代古城遗址是经战乱荒废的回鹘可敦城,辽代女真部族人在边境旧城址上重筑或兴建了不少专为屯兵镇守的边防城或牧马城,作为戍边士卒驻扎之所,而浩特陶海古城就是当时契丹族为了防御大兴安岭西部蒙古诸部在修筑古长城的同时建立起来的许多边防城堡中重要的一座。
浩特陶海古城自考古队调查后,市旗文物工作人员又多次进行普查,于1996年6月在古城遗址上建立起了保护标志、划分保护范围、建立文物档案;1992年《呼伦贝尔文物》第1期 《浩特陶海古城》一文,还专门描述了古城址的遗址形态、分析阐述了历史断代,此文为以后保护、研究古城遗址和古墓群提供了较权威、详实的依据;1989年浩特陶海古城获批为旗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曾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浩特陶海古城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经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9;35越过距海拉尔13km、浩特陶海的岔路口,继续向海拉尔方向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