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3
分享
《辙碾呼伦贝尔 梦断额尔古纳》连载

第二章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民族融合上郡榆林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民族融合上郡榆林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6)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三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7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隔河相望,西连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相接,南接本省延安市,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伊金霍洛、乌审、鄂托克)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辖一区(榆阳区)、11个县(府谷县、神木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米脂县、佳县、子洲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及176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5474个行政村);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其中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由于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一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榆林境内共有53条大小不一河流汇入黄河,较大的川面和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和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并有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较直。

 

榆林地区截至2010年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占陕西省的95%)——

煤炭预测资源量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只有12.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35%)、中高发热(28.470-34.330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环保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主要煤田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吴堡和府谷两县。

天然气预测资源储量6-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极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地,含没面积2300平方公里。

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预测岩盐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50%,其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 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吴堡等地;预测湖盐:储量6000万吨,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 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曾经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的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2013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2846.75亿,人均生产总值(GDP)84802.94元,折合13692.91美元;从各区县来看:神木县、榆阳区和府谷县生产总值(GDP)领先,吴堡县生产总值(GDP)最低;从人均生产总值(GDP)来看,神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县和靖边县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县人均生产总值(GDP)最低,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数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民族融合上郡榆林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6)

 

榆林地区(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是战国时的陕北上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隋唐五代曾设有夏州,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榆林道;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辛亥革命后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设榆林分区,1950年5月成立榆林专区,设榆林专员公署;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设立地级榆林市。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游牧区域,农业不发达;秦、汉两代王朝对这一地区采取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这里遂成为农牧交错发展或亦农亦牧地区。东汉末年,战乱纷繁,陕北地区因汉族南迁,农业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晋以后经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后,榆林地区仍然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时奖励农垦,榆林农业得到发展;北宋时期延安、绥德、神木等地实行屯军募民、垦植耕种,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不过唐、宋两代榆林地区仍是农牧交错、亦农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资源;人口虽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维持生态平衡。

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为解决部分军粮,陆续扩大开垦规模;到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就开垦屯田345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清朝在榆林地区境内也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农民在长城内外开荒种地。随着长期移民和军屯的增加,内地的农业技术也随之传入;晚清和民国时期,以开荒扩耕为增产手段、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没有改变,植被继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唐宋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过度垦植,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榆林商业活动开始较早,在尧帝时人们就在井边进行交易,在战国时期榆林就有交易场所——市,市内有各种各样的“肆”,秦时榆林肤施已成为秦都咸阳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冲要;晋义熙9年(413),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在今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统万城,此后一个时期,统万城成了“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财富集中、商业繁荣的城市;宋淳化3年(992),占据榆林西北部地区与宋朝抗衡的党项拓跋部物资匮乏,首领李继迁曾请求宋朝解除陕北边禁、设立集市,并得到宋廷的允许;党项人以“马、牛、驼、羊之产”,宋朝则以“金银、缯帛之货,互通有无,各得其所”;后来宋朝又取消了不许党项人所产之青、白盐入境的禁令,允许党项人在宋朝沿边以青、白盐交换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德明请求宋朝在陕北等地、宋与拓跋部交界处设“榷场”,得到宋朝的允许后,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驿村、佳县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继设置了榷场。

西夏建国后,除沿边互市、榷场的贸易外,还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乾顺时“夏国进奉使入边,辄鬻其所乘马,边人以价值贱,争市之,于是使者带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两国进行战争期间,边民间的贸易也从未停止过;从元代直至民国时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经济贸易交换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长城沿线,先后设立有红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从清朝直至民国时期,榆林的蒙汉互市都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在榆林镇川、鱼河、神木、安边等地设立物资“统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资进出陕甘宁边区,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了经济,并制定优惠政策,还是促使边区商业贸易日益兴旺发达。

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榆林地区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秦晋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其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一些;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榆林市作为陕西省地接甘、宁、蒙、晋四省区的一个老少边穷、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共辖有12区县;习惯上榆林地区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南北风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当地人民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游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人民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榆林的风俗古朴、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不仅有着明显的游牧文明的烙印,而且还有着典型的黄河文明特征;榆林市作为曾经的华夏民族融合同化重要地域,因此还 是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神木境内资源丰富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7)

 

6月29日早上7:40分从榆林(二中后面的旅馆)出发,沿着城东金沙路一路骑行至第一中学,在尽头处骑上了210国道,在郭家伙场地界附近,又骑上了204省道,途经金鸡滩、三愚煤检站——

 

于12:00时许到达神木地界,13:00时许到达神木煤化工工业区;神木县不仅是陕西省面积(7706平方公里)最大的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百强县第44位;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产煤大县、中国最大的兰炭基地、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在中国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神木县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北端,秦晋蒙三省(区)接壤地带,在北纬38°13′至39°27′、东经109°40′至110°54′之间,境内区域呈不规则菱形,南北长、东西窄,东面、南面隔黄河与山西省兴县相望;西边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邻;北边大柳塔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乌兰木伦庙毗连; 神木县城位于县境中心略偏东南的窟野河东岸,约在北纬38°58′、东经110°30′处。

 

神木县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经普查,在窟野河、秃尾河两河流域,有数处仰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神木作为地名出现最早是在辽、金、夏时期,名为神木寨(在今杨家城,因城外有松树3株故名),元置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1269),废州为神木县,神木县故治在今县东巽山,清《神木县志》:“因巽山有神树二株”,故名;明洪武六年(1373),改神木县为神木堡,属榆林卫,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东路神木道于神木,管辖葭州及神木、府谷、吴堡3县,明正统八年(1443年)徙今址。

神木县界于海拔738.7~1448.7米的沙漠丘陵地带,神木县地处丘陵、森林草原向沙漠、干草原的过渡地带,基本土壤为风沙土和绵黄土,而且淡栗钙土和黑垆土同时并存,某些地段呈交错分布,沿南北方向延伸。气候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加之深居内陆,地势较高,下垫面保温、保水性不好,所以大陆性气候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寒暑剧烈,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际变率大;多西北风,风沙频繁,无霜期短,日照丰富,光能强,积温有效性大。

 

神木县境矿藏资源丰富,有煤、铁矿、石灰石、料畺石、石英砂等,以原煤储量最为丰富。原煤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含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总储量500多亿吨,且质地精良,埋藏浅,易开采。石英砂主要分布在永兴、麻家塔、城关等乡镇。属晚三迭系湖相沉积石英砂岩矿床。为Ⅲ~V级品。地表出露为透镜体状,产状接近水平,一般出露长150~300米,厚5~8米,最厚12.9米,最薄0.3米。1980年底,保有储量215万吨。埋深不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宜开采。可制做玻璃、陶瓷品及耐火材料等。铁矿神木县有66个矿点,主要分布在孙家岔、店塔、大柳塔、麻家塔、永兴等乡镇。多为窝状埋藏,在孙家岔乡刘石畔村有一处为层状埋藏,厚达1米。有磷铁矿,褐铁矿、赤铁矿3种。平均含铁量为30%,最高者达60%。石灰石、料畺石主要分布在栏杆堡、永兴、麻家塔、城关等乡镇,储量较大。可制造电石、碱、漂白粉、水泥、石灰、石材等。

 

 

 

 

陕北西山二郎峰 神木东山九龙眼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8)

 

在神木地界,骑了一个小时后,204省道就开始到处修路,基本上全线封堵,不过自行车还是可以通行的,一路骑行过来还真是车少人少,虽然在个别地方需要过些坎儿、沟什么的抗抗车子,但一路还算得上通畅吧。

 

因此,除了中途在一个私人开的加油站休憩外,就基本上没停顿下来;16:00时开始翻越锦界前面的那个大坡,于17:00时到达锦界工业区,18:30到达西沟,19:30分到达神木县城——

越过二郎山及窟野河(二郎河)大桥,在路旁的广场上留恋了一会儿,便进入城区寻觅住宿旅店,于20:00时许在老城区一家私人旅馆住下。

神木最著名的名盛当数刚刚越过的二郎山了,位于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的二郎山,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民间俗称西山,古属羌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观光胜景——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东面石壁陡峭,周遭有片片树木丛林,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其案头的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

 

二郎山上的寺庙群,始建于1443年(明正统8年),历代均有修葺;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巍峨险峻,在前后大约1公里的山脊上,因势利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100多座——殿、庙、亭、阁,诸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庙、诸神殿、三教殿、玉皇阁、娘娘庙等等建筑群落——http://img3.laibafile.cn/p/m/194611785.j

 

地藏洞石窟,明代建设,坐北向南,面阔2.3米,进深7.8米,高3.45米。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门壁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宽1.77米,高1.45米。

八仙洞,明代建设,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山洞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

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正殿三架梁带前廊,硬山顶,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14小幅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壁高4.2米,宽2.95米,厚0.58米,壁芯减地浅浮雕,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雕刻“九龙戏水图”,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

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殿东、西壁均有明代彩绘壁画,东壁为“东山全景图”,西壁为“西山全景图”。

山神庙,始建于明代,位于“二郎山”山脊最后,占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1间3.8米,进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虽险若固;整体建筑布局合理有序,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顶部采用歇山、硬山等多种形制,分别覆盖以布瓦,门面檐头油漆彩绘十分考究;庙内彩画以工笔画重油彩画法为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其间尚留有完整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一处)、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

 

当然二郎山的魅力,并不仅仅就在于这些由山势的险、峻、奇与儒、道、释浑然一身、三位一体的景观;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美丽传说——传说玉帝妹子瑶姬私自下凡与凡人杨天佑成亲,生下一男孩名叫杨戬,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将妹妹压在了桃山之下受苦;杨戬生来额间有神目,法力无边;待其长到十七岁,已经是勇无可挡,曾经在桃山中"力诛八怪",干掉了八个危害人间的妖怪;尔后他又“劈山救母”用一把开山斧,力劈桃山,救出了被压在山下受难的母亲; 母子相逢自是欢喜无限,但不幸的是,瑶姬因在山下压得太久,十几年不见阳光,身上已经长满了白毛,于是二郎将母亲放在山上晒太阳;这时,玉帝闻听二郎劈山,恼怒非常,为了消除自家的耻辱,便趁杨戬为母亲找水的时候,放出九个太阳上天,将妹妹活活晒死在山上。

 

二郎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个擒住却无处放,便分别掀起两座大山,将捉住的太阳压住,再看天上乱窜的七个日头,便抄起一副扁担担了七座大山继续追赶太阳,这就是"二郎担山"的传说;就这样,只剩下最后一个太阳在飞跑,二郎一直将它追进了东海里,在海边被东海龙王的三公主拦下,筋疲力尽的二郎晕倒在三公主温柔的怀中,之后他们就结成了美满良缘。

 

为了母亲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舅舅,玉帝也自知理亏,再说毕竟是其外甥,私心在所难免,便封他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二郎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年轻人总是那么爱冲动,自然坚决不在天庭居住,好在他对老百姓有嗯,能在下界受些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也还逍遥自在——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能请我做事,不能宣我上殿——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传说自然神奇,除了上面的神话传说外,自然还有一些民间的传说,当然都是与二郎相关联着——天神杨戬从陕西担了两座山,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为屏障,以遮挡风沙;过了黄河,太阳快要落山了,碰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个好口气,便问:“你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老大娘说:“唉!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气之下便说:“人到不了,我的头也要去!”于是便使了神威、做了傻事,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北为二郎山,身躯却化天台山。

 

当然传说除了天神还有地上的草民——由于古时候人们的生产条件还很落后,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治理不了窟野河,就像借助神的力量来治理;这尊神其一就是治水之神赵昱赵二郎,其二就是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在治理都江堰时也立过大功,死后被封为治水之神),当然二郎山庙中的二郎是赵二郎还是李二郎,那就在于参拜者自己去选择了。

 

根据二郎山庙的碑文记载,在明正统年间,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庙,作为山上的主庙,从此,这座山一直就定名为二郎山了;二郎山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神木县政府及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二郎山文物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投资完善了水、电、路、通讯、文化墙、山体装饰、景区园林绿化、新建山门、长廊及平台管理所和茶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二郎山的一切宗教活动均由宗教人士管理,宗教氛围甚浓,历来是晋、陕、蒙等邻近省区游览热点;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传统庙会,更是商贾云集、游人涌动,场面极为壮观。

 

 

 

 

陕北西山二郎峰 神木东山九龙眼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8)续

 

神木除了神奇险峻的西山——二郎山,还有以神木八景之一著称的东山——九龙山,位于神木县城东部的东山庙宇群,因层峦叠嶂无限、岭脉逶迤九重,且游走如龙,故被称为九龙山;山脉南向一岭是为龙头,不仅其上有酷似龙头的高峰矗立,而且其中还有二孔穿山如目,故又被叫作龙眼山——每当旭日东升,龙身隐约,日头透孔而过,直射城头,甚为壮观,是以冠其名曰:“龙眼透日”;置身斯处,视野自然开阔,眼底尽收全城美景,心胸顿然开朗,“神在高处”让人倍感言语道不尽之意蕴和身体感受不到的畅快。

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建筑群庞大,且以雄险取势,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为周边地区很有影响的古刹和名山胜景; 据史料记载,山上建筑明代时已初具规模,后经多次修葺、扩建,清代至民国为鼎盛时期;庙群主要分布在香炉山(凤头山)、龙眼山的山腰及山顶间,南北绵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有关帝庙、吕祖洞、张仙庙、万佛洞、财神庙、七佛洞、祖师庙、鲁班庙等,集儒道佛三家于一体的各类建筑二十余处100余间。

 

九龙山的来历自然亦有其神话和传奇,传说北草地的黄风怪黑水妖久动干戈,闹得窟野河水患不止,而神木县城亦常常遭山洪侵袭、每每受大水威胁,城墙外洪峰起伏、波涛汹涌,大有扑没城头之势;经常房屋倒塌、田地淹没,人们呼天叫地、苦不堪言;遂连连祈祷苍天,玉帝便派九条龙下凡治水,遂后便又化做城东的九龙山;九龙山巍巍然绵延数里、气势非凡,自然成为一道天然屏障,环绕城东屏围而立,它激荡豪迈的气概和地势,不仅已永保一方水土平安,而且还长期护佑着神木这一方子民的安全。

 

香炉山位于其东侧,山形独特,由岩石自然风化而成;《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香炉山,以形如鼎峙也。”其上顶大体细,既像伸向天空的老拳,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由于它看起来还挺像引颈眺望的凤头,故又称凤头山;民间传说明武宗驻跸此地,因见此山四面峭削,山头圆而舒,遂赐名香炉山;每当月圆之夜,暮色四合笼罩山峰,当一轮明月从香炉山后缓缓升起,在流水月光中,遥望恰似香烟缭绕、极乐降临,亦不失为云川佳景、神木仙境矣。

 

龙眼山顶有座祖师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祖师庙座北向南,大门前有铜狮一对雄壮威武,并耸立着高十米,上盘金龙两条的铜旗杆一对;大门两侧刻有金字对联:“虎踞龙蟠雄胜地 修身养性自在天”,横额:“漠上雄观”,大门顶上有一座南北两开——南楼五龙庙,北楼观音庙的牌楼;祖师庙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正殿塑真武祖师神像,身长五米、威武高大、金光闪亮,系能工巧匠所为、用精铜百炼铸就;殿堂雄壮、朱门油漆、描龙绘凤、五光十色;门前的一对联云:别三宫辞大院修成正果,入武当归大道炼就金身;两边数间厢房内塑有古代十大元帅和山神、土地等塑像等,院子中间置香烟缭绕的大铜香炉一个,造型精美的牌坊一座;院内植有四株柏树,翠绿如伞,四季长青,既幽雅清净,又璀璨绚丽。

 

祖师庙院背后修有茶坊七间,专门烧茶水供游人和住庙人员饮用。门柱上有对联云:“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振雄心”、“北汲清泉池中水,南采龙井山上茶”;还建有戏台一座,每年古历六月初八日为例会,唱戏等赶大会三至六天,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正月初,山庙上张灯结彩、通夜照明(电灯)、鼓乐喧天,神木城内居民和附近村民成群结队上山庙烧香敬神游玩——谓之朝山。

九龙山崖上有一石洞,上书慧泉龙洞,洞内有泉水长流、清凉可的石井;九龙山半山腰还有吕祖洞、张仙洞、下佛洞、古佛洞、七佛洞等,都是古代人工凿山打成石洞,并辟建为寺院;洞内塑有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神像、壁画——画中有古代人物、神仙故事不一而足;万佛洞建于明代,石洞内塑大小佛像上万尊,今已建成了有众多亭堂廊台、寺院整洁的万佛寺;据说是陕北最大、佛像最多的人工石洞(与米脂的万佛洞相比不知哪个是最大的石洞);拾级而上、依山而修的还有建于宋代的张仙洞(传说是古代麟州州官张亢,参将张岜,廉政爱民,英勇善战,二人同守麟州,打败西夏兵马进犯,保卫了地方安全,众百姓为纪念清官好将,凿山打石洞,尊二张为仙,塑像立庙祭祀,至今香火旺盛。)、还有建于明代的吕祖洞(石洞内塑吕洞宾等神像)等。

九龙山部分庙宇解放前曾毁于战火,上世纪六十年代局部则再遭毁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相继由民众自愿集资和政府投入,对庙殿及上山道路进行了恢复与改造;东山庙群整体建筑依雄踞险、虎踞龙蟠,既有雄伟宏大磅礴之势,又有绝壁悬崖临空欲坠之险;其间庙宇、殿堂、亭阁、廊台的雕梁画栋、飞檐脊兽和石窟造像以及大量精工细做的雕塑、绘画、碑碣,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 年,神木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世修庙、乱世筑坟,古往今来,历史使然,奉若无神的共产党人亦无法跳出这个魔咒,在目今华夏一片修庙筑坟的风潮中,坐拥云川之地,造化钟灵的神木亦不落后——九龙山双峰高峙,似炯炯天目,揽熠熠华物;九龙山祖师庙自然经邑人修茸,已焕然一新;那宏伟的殿宇、鼎盛的香火,自然引得仙来神往,如此胜地岂可无塔?在盛世修庙的古风今习影响下,于是九龙神脊上便又建起了层高十三、夜揽明月、昼舒祥云,下镇云川、上接天庭千寻宝塔,题“麟宝”于塔门——是为九龙山麟宝塔矣!

 

如今东山祖师庙西北侧山畔上这座名为麟宝塔的高塔,亦是九龙山一大风景亮点——塔内塑有老子、孔子像,刻有诗词文赋;塔底四周筑有围屏墙,用河北曲阳汉白玉板石柱作成围墙,墙板上刻有花草图案;塔旁还修了红柱绿瓦的长廊一处、凉亭三个,供游人休憩、娱乐之用——若登临塔顶、虚空俯瞰,则人潮如蚁、鸟去云来、星斗高排、日月当空,睹物静思、榷纷考量,才觉悟人生渺渺、方洞开胸襟广博;何惧浮云遮人眼,只须神马心怀高——若极目,在塔顶极目而望,山西侧长城曾斜穿而过,但如今却只剩下几个复修的古垛台,孤寂而不失庄严地矗立在大漠里,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悲凉与世事的沦桑;莫伸手,然摸摸山上那些屡遭风雨侵蚀的石头,黑渍渍的颜色中却浸透着一种无情的冷寂;万籁俱寂、天下虚空,只有那钟声确曾被僧人(无论真假)撞响,沉稳悠长、韵声极致却联接了远古,自然还会荡向那未来的时空;我们自何处来、往何处去?始终都没有准确的答案,但过程中我们却享受着这种晨钟的启迪和思想的飞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