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7
分享
《辙碾呼伦贝尔 梦断额尔古纳》连载

第五章 呼和浩特草原归绥靖 成吉思汗大街穿青城

 

呼和浩特草原归绥靖 成吉思汗大街穿青城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5)

 

15:00时许过了金山大桥后不久进入呼市城区——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国特大城市和新二线城市,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公里,于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内;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唐太宗贞观年间, 当时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军大胜突厥的白道(今名蜈蚣坝)即在呼和浩特市北,尔后唐王朝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还曾设立过东、中、西3个“受降城”;辽国在公元10世纪初,曾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到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并被明朝封为顺义王;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这也是“青城”之名由来的渊源之一;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围绕着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在清朝末年归化与绥远合并,统称为归绥。

 

在归绥西边不远处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还建有有着类似于当时故宫或紫禁城一样的功用的朝廷居住地——阿勒坦汗或曰顺义王的居所或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王城”,被称为大明金国的“都城”;在整个略呈长方形城池里,除了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外,城堡内深处的大雄宝殿大门匾额上还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证明了当时的明朝绥靖政策和外族的归化,都是那么的卓有成效和臣服的那么自由自在。

 

大明金国的实际含义就是承认是大明朝的臣子、大明朝的属地或属国;阿勒坦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顺义二字的精髓在于顺字,归顺大明是关键词;金国的属性怎么解,是指其属于黄金家族一样的档次呢,还是指这里曾经是原大金国的地盘呢?无论是指大金国属地,还是指其属于黄金家族,因了大明在先而金国在后,大明朝是宗主国的含义那也是昭昭如日月可鉴;如是则“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这几句,就完全是在为大明朝歌功颂德,祈盼大明朝疆域稳固、朝廷治国有道、国家清静安宁,社会歌舞升平、民众幸福安康,金国自然亦是牛羊遍地、民众安居乐业了——真正是美好的愿景和祈盼啊!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 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归绥作为原绥远省的省会,其名称既有安抚边陲寓涵异族 归顺之意,又蕴含着极强烈的封建色彩和统治者歧视少数民族的涵义或寓意; 1954 年初内蒙古自治 区根据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 联的指示》精神,组织蒙汉各族各界群众及知名人士,对城市名称进行 了广泛的讨论,并征询了对新市名的意见和建议;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撤销绥远省及其省人民政府的建制,将原绥远省辖区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统一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将归绥市(归绥市四届七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改名决议)正式改名为呼和浩特市的事宜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政 务院,获批准后把“归绥”改为 “呼和浩特”——新名称含有加强民族团结,青春、兴盛之意;自 1954 年 4 月 25 日起,将归绥市正式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集宁),南抵山西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海拔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海拔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境内的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15:37分骑到了成吉思汗大道西街,首先到达的是成吉思汗西街蒙元文化特色街九驼公园——九驼公园位于位于呼市西北部回民区,其中回族人口约占呼市回族总人口的70%,是一个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城区,区内商贸流通业比较发达,辖区以中山西路为主轴的商务核心区是全市商贸业最繁华最集中地段;回民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现存有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明朝的乌素图召和建于康熙年间的清真大寺;除此之外还有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园、呼和浩特野生动物园、乌素图森林公园、东乌素图新农村休闲观光等旅游资源。

 

16;00时许过了通道北路,越过滨河公园后骑到了成吉思汗大道正街上开始穿越呼市,街上的雕塑都极具民族特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曾经来过呼和浩特,比照当时的观感使得这次的印象是呼和浩特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大,不仅现代化大都市的味道正在逐渐凸现,新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场馆、广场,大气磅礴,彰显着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的文化气息和底蕴,总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街上的高楼也是鳞次栉比、栋栋豪华、幢幢林立,大?街上有名气的宾馆饭店比比皆是:奥体大酒店 金辉大酒店 呼市饭店 内蒙古金辉大酒店 神谷大酒店(呼和浩特) 金辉大酒店(原金辉大厦) 质靓宾馆(呼和浩特) 都蓝格宾馆 青山招待所 欣家利大厦一字地排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16:22分到达与成吉思汗广场仅一条马路相邻的苏勒德雕塑广场,街角一个苏勒德造型吸引了骑行者——以苏勒德为主题的雕塑达27米高,雕塑四周耸立着成吉思汗16位开国功臣的塑像,象征太平、吉祥;在苏勒德雕塑广场的北面是一个街心公园,背靠大青山,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景色秀美;苏勒德” 是蒙古语,意为徽标,其造型是一个铁矛组合形状;历史上铁木真曾手持苏勒德征战草原,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了蒙古国,并登上了大汗位——成吉思汗,从此苏勒德作为成吉思汗军队的军旗或军徽并耸立在成吉思汗金顶大帐的顶部,在它的引领下成吉思汗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从此苏勒德成为吉祥物,并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苏勒德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代表着战无不胜的坚强意志;在成吉思汗陵园里,一般都设有苏勒德祭坛,每年都要举行苏勒德的祭奠:主要有正月初一的年祭、正月初三的春祭,一般每月初一、初三都举行小祭,阴历四月初三,举行夏营地祭奠;阴历七月十四举行大祭奠。

 

 

 

 

呼和浩特草原归绥靖 成吉思汗大街穿青城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5)续

 

16;30分到达呼市的呼和浩特体育馆,这个2007年建成的体育馆,算是我国西部或北部地区目前功能较为完善、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体育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西侧,占地面积6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55平方米,长170米,宽93米,高25米;体育馆由比赛馆和附属馆两部分组成,比赛馆拥有6000个座位,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摔跤、拳击等室内体育项目比赛,并可兼容大型文艺演出、杂技表演和其他集会活动;这里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较为新型的体育基础设施,而且也是呼市广大的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既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竞技体育发展,又可丰富自治区首府呼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当然也为对外体育交流或进行大型文化活动建立了更宽阔的平台。

 

体育馆外围一楼南侧有塑胶网球场地5片、篮球场地2片,共计5000平方米;在体育馆的东、西、南侧各设一个大型停车场,体育馆正北门设有大型音乐喷泉,馆四周及绿化草坪都设有灯光亮化系统; 当时与内蒙古体育馆同时开工的还有博物馆、大剧院,统称为“内蒙古文化体育三大重点工程”——其中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路与机场元和花园交叉处,包括陈列展览区、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多功能厅等,也是2007年投入使用;三大重点工程都各自以其独特的功能或效应,以传统的民族历史文物精品展览、体育盛事、文化活动等等多领域、多方位、多形态的方式,迎接或庆祝了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

 

16:45分过了呼伦贝尔北路,随后继续骑行到达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的中心部位——成吉思汗广场,在此更是象分享了一组成吉思汗景观区风光片一样,令人兴奋不已:

从世界历史看——成吉思汗也是两千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人物之一;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可谓是千年风云第一人,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等人;他和他的子孙所建立的大元帝国,不仅改写了世界版图,而且还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他使得人类之间实现了最广泛和最开放的一次历史性握手;从中国历史看——成吉思汗不但是蒙古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前仆后继,不仅统一蒙古高原,而且还统一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四百多年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朝,从而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疆域和版图;成吉思汗广场作为纪念成吉思汗的标志性广场,不仅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民族的象征,而且有着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象征。

 

成吉思汗广场中心的主题园区有一座大型成吉思汗青铜像,左右两侧坡起的2个长方形主题园展示成吉思汗军事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背面的6个四方形文化主题园区则展示成吉思汗作为政治家的主要内容,用鄂尔多斯青铜器变体镂雕形式体现成吉思汗在政治上创立的千户制、护卫军、断事官、大法度、分封制、创文字等6大制度性的贡献;正南的4个主题园展示成吉思汗生平的大事,概括为“三个统一”和一个大交流,即统一草原、统一中国、统一亚欧和东西文明的大交流,深刻地总结了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成吉思汗,乃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并建立宫帐称汗,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不停地征战中度过,一生中曾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史称十三翼之战;在1196年(金承安元年),曾与王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被金朝授予察兀忽鲁(即众部落之首)之官;又和王罕一起与乃蛮部战斗,战后诸部来附势力逐渐增强;1201年(金泰和元年)二月,又与王罕一起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四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后使得其部实力大增;后与王罕争雄,曾被王罕发兵掩袭而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但不久后便乘王罕不备奇袭王罕牙帐,遂灭王罕及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遂灭乃蛮统一漠北蒙古各部。

 

统一蒙古各部后,1206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大蒙古国并即大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尔后为自己加号成吉思,并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掌行政司法诸事;1209年出征西夏时曾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1212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1215年因金朝献岐国公主请和而退兵;次年又复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借口进兵攻占中都(后改为元大都,今北京);同年病歿于六盘山——1265(至元二年)年其后代为其上庙号太祖,所以又称元太祖(至元三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后又于至大二年(1309年)再加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广场亦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竣工于2007年8月),成吉思汗广场位于哲里木路与呼伦北路之间,广场内规划有16米宽景观路,广场的标志建筑为有36米高的成吉思汗骑马铜像雕塑,青铜铸成的成吉思汗雕塑坐西朝东,可谓是手握马鞭、指点江山、威武庄严;在雕塑基座的四角还有 “龙、虎、狮、鹰”四玺,蕴涵了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寓意;铜像的正面还设置了由牛角演变而来的6座金塔,不仅寓意后来居上,而且也与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年相契合,六个牛角金塔自然也代表着内蒙古的的辉煌成就;广场的一角还有休闲娱乐活动场地,在一个聚集了很多吹拉弹唱的业余爱好者,骑行者在此流连了一会后,便离开吉思汗广场,继续沿成吉思汗大街骑行向东骑行。

 

17:11分骑到了成吉思汗大街与兴安北路交汇口向东300米处的成吉思汗美术馆;成吉思汗美术馆建筑面积8000㎡,共四层;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顶级的公益性私立美术馆,外立面为阿鲁克邦幻彩钻石切面,功能有展览、收藏、讲座、学术研讨、艺术教育培训等全功能业态;中国西北地区最顶级的人文艺术殿堂——成吉思汗美术馆,成吉思汗美术馆的落成,使得这座艺术建筑作品已揭开神秘面纱,呈献给内蒙地区乃至全国人民;未来将作为西北地区顶级艺术场馆供全国美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工作参观、学习、交流。

 

17:38分到达路边的成吉思汗公园 ——成吉思汗公园位于新城区的东北方向,横跨成吉思汗大街,北临北二环路,南接阿尔泰游乐园,工程占地面积约为56公顷,其中,除了园路及铺装场地、管理建筑、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绿化部分外,还有很大一片水体面积,投巨资建设的公园一期、二期工程,以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贯穿全园,建一处集市民休闲游憩娱乐运动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现代城市主题公园。 今天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好日子,但公园特别大,且横跨马路的南北二面,推着车子步行着在路边转了一圈,走马观花地游览了这个还在建设中的公园,因此也就未能多拍摄几张园内和周边景色的照片。

 

18:00时越过东二环路,骑到成吉思汗大道尽头,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景观造型回放一下还真是令人心情愉悦,看得出呼和浩特在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完全继承和发展了其城市的人文脉络,已经实现了城市内涵的延伸或拓展;我们深知一个伟大的城市会因为生生不息的文化而不朽,?而成吉思汗及其大元文化作为呼和浩特城市的精髓,正是这个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力和权威力每每都在篡改和擦拭着城市的历史痕迹,或者是人为地增添一些画蛇添足型的所谓古老痕迹;一方面是真正的古迹被湮灭,另一方面则是人造的垃圾古迹比比皆是,历史文化价值往往不是遭到蔑视,就是遭逢乱用乃至颠覆。

 

这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和更新中已经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而成吉思汗大街却正好相反,成?吉?思?汗?大?街?作为?国?际?性?蒙?元?文?化?走?廊?,?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建?筑?艺术?和?灯?光?规?划?等?多方面?,?都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条?既具?有?国?际?水?平?,?又蕴涵着本?土?文?化?浓?郁?气?息,并具备了城市代?表?性?地?位的现代化大街。

 

在穿越整个呼市的成吉思汗大道、游览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公园时,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存在和永垂不朽!成吉思汗大街上那些处处都在彰显着一代天骄的标志性建筑或装饰,以及以成吉思汗的大名作为标记的城市建筑和雕塑,几乎要淹没整个城市的角角落落了——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公园、成吉思汗美术馆、成吉思汗体育场……,成吉思汗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成为永久的记忆。

 

在包头就有车友建议笔者从呼市机场处翻越大青山,所以沿成吉思汗大街穿越了呼和特市区后,便从北国之春的工地处开始,一路上义无反顾地向着机场高速路口进发、向呼市东北边的巴彦镇方向骑了过去;19:00时到达机场大道与110国道相交处——这个连接机场高速和101省道的岔道,就成了翻越大青山的起点了; 由于路口处这里没有住宿的旅店,又经多次问询,沿着类似于乡道或村道的小路,骑了近半个小时才于19:30分到达巴彦镇,住在了龙门客栈,完成了这一天的骑行任务和骑行历程。

 

 

 

 

 

 

胡服骑射发祥文明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6)续一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但也仅仅只维持了百十多年;尔后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还是出现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当时匈奴的势力范围包括东起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大地区;匈奴作为在蒙古高原最早的游牧民族,秦汉初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曾不断骚扰汉朝北部边界一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亦曾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不想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白登一带),历史上称之为“白登山之围”——而刘邦解脱困境是因了采纳谋士陈平的计策,向单于的妻子(瘀氏)贿赂珠宝才得以逃脱;并不是靠武力解白登之围,说明了西汉政权初建时国力微弱,根本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刘邦派刘敬前往匈奴去和亲结好,其后后的六、七十年间,汉朝对待匈奴的和亲政策成为一种常态;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充实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时候,才开始采取积极的战争方针对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两次决定性的出击,使匈奴大败而归。

 

在匈奴败北后,匈奴贵族集团出现了分裂与内讧,内部为争夺“单于”这个最高的统治权力,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两部,就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而呼韩邪单于在争夺最高统治权时,曾两次被迫出走,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困境,呼韩邪单于为了扭转局面,给自己找到了另一条出路,依靠汉朝中央政府的帮助,打击平定郅支并统一匈奴,于是汉朝消灭了郅支单于之后,呼韩邪单于在局势促使下进一步倒向了汉朝;从公元前49年开始,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入汉朝,朝见汉元帝,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并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将后宫待诏王昭君许配给呼韩邪单于为妻,封号“宁胡瘀氏”,于是就有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千古美谈,成为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平等交往、相互融合的典范,"和亲"成为"化干戈为玉帛"解决民族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而和平解决、和谐相处也是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成熟和智慧。

 

历史上把中国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传说中昭君出塞路途与远归的大雁相遇,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也惊呆了,于是忘记了飞翔,便从空中掉了下来;人们知道王昭君的故事可能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但却都知道这位奇女子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姑娘;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选入掖庭”(“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比较低;传说由于其不肯给宫廷画师送礼而入宫数年都无缘见驾,虽积一时之悲怨,但却在日后得以出塞和亲、流芳千古。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充当了汉族的“和亲使者”,从而肩负起了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昭君出塞可以说是为民族友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她们的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 “昭君出塞”能如此地功在当代、名垂史册,自然有其必然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汉书》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的幸福图景; 和亲这一历史事件,当时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而且还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汉匈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折磨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在政治上匈奴接受汉朝中央政权的领导,打破了旧的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而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了交流,匈奴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计算和登记的方法,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比如汉朝政府和民间养马业的空前发达,就和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养马技术的传授分不开; 和平造就了一切,对于两族的人民来说,昭君出塞、单于附汉,为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富足。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以及“单于和亲”4字砖和“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不仅证明了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烈情怀和颂扬,而且也证明了昭君出塞和亲,更是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正值妙龄时节(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还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葬仪的隆重程度虽有些夸张,却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就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地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胡服骑射发祥文明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6)续二

 

据说昭君去世后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 “特木尔乌尔虎" ,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出塞和昭君墓现在已成为草原文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符号,这部草原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学习交融、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是多种文化在草原地区相互补充磨合、相互影响渗透,并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文明的历史;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作为民族文化互补融合的历史案例,是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的经典;现在人们不仅已经把王昭君看作是伟大的母亲",而且国内外有识之士也都公认其为和平友好的使者;历史的长河由远古流到今天,阴山上刻满先人的语言,草原上撒满文明的诗篇;现在的内蒙古离不开着个历史的根、文化的魂;因此借鉴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进内涵,对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长治久安、和谐共进,建设中华盛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昭君被后世称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出塞、胡汉和亲,自然也已被看做为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创建了"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思维方式和民族观念和变"血染沙场"为"交欢玉帛",实现民族之间"双赢对话"的中国模式;这对于现代中国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也具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草原文化和昭君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节日打造正在形成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整个中国巨大的无形资产,"昭君文化"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形象名片", "昭君文化节"还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十个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活动之一;从1999年起,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连续七年举办"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目的在于"弘扬先进文化,增加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内蒙古以及呼和浩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对外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男人们在统治着这个世界,治理着这个社会,但在关键时刻却不一定就能不掉链子;自昭君出塞以后两千年来,除了梁启超先生提到过的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曾经取得过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的胜利外,中原地带再也没有出现让后代子孙感到值得骄傲的人物了;中华民族每每遇到国难当头都表现出了诸多的无奈;特别是在对待外敌入侵的事件上,往往是很令人失望或很让人无地自容;但在这期间巾帼自来都不让须眉,往往表现出了更多的英雄气质和男儿心态来。

 

齐鲁大地壮丽的山川蕴涵和孕育出了极具创作灵性的李清照——这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以词著名,最擅长、最有名的要算是词了,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其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幼时聪慧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出语惊人、崭露峥嵘、名噪一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女人,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平素虽“猜句罚茶”、“冒雪觅诗”,就已证明了她的骄人和自信、洒脱和不羁的性格;是一位坚强、豁达、叛逆、敏锐、勇敢、爱国的女性;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她则空怀满腔热血、目睹国破家亡,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

 

亦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抱负;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背负着亡国之恨、丧宝之痛的李清照,对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东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出了强烈的愤慨;“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真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杰鬼雄”;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亦不忘收复大业,这种品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渊源关系重大。

 

在经历了两件政治上的大事变:“元佑党祸”、靖康之耻后,李清照一扫闺阁之气,面对政治上的险恶风浪和国家危亡之秋,写下了不少政治讽刺诗而被后人称颂;她生于乱世却从没放弃对时局的关注;她44岁时经历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北上,而高宗赵构却在南京(今杭州)即位,值此南渡纷乱之际,她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促使女诗人悲愤地写下了《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讽刺南宋政府;其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诗人对南宋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了强烈愤懑;这一引起了当时巨大轰动的诗句,同时也表明了巾帼英雄的情怀和国人的无奈;《夏日绝句》堪与其前辈花蕊夫人的绝唱《述国亡诗》中“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慨叹相提并论或相互媲美。

 

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曾在驿站的墙壁上写过:“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并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

 

孟昶死后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自然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并新做诗一首:“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为“述国亡诗”也。

 

笔者曾为花蕊夫人和婉约宗主作联曰:

花蕊西蜀道 离恨绵绵 叹无男儿保家卫国

清照南越路 凄情切切 忆有鬼雄不过江东

横批:昭君作何想

 

是啊!昭君作何想呢?昭君是否也有过追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或叹息过大汉难道没有男人了吗的儿女情长呢?虽然我们已经来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发生地,但我们已再也看不到落雁姑娘的花容月貌了;更聆听不到昭君当时汉宫小调和大漠赞歌了,至于昭君当时看到这茫茫的草原戈壁时作何感想,是否也像其后人花蕊夫人和婉约宗主那样令我们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我们自然就更不得而知了;若再在这里妄加猜测或揣度显然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因此,就此打住吧。

 

不管昭君作何感想,不过如今的人们都非常一致地 认为:"昭君出塞"圆满完成了"胡汉和亲"的伟大使命,对于促进当时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各族人民所称颂;中国文化是主张和平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一体",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摆脱文化本位主义,坚持文化公平"各美其美、美与共美",多元并存、和平共处;特别是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中国文化坚持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明对话,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不断,中华文化纯种单传,这一方面得益于草原、黄河、长江之间地域广阔,三大主源文化互补共济;另一方面就是和平、和谐、和合的文化凝聚出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由于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的自觉",所以我们就有了从大历史和大文化以及全球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机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