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3
分享
《辙碾呼伦贝尔 梦断额尔古纳》连载

第四章 达拉特骑行河套平原 G210跨越黄河大桥

 

 达拉特骑行河套平原 G210跨越黄河大桥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1)

 

 

7月2日早7:00时许从关碾房出发,近8:00时许到达达拉特旗所在地树林召,达拉特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端、黄河中游南岸,北与国家钢铁稀土基地—包头市隔黄河相望,东南西分别与准格尔旗、东胜区、杭锦旗接壤;地处蒙中经济区,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呼和浩特—包头—乌海”产业带 与连通中国中西部的神华铁路产业带的“T”字型结合部,也是内蒙呼包鄂经济区地理中心;旗人民政府树林召镇,是包头—西安210国道和包神铁路线上的重镇,是包头通往鄂尔多斯市、陕西、山西等地的交通要道,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

 

穿越树林召城区后,继续沿着G210国道骑行……,大约在8:40分左右,在一处三岔路口拐上了基本上与G210国道并行着的河堤路—— 河堤路上因拒绝机动车辆上路,没有车辆来往大堤上较为清净,堤岸边上有几人在那里休憩聊天,于是停下来与他们一起聊了起来,以期探寻这里黄河大堤沿岸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几个当地人从小就在黄河边上长大,对黄河可谓是一往情深,对黄河及其达拉特旗所在的河套地带也是了如指掌,与他们一席话聊,还真是长了不少的见识,并且对达拉特旗及其整个河套地带也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啊;据他们讲——

 

达拉特旗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由1500米降至1000米;南部属鄂尔多斯台地北端,系丘陵土石山区,土壤属栗钙土类,矿藏丰富,中部为库布其沙带,土壤属沙壤土,宜林宜牧;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属灌淤草甸土类,从而形成了三大类自然分区,这一带正是鄂尔多斯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沿黄河23个乡、镇、苏木内。

达拉特旗境内的黄河冲积平原,成因和地质构造与整个河套平原相同,同属沉降型的窄长地堑盆地;现代地貌主要是由洪积和黄河挟带的泥沙带的泥沙等物沉积而成; 海拨高度1000—1100米,地势平坦,水热条件极好;该地区土壤类型可分为草甸土、 沼泽土、盐碱土、风沙土四个类型,其中以草甸土为主,草甸土是该区土壤中质地与生产性能良好的土壤;是培养稳产高产农田的基础土壤,整个黄河冲积平原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在1%左右,全氮含量0.05%,速效磷含量12个PPM,速效钾228个PPM;该区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开发增值前景相当乐观,潜力很大。

 

至今未开发尚有100万亩宜耕地,仅达拉特旗,就有75万亩宜耕地可供开发;开发工程简单,造价低,只要能打井上电, 搞好田间管理,每亩投入100元以下资金, 当年就是亩产200-250公斤粮食的良田;三是水源条件好,无论是黄灌、井灌,都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四是在水、肥保证的基础上,应用推广先进的适用科学技术,粮食单产可增长30%-50%;五是当地群众有开发土地,改善生产条件的经验和劲头;六是依靠农业提供的条件,可以充分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多种经济。

 

这里很早以前就被称为河套地区——自元代起“河套”一词,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特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用更形象一点的话说,河套地区就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府谷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河套图考》序中所说的河套,就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了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的“几”字形回流河套地形,故称为“河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西套”,内蒙古部分——“东套”;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内蒙古部分——“东套”,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如今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清代属鄂尔多斯诸旗;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河套作为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历来均以水草丰美著称;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如今与银川平原并列的“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并以乌拉山为界,东称为前套,西称为后套(也有将黄河南、长城北地区称为前套,黄河的北面地区称为后套);鉴于此东套又被分为:“后套”——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前套”——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俗语有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由于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今天河套地区不仅被称为“塞外米粮川”,而且也被称为“塞外鱼米乡”;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而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河套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达拉特骑行河套平原 G210跨越黄河大桥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1)续

 

听听关于河套的来龙去脉,再看看眼前黄河岸边滩涂的湿地草滩,对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还真有点直观性的理解了,大堤内外的景象令人神往,在黄河上游水文作用下,这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湿地内植物类型多样,林地、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一眼望去天地间的自然生机蓬蓬勃勃,水草连天、绿色满目,美不胜收,骑行在这样的环境里,真让人们流连忘返,不想离去,黄河南侧与这片与水草滩涂绿色中环抱着的区域里,视野所及之处虽没有果香叶绿,却有碧水连天、池塘相连、鹅鸭成群的满目琳琅;这里的自然田园风光之中拥有着相当安静的去处和起始——就是这样一片富庶的河套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明和文化;无论是匈奴的崛起,两汉的兴衰,还是宋元辽金的战或纷争,都无不与这富饶的河套平原相关联着;如今这里各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形成了多种文化有机交融的特殊的河套文化体系,蕴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真可谓——

 

上下游惊涛有洪荒, 天水浊浪, 祸害更加百殃;

古今朝安澜无轩隍, 青城碧波, 富庶却有一套。

 

在河堤上大约骑了5KM的河堤路后,于9:15分到达黄河大桥收费站前——过了收费站后骑上黄河大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河于距今2200多年前的秦昭襄王五十年,即公元前257年便“初作河桥”,首次在黄河上修筑了桥梁;又经过两千多年的时空转换,黄河上的大桥已是数不胜数,整个黄河上的黄河大桥在黄河上中下游就有十多座公路、铁路、高铁大桥;包括:黄河上游第一桥——兰州中山桥,以及平阴黄河大桥,包头黄河大桥,银川黄河公路大桥,乡韩黄河公路大桥,风陵渡黄河大桥;黄河中下游的三门峡黄河铁路大桥,洛阳黄河铁路大桥,洛阳黄河公路大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京广铁路),郑州(花园口)黄河公路大桥,郑州黄河高速铁路公路特大桥(京港高铁和107国道),郑州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京港澳高速),开封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京开高速),长垣-东明长东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东营胜利黄河大桥。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中华文明和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的图腾;黄河是中国历史第一大河、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区、300多个县市后直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在整个流域面积里有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这里的河面不是太宽广,而且也没有什么类似于晋陕大峡谷里诸如:十里龙槽或壶口、龙门之类十分壮观的波涛汹涌或狂躁不安;一如既往黄河水色澄黄——水色还是那么的浊黄,但却表现的十分安静平和,真是安澜不用軒隍——

 

覆水难收, 五千年岁月, 历经烽火;

惊涛不止, 万里江河流, 春秋使然。

 

由于这里的河面不是黄河流域河面最宽的地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大榆树乡黄河段的G210黄河大桥,自然不是最长的黄河大桥,当然也不是修建最雄伟的桥梁;因此它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关注的普普通通的桥梁,可在这里人们可以静静地看着落日余辉下,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静静地流淌;看河岸上柳树下那几处零散着的水上渔家和系于岸边的几条摇橹渔船,以及渔家的狼犬伸长舌头,好奇地打量着你,却不放声高吠的静谧,从中体味桥上车来车往、匆匆忙忙,桥下却怡然自得、互不相扰的自在景象——这种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温柔母性的展现,才是黄河真正的本来面貌,只可惜很多人是见识不到这种景象或景致,就只有抱憾终生了。

 

由于其毗邻于包头市南郊,这座黄河大桥通常也被称作包头黄河大桥,它是从包头市白云鄂博到陕西等省通衢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大桥大桥全长810米,主孔12孔,每孔跨径为65米,桥面宽12米,下部由14墩台组成,上部构造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式连续梁,采用最新工艺多点顶推法施工;上部结构为3联4孔65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跨径组合为3*(4*65)+20米,1983年建成通车,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桥梁之一;设计荷载汽车—20级;拖车—100级;包头黄河大桥担负着连通包西公路(包头—西安)的重任。

G210国道跨越黄河是双桥单向的格局,新桥与旧桥相距几百米目不可测,但看过去两桥之间的黄河段里有一条状似龙脊的淤泥带,很形象地把黄河龙的脊梁给铸塑了出来,使得黄河龙的想像更具有了实质性的模型,这个龙脊不知成型于何时,但却已被人们忽视了多时了,骑行者在此为他留个影象,不在乎作证其龙脊的存在,而在乎佐证龙脊的发现在于不经意间的观察和思绪中,谨记于此供后来者参详——据说新桥是内蒙古自治区向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但愿这个龙脊能得到世界性的关注。

 

G210国道跨越黄河的黄河大桥平时观光的人很少,在这里反而会有一份自在的感觉;作为人工景观设施,旧桥下的一座雕塑,名为“摇篮”亦可算是个景点吧——在包头与黄河有关的几处自然景点中,据说黄河古渡仅剩一座经今人加固的浮桥,而南海公园则被浮躁的人造游乐项目所充斥,值得欣慰的是只有这黄河大桥下的黄河水,虽经沧桑,却始终一如既往地奔涌流淌着,象乳汁一样地孕育着华夏子孙、华夏文明,黄河的伟大之处如斯,我们还夫复何求——

 

水有道 虽汹涌澎湃,意在奔涌向前,从不言征服

人怀德 然和谐社会,思来暗流潜伏,更须要法制

 

黄河之水,亦有水之道(水的行为最符合道的理念),汹涌澎湃,意在奔涌向前,而不在征服;黄河见证历史,但非悲涛,更非吼啸;人类需感恩黄河、人类需要善待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母亲河。

 

 

 

 

稀土之都白云鄂博 草原钢城内蒙包头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2)

 

9:30分左右越过黄河大桥,带着对黄河的眷恋与思考,进入包头市地界,路旁的标志牌上显示离桥头不太远的这里距110国道仅有11KM,按照事先的规划,进入包头后即要转向东,然后越过阴山山脉并进入阴山北面的大漠戈壁,然后再沿边疆线,骑行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因此就继续沿210国道骑行,进入包头市老城区——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城市,不仅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 ,而且还是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国较大的新二线城市,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作为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和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地理坐标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包头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包头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达214公里,并行的公路、铁路两桥飞架黄河南北——黄河水面宽130米到458米,水深1.6米到9.3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4米,最大流量每秒6400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是包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此外,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水流量亦非常可观,也是包头可以利用的重要水资源;包头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0.9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地下水补给量为8.6亿立方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包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先后修建了黄河水源地多处,以及奥陶窑子、团结渠、民生渠、磴口扬水站(东河区一村庄,不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画匠营水源地等较大的黄河提水工程,先后构筑了昆都仑、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通过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使得包头地区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包头作为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就在包头地区设立过九原县;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包头又有鹿城之称;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黄河流经包头的地段是原始人类较早活动的地方,在这里蕴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在中国古代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在与黄河流域的各代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交往;从战国至唐朝,包头境内曾几次建筑过一些古城,除了最早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6年(武灵王20年)所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秦辟为九原郡外;公元433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也曾在此设置怀朔镇;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古城都被一一废弃了;进入五代后包头属辽统治——辽在这里设云内州,一直沿袭至金元,建制都未变;元初包头地区的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便开始兴盛,出现了商品经济、商业活动的兴旺发达;后来蒙古族各部落陆续进驻河套,包头地区又成为土默特部落游牧之地;清朝建立后,于公元1741年(乾隆5年)在萨拉齐设置协理通判,这是包头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1809 年包头设镇,并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5座城门,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并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就是以前的包头镇,1926年设包头县,1931年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创办包头电灯面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饮食、服务业日益兴旺,市面日趋繁荣;1934年在包头修筑飞机场,并成立了(中德双方组成的)“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开辟了包头——宁夏——兰州航线,定期航班每周往返一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包头;统治期间“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设立包头特别市——包头设市后一直市县并存;1949年9月19日绥远发动起义,包头获得和平解放;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包头撤县留市,并于1954年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为自治区直辖市——1955年,包头市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的8个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内蒙古的5个全部在包头市,从而奠定了现今的城市格局。

 

 

 

 

 

稀土之都白云鄂博 草原钢城内蒙包头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2)续

 

包头市矿产资源及其主要金属矿有:铁、稀土、铌、钛、锰、金、铜等30个矿种、6个矿产类型;该市的白云鄂博铁矿及其所在地——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的特点,尤以金属矿产得天独厚,其中稀土矿不仅是包头的优势矿种,也是国家矿产资源的瑰宝,已发现矿物74种、矿产类型14个;非金属矿有:石灰石、白云岩、脉石英、萤石、蛭石、石棉、云母、石墨、石膏、大理石、花岗石、方解石、珍珠岩、磷灰石、钾长石、珠宝石、紫水晶、芙蓉石、铜兰、膨润土、高岭土、增白粘土、砖瓦粘土等40个矿种;能源矿藏还有:煤、油页岩等。

 

包头市下辖6个市内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滨河新区);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不仅仅包头市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而且还是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包头经历过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头主要是现在的东河区,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要投奔的目标地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也是聚集处或集散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移民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得包头能够成为孕育出大约500年左右的晋商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摇篮;包头对晋商的发展、对汇通天下经济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文化交融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有着不可替代、无法磨灭的作用,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在包头产生发展传承的那些与山西、陕西相关联着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晋商文化,给包头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是史诗般的重要和深远。

 

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包头也出现过一次移民高潮——建国初期,包头城仅有8万人口,后来由于国家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使得很多的地主、富农从山西跑过来,成为了包头人;当时逃到包头的这些人以府谷、河曲人居多,大部分都住在包头市东河区的西脑包地区;上世纪50年代,一方面国家为了建设第二个钢铁基地——包钢、内蒙古一机、二机等西部最大的机械制造厂,一大批河北、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等地的军转人员被分配到包头来支援建设,全国各地的所谓“盲流”也涌到了包头,加入到这些大型企业的建设当中;另一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末山陕地区连年旱灾,一大批饥民也从“口里出口外”,来包头或靠手艺为生,或打工务农定居下来;到1962年的时候,包头的人口激增到100多万人;最终形成了东河区老包头(山西人后裔)居多,青山区河北人居多,昆都仑区东北人居多的格局,很多如二人转、京剧、评剧等也随之而来,并给包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这一移民文化也是草原文化灿烂的一部分,共同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10:30分骑到包头市的建设路后,右拐开始穿越城区,越过包头医学院后,在道旁休憩时与小车友邂逅——小伙子酷爱骑行,与包头市内的骑行爱好者颇有些来往和交际,对骑行界也有一定的了解或理解,因此谈的比较投机,聊天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并留下了电话和合影的头像;11;30分,在一小摊上买香瓜后,还与一位在路口等(其女儿即将放学)人的包头车友聊天——对方得知骑行者准备翻越大青山骑行后草原,正在为走固阳还是武川烦难时,便建议骑行者在呼和浩特市东北机场路附近进山,因为与机场高速路相联结着的101省道不仅通向大青山深处的哈乐镇,而且还可直达四子王旗;这一建议直接改变了骑行者原先规划得经固阳或武川县翻越大青山路线,也为接下来的骑行定下了基调。

 

15;00时许到达沙尔沁镇——沙尔沁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呼包鄂“ 角”地区的黄金地段;沙尔沁镇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素有“山尖水清,人杰地灵”的美称;沙尔沁在蒙古语里意为“挤奶人的住地”,东与莎木佳镇相邻,西与包头糖厂接攘,曾是包头市内三区的郊区——包头市郊区现已更名为九原区,而沙尔沁镇则在2008年划入包头市东河区, 沙尔沁镇作为包头市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其蔬菜和葡萄种植远近闻名,通过多年的培育打造,已建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保护性生产基地;南海子的鲤鱼、沟门的大葱、沙尔沁的黄瓜、东园的西红柿、海岱的蒜、莎木佳的葡萄已成为著名的品牌,已经注册商标的“沙尔沁”蔬菜、“佳园”葡萄正在成为畅销的绿色食品,实现了四季长青、时令鲜菜常年供应。

 

 

 

 

 

雷雨冰雹路边车庇护 土默特右美岱召胜景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3)

 

15:30许到达土默特右旗地界——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黄河北岸,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之间,东与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毗邻,南隔黄河与准格尔旗、达拉特旗相望,西和包头市东河区区相连,北与固阳县、武川县接壤;北部为连绵起伏的大青山中、西段山地,大青山主峰九峰山坐落在境东北部,海拔高度2337.8米,最低处海拔高度为1050米。

南部为开阔平坦的土默川平原,,海拔高程介于987~1000米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黄河于本旗大城西乡李五营村西头入境后,横贯旗境南缘,至程奎海乡八里湾村东南处出境(全长106公里,河宽200~950KM),此外,还有美岱沟、水涧沟等21条山沟河流过土右旗地界;这里依然是黄河的冲击平原河套地区,属于土地肥沃、人文荟萃之地。

在土默特右旗地界又骑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快要到达土默特右旗驻地萨拉齐时,从大青山纵深处涌过来了一大团的气流云团黑压压的扑面而来,先期的雨点一步步地逼近,猝不及防的情形下继续冒雨骑行了约5、6分钟后,停下来在路边一辆卖杏儿的面包车上避雨——16:40许开始遭遇雷阵雨外加冰雹的袭击,好在此时已经驻足车内幸免于雷雨冰雹的直击真是万幸啊!雷阵雨夹杂着冰雹最少肆虐了半个小时后,逐渐平息下来。

到17;35分下了一个小时多的大雨和雷暴终于停了下来,笔者致谢后告别了车主继续赶路,沿着大青山南麓、沿着110国道一直向东继续骑行;17:40分越过土默特右旗驻地萨拉齐—— 辙碾呼伦贝尔 梦断额尔古纳 7 小时前 上传下载附件 (86.96 KB)

萨拉齐新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带,有许多公众活动广场、休闲娱乐设施、商务会所和公益性群众活动场所,是由原来一座茂密的果园建设的生态景观,是呼包鄂区域重要的生态绿化景观和生态休闲中心。

18;44分到达位于110国道的北侧的美岱召村的美岱召——美岱召 寺庙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角筑有向外伸出的墩台,其上建有角楼;最初是明朝土默特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兴建的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美岱召其实是一座不太规则的方城,城墙土夯层外包筑石块,整体上都是依原式样而建;南城墙正中央开有城门,始建于1606年、重建于 1985 年,城门内侧筑有马道由此登上城墙,城门台上建有歇山式顶二楼三檐城楼, 正中开设的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泰和门;大雄宝殿的门上的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颇为特别的是落款为“大明金国”。

召内大雄宝殿重檐两楼面阔 三 间,虽为歇山式顶,但经堂东、西、南三面由白色藏式砖墙相围,构成了汉藏结合的建筑体。召内主要建筑还有三间全汉式殿堂,歇山式三层楼阁琉璃殿,四周廊柱 20 榔,门西前方有一座小白塔石阶下有左右配殿,俗称两廊庙(东为观音殿,西为罗汉殿);琉璃殿前有财神庙基址,后为公爷府基址,庙府都未重建; 而 位于中轴线之首的藏式二层建筑叫乃琼庙,相传是西藏来蒙古传教的麦大力活佛住房,房顶有×,双卧,金光四射,为密宗要地,平日关闭。

位于西北角那座前有檐柱、硬山顶的殿堂是西万佛殿(万佛言佛之多),因东城墙外曾有座东万佛殿,所以称其为西佛殿;在清代因召内无驻寺活佛,特设佛爷府供巡游的活佛来召时居住(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主房原有木扇墙隔开三间(硬山顶,前有檐柱)为活佛卧室,东西耳房下榻活佛随 员;现存的八角庙原为重檐攒尖的八角亭,后添墙为庙;位于大雄宝殿东北方带围廊柱的灵堂建筑,称作太后庙或三娘子庙;位于太后庙北,城墙内东北隅有一独立小院,主房为二层硬山式小楼,东西各四边有耳房,据说达赖三世曾居此过,故名为 达赖庙;美岱召内建筑多为汉式,原琉璃殿、万佛殿、两廊庙所供佛像与汉地佛教相同。

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受封为顺义王,并在在土默川上开始建设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取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朝廷赐名福化城;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及其后裔大多都归顺了伊斯兰教,但是留在家乡的阿勒坦汗及其子孙接受、皈依的却是藏传佛教——

西藏活佛迈达里胡图克图志在弘传佛教,愿将释迦牟尼创立的大乘教献给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父老;于公元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来到了草原传教,主持寿灵寺的宗教活动;美岱召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都举行大约为期一周的庙会,就是为了纪念阿勒坦汗皈依佛教而举行的灌顶法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在的庙会融旅游、商贸、文艺演出等于一体,每年吸引游客上万人;从2009年起,当地又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三娘子旅游文化节——期间除了传统的庙会,当地还举办文艺晚会、二人台、山曲等地方小戏(土默特右旗有“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之誉)。

由于他的归化者众多,为了纪念西藏活佛迈达里胡图克图的成就,这座寺名也被人们称之为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美岱召依山傍水,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不仅仅是一座古朴典雅,仿汉、融蒙、合藏风格的寺庙,而且更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城堡式喇嘛庙;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眼前这个修缮一新的美岱召牌楼,有着蒙古族的雄浑和博大,虽说没有藏传佛教寺院四周的经幡飘动,只在广场上与城堡的通道上拉了些横跨式的经幡,但是建筑选址、格局以及佛教的气场氛围,还是浸透着黄教韵味。

大雄宝殿的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说明了美岱召是作为当时的大明金国“都城”、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王城”;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它的型制和规模其实是比照大明朝的皇宫——故宫而建,是阿勒坦汗或曰顺义王的居所,有着类似于当时朝廷居住地——故宫或紫禁城一样的功用。

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堡内深处,为三层楼房,在“文革”中由于将这座楼房殿宇充当了粮库,才使楼殿免于一劫,但殿内文物典籍失遗许多。由于其四周筑有高厚的城墙,敦厚结实且四角建有角楼,完全可以抵御当时军队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当然它还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美岱召也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藏传佛教圣地。在研究明代时的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等学术上均有重要的价值。

 

 

 

 

雷雨冰雹路边车庇护 土默特右美岱召胜景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3)续

 

我们说其落款署名“大明金国”颇为特别,是因为它的内在涵义特别——

匾额上的题字可以看作是阿勒坦汗自题,用来激励他自己或鞭策自己,或昭示自己的王位和王权——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了大漠,陷入长期分裂;明朝中后期,蒙古奇源部包姓包尔之金(亦称孛儿只斤)·格根,在16世纪后期成为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他自称阿勒坦汗(意为“黄金家族可汗”)——即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达延汗孙阿勒坦汗(也译作“阿拉坦汗”、明史则称其为“俺答汗”)在漠南崛起,其部落住牧在丰州滩(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并迫使原来号称草原霸主察哈尔部迁移于辽东;逐渐控制了西到河套地区、东到直隶宣化、山西大同以北,北到戈壁,南到长城的广阔地区;并占领青海,还一度在西藏动武(也算是成就了一番大业)。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曾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威胁要求通贡互市;明朝迫于威势,于次年于宣府、大同等地开马市通商;后又因闭市而复开战事;直到1570年(隆庆四年),有了其孙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才开始和谈,阿勒坦以亡入自己领地的赵全等九名汉人换回那吉——而明朝在次年又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俺答汗(即结拜兄弟汗归顺义王),意为结拜兄弟亲王;而其弟、子及各部头目皆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还议定通贡互市条款,规定每年一贡,以二月为期,贡由小王子故道,贡马不得过500匹,贡使不得过150名;还先后于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与市人数年有增加;大明朝又以结拜封王、通贡互市、财货贸易等虚虚实实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代价,换得了泱泱大国的可怜颜面和边疆的暂时安宁,从此开始了明蒙几十年和平友好的局面,促进了蒙古右翼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不过在题字后边加上“大明金国”的落款,其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或者说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大明金国虽然意在标明其属地或属性,但却不是一个词,而是由大明和金国两个词组成的词汇,而这两个词又不是完全平等的两个词,这个大明金国的寓意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台湾或中华台北那样带有的宗主或从属的涵义;过去的人们没有现在这样关于国家的概念,朝廷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朝代即国家,而当时所说的国只是当朝的一个属地或辖区;大明金国的实际含义就是承认是大明朝的臣子、大明朝的属地或属国;或许这正是大明朝故意要让其明白大元朝的灭亡是象大金朝灭亡一样不可逆的天意。

也就是说阿勒坦汗被封为顺义王——顺义二字的精髓在于顺字,归顺大明是关键词;金国的属性怎么解,是指其属于黄金家族一样的档次呢,还是指这里曾经是原大金国的地盘呢?作为蒙古部落成吉思汗的后裔,沿袭曾经被大元朝灭绝的金国的名头,恐怕不是阿勒坦汗的意思;但无论是指大金国属地,还是指其属于黄金家族,因了大明在先而金国在后,大明朝是宗主国的含义那也是昭昭如日月可鉴;如是则“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这几句,就完全是在为大明朝歌功颂德,祈盼大明朝疆域稳固、朝廷治国有道、国家清静安宁,社会歌舞升平、民众幸福安康,金国自然亦是牛羊遍地、民众安居乐业了——真正是美好的愿景和祈盼啊!

在大雄宝殿东部有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太后庙中的太后殿还供奉储藏着三娘子骨灰——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三娘子在历史上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明朝时蒙古可汗阿勒坦汗的第三妻, 明廷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据说她的手里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的兵权,由于她智勇兼备、才貌超群,其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主张也深受阿拉坦汗的信任;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子与王昭君一样,又按照古代北方民族遗留下来的“收继婚制”习俗,曾三次下嫁给阿拉坦汗子孙辈的顺义王,继续采用了与明朝友好往来的政策,不仅维系了土默特部与明朝和睦相处40多年的安定局面,从而也维系了土默特部落长达40年的安定局面。

在美岱召后的阴山半腰上有一座险峻的山峰,据介绍,那座山峰叫宝峰山——作为一代枭雄的阿勒坦汗,去世后最先是土葬;后来三世达赖喇嘛来内蒙古草原讲经弘法时,起出了阿拉坦汗的尸骨,进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然后在宝峰山上建塔安置骨灰,山上面高高地耸立着的那一座非常醒目、外涂白色的八面墙覆锅式砖塔(直径 3 米,高 4 米)的白塔,亦被称为宝峰塔。

美岱召虽然只是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但在革命战争时期,王若飞、乌兰夫等革命家都以美岱召为掩护,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至今,美岱召里还存有乌兰夫革命斗争遗址,被地方政府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美岱召内的文物,投资对城墙各段和殿内彩绘进行了维修;土默特右旗政府也高度重视美岱召的规划和开发,投资建设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广场和博物馆,从而提升了美岱召旅游接待能量和水平——

座落于广场中央的美岱召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建筑型制有点类似于台北的中正纪念堂,当然没有给人一种那么高高在上、森严壁垒的似乎是帝王陵寝的感觉,却有着屋顶金灿灿的黄色调与墙壁白皑皑的白色调,烘托出来的金碧辉煌与雪白纯洁之气象;主体建筑雄踞碧水廊桥之上,四周除了有碧水环顾,还有状若祥云缭绕的石质蒲团围绕环顾,四门皆有精美雅致的石桥联接主体建筑并通向广场。

美岱召博物馆静悄悄地躺卧在大青山下这块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的召庙广场上,似乎在用其现代的语言在述说着一代枭雄和巾帼英雄阿勒坦汗和三娘子过往的驰吒风云、智勇兼备的赫赫声名与丰功伟绩;更像是在与骑行者在默默地交谈,无声中自有一种天籁般的静寂和神秘,夕阳可以为我们作证,或许他也听到了述说中的真谛,只不过是天机不可泄漏而已,骑行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美岱召博物馆所展示的历史性的文物和思想倒是公开透明,广布天下、远播四海,这些内容(包括美岱召展览馆内容)分别包含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萨满信仰,表现蒙古民族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以前的信仰形态;第二单元板升家园,表现明蒙关系由战争到和平的过程,表现中原农业、手工业、商业文明对塞外的影响;第三单元佛降九峰,表现藏传佛教与蒙古文化的互动影响,表现蒙藏文化交流的情况;第四单元壁画珍宝,选择摹绘美岱召壁画100余平方米展出,表现美岱召壁画的精美和丰富。

美岱召的壁画确实是一大亮点,现存壁画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绘了明朝时期蒙古金国政治、宗教发展状况,被誉为壁画博物馆;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的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四周壁画从腰线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场面宏大,构图丰满,需仰视方能尽观;北壁正中绘有释迦牟尼巨像,背景绘有释迦牟尼的佛传故事画,如太子游四门、剃发出家、降伏魔女、得道成佛等,造型准确生动,富有人间情趣;下壁为四天王及伏虎罗汉、布袋和尚;东壁画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故事画,下壁是玛哈嘎拉和巧尔吉金刚以及巴拉登·哈蒙等多位喇嘛教中的护法神,这些壁画上的蒙古服饰很多都可在明肖大亨所著的《夷俗记》中找到依据。

美岱召内供奉的佛像、菩萨像、陈列的法器以及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生动逼真,这些明代绘制的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据传说是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是内蒙古的召庙壁画中独一无二的人物画像;壁画中还有一组蒙古族供养人的群像,均身穿明清时期的蒙古族服饰,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谦恭一心礼佛;更有一位头戴皮沿帽,身穿皮领对襟袍服、容颜端庄,体态丰满、端坐在木几上的老夫人,旁边还有两个喇嘛侍立,或许正是在表达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吧——这一切都 是研究明清蒙古史及民俗、服饰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美岱召整个旅游景区已关门,骑行者只好在游览了外围景区后;于19:30分离开美岱召景区,向前骑行了没几公里,然后在竖有一个美岱桥的牌楼处,右拐向南骑到了距离110国道约有三、四公里远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才找到住宿的旅店安顿了下来。

 

 

 

 

哈素海天人共筑 兵州亥麻雀收费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4)

 

7月3日早上7:00时许,整从美岱召镇出发不久就进入土默特左旗,在路上曾遇到了一位逆向骑来准备骑行到新疆的北京车友,寒暄问候以后互道珍重,匆匆离别各自上路;9:00时许到达哈素海大门口——哈素海是黄河变迁而遗留的牛轭湖,属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过去曾称陶思浩西海子,俗称后泊儿——哈素海乃黄河故道,因黄河向南移动后发展而成,其形态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枣亥型;南北最长9.5km、东西最宽5.3km、平均宽3.1 km,湖岸线长24.Ikm,秋季库容为50亿立米(春季25~30亿立米),湖盆最低点海拔988.5m,堤岸最高点海拔993m;主要供水河流是黄河、万家沟、西白石头沟”;当地人介绍,由于是黄河故道洼地,1962年之前哈素海与黄河并不相连,水源主要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大青山万家沟、美岱沟下泻的洪水,受天气影响较大,所以游移不定,并没有形成气候;从其俗称“后泊儿”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曾经是小得很可怜,因此史籍也就很少关注。

关于哈素海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土默川中部有一个清澈的水潭,潭边居住着勤劳勇敢的蒙汉人民,二者亲如兄弟,他们当中有一个叫哈力图的青年和一个叫素克的青年;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自称叫雄牯的人,他说10年前,他在潭边不慎将一只朋友送给他的碗掉在潭里了,他想跳进潭中把碗捞上来,请哈力图和素克在潭边帮着接一下碗;哈力图和素克答应了雄牯的要求,帮助雄牯捞出了一只盛着半碗清水的碧玉大碗;雄牯走后潭水渐渐开始枯竭,兄弟俩方知知道上了大当,于是便骑上雪蹄追风马追上了雄牯,叫他立即交出那只碗;可雄牯冷笑着说:我是一个魔法高明的人,这碗是聚宝盆,放进什么东西就永远取之不尽;现在碗里有了水,一打碎这里就成了湖海汪洋,我们仨人可都活不了啦,你们要是放我一码,我可以给你们许多金银珠宝;哈力图和素克坚决不放雄牯,雄牯逃跑时被哈力图一箭射中,这个坏蛋在临死前却摔破了宝碗;于是平地下陷,潭水激浪排天,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慢慢就变成了芦苇摇曳、荷花绽开、鲤鱼打挺、百鸟齐鸣的湖泊——蒙汉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英雄,便把这个湖叫做哈素海。

哈素海全名为哈拉乌素海,乃蒙古语音译,为蒙古语哈拉乌素海的简称,意为黑水湖; 哈素海水质肥沃,湖内芦苇丛生、鸟飞鱼跃,岸边凉亭水榭柳绿成荫,碧水青山相映成辉,有"塞外西湖"之称;置身哈素海,极目远眺,只见晴空碧水、蔚蓝一色、蒲萍丛丛,你会觉得哈素海宛如已一副淡雅的水墨画;如果停舟湖中,观看对对欧鸟翻飞底空、群群野鸭出没苇丛、听听远处高亢聊亮的渔歌和近旁鱼跃出水泊剌剌的声响,就会感觉到哈素海的阵阵诗情和章章画意。

 

哈素海作为黄河变迁而遗留的牛轭湖——牛轭湖就是由于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而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属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由于其位置在土默特左旗陶思浩村西,过去曾称陶思浩西海子,俗称后泊儿;哈素海的大小、长宽、风景都在变化—— 人们常说黄河百害 唯富河套,但在河套地区也有其为害的略行,从哈素海下溯几十公里就是黄河托克托县段下沙拉湖滩一带黄河淘岸的影响非常厉害,几百亩耕地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位于托克托县双河镇旧城南端1300多亩南湖,就是黄河“龙摆尾”留下的旧河道;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这里是“万水归托”之地,有宝贝河、银号河、什拉乌素河、大黑河等多条季节性河流;每逢夏季雨量丰沛时节,各河之水汇集于大黑河之中,然后泻入黄河。如遇黄河水涨倒漾,可观看到两河交汇的壮观景象。

哈素海作为天然湖泊,湖北有大青山屏障,东、南、西三面则被农田和牧场所包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哈素海曾有一段长时间的枯水期,只是通过后来的人工干预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据湖边生活的老人们介绍,过去天旱少雨时,湖水还能干涸;直到1962年修建的一条宽约20米、长约50公里的河渠之水浩荡而来后,才把黄河与这个“后泊儿”连接起来,哈素海才免去了干涸之忧;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先后建成扬水站、拦水大坝和渔场,蓄水能力越来越大,可灌溉周围几万亩良田,形成独一无二的的田湖景观;曾经只是个大小不定的“后泊儿”最终成为一个水库,通过几代人的雕琢才终成器侯;也就是说:曾经与黄河径流彻底隔绝的哈素海,在土左旗人民的手中被塑造成为今天烟波浩渺、碧水荡漾的天然湖泊;2002年当时的介绍是湖水面积达到了27平方公里,近几年基本稳定在32平方公里;当然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来水,即黄河水与大青山积水的厚薄,水丰之年面积扩大,干旱时节面积缩小;随着湖底淤积,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库容将越来越小;综上所述,哈素海的“成器”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入黄河水之后,哈素海已成为水位可以自然消长的淡水湖;可以说今天的哈素海乃集自然天成、人工补益为一体,能够锦上添花,全靠天人共筑啊——哈素海天人共筑 已成胜景。

如今的哈素海,湖底杂草丛生,水面内芦苇丛生、蒲苇丛丛活像一个个小岛;哈素海既是一座水库又是一个渔场,水质肥沃,盛产草、鲢、鲤、鲫、团头鲂、武昌鱼等鱼类及河虾蟹;水面上不仅有游船可供游客饱览湖光山色,而且还可在船上品尝鲜鱼;由于哈素海湖面烟波浩渺、芦苇丛丛,而芦苇荡内又繁衍着各种鸟类,群群野鸭出没苇丛,再加上蒲苇迎风摇曳发出刷刷的声响和凌空起飞后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盘旋的鸟类等诸多元素构筑出了一幅十分壮观并且美轮美奂的水上图景,可谓是一派塞北江南的景色;近年来哈素海旅游业兴旺,度假村以及亭台水榭依湖而建修建(其间设有多种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由于哈素海地处京包铁路和110国道南侧,交通十分方便,已成为土默川地区的旅游胜地和土默川平原上的一颗明珠。

 

 

 

 

哈素海天人共筑 兵州亥麻雀收费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4)续

 

 

11:00时许,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呼和浩特的车友,聊了一会儿后方知:这位车友是一位呼市的自行车发烧友,钟情于自行车的户外运动和旅行的魅力;他开车拉着呼市公安部门的人在这里检查工作,在路上看到了骑行者,把车上的人拉到地方后,就折返回来追上了骑行者,可见其情怀炙热、心绪放飞的程度有多深,我们一见如故,聊到了全国各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们的魅力、聊到了各地自行车爱好者们的足迹和壮举、聊到了笔者这次骑行的路线和规划、聊到了环骑华夏纵横中国的壮举,真是令人心绪荡漾、情怀更壮;在具体到如何选择骑行路线时,他还建议骑行者走成吉思汗大道穿越呼市——匆匆告别时还硬要送给骑行者几瓶矿泉水,真是盛情难却;而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互祝平安,向着相背的方向而行;由于我们都行色匆匆,遗憾的竟然没有留下这位车友的名姓和联系方式,真是这次骑行路上的一大憾事啊!

随后继续沿110国道骑行,先后越过了妥妥岱村,察素齐镇(土左旗所在地);于12:00时到达毕克齐地界,“毕克齐”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先生、文书”(1954年毕克齐建镇);由于已是中午时分,开始有些困倦的感觉,于是便在国道旁一个小区门前平台上的几株古柳树荫下休憩,并给链条加了些油。

13:17分骑行到达兵州亥收费站(“兵州亥”系蒙古语译音,意为“麻雀”)——据说这边110国道以前有两个收费站,其中第一个是哈素海收费站,第二个就是现在这个兵州亥收费站;自从呼包高速开通后,哈素海有了出入口,哈素海收费站也就取消了,但兵州亥收费站一直没有取消;人们都很怀疑这个收费站的合法性,现在毕竟其它地方的国道上已经见不到收费站了;据说为了躲避公路收费,一些了解地形的司机便想方设法另谋出路绕道而过,于是又造就了另一番景象:沿途各村庄的老人们三五成群、一伙一伙地自发组织起来,向过往车辆索要“买路钱”,这在110国道兵州亥公路收费站附近村庄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了——

在兵州亥公路收费站前的“上十里坡村”村庄的乡道上,每当有车辆通过就有几个老人站到路中央挡住去路,而车上的司机也会掏出一元钱递过去就可以通过;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同样有几名老人拦住了去路,司机同样拿出一元钱后就可通行了;通过向这些老人们打听这条路再往北面是王家营子村,进入村里也有几名老人堵住去路,同样还是收取一元钱——这些老人们讲,一开始只有很少车辆会经过他们村绕收费站,慢慢地过往车辆逐渐多了起来,就有精明的人想出了拦路收费这个办法,几个村都开始效仿,有3、4拨人在收费;老人们说:众人平分(每天都可以分个几十元)也没有啥妥不妥当,他们既然要从我们村绕过收费站,收他们几个钱也应该,何况只收一元钱,比他们过收费站省钱多啦;我们都老啦,村子里又穷,老人们并不避讳,还理直气壮呢,而对于过往的司机来说,他们倒也不吃亏:大小车辆通过兵州亥公路收费站要交二三十元不等的过路费,而绕路则只需掏4元钱,假如经常往返这条路的话,倒也省下不少钱,所以不少熟悉路径的司机宁愿耽误一些时间,也要绕道通过这段颠簸的砂石路来逃避收费可谓是两全齐美,这种逐迷藏式的麻雀战术和麻雀理念自然幽默的很哈:)),倒是挺有几分趣味的黑色幽默啊!哈哈:))兵州亥意为麻雀——冰州亥麻雀收费亦为一景矣。

当然兵州亥除了这珍贵的一幕外,还有位于其北侧的大青山珍贵的佛教艺术摩崖石刻——佛教经文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以及以后连绵不断;而兵州亥乡讨合气村西北约5公里处的白塔山,由于其山阴处的花岗岩石面和岩洞周围,分布有绵延150多米的古蒙文摩崖,形成了集佛像、文字为一体的古佛教圣地,成为当地老百姓眼里的圣山——而白塔山摩崖中的“六字真言”数量之多真是令人啧舌不已,“六字真言”亦称“六字大明咒”,简称“嘛呢”,即“唵嘛呢叭咪吽”(om-ma-ni-pad-me-hong),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信徒们口里不断地反复念诵,并且用梵文或藏文转写的字母(蒙古地区有用八思巴文)书写、描画、雕刻在建筑物的檐枋、天花板、门框及大小宗教器具、山岩、石板等上面,使佛法传之不朽。

在白塔山摩崖,人物姿态造像有十几尊,最高的达1.2米,最小的0.3米。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 这些人物姿态造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而以手掩耳的米尔巴佛尤以为妙——面部丰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纹疏深,虽线条简洁,却不失明快流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的药师佛,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雕刻内容十分丰富,都是白塔山摩崖的重要作品;白塔山山顶还有几处天然岩洞,洞中岩石上刻有佛像,洞口刻有古蒙古文字“六字真言”(hüuminbamihou)以及释迦哞尼字样,且洞口有人工用石块和砖修砌墙和台阶的痕迹;显然这里曾是某些活佛、喇嘛、修行者(禅师)的道场无疑。

当时阿勒坦汗部族上下的佛教徒们、信徒们在圣山上双手合十、面向石刻佛像,口中则“六字心咒”念念有词,祈祷草原风调雨顺、部众安康吉祥,但是信徒们为了解决经常上山叩拜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于是便把“六字心咒”刻在石崖上,并落上自己的名字,以此来达到能日夜守候在石刻佛像近前,用以寄托自己对佛主的虔诚心,这或许还成为了一时的时尚、这或许也就是从摩崖石刻文字中看到除佛教的“六字真言”外,还有不少人物落款的缘由也未可知;当然或许还有一些是想在佛祖的摩崖石刻下署名,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