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女儿谈起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的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眉间尺”替父报仇的经过。
女儿不以为然。她问:“‘眉间尺’为什么要报仇?”
我说:“‘眉间尺’的父亲是铸剑的工匠,他铸造出当时天下最锋利的剑,可统治者为了不让他再给别人铸剑,便杀死了‘眉间尺’的父亲。后来‘眉间尺’通过母亲了解到这件事,并在‘黑衣人’的帮助下,割掉自己的头颅替父亲报仇。”
女儿说:“‘眉间尺’的目光就是这样短浅。”
我很惊愕:“怎么,杀父之仇可以不报吗?”
女儿说:“正是人与人之间这种冤冤相报,才使得社会不太平,战争连年不断,就像现在国际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激烈冲突似的。”
我说:“罪恶必须铲除,不然就不能制止罪恶的发生。古时‘眉间尺’的复仇是天经地义的,与现在的巴以冲突不能相提并论。”
女儿说:“如果一方主动做出让步,另一方也就可能妥协,这样,和平的机会就来了。没有战争,实现了和平,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流血和丧失生命,人们可以抓紧时间搞经济建设。”
我笑了,女儿可以当个政治家,看问题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只是“杀父之仇”居然可以不报,我这个当父亲的毕竟心里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