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高三,不久就要参加高考。马上要“一模”了,学习特别紧张,天天夜里1点钟(有时甚至2点钟)睡觉,早晨6点钟起床。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作为父母的我们,特别心疼孩子,担心影响她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可又没有办法,因为所有临近高考的孩子都是一样。我们只是提前许愿,等女儿高考之后带她去南方旅游。
女儿自己也觉得压力很大,生怕考不上重点大本。她的情绪和精神总是处于疲劳、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也总想发泄。于是有一天,我们就成了她发泄的对象,起因仅仅是一句话。
晚上7点,女儿放学回家。我已经把晚饭做好,正准备看电视新闻。女儿放下书包,便对我说:“爸爸,您说我是等高考分数公布之后去旅游呢,还是公布之前去?”我说:“考试完就走,不用去想分数是多少。”女儿说:“还是等分数公布之后再走,有一个好成绩,旅游时也有好心情。”我说:“那要是考得成绩不好呢?连玩的心情都没有了。”
就是这句话成了导火索。
女儿说:“爸爸,您是不是希望我考不好?”
我说:“我是说万一没考好,会影响你出游的情绪。”
“您不是那个意思,您就是肯定我不会考好。”
“我说的是万一…….”
“你(“您”变成了“你”)没有说万一,你就是希望我考不好,你在咒我。”接着,女儿气冲冲说了一大堆话,最后竟大哭起来。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不到一句话竟惹出女儿这么强烈、过激的反应,而且纯粹是妄加推测无中生有。我当时正在盛饭,气得把碗摔在桌子上。
我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你这么指责父母对吗?”
女儿当然不甘示弱,仍然纠缠着那句话不放,弄得全家人都不愉快,晚饭谁也没吃。
事后我想,并非是我哪句话说得不妥,而是长期处于高压、紧张和疲劳生活状态下的女儿想要释放一下,发泄一下。对象是谁?不可能是老师,也不可能是同学,只有百依百顺忍辱负重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发泄的对象。我不知道这是家庭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是成长的过失,还是教育的疏漏?我们现在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能考上大学,可以不顾(或少顾)孩子的品德教育、礼仪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拿我的女儿来说,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忙得焦头烂额,不仅没时间帮父母做家务,而且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中完全可以自己动手解决的事情,也要由父母代劳,甚至还认为这是应该的。
我曾经在报纸上见到过有关“大学生该不该雇保姆”问题的讨论内容,其中支持一方的观点竟认为这是“社会合理分工。”一个头脑发达、四肢健全的人不能生活自理,要靠保姆来照顾自己穿衣吃饭,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材又有何用?
过去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往黑熊身上泼硫酸;高中生尚某因为打篮球发生口角便将同学伤害致死,职高学生朱某持刀扎死同学(见2003年2月14日《北京晚报》);高中毕业生挥刀杀死母亲和奶奶(见2002年11月30日《北京晨报》);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敖志刚恋爱不成便持刀杀死女友(见2001年12月17日《北京晚报》)。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许多。当然,我不是以偏概全,只想说明对年轻人全面教育的重要性,有时品德教育甚至要超过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和学习成绩,试想一下,一个品德低下、不孝敬父母、不讲礼仪和社会公德、不会劳动又不尊敬别人劳动的人,知识再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何益?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非常必要和及时,其中提到“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做父母的和学校做老师的人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多么希望现在的学校把那么多庞杂的文化知识课内容减去一部分,代之以品德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既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做人,又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宽松的、没有压力的、充满互敬互爱的青少年时代,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