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钱塘江畔,一片合院衔远山,隐闹市,横无际涯。好一幅江南人文山水画卷。
之江文化中心。由省立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文学馆和公共服务中心组构。是浙江目前最大的文化综合建筑群。自2023年8月启用,在场馆设计、文化活动、业态融合、公共文化空间吸引力上,堪称文化新地标。
近来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传阅,聆听彧宁童音抑扬顿挫。读改得形神兼备。
聚合四大场馆,集纳辐射文化资源。
周末,杭州市民吴女士带孩子徜徉其中,感受各种文化形式及内容的魅力。感叹值得慢慢体验和探索。
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城市呈现文化艺术作品的核心载体,是一种引导的方式、平台和承担。就像,掀起江海波涛的大风,茁壮植物的水肥,倾尽光华而滋润心灵的经典。
这里类似,香港西九文化区。荟聚戏曲中心、艺术公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多项文化艺术设施,以及国粹。各具匠心,而各有千秋。
恰似,黄群联想到建文胸有成竹正筹建的延安学校。红色根基、摇篮、研调、专著和影视传媒。潜默润物。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文化空间,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范式。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一位新闻发言人说。在同一个空间,可以读书、赏文物、看民间艺术,一站式集纳文化资源。而且,不仅是空间上的聚合,更是文化资源、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汇聚。
过去,武林馆区场地有限,十万余件珍贵藏品只能放在库房内。据浙江省博物馆介绍。而今我们之江馆是这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有专门的藏品技术保护专区,有实验室、修复室、文保处理室等近40间,还有专门为大型出土文物规划的前期处理室与冷冻脱水室。可以放心开发、收藏和展览。
浙江图书馆负责人则直抒,之江馆的用意。就是通过打造一座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让资源更好地辐射出去,让公共阅读更好惠及大众。
发现、认识、充实和实现,更好的人品和作品。黄群在手机上加注的读后感。文学艺术以及经世致用艺术的纯粹、脱离低级趣味和错误,而时尚更是高尚。这才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目的、举措和标配。一个城市的气场、器量和有意思的灵魂。
二
小说、剧本、影视《永不磨灭的信仰》分工合成。
集原著、编剧、演员于一身,彧宁动笔动脑筋动得最多也最欢。起承转合,比市延研会靳笔杆还精到老到。字句如同起用的主题歌曲,简单而具张力。震撼。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呐,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
1950年代初问世。以湖南方兴未艾的土地改革为背景,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双送粮》)里的一段歌词。这首以开头句《浏阳河》为歌名的民歌,以优美婉转的湖湘音色、隽永深刻的乡土胎记与无法磨灭的文化符号,成为经典名曲。唱响穿透几代人的世纪。唱出对人民热爱和家乡巨变的一往情深。也用音乐,让世界听懂牢记它。传唱。传奇。
湘潭,1500余年前的南朝始建。是杜牧《江南春》诗里的故国。广阔、深邃却迷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元帅彭德怀、大将陈赓谭政的故里。贫病、苦难而辉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个终结王朝、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独立特行的诗画和心境。宛自歌唱的风土人情,一条清亮的溪水,从乱石的罅缝涌出,和涓涓细流流入,史册的天际,天下人的心头。激发万众一心,一同带着东来紫气润泽苍生的使命,慢慢长大、壮阔奔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一种豪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百折不挠,激荡万里河山几多风光,也澎湃万家灯火几多故事。养大富饶美丽了村庄城镇,一场又场希望的田野,一个又个信仰的奇迹。何以中国才有,令举世瞩目的学问。文史哲方面的巅峰之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益阳民福巷口,市延研会图书室。借续《进学解》的另一对联。群书博览景中景,潇洒自如书卷气;一室尽观天外天,恢宏不羁大家风。
老当益壮,著作等身。渐入佳境。李老的笔记,以及口述。史料之量大,细节之严谨,致用之精辟,值得认真读写镜鉴。如同所有备受尊敬的老前辈,真心真爱,大智大悟,淡泊宁静。感恩一个真理,方得一生矢志始末不渝的造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
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
曾经流传这么一首歌谣的韶山冲,一个晚清属蛇的孩子。还原历史真实的主席(毛泽东),淡去神话的色彩,但有神奇的暗合,母亲的清秀温厚父亲的倔强坚韧。
湘乡县唐家坨(今韶山市棠佳阁)。主席从小寄养的外婆家。乳名石三伢子,是一部湘潭版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两邻乡土和风云交会的一块奇石。应运而生,母家洛社英凤、文山(文天祥字号)浩气。潜移默化,父亲的脚踏实地,精明勤劳。
一谈起言必恭称的主席,李老就两眼发亮。谈锋甚健。
八岁起,主席在韶山七所私塾里相跟着念背,老学究手持戒尺、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论语》《四书》。就表现出一个聪敏而不受羁绊的品性。稍有间隙,不在课桌下偷看课外书增学问,便在逃课长见识。还能偷逃得养性灵,应付自如。立就的《五言赞井》:开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就令逮罚他站作应景一诗的最后一位老秀才像前四任,反怒为喜,暗叹教不了此子矣。
这时,李老和彧宁,这对原型出演大型纪实片《传承》(讲述益阳市延研会28年风雨历程)的爷孙相视一笑。益阳市作协新人里年龄最小(9岁)的会员执笔,益阳市延研会元老中年纪最幼(90岁)的会员手把手递示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这场景实拍本就是最好的剧透。这部小说、剧本、影视作品最深的意味。
十三岁辍学时,主席长得和父亲一样有着南方人少有的高大,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农家活。而且,犁、耙、栽、割,样样在行。每天,在主席比喻是一个严苛的监工看不得人闲的父亲钉梢、咆哮下,挑一副沉重的粪桶,往田里送十几趟肥。始终不改,随身带书自学的习惯,随时跑躲到古墓后大树下读《三国演义》《水浒》。或在深夜里把门窗锁紧遮密,重温那些开疆英雄传奇、结义好汉故事。好使,感染他节俭一生的父亲看不见灯光,影响他一生喜好的诗书觅得到知音。
少年时期,主席总在找机会,翻山越岭接触,舅父藏书和表兄就读新式学堂的新书。借览线装古籍、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涉及《史记》《资治通鉴》,也读到《盛世危言》《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对中国历史和时局尤感兴趣。从中从所未有的震撼,国将亡矣的警言。意识到匹夫有责。主席和父亲微妙的异同,所有成就都是依靠自己,强烈的信念和不辞劳苦。横亘之间的代沟或分水岭只是目标,一个殚精竭虑专注于自己家庭的小康,一个深思熟虑倾注于国家民族的大同。
九龄童作家清亮的回眸,正投向母亲,永不知倦的陪伴。
我儿子的考分年年学校全年级第一,不是这小子天生特别聪明比别人优秀,而是,有个特别钟爱子女比别人舍得投资的母亲。有个更懂得教育和陪伴孩子是最划算最具投资收益的母亲。李建文多次答对夸奖彧宁的话语,轻细。这也是他看准一个人的成就成功。问心无愧,不留遗憾。再忙再风光,也要尽可能尽量多陪伴一家老小。
四
一句名言格语: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成功的自信,才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慈悯、忍耐但有主见的母亲,对前有二个夭折再得的孩子格外珍惜。给了主席,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造就主席,一身傲骨,和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默许暗助他,时刻同情和救济贫弱,反抗父亲经商沾染的自私自利。因而他最早就懂,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农民是怎么回事。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主席在跪挽二联,以及多次回忆母亲时,深感:世间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损己而利人的人。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宁肯损己也要利人的典范。一直感恩母亲,关键时刻,邀亲说服固执的父亲,允准他,不去湘潭米店学徒(从此世间少了一个精明的商人),而改道继续念书(因此世界才有一个杰出的哲人)。得以得遂所愿--生前改变,耕者无其田、农夫犹饿死的命运,愚昧怯懦腐败无能不合理的世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怀揣唯一张照片,也是唯一次母子四人的合影。挥就一首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大人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十七岁的少年悄然毅然离别,群岭叠彩之中的韶山冲,平静、贫穷和闭塞。扁担的一头,扎着褪色补丁的行李,另一头挑着那两本翻阅无数的小说。迈步向,1910年秋风破晓的晨光,母亲和舅父也是启蒙老师撒在他心中的火种,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就这样,一根扁担把改一个字,把可能也只是一个贩夫走卒或野老少陵的人,负重为天将降任、开天辟地惟此而生而成就的大。一块石头撞击动荡板块发出的一束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照耀中国燃遍整个山河。
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了主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慰藉丰饶他生活的兴趣。影形不离最好的老师。伴他一步步成长,成为,一个里程碑。一个红色政权的缔造者,一个大国地位的奠定者,一个世界格局的设计者,一个主义真理的预言者。
就读东山小学堂,那时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派。认为皇帝像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不过需要康有为帮助他们变法罢了。当从一位同学借读并密密麻麻圈点《世界英雄豪杰传》后,感慨。中国也要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更加关心中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危机。
不到一年,就顺利地被湘乡驻省中学录取。在这所中学,主席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它;见到第一份报纸,《民立报》刊载革命运动的报道;写贴出第一张大字报,提出孙逸仙当共和国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却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第一个相约剪掉辫子,又出其不意强剪十几个同学的辫子,以蔑视帝制和不守信用者;同学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个,辛亥武昌首义后,当了半年的雇佣兵。明白,依靠这种军队来达到革命的目的是徒劳的。辗转反侧间,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许多西方重要思想家的著作,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及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似最适合于教书。
十九岁的千里马,终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相遇伯乐,欲栽大木以柱天的教育家杨昌济。引荐,身入更大的书山学海--北大图书馆,心至更大的风口浪尖。学而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完成导师的遗愿。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国情,而善应宇宙之大势。
弥留之际,杨老先生咯血写向章士钊举荐主席和蔡和森的书信: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慧眼识才、匠心制器的哲人往也,但其主张,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发没有调查之言,不打没有把握之仗,不做没有底气之事,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毛泽东的思想,或灵魂。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智慧结晶的代称总称。
大势已定。集父严、母爱、师恩、自强于一身。再现了诸葛孔明的用兵如神,续写了梁山水泊的农村割据,做到了陕北延安的十个没有。没有私敌、喜欢黑夜理万机的这个人,牺牲六位亲人,把光明带给他的祖国和人民。位居至尊,犹穿着补丁内衣,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奢望不过是偶尔来碗红烧肉补脑。宽大的居室和木床堆满了他一生读过的万卷书,还有他从不停顿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其乐无穷。二个务必继续保持的作风。他用不改的湘音笑说,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愚公移山,搬走了压在中国和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二是改天换地,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但,在开国大典27年后,一些外国政要如是评说:他是世界为之震惊的辉煌,新秩序的最杰出的建筑师,凡人时代最不平凡的人。他的辞世使历史为之萎缩。其实,用他名字命名令万世万众信仰的思想只是,让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中国化,揉进了中国的常理,凝聚了中国乃至天下的人心。
一个真理。必靠真正深入人心、深受鼓舞、深受其益的文化知识。传唱和行动。就一个方子,简单而深刻的三句话九个字。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