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军的头像

广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3
分享
《知否温州青山岛》连载

第六十七章 传播

益阳海棠路福中福楼盘对面,品阁楼下新芙蓉(餐馆)。曾经的老味街(美食广场)仅存根据地。

当时2013年10月7日湖南日报的一则文章《不去老味街 不算美食家》犹在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可读。可知当年盛况。

国庆长假,记者前往益阳,当地人怂恿:到了益阳,如果不去老味街,尝尝老味道,实在太可惜。

10月6日中午,记者找到了位于益阳市福中福广场旁的老味街美食文化广场。但见,场外停满车,场内人挤人。空气中,香味弥漫,挑逗食欲。

踏入老味街广场,首先亮出招牌的是杨大妈的白糖饺、油碗糕、发粑粑……一群中年人边排队边伸长脖子往厨房张望:我离开益阳20多年了,一直想吃这些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今天终于如愿。老板则像当年母亲告诫孩子一样招呼:不用急,人人有份,不够再拿。

往左边走,擂茶世家的摊位不足两平方米,老板在此起彼伏的来三碗、来五碗吆喝声中,擂芝麻、放花生,忙得不亦乐乎。记者也来一碗,只觉香中带咸,醇香爽口。

摩肩接踵中,继续寻味。安化原味店里的安化砣粉、小炒干苦瓜,曹记名下的河蚌王、兰溪牛杂,各种经典美食在此集合,当地人乐于回味,外地人抢着尝新。

自从老味街今年6月开张以来,年近花甲的谭万贵经常呼朋唤友来此享口福。大快朵颐的他抽空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味道以本土的为主,外地的也有不少,味道都很正宗;来这里吃,环境好、选择多;中间有戏台,边吃边听花鼓戏,真过瘾。

老味街总经营方负责人李董介绍,广场可同时容纳1200人用餐。国庆长假,每天用餐客流量达4000多人次,高峰持续到凌晨2点。

这些老味道,是如何聚集到一起,又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确保老味道口味不失真?

李董说,老味街与其他美食街各自招租的模式不一样,这里采取的是业主统一招租,制定入场门槛,统一监督菜品质量、口味,统一收银,定期评比,广场内每个月顾客点菜率最靠后的三道菜,将被清理出场。这等于在商场里面卖排档,堪称一种全新的业态。

邀陪记者共进晚膳,后来又邀陪前省政法委书记(电视剧《天不藏奸》省公安厅长原型)环场巡视,黄群时任李董同党的党派市委代理秘书长,听记得省报笔杆子和前省委领导一而再再而三感发的两个字。震撼。听记得的还有,场内歌舞不休钱水响。满钵满盘相似炒股炒期货炒飙网红影视剧票房的暴利,流经统一收银台,流到口头禅时尚跨界打劫的各个档口业主也就真只差横刀打劫的囊中,流露资本毛血孔里充斥的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传播出一个当年度益阳经济风云人物的名声,一种没有数字概念隔行如隔山从头脑发热到心底拔凉由一度发迹再度失落莫名的裂变。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奇遇奇迹。奇特的轨迹。

老味街美食广场改由李董前妻赵四经营改名新芙蓉。一如赵四及入股的亲溪餐饮集团来益阳遍各地即开即旺的爱饭、食尚、楚猪婆等连锁门店(院),按多年实战既成的业内标配模式风味风格复制孵化。传播一种不必张扬、刀尖削铁和板上钉钉的精明。一年回本、年年有余而水到渠成的稳健。

和谐厅内。《散文诗》前主编冯明德、现主编卜寸丹生动着微信上的头像。一张青丝垂肩不老顽童的笑脸,一幅花帕裹头谦逊温和的素颜。益阳三国古城字画主编盛景华的模样,则像微信上的手笔清秀。都在目不转睛迎盼着,《童话寓言》总编年方八十多的卓列兵题赠他新出版的书《小巷深处》。

与前国家总理同一姓名的益阳市作协书记兼秘书长强哥悄声对黄群和李建文说。

《小巷深处》是卓老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书现在的名气很响,外面推介的文章很多。

全书由14篇散文连缀而成,以我一家的悲欢离合、命运变化为主线,通过一个个温柔怀旧的童年故事,串联起我儿时生活过的小镇上那些或感人或忧伤的人和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叙事散文集,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和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今天的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去的窗。让我们推开时光的任意门,回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走进这些浸透着作者生命记忆的少年往事,在资江河畔打捞乡愁,在小巷深处追忆童年。

卓老堪称伯乐。益阳教育界的蔡元培。由他相中举荐,不少当年初露头角的返城知青到桃小任教代课。带动桃小成为很多文艺匠人名家的摇篮。我也是一直感恩有幸结缘其中一个。他在桃小教书育人之余写的文稿我是第一个读者。盛景华满目满脸的沉浸和喜悦。并且,有的还是听记我讲的故事呢。

嗯,相互提携。当年小盛还是我的第一个审稿人。只要他说这文章还得卓兄斟酌或琢磨,我会立马挨坐旁边重作。就着架构、格局、意境、篇幅、段落、字眼仔细端祥反复推敲。探究修改直到他不再提出异议,才敢寄发到报刋。哦,我教语文开始小说散文然后定型童话创作之前也是学教美术。

果然。鹤发童颜俯仰桌旁之间,足安、坐满、头正、身直、虚腋、肘起,从容题赠一个接一个工整的墨迹印章跃然书页便是和文字一样深厚扎实的功底,和文风一样温润和蔼的品位。连已成中国书画名家年近古稀的小盛也叹不入此行发展的可惜。黄群和在座感同如获至宝如坐春风的无价。

听看得出,忘年之交,亦友亦师的情谊,纯真如多年之后无论贫富贵贱不管阴睛圆缺依然如故相视相重相随的一笑。如同四十五年后益阳周立波故里再会铁凝(原名屈铁扬),一个当年插队河北的知青,一个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的同窗,一个与冰心老先生合影的铭记,一个不愿意让读者失望的作家。

《小巷深处》是《小城旧事》的节选再版。好评如潮。精彩诸如湖北一家出版社教育传播文明网页推出的书评。

故事发生在作者儿时生活的地方。我的故乡在洞庭湖畔、资江下游的一座具有湖乡特色的江南小镇。小镇虽小,但据县志记载,早在秦代便有建制,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绕城流过的玉带般清澈见底的资江,沿江蜿蜒近千米的麻石长街,傍河而建的高高的吊脚楼,河里停泊的从邵阳、新化、安化顺流而下的如舰艇般伟岸的毛板船,以及逶迤江面数十里的竹木排,还有麻石街上挨挨挤挤的店铺,经年香烟缭绕的九宫十八庙,热闹的大码头……这些现代孩子陌生的画面,都是作者记忆里亲切熟悉的模样。

故乡像一部书页发黄的历史书,越翻越让人难忘。作者的每一笔景物描写都蘸满了浓郁的乡情,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散发着故土芬芳,展现出湖湘地区别样的风景。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穿着有铁钉的木屐,在麻石街上跑来跑去,开心地听着铁钉敲击麻石发出的脆响,嗒,嗒,嗒嗒,那简直是最美妙的音乐。就这段于益阳明清古道街王家大屋院宅内拍录音像的场景,黄群和李建文一起编写的一部剧本里,卓老欣然原型出演。

声情并茂,完全脱稿,格外韵味。

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躲兵逃荒到湖北的路上出生的。但我是地地道道的益阳人。一直以少老益阳自豪。

跟随着作者的步伐前行,那氤氲着江南水灵的古镇画卷徐徐展开,读者恍如身临世外桃源,于笔墨深浅处感受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水土的挚爱。

如数家珍。

小镇上的一条条小巷是清寂的,一个个传统行当却沉潜其中。作者的笔墨如作画一般,细密生动,活色生香,描绘了众多民间手艺人和小商贩,如剃头挑子、水饺担子、捏糖人的、卖刷把的、开炒坊的、挑河水的……他们遍布大街小巷,还时常发出各种吆喝声。那吆喝声有的高亢,有的悠扬,有的婉转,在小镇的舞台上,汇聚成一支具有地方特色和无限魅力的交响乐。作者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角度,让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小巷活跃于字里行间。同时,书中对水乡百姓日常起居、吃住穿戴、娱乐游戏、婚丧嫁娶以及道德礼仪等都进行了真实生动地描写。尤其是排牯佬撑篙放排的壮观场面,涨水时孩童们下到河里打水仗,江西会馆前南来北往的客商人头攒动,码头上搬运货物之人络绎不绝,节庆时家家户户张罗大小事宜,过年观看风火流星、虾子起拱等各色杂耍表演,还有文中时不时闪现的俚语、谚语,等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勾勒出一幅幅湖湘地区特有益阳老邑独有的民间风情画卷。

故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映现了水乡童年特有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各色人物特定性格和命运走向形成的客观因素。

《小巷深处》的故事并不甜,有贫穷中的苦涩,有困境中的挣扎,有成长中的疑惑,有生命中的遗憾。

历历在目。

我的好友海伢子,水性极好,却偏偏同他父亲一样,溺死在河里;原本风趣幽默的曹老师被不公的命运折磨;二海哥被逼与爱人分别,在痛苦中煎熬;糖人爷爷看不惯狗眼看人的商会会长家小少爷,即使小少爷拿出几张钞票,糖人爷爷也不把糖人卖给他;给戏园子看门的坤三,出身贫寒却不畏权贵;更夫老王即使处境艰难,也不失善良和自尊……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劳动人民所面对的境遇与抉择,在我这个懵懂少年的视角中洞现。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遭际令人动容,而他们朴实纯良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启迪了我的人生。

虽然,童年的记忆并不都带着美好的滤镜,但亲人、朋友、师长、邻居的关爱与守护,犹如一颗颗善良、仁慈的种子,播散在我的心里,给我的童年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我时常捉弄看上去凶巴巴的蚕豆阿婆,可当我受伤时,蚕豆阿婆却不计前嫌,悉心照料我;妈妈病了,可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改善伙食,本不富裕的水饺伯伯见状,依然给我们送来水饺;重病中的姐姐还不忘把仅有的甜粥留给我吃;痛失爱子的卖刷把的婆婆,把我当作亲儿子一样疼爱……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丰满鲜活,令人难忘,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幽光,而我也在生活的磨砺下,栉风沐雨,拔节成长。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不仅是作者心底的情感烙印,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引发共鸣。

正如曹文轩所说的,儿童文学不能总是一味歌颂快乐,应该让孩子感受到适当的悲剧美育,增加灵魂的深度。《小巷深处》正是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让今天的孩子们看到那些逝去的艰苦岁月,他们才能懂得如今自己的幸福不是理所当然,才会有同情和悲悯之心,才会心存感恩与敬畏,甚至触发更高层次的理想追求。

《小巷深处》这部具有地域特色、烟火气息和文化意味的作品,以质朴而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录下那一段与故乡与故人血脉相连的往事,也倾注了为孩子写作五十余年的心血与期盼,温馨厚重,意味深长。能为小读者带来一次掩卷长思的感悟感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情和力量。

当代中国文学也是教育主流必须的真情和重量。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一代有一代的担当。暂且做不好做不完的事自有后竟成。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