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有感
作者:逸云(白新华)
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傅建国先生的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合上书,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唯有故乡,才是我的远方”,作为同样远离故乡,工作与生活在东海之滨的新温州人,深深地理解这句话。作为同样把书写文字作为心灵倾诉的文学爱好者,为傅建国先生点赞,曾经的散文集《人在旅途》、《从皖南到温州》到今天的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灵的释放和心血的结晶。作者说“五个中篇,写了十年”,“匍匐前行,没有歇脚”,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情的告白。一位自言只有初中毕业的“徽州游子”,一位从打工起步到自主创业自谋发展、为生活打拼卖牛皮却不吹牛皮的中子男子,一位来自乡村仍坦然承认乡土的草根作家,值得每个有良心的读者驻足,并鼓励他继续前行。
《奶奶的村庄》共五个中篇,《命根儿》有作者青年自传之感,真实感很强,作者后记中也提到“有很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能这么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并发表、出书,可见作者胸怀坦荡,无论是对儿子“瑞瑞”还是前妻“红霞”,心中多半充满愧疚与自责,细读,只感生活对作者真是无情复无奈。《打工往事》中与“舒婕”的感情纠葛,卑微却美好,生活在低层,却拥有一枚高尚的灵魂。
五个中篇我最喜欢《牌坊村人家》,这样的故事,皖南农村会发生,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农村都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大环境下的冬梅与陈天贵,他们的坎坷人生让人心生叹息却只能无语,他们的感情低入尘埃让人唏嘘却感天动地,而作为鲍跃进,在大时代背景下,他的选择与无奈,不正是那个时代精致而浓缩的一个影子?我来自北方农村,有一段时间极想把老家的人和物及事记入笔下,母亲来温州时,我曾让她细数一条街上十几户人家的兴衰起落及各种不正常死亡,并且做了记录,想写点什么,但因为自己的文字,要么风花雪月旅行游乐,要么读书笔记历史钩沉,总是把自己的真实而隐藏的感情退居于文字的背后,不肯轻易下笔,所以读《牌坊村人家》,除了亲切,更多是一种敬佩。
从《雪花巷房客》里可以读到作者写作时,驾驭文字的水平已大为改观,思考已更深层次,思维趋于更理智、更丰富,小说除了写唐河和余香桃的感情生活外,更多的关注了社会现实:协警、交警、村长,洗衣店女老板,局长的情人、站街女,人物身份从底层到光鲜亮丽者,场景从拆迁现场到官场、商场的酒桌和各种私人场所,文字里的数字有些不准确,但文字里隐含的更多的是一种审视,觉得作者有此篇作基垫,以后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作品呈现。
《奶奶的村庄》作为最后一篇并以此篇作了书名,想来作者认为此篇最佳且最能反映作者此时的写作状态。《奶奶的村庄》是一位上海插队女知青波澜壮阔的人生写照,作者详尽的描写,点线面的勾勒,浓淡相间的泼墨,把知青奶奶“徐蓓蕾”的一生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奶奶插队皖南山区,思想上是回不去的上海,感情上只能留守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石门村,经历沧桑巨变,月亮塘是她灵魂的归宿。那是一个所谓“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代,“我”的奶奶只是沧海一粟。此篇感觉不足的是对叙述主体称呼界入过多,个人认为可以跳脱我对我奶奶的叙述,以抽离的身份,写一篇回忆录式的小说,如若再写实写大点,可向那位黄土高坡的陕西人看齐了。
傅建国先生从皖南山区走来,身上乡土味儿浓郁,语言质朴是他作品的本色,但我认为他文字经过多年磨砺,已守拙见真,经历过的苦难是他创作的原始动力;挖掘身边平凡人的故事,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写作自然条件。他长年累月在都市里摸爬滚打,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富有时代气息,带给读者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傅建国先生说他的写作不讨巧,但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窃以为,写散文的傅建国先生是善感,写小说的傅建国先生是善思。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只是他前期作品的总结,相信用心感受生活的傅建国先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写出更好的作品。
2017年5月26日 于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