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2/03
分享
《作家茶吧》连载

第九章 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

  ——读傳建国中篇集小说《奶奶的村庄》

作者:贾振葵


《奶奶的村庄》是作家傳建国新出的一本小说集,其中收集了他近十年来竭力创作的五个中篇小说:《命根儿》《打工往亊》《牌坊村人家》《雪花巷家客》《奶奶的村庄》。小说创作的意境比较朴素,描写乡村南溪湾诸家悲喜交集以及生死离别。小说语言十分朴实,用百姓之言说百姓家的故事。小说创作手法是很传统的,人物、亊件娓娓叙述;环境、历史背景描绘清晰,能让读者看到想到曾经发生过的,熟悉的,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一本小说好看不好看,不在于它如何的妙笔渲染,而在于它对人物命运的尺度把握。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平民百姓,用当下的语言说,是生活在最底层的那群人。要为他们而书,作家善良的用心可见一斑。最起码,作家关注了他们的生存。

《命根儿》采用了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乡村家庭的悲欢离合;掺和人物生死离别的故事。一个原本生活的比较和睦的三口之家,却弄得天各一方,把人物的命运放在时代大潮的激流中,随潮涌跌宕跌荡,叩开了人性最本真的那扇门。红霞,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漂亮活泼,但仍然不失为一位朴素的农家之妇,在家种地养育瑞儿。红霞的漂亮活泼,为上了年龄的婆婆所不待见的。出身传统农家的婆婆,总是觉得红霞这个女人不太安分,是有点风骚的,因此,婆媳之间,常有言语不和。婆婆代表了中国历代的传统观念,此处为红霞未来出走的人生轨迹,作了一个伏笔。”我’是小说中男主人公,怀揣作家梦的一个年轻的蔑匠叶根生,本份且多少有点儿自卑和懦怯。小两口为了这个小家,勤勤恳恳,尽管如此,也有还不清的债。债,是红霞出走的理由。他是真心爱她,她也愿意关心他的生活。他们都爱着瑞儿。两夫妻的视为命根儿”瑞儿”,是一位八岁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瑞儿,是小说中的一条棉纱线,软弱地串起了红霞和男主人公我的婚姻。

深圳大开发,这样的激流迅速冲破了南溪湾这小乡村的宁静。红霞要外出打工,一是为了挣钱还债,二是为了躲避婆婆看不惯的指责。我,叶根生,尽管不舍,却也无法阻拦。决心要走的红霞,唯一放不下的是瑞儿。书至此,不难看出,瑞儿成了千万留守儿童象征,也是红霞能够归来的牵连。外面的精彩世界,令红霞抛家舍子,她唯一的感情依托就是瑞儿。女主人公要去闯世界的初衷并没有错。红霞的确挣得钱偿还了家里修屋用的债务。多年债务的清偿,使红霞”无债一身轻”,为了摆脱乡村的贫困,她在外面有了自己所依赖的人,而那样的有钱生活,她断定叶根生这一辈子是给不了的。红霞在两个男人间作了最后的选择,也向叶根生作了摊牌。随着瑞儿被无良医生断送了生命,随着瑞儿死在了以爱的名义上,小说至此已经推向高潮。瑞儿的死,断了线,使红霞对南溪湾最后的一丝牵挂荡然无存。红霞和我,只散落成各个珠子,这个小家走到时下,只有劳燕分飞。孩子死了,妻子离了,迷惘的叶根生只有怀揣着文学梦想离开故土。让读者联想到一个现代版的贾宝玉一片真干净。应该说,红霞是千万打工妇女的缩影,的确,红霞的出走撕裂了农村千万传统家庭。瑞儿的不幸死亡暴露了医德向下的社会问题。作家以平实的语言,反映了社会不得不说的现实。

作家的素材来源于他的生活,对农村社会生活的了解,因此真实再现了大潮之中的农村,回答了农民为什么要出来打工的问题。

《打工往事》读来,感觉是《命根儿》后续篇。着重写了离开家乡南溪湾的叶根生,来到温州打工的人生经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舒婕与红霞不同,她生在城市,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别人眼中,都以为她是个本地富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实,舒婕是个苦人儿。丈夫包养外室,拈花惹草,沾染了时代的流行性病。偶尔回家,对她和女儿也是冷漠的,对舒婕不管不问。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每个传统的家庭,似乎都遭遇了情感激流的大洗牌。作家通过打工的叶根生视角,描写了一个城市留守女人的情感炼狱。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社会现象。作家通过舒婕,揭开了城市留守妇女儿童的无奈,她们在富贵外表包裹下,饱含精神创伤:”这清汤寡水的婚姻,内心的痛苦我无法言说---”这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留守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在农村,在华丽城市,有多少家庭也只有老人儿童和妇女,也在遭遇无可言说的痛苦。他们走的更远,到全国各地到世界各地去打工,去赚钱。一度的出国热,温州有多少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舒婕处在人人发财金钱狂想曲造成的情感饥渴时期,叶根生和舒婕的情素,很自然冲破了城乡固有的门第之见。当然,他们的情感发乎于情止于理,更让人为他们的压抑产生同情。

《牌坊村人家》中主人公鲍跃进,想发家致富,代表了每个平民百姓的梦想。鲍跃进选择捷径,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巴结上了汪副县长,当上了乡长。为了致富,就要修路,乡长鲍跃进要拆南溪湾的历史文化遗迹明朝的”孝子牌坊”,遭到乡民众力反对,而其中的劳改犯,鲍的生父陈天贵,为了保护几百好历史的孝子牌坊,与儿子鲍跃进形成了一对最为尖锐的矛盾体。小说由此展开官民之间,拆与不拆;保以何保的那种难以调和的冲突。鲍授意民警押走了父亲,其父亲最后死在了派出所。由此引出一连串的悲剧,其母亲因接受不了现实的严酷,也自杀了。矿山又接连出了人命。鲍乡长自己也是身心疲惫,想让县里分愁解忧,但是汪县长让鲍”一人做事一人当”。小说揭示了农民想要致富,却找不到一条能致富的路子的困境,迷惘中懵懂的唯上观念,以及汪县长的心血来潮似的决断。

我想,作家能把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集中到了一对血脉相通的父子身上来演绎展开,可能有其深意的。这样的构思相当大胆,因为把不可能的亊变成了可能。要让读者相信是这么回亊,当然也就脱离了俗套。其实,鲍乡长后为乡民所同情也在情理之中。

《奶奶的村庄》与上面的打工小说不同,是写一个上海知青终老南溪湾的故事。十九岁的上海知青徐蓓蕾响应”广阔天地大作为”号召,一九六八年,怀着”建设新农村”的理想来到南溪湾插队。纯洁善良的上海姑娘,又为了响应”扎根农村”的号召,与本地农民黑子结了婚,并孕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海和小海。小说的男主人公黑子,虽然是个文盲,但他很会唱当地的民歌小调。骨子里有点儿上海小资情调的徐蓓蕾,心被黑子的歌谣所俘获。奶奶在插队的几年间,学会了各种农活。她不怕吃苦,和村妇相处融洽,深得孙女青蓝的爱戴小说也正是借孙女青蓝的视角,写了一个女知青勤劳朴实品行。可叹的是,一个知识青年,为了保护一座老屋,”断了”想卖老屋以求生路的村人财路,因此招村人憎恨。原以为为村庄保护了老屋,是做了一件好事,结果适得其反。奶奶很难接受村民这种精神上的拷问,投湖自杀了。鲁迅先生说过,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就是悲剧。奶奶的悲剧在于,文化的悠远和向钱看的短视,这样的矛盾怎能调和?此后,村庄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逐年消逝,村庄几近空室清野,唯有白云苍狗。奶奶走了,奶奶的村庄也衰落了,便有了青蓝讲述”奶奶和她村庄的故事”。

作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描写了一个知青的命运。这个角度与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不同,一个是从知青的角度切入描写;一个是从隔代人的角度切入述说,审视奶奶的事情。现在文坛上把这种小说和影视归为”后知青时代”。

我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亲历者,这个故事比较吸引我之处在于农村生活的场景和奶奶决心留在农村的勇气。一九七零年代,知青都被要求扎根农村一辈子。上面动员,人人都要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的确,有的知青响应号召,在当地青年结婚成家。后因知青政策的改变,造成很多这样家庭的解体。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现象。奶奶没有离开黑子,一是因为上海的知青政策是中国最严格的,二是上海再也没有奶奶可依恋的地方了

《奶奶的村庄》美中不足的是,该小说没有展开来写,似乎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就结束了,奶奶的离去显得有些突然。我认为,奶奶这个人物可以再细腻一些,故事可以再丰满一些,历史节点可以再清晰一些。尽管有些美中不足,

中国的文坛上,都留有难以磨灭的时代的印记,文革之后的流行的伤痕文学;知青时期的知青文学;眼下的打工文学盛行多年。这本书,饱含了作家的深情,书写了芸芸众生的底层人物,打工一族的情感世界,是一本让人们了解中国千万打工一族其心路历程的书。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