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傅建国的头像

傅建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2/03
分享
《作家茶吧》连载

第八章 访谈:写作,使他在困境中学会坚强


     ——民工作家傅建国访谈录

陈帆:新桥街道新闻信息中心记者

傅建国: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期嘉宾:傅建国,网名“徽州游子”,1963年5月生,籍贯安徽青阳,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1995年始专业从事皮革销售,2009年至今独自经营宏昌皮业。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为止已发表小说、散文作品50余万字,有多篇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江南》《文学港》《福建文学》《安徽文学》《温州文学》等刊物,并出版小说散文集《人在旅途》、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长篇传记《海城民工传》、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等。2013年荣获“温州市首届民间文艺人才”荣誉称号。曾荣获瓯海区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一等奖。



陈帆:傅老师,您好!我是新桥街道新闻信息中心的陈帆。很抱歉来打搅到您,我们知道您业余酷爱写作,曾在《江南》《文学港》《福建文学》等省内外文学期刊发表了中篇小说《命根儿》《打工往事》《雪花巷房客》等文学作品,还出版了《人在旅途》《从皖南到温州》和《奶奶的村庄》等作品集。那么,请问您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最初是如何开始的?


傅建国:陈帆,你好!感谢你的来访。说来话长,记得我最初迷上写作时只有19岁,那时在安徽老家务农。白天在田间地头干农活,晚上趴在灯下在记工分的本子写“电影剧本”。整整一个冬天,我都沉浸在我创作的电影故事情节了,虽说后来剧本被某电影制片厂退稿了,但编辑部热情洋溢鼓励有加的退稿信,却大大激发和增进了我的写作信心。1987年,小说处女作《竹乡情》发表于安徽大型文学双月刊《大江》第3期(芜湖市文联主办,全国公开发行)。时年,我25岁。

陈帆:您的小说,如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里的《命根儿》和《打工往事》,大多都是老家的点点滴滴和自己来温州打工的经历,很贴近现实生活,不带一丝浮夸。有文友评论您文字寓意深刻。我想,作家的创作是否都带着自身经历的烙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您的作品,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生活经历或者文学创作经历。


傅建国:1977年,15岁的我从家乡南阳乡南阳中学毕业。1978年,班上部分同学留下来补习,准备参加高考,而我已经成为生产队里一名正式劳力。当时,我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这辈子能够过上温饱生活,17岁的我便跟着一位老篾匠师傅学习制作农用篾器工具,如簸箕、筛子、稻箩、稻席等,凡是与竹子有关的篾器,其编织工艺对我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那时候,一边务农,一边走村串户帮乡村人家制作篾器农具是我生活的依赖,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指望。

那时候,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极为奢侈、极为困难的事情。困难是多方面的,就写作本身而言,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基础差,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的令人大跌眼镜。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有一次我将买衣服的钱在小镇买了一本新华词典,又向村里上初中的学生借来语文课本,我要从头再来,从生字、生词、造句开始补习。经过两年多的勤学苦练之后,我在写作的时候,总算能够做到“语句通畅,用词准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少有病句”。

陈帆:阅读傅老师的作品,发现您的书写大多方面指向是关注故乡和民工的生存状态。请问傅老师,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触发了你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傅建国:我是1994年离开故乡来到温州打工的。2009年,我自谋职业,开了一间皮革小店。在长达十六年的打工生涯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艰辛,也有欢乐。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60后第一代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而且还见证了温州开革开放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每遇见民工兄弟姐妹们心里的喜怒哀乐,仿佛也是我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的写作,就是努力向这个世界表达一个民工的心声!

陈帆:您在籀园品书会上说过《奶奶的村庄》里每个人物的生存状态,悲欢离合都是现实生活的无奈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那么您希望通过这本书与读者分享什么?


傅建国:2017年2月,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共由五个中篇小说结集而成。其中《命根儿》《牌坊村人家》《奶奶的村庄》是写乡村的,《打工往事》《雪花巷房客》是写城市的。作为作者,我希望与读者分享一下我的写作成果,至于读者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什么,我就不好说了,应该说文学的味道其实就是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吧。

陈帆:要想创作出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和深入社会,请问傅老师,您的作品《奶奶的村庄》等写作素材都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有没有想过要关注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将来您的创作方向会有所改变吗?

傅建国:你的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一个作家,关注当下,是责任也是义务,应义不容辞。就《奶奶的村庄》这部中篇小说集而言,有评论家认为,其《雪花巷房客》就是关注当下都市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而出现的阵痛的一部精品力作。

陈帆:我知道傅老师的经历充满了艰辛,早期的作品中反映苦难的很多。一般认为,艰苦的生活更利于思考的。那么现在您的生活条件一定好很多了,那么这些舒适的生活是否也影响了您的写作?


傅建国:你说的对。的确,我的作品大多反映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这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确实息息相关。至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写作会不会受影响?我想是不会受影响的。因为人生不同的年龄,就有不同的责任和压力,年经的时候,面对的是成家立业的压力;人到中年之后,面对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换句话说,中年有中年的担忧的困惑,放在写作上讲,思考问题会更加严谨,因而有理由相信作品也会更加扎实。回顾自己从皖南到温州的生命历程,无论生活之路平坦与否,我始络不忘初心,一直背着文学的行囊匍匐前行。确切地说,写作,使我在困境中学会坚强。

陈帆: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创作现实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贾平凹是焚着一柱香写,您呢?在创作中,最困扰您的是什么?


傅建国:写作不仅需要才情,也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我的写作只能业余而为之。故,我的写作时间大多都是零散的。贾平凹写作有没有焚烧一柱香我不知道,但我知他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大家,他的早期作品,我几乎都有认真阅读。他的写作,对大多数草根作家而言,只有仰视。而在我个人的文学创作中,最主要的困扰是时间不够用。此外,有时候由于工作劳动强度大,比如开车驾驶、搬运货物什么的,造成体力透支,写作力不从心也就在所难免。

陈帆:您在《从皖南到温州》中提到“如果说故乡皖南山水养育我的成长,那么第二故乡美丽的温州,就给予了我更宽阔的发展空间。”而您在《奶奶的村庄》这本书的后记中又写到:“唯有故乡,才是我的远方。”那么傅老师能与我们分享下您在温州的美好回忆吗?


傅建国:光阴荏苒,弹指间我在温州生活二十多年了。在温州,我收获了家庭,收获了文学,并且拥有了自我发展的生存空间。可以这么说,美好的回忆足足能够再写两本书。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温州的朋友,有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我的生活将会更加充实和快乐,创业之路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陈帆:傅老师,您在散文《桥为邻·家居会昌湖畔》一文中写首:“家居会昌湖畔,跟金蟾桥为邻;清晨雪山健身,雨夜茶室会友,享受生活的惬意……”您认为“新桥街道像是城市的后花园,美不胜收”。对于新桥,傅老师能否几句话几个字来表达下您对她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过居民志愿者的经历、或者参与过社会义务劳动,以及相关的爱心公益活动?


傅建国:温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具体到新桥,自从2003年我在瓯海安家落户后,新桥就是我在第二故乡居住的新家园。我早期居住在松台山九山河一带,而我更喜欢会昌湖的开阔,景山的幽静。随着瓯海新区的大开发,新桥也渐渐融入温州大都市的商业圈,闹中取静是新桥的优势。我爱温州,更爱瓯海,因为这里才是我真正的新家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生活中,我都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所在辖区三浃社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当然也包括你说的居民志愿者及相关的一些义务劳动。至于爱心公益活动,只要有机会,我都比较乐意参意。比如2013年7月23日,我曾在温州市图书馆做过“让梦想照亮生活”的公益讲座,2017年还应邀担担任鹿城网络小作家导师;工作之余,还义务担任《鹿城作家》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工作等。


陈帆:请问傅老师,您的下部作品什么时候发布?对于您的新作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傅建国:对于多数作家而言,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进步与自我挑战的过程,对我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之前分别出版过散文集和中篇小说集,所以,我的下一部作品,应该是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向你透露的是,这部作品已经被瓯海宣传部立项为2017年度首批精品扶持作品之一,目前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初稿写作计划,如果后期出版顺利的话,估计2018下半后会与读者见面。


再次感谢你对我的采访。祝你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2017年8月29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