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子镇的头像

陈子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5/28
分享
《乱世莘七娘》连载

第三章 西山传说

莘仝的妻子陈氏怀胎二十个月,终于诞下一女。出生那天,家中房前屋后芍花盛开,莘仝认为此女大吉,夫妻俩异常高兴,邻居纷纷贺喜,惠宗信夫妇也杀鸡宰鹅,忙得不亦乐乎。

七娘说话、走步都比同龄孩子来得早,周岁不到,已俨然象个三岁的孩子。本地有个“抓岁”的习俗,就是婴儿一周岁那天,家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摆上铜板、书、笔、印章、算盘、谷物、蔬菜和其他小玩艺,让婴儿随性去抓,抓着什么,就预示着将来可能的志向和爱好。七娘“抓岁”的时候,对事先摆好的物件一件也看不上,眼光只停留在墙上挂着的一柄宝剑,伸出小手说“我要宝剑!”

陈氏瞠目说:“女孩子家要啥不行,偏要舞刀弄枪的?”

七娘哭闹起来,大声嚷着要宝剑!莘仝无奈,只好将宝剑取下让她玩耍。她抱着宝剑不松手,直到夜间睡觉才取下。

七娘渐长,天天跟着惠文德习武,闲暇时间也在药铺里窜来窜去,或者跟母亲学学女红。她聪明伶俐,肯动脑筋,凡事学得快,点子也多,又知书达理,加上六个姐姐都已出嫁,父母自然对她宠爱有加。七娘在武功方面特别有天赋,一招一式有榜有眼。她特喜掷弹子,动作快,掷得准,用石子扔田野或树上的麻雀,几乎弹无虚发。文德比七娘整整大四岁多,平日里事事让着七娘。七娘任性撒野,文德也哄得她开心,两人自小到大,青梅竹马,玩得形影不离。

七娘自小就有男孩的顽皮和好动性格,加上会舞刀弄枪,又灵活机智,在同龄的孩子中很有号召力,俨然已是乡里的孩子王。七娘耍枪,旁边十几个孩子便跟着乱耍;七娘玩游戏,一群孩子便配合着一起玩。小伙伴们最喜玩楚汉相争的游戏,演练阵法,调度人马,七娘指挥得一板一眼。谁要是违反了事先定下的规则或开小差,七娘赏罚分明,加上惠文德经常在一旁帮忙出点子,孩子们都服服帖帖的。

七岁那年,七娘跟随家人去邻村姐姐婆家喝喜酒。莘仝的亲家有三胞胎女儿,长得一模一样,连家人都经常混淆。如今三胞胎中的大姐出嫁,两个妹妹做陪嫁娘。出嫁头天,三姊妹打扮一样,梳一式的三角髻,乌发上贴一朵小黄花,红色低领襦衫、粉色长裙、透空锦靿靴,一样柳眉樱桃嘴,眉间贴一颗金花钿,抹一色胭脂和斜红。三姊妹三朵花,天仙一般美无暇,直看得亲戚朋友赞不绝口,但谁也分不清姐姐和妹妹。三姊妹这身打扮,原本是当地风俗用来捉弄新翁婿的。娶亲那天,若新郞认不出新娘,娶亲队伍都得罚大杯喝酒。当天娶亲队伍未到,主人一时兴起,便让先到的客人赌酒猜新娘。客人们看着三朵几乎一样的花儿,纷纷摇头不敢下注。七娘见大人无计可施,便大着胆子站出来说:“我知道谁是新娘。”

大家惊讶不已,都用怀疑的眼光看七娘。莘仝赶紧一把拉过七娘:“小孩儿别捣乱!”

主人说:“今天是大喜之日,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了,让她说啊。”

七娘停顿了一会说:“头上有只蝴蝶的是新娘!”

大人们眼光集中到三姊妹头上,可谁也没看到蝴蝶。三姊妹中的两位妹妹也齐齐往姐姐头上瞧去。这一瞧不要紧,七娘立即过去拉住姐姐说:“这是新娘!”

主人哈哈大笑,连声赞扬七娘聪明过人,端起酒樽罚了每位客人一大杯。

光阴飞逝,转眼七娘已值豆蔻年华,虽未成年,却出落得如同及笄女子一般的美妙:羊角小辫,峨眉杏眼,巧鼻朱唇,身着藏青对襟短衫,浅灰长裤,软底小布靴,秀气中难掩英武,清雅中透露野性。此时的惠文德十七岁,一年前参加乡里组织的童子试考上了秀才,正是翩翩少年。饱经乱世磨难的惠宗信,感到国家分裂,战争不断,世道纷乱,还是当个郎中安稳,因此没让他继续参加乡试,而是留在身边帮忙看病抓药。文德已届婚龄,忠信请媒人几次上门说亲,文德只是默默不语,就是不应允。他心里只装着七娘,因七娘年龄尚小,自己不好向父亲开口。

洪州西山的秋季,各种野果漫山遍野,山上成了农家孩子的乐园。七娘常与小伙伴们上山采摘野果。满山坡的灌木和树藤中,深紫的乌饭果、红红的刺莓,毛绒绒的猕猴桃、青黄相间的拉藤果等,各种各样,甜的酸的,应有尽有。饥荒年代,这些野果不知解了多少穷人的辘辘饥肠。

这天一大早,邻家的七八个孩子背着小竹篓邀七娘上山。西山秋色,别有一番景致。红叶星星点点,一丛丛、一簇簇遍布禄野;山腰飞瀑轰响,小溪潺潺,混合着各种飞鸟的鸣唱;山上云雾丝丝缕缕,飘飘忽忽,远处山峰若隐若现,有如仙境。孩子们兴高采烈,一到山上,各自采摘自己喜欢的野果,先管吃个饱。大把大把的乌饭果塞进嘴里,软绵浆甜,略带涩味。吃完张开嘴一比,嘴唇、牙齿、舌头,全部黑咕隆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在地上打滚。

吃够耍累了,伙伴们便围着七娘让讲故事。七娘平时读书多,故事也多,这也是她成为孩子王的一个原因。小伙伴们坐在山坡上,七娘望着远处的山峰,说道:“谁能说出最高那山峰的名称,我就说一个故事。”

伙伴们都摇摇头,说不知。

七娘说:“那山峰叫萧峰,是西山最高的山峰。听惠叔叔说,这里流传着一个‘吹箫引凤’的传说。”

小伙伴拉着七娘不依不饶,非要她说说这个故事。七娘想了想,将惠宗信在月下述说的故事重复了一遍:

东周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特别聪明可爱,穆公视同掌上明珠。这小千金从小爱哭爱闹,但有一次楚国送来一件青绿色的璞石,她一见就立即安静下来。周岁时,秦穆公让玉匠把璞石凿开,取出里面的绿玉和其他珠宝混在一起让她“抓岁”。她反复玩弄绿玉,爱不释手,于是秦穆公为她取名弄玉。弄玉小时候,很会吹笙,不需乐师指导,能吹出各种曲调,声音就象凤凰鸣叫,非常好听。秦穆公令玉匠将那块玉石雕琢成一只精巧的笙。从此,她拿着玉笙吹出的曲子更加动听,就象凤凰在天空鸣唱,几十里外都能听到。穆公宠爱弄玉,专门为她建了一座凤楼,楼前筑有高台,叫凤台。弄玉十五岁,很多贵族子弟向她求婚,她一个也看不上。这就让秦穆公犯难了,问她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弄玉回答:“善于吹笙,能与我合欢合唱的人,才能成为我的丈夫,否则,我宁可独过终身。”穆公派人四处寻访,也找不到这样的人。

有一天,弄玉在凤楼上卷帘闲看,见天高云淡,月明如镜,便唤侍女焚香一柱,取出碧玉笙,倚窗而吹。声音清越,响入天际。此时微风轻拂,西南方隐隐传来一阵动听的箫声,声音高低有致,远近分明。弄玉很惊奇,便停吹静听,那音乐也停止了,只留袅袅余音。弄玉临风惘然若失,独自倚栏至月落,才将玉笙放置床头而寝。这夜她梦见凤台笼罩五彩霞光,如同白天一般。一英俊男子骑着彩凤飘然天降,坐在凤台上,从腰间取出一支红色玉箫,倚栏吹奏,那彩凤也边鸣边舞。凤声与箫声协调一致,仿佛天庭之音。弄玉神思俱迷,不觉问道:“君自何方来,这是什么曲子?”男子答道:“我是华山之主,名叫萧史。方才吹的是《华山吟》第一弄。”两人一问一答,两眼相对。弄玉好似进入仙境,高兴得笑出声来。醒来才知是梦,不由得伤心落泪。

第二天弄玉将梦境告诉父王,秦穆公便派大将孟明视上华山寻访。孟明视在樵夫的带领下,果然在华山明星岩找到一青年隐士,就叫萧史。萧史生得俊秀潇洒,超尘脱俗,善于吹箫。孟明视便携他同车入朝。秦穆公见萧史英俊伟岸,心里很高兴。问萧史来历,萧史对答如流,语言得体,举止彬彬有礼;让萧史吹箫,那声音神秘美妙,令人神往。萧史连吹三曲,第一曲,只觉清风缓缓吹拂;第二曲,彩云缭绕殿堂,满庭红光;第三曲,白鹤飞舞,一对彩凤飞落庭前梧桐树上,百鸟鸣转起舞,连穆公也听得手舞足蹈起来。弄玉躲在屏风后面,看到萧史,正是梦中之人,心想,真是我的丈夫啊!

这样,秦穆公就把萧史招为东床驸马,封为中大夫,八月十五给他们办了婚事。他们住在凤楼上,笙箫和鸣,生活十分美满。萧史虽为朝廷官员,但从不理政事,也不吃饭食,只是喝几杯酒。弄玉也学着他运气之法,渐渐的也做到了不进食。萧史教弄玉学会吹箫曲《来凤》,声音如丝如缕,美妙绝伦。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夜,夫妇正在月下吹箫,天上飞来一只紫凤和一条赤龙,一左一右停留在凤台上。于是弄玉乘紫凤,萧史乘赤龙,离开凤台,升空而去。直到现在,人们还称佳婿为“乘龙快婿”。

七娘说完故事,凝望远处的山峰,久久沉思。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男女之爱。没有比弄玉与萧史更令人羡慕了。

“为什么他们不吃东西可以活呢?”

“因为萧史是仙人,他也教给弄玉得道成仙之法。”

“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小伙伴们急不可耐。

“后来,秦穆公听说弄玉夫妇俩已乘龙凤飘然而去,感慨地说,神仙的事还真有啊!如果有龙凤来迎接寡人,寡人情愿不要江山,也去做个神仙快活。说完令人去华山寻找他们,但再无踪迹。据说,萧史和弄玉夫妇为了避开尘世打扰,他们乘龙驾凤,离开华山,飞过黄河,越过长江,降落西山,在萧峰上筑了凤台,从此无人相扰,过上了自由快乐的生活。很久以前的十五月圆日,洪州有人听见了山峰上悠扬的箫曲。”

有个男孩兴奋地说:“听我爸说过,他上山打猎曾经上过萧峰,见峰顶上还有石台子,会不会是凤台?”

七娘若有所思地说:“我想应当是。”

“那我们去看看,反正也不远。”孩子们七嘴八舌,吵嚷着要去登萧峰。

“是啊,或许还能见到仙人呢。”七娘心想。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天真激起了她想上萧峰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兴致勃勃,边走边聊仙人的事,朝着萧峰进发。

正在兴头上,冷不防一个女孩大叫一声,冲到七娘身边,紧紧抓着七娘的袖子,大声哭着:“有鬼,有鬼!”大家吓呆了,一下安静下来,大气都不敢喘。七娘问怎么回事,那女孩指着一丛乌饭树说:“你们听,里面有声音。”大家屏息细听,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愈加害怕起来。七娘便拿起一支小竹枝,往乌饭树丛轻轻拨了一下,果然听到里面传出“噗呲噗呲”的声音,象是水牛喘气。可那乌饭树丛不高,不可能藏下水牛。七娘叫大家退后一些,拿过长柄小砍刀说:“可能是小山羊。”

孩子们一听是山羊,一下子高兴起来,都摩拳擦掌的,准备活捉回去。七娘一手拿砍刀,一手拿竹枝用力一捅。里面又是“噗!”的一声,这一次更响,仿佛水牛喷气。七娘再一捅,只听“哗”的一声,一只黑呼呼手腕粗的眼镜王蛇顺着竹枝冲了出来,把七娘吓得连退了十几步,孩子们更是惊呼乱逃。原来这眼镜王蛇为剧毒蛇,经常主动攻击路人,被咬到者,九死一生,侥幸生者也成残废。这蛇遇到威胁时常从鼻孔中发出“噗、噗”的声音,或直接把毒液喷出几米远来吓唬对手。

这时蛇冲出树丛,直接拦在孩子们上山的去路,立起半个蛇身,足有一米多高。那蛇头膨胀成比大人巴掌更宽的饭铲状,看着七娘。七娘识得这种蛇,但从未见过如此大的,不免心虚起来,便缓缓后退。哪知七娘退后,那蛇便追来;七娘停下,那蛇也停止不前,双方就这么对峙着。七娘看看惊慌失措的小伙伴,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她慢慢退后,把蛇引至一空地,用竹枝反复挑衅蛇头。待蛇猛的咬住竹枝时,七娘箭步冲上,挥刀正要砍去,忽然想起母亲说过,蛇是灵性很强的动物,不可妄杀。七娘甩开蛇,说道:“蛇啊蛇,请让开路,我们要过去。”

那蛇仿佛听懂了,点了点头,但仍然高高立在路上,丝毫没有让道的样子。七娘看看正在西下的太阳,猛然警醒,觉得不该如此冒险去萧峰,若是天黑回不来就危险了。于是她对小伙伴说:“天色不早,我们今天来不及去萧峰了,还是先回去,以后再来吧。”

孩子们被大蛇吓坏了,加上一天劳累,也都不想往前走了。奇怪的是那大蛇听了七娘的话,也安静下来,缓缓溜回了树丛。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一齐欢呼起来。

大蛇溜了,七娘和小伙伴们一天来只顾玩耍,此时竟寻不到回家的路了。夕阳斜下,夜幕降临。山谷四周是林子,山沟中瀑布隆隆作响,旁边的山峰悄悄变得象灰色的巨人般耸立在眼前。孩子们开始慌乱不安,加上之前的惊吓,开始呼爹喊娘,可是除了山谷的回音,什么也没有。七娘后悔事先没告知大人就冒然离家,但她知道自己作为孩子王的责任,就是安全地把小伙伴带回家。

她一边安慰着大家,一边仔细观察周边,想着法子。突然发现一旁好几棵老松树皮上渗出成团的松脂,灵机一动,过去剥下几团。七娘叫大家先拾一堆干柴,用火石点燃一团松脂,烧起了一堆篝火,招呼小伙伴先围着篝火休息。她倒掉一个竹篓里的野果,将竹篓拆散,用拆下的竹篾编成一个方形的灯笼,又找来几根细干藤条,将灯笼四角捆紧固定,树脂团沾在灯笼中间的竹篾横条上,而后让大家把垫竹篓底的纸张拿出,用稀松脂将纸固定在竹灯笼四周——一盏自制的长方体灯做成了。七娘告诉小伙伴,在家时曾与文德制过一盏类似的灯,当时用棉脂球点火,可以放上天空。今天她制作的这盏灯,形状如同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的帽子,暂且就叫“孔明灯”。等会点燃放飞,家人见了定会寻来,大家就得救了。孩子们又新奇又激动,就等着看“孔明灯”点火升空。

不一会天全暗了,七娘估摸着大人们早该出动,便小心点燃了孔明灯。她轻轻托起灯笼,缓缓放上天空。但见孔明灯脱手而起,飘飘忽忽,闪闪烁烁,慢慢升向天空。孩子们从未见过会升空的灯笼,高兴得惊呼不已,对七娘更加佩服和羡慕

天将黑时,莘仝夫妇半天不见七娘,正在着急,邻居们也纷纷赶来找孩子。大家村头村尾找了个遍,连影子都见不着。还是文德提醒说,可能上山采摘野果迷路了。这下邻居们开始慌张起来。这西山道路险要,野兽出没无常,孩子要是迷路,那就身处险境了。邻居们赶紧点着火把,一起上山寻找,边走边呼叫孩子的乳名,但声音很快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正着急,忽听文德惊喜地叫道:“快看,灯!一定是七娘他们!”只见远处山坳里缓缓飘起一盏明灯,犹如黑暗中的一颗明星,特别耀眼。大家循着灯光升起之处,终于找见了篝火旁的孩子们。

这件事之后,莘仝夫妇一一向邻居赔礼道歉,对七娘则严加训斥和教育,从此不准随便出门。但七娘驱赶大蛇和制作孔明灯自救的故事却不胫而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英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