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塘河大地震让塘格木这个牧区小镇名闻天下。许多人早就听说,在遥远的青海湖衅,在苍茫的阿尼玛卿山脚下,有一座闻名避迩的中国西部监狱农场——塘格木农场(塘河监狱),那里曾发生过一场伤亡惨重的强烈地震,诞生了伟大的“塘格木精神”,时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以及司法部、省市州领导都曾亲临指导工作并题字题词或作出重要指示。今天,曾经的塘格木农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人因为种种原因或受托、或专程赶来,一次次重温初心,感念往日情怀,记录那段激情似火的岁月。
1994年4月5日。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张建秋一行在青海省劳改局管教处的安排下,专程来到塘格木,作了为期两天的采访。
张建秋是这样记录到达塘格木时的心情的:“还记得那天的天气特别好,一路阳光,一路蓝天;风儿轻轻,云儿淡淡。第一次踏上这美丽的青藏高原,真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偶尔,高原上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舒展地飞翔;偶尔,那成群的牛羊,无忧无虑,徜徉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汽车在坦荡如砥的柏油公路上行驶,车辆很少,行人更少,除了车轮发出“沙、沙”的磨擦声外,天地间竟显得如此宁静,安祥。天堂,大慨就是如此吧——我想。”
那个时候的塘格木农场还没有移交地方,他们看到的是典型的青海监狱农场环境:岗楼、高墙、电网,蓝天,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许许多多穿戴新旧警服的干警们,来来往往去上班,这一切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专政机关。但场部更象一座小镇,一些当地的农牧民,牵着驴、骑着骆驼,来场部的商店购买一些日用品,悠然而来,悠然而去。只有那庄严、肃穆、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还在静静地矗立在场部影剧院的土广场上,碑上正面刻着江--民总书记的亲笔题词:
“四.二六抗震救灾纪念碑”。
碑的另一面是碑文,碑文上写道:1990年4月26日下午6时37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兴海县之间发生6.9级强烈地震,位于震中的青海塘格木劳改农场场部周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两天的采访,让江苏的同仁印象深刻,张建秋在他的《遥远的塘格木》中写到:“临别时好客的主人为我们送行,场长谢有容依然用他悠悠的话语,对我们说:欢迎你们再来!我紧握着他宽厚而有力的手,点点头,轻轻道一声:再见!我们——会来的!”
塘格木和塘河大地震的传奇就这样越传越广。2000年9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监狱纪实文学《再生之地——中国普通监狱纪实》作者李忠效按照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与解放军出版社“当代中国监狱纪实”报告文学丛书策划和安排,长途跋涉,经过几天几夜颠簸,来到塘格木,实地走访了大地震的经历者谢有容、马怀玉、陈青海、一大队英雄群体等,再现了那次人类监禁史上的奇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次采访中李忠效记录的一件趣事。谢有容在请部下吃饭时给同志们出过一个上联,至今没有人能对出下联。这上联是:
吃血肠述衷肠肠肠寸断。
要想对上此联,必须要懂当地的风俗。
青海人爱吃羊血血肠,吃血肠时不是切好放在盘子里,而是拿在手里用匕首一截一截割着吃。割下来的长短大都一寸来长。那天是一个在监狱工作多年的同志要调走了,谢有容在请他吃饭时出了这个上联。
仔细一想,这不正是千百万青海监狱工作者真实的心境写照吗?无数监狱事业开拓者们凭着一腔热血,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大西北,来到农场,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献出了青春献终身,献出了终身献子孙,”而当布局调整开始的时候,绝不留恋已有的辉煌,更不贪恋已经相对安逸的生活,只要党的监狱事业需要,他们如同当年一样,随着一声令下,打起行装,继续完成新的更加艰巨的使命。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才叫绝对忠诚?这份情怀,这份“衷肠”,岂是一般的文字能够对得上的?!
当然,谢有容偶尔也有“心满意足”的时候。在地震之后重建家园的日子里,谢有容经常忙到下半夜才回家。有一天,他忙完工作回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所谓的家其实就在场部工地上,他一个人走在路上,周围安静极了,广袤的田野显得格外空旷。他看着路边新建起来的监狱、学校、住宅、医院和那座刻有国家主席题字的纪念碑,暗想,青海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我们能把它应付到这种程度,没有出现大的事故,群众生活迅速恢复,也算是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上级领导了。
这时候,谢有容还会忍不住唱上几句不着调儿的《便衣警察》主题曲:
几度风雨风度春秋,
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斗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危难之处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