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寻踪历史,为定格历史瞬间的摄影家们留下影像。
探查摄影史链条的断点,为中国摄影史志拾遗。
摄影家冯立祥揣着一本绝版老杂志,历时三年半,寻访16位摄影界前辈,接续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历史链条,探求老一辈摄影记者、摄影家作品背后的故事,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缘起:机会意味着什么?
机会悄然而至。
搞了三十多年摄影创作的冯立祥,有个愿望:把《中国摄影》杂志,收集齐了。
逛书摊儿、托人买、上网搜。2013年底,淘齐了。
码放的书柜里,冯立祥左右看、上下瞧,愉快万分。
来了一位朋友,他说:“您好像还差一本?”
这位朋友,以经营旧书刊为职业。
朋友说:“《中国摄影》杂志,有两个总第53期,一本是1974年复刊那期,另一本嘛,是1966年第3期,根本就没发行过!”
朋友还说:“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当初,除了印刷厂送杂志社两本样刊,其余的,根据上级精神,没有和读者见面。眼下呢,有一本已经进入了旧书市场,价码12000元。”
冯立祥满脸疑惑。这事儿,就搁置了。
过了些日子,冯立祥在2007年12期《中国摄影》杂志上,读到了一篇题为“一期没有发行的‘中国摄影’”的文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时任学会主席的石少华同志,于6月12日召集驻会有关负责同志开会,宣布停止一切工作,《中国摄影》杂志也立即停刊。”
当时,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已经印刷好,而且装订完毕,除了给编辑部送来了几本样书外,其余正准备送往邮局发行。
应该是上级有命令,这一期杂志没有发行,大概全部化为纸浆销毁了。
2007年逢《中国摄影》创刊整整50周年,在第12期杂志上,刊发了1966年第3期杂志的封面与作品目录。
冯立祥恍然大悟。
冯立祥再次找到了那位倒腾旧书刊的朋友。一个字:买!
朋友说:“有倒是有,存在哪儿啦,得找找看。”
冯立祥开着车,拉着朋友奔了京西南房山,在一个旧书库,翻找了多时,空手而归。
冯立祥又拉着朋友,赶到地处河北的一个旧库房。依旧,空手而归。
回京的路上,朋友安慰冯立祥:“我说有,就是有,放心,错不了。”
朋友小声嘟囔:“家里还有一个储藏室,我哪天抽空儿翻翻。”
冯立祥说:“哪天?就今儿吧!”
朋友那个储藏室,又小又破,尘土飞扬。但是杂志,找到了!九成新。
12000元,成交!
全套的《中国摄影》杂志,四百三四十本,静静地码放在书柜里。
捧着这本新淘来的绝版老杂志,冯立祥小心翼翼地前后翻、里外看,细细地读了五六遍。一个想法,慢慢从心底产生了。
冯立祥问自己:行吗,试一把?
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杂志,刊发了刘俊生拍摄的“毛主席的好学生——焦玉禄”等36幅摄影作品。冯立祥想,这些作品的作者们,如果健在的话,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啦。
冯立祥的想法是,陆陆续续,一个一个,找到在1966年第三期《中国摄影》杂志,发表作品的老摄影艺术家、老摄影前辈们。让他们在这期杂志上签名,并写上几句感言。老人们要是愿意、要是高兴,就给每一位老人,拍一组片子,就算纪实作品类的人物组照吧。
毕竟,时光已然往前推移了整整50年,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作过贡献的老前辈们,都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