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睿的头像

张文睿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4/18
分享
《用镜头记录一个时代》连载

第一十五章 金持元:赴兰考采访的往事,让我难忘……

金持元老师的作品《坚决走社会主义大道》,刊发在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杂志第25页。

画面呈现的是五个农民的合影。

五个五六十岁的农民,站在田野上,每个人手中都握着铁锹棒。

这是在冬天,老人们穿着厚厚的黑棉袄,身板儿挺拔,在镜头前憨憨地笑着。

这期杂志,与河南兰考相关的摄影作品,共刊发了9幅,金持元的作品排在首位。

金持元老师的作品是彩色的,其余均为黑白片。

此前,首都北京的一批摄影记者,组队赴兰考采访。金持元老师参加了这次采访活动。

在杂志的61至63页,刊发了首都部分摄影工作者,赴兰考的创作体会,全文4000余字,属名“本刊记者”。

文中细致地讲述了,记者们的拍摄过程。其中,有许多细节真实动人。

有位记者想拍平整工地的片子,借来电工的铁脚扣爬电线杆,几次滑了下来,吓坏了。最终,片子拍成了。

另一位记者,为了拍兰考县城的全景照片,爬上全城唯一的制高点水塔。爬到一半时,往下一看,顿时头晕腿软,最后,咬着牙爬到塔顶,并用头顶开了一个几十斤重的铁盖子……

还有大雪天去采访,掉雪坑里的故事,等等。

2015年8月上旬,冯立祥从茹遂初老师那里,得到了金持元老师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冯立祥怕金持元老师以为遇上骗子了,第一句就说:“茹遂初老师介绍我与您联系……”

与金老师聊了一会儿,介绍了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杂志的事情。

金老师说:“年头儿太多,记不清我拍过什么了。”

8月16日,是一个周六,冯立祥来到了金持元老师家。

约定的是上午10点,冯立祥看了一下时间,才9点,就在小区里一圈一圈地遛弯儿。

家住平谷区的冯立祥,进城怕堵车,出来太早了。

10点整,门只敲了两下,就打开了。

一个干净利落、个子不高的老人,握住了冯立祥的手。

金老师翻看着老杂志说:“发的是这幅呀,我都没见过!”

金持元老师在自己作品一侧空白处写道:“五十年前为兰考人民奋斗精神,感动至今,值得永远学习。

金持元 2015.8.16”

金老师回忆说:“当初拍完后,胶卷通过邮局寄回北京了。”

金持元拍《坚决走社会主义大道》那年32岁。

金老师回顾当年:“当年我们出差采访,确定了工作任务之后,先到财务室借钱,车票住宿啥的,应该花什么钱就花,超了的从工资扣除。很多年轻的记者,从外地回来,到财务室报销费用,等到一看工资条,不是零就是负数。”

冯立祥问老人:“那您怎么养家呢?”

金老师说:“我们这些记者,成年在全国各地跑,成家都晚。”

画册翻至某43页,看到了老伙伴儿孙忠靖老师拍的《勤俭创业(大庆式先进单位——重庆南岸皮革厂)》,金持元长叹一声,在作品页上写下几行字:

“我和忠靖兄一起在四川采访,并在1963年荷赛中各有作品入选,令我怀念。可惜他于2015年辞世。

金持元 2015.8.16。”

金持元,浙江人。1934年出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1955年分配到民族画报社任记者、编辑。

在金持元的摄影生涯中,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不多。

1963年,第6届素有新闻摄影界的“奥斯卡”之称的“荷赛”,在阿姆斯特丹揭晓,金持元的作品《煮茶敬客》入选展览会。

同期作品入选的中国摄影家的作品,还有张祖麟拍摄的《广场上的新手》、孙忠靖的《人勤苗壮》、花皑的《年轻的旅行者》、于祝明的《乐在其中》、王文西的《矿工之晨》、李子青的《唱花儿》、黎枫的《市郊春色》和丁彬宣的《采风》等。

金持元晚年时回忆道:

“这是1961年,我到青海采访时拍摄的。

我们在青海住了20多天。

那时候《中国摄影》杂志的袁毅平、张祖道经常来我们这里选片。我那幅作品是他们拿去送到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结果入选,还寄来了证书,老师狄元仓替我保存了,很多年后才给我。”

金持元的证书有英文、中文两个版本。中文证书是由中国摄影学会1984年8月10日补发的。

附:在杂志第68页,金持元的作者手记是这样写的:

“焦玉禄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河南省兰考县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玉禄十分激动。他亲自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

这是一片红心为集体,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双杨树五位老贫农。

拍摄于兰考县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

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日光型彩色反转片18度,光圈F11-16,速度1/100秒,加UV滤色镜。

1966年3月,下午4时。”

冯立祥补记:

金持元老师拍的这幅作品,我格外欣赏、推崇。

金老师拍的时候,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从拍摄的角度能感觉出,对被拍摄者的敬重。

我看过一份资料,被拍摄的这五位农民,当年在兰考被尊称为五老,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是四乡八邻有威望的人。

他们穿的棉袄、戴有棉帽子,都是最普通的,是北方农家常见的服饰,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征。

作者给他们的背景,是冬日的蓝天下。

每一个人脸上都自然流露着欣喜、自信,有着很强的幸福感。

当年,他们的生活肯定不富足、日子肯定过没有今天宽裕,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是那么阳光。

或许可以这么说,这种阳光感、幸福感,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刻意找回来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