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睿的头像

张文睿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4/27
分享
《用镜头记录一个时代》连载

第一十七章 李汉孝:我一生最难忘的是在山东,当记者的那段时光……

冯立祥寻找李汉孝老师历时两年。

起初,住在大兴养老院的朱立荣老师提供线索:“汉孝过去曾和我是同事,也是新华社的。我印象汉孝调到山东《大众日报》社啦。”

冯立祥打通了胡明老师家的电话:“胡老,您家在济南,听说过李汉孝这个人吗?也是记者,年龄与您老相仿?”

很快,胡明老师给予了准确的信息:“李汉孝同志已经从山东回北京新华社了。”

数日后,冯立祥拜访陈勃老师时问陈老:“您认识李汉孝老师吗?”

陈勃的老伴儿丁补天老师说:“头些日子,我还看见汉孝他闺女呐,她住在房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李汉孝调回京城后,被安排在新华社的“五七干校”,说不清是哪一年,“五七干校”被某部队收编了,后又集体转入武警系统了。

丁补天老师找出半张信纸,写下了李汉孝女儿的电话。

她叫李红英。

冯立祥打通了李大姐的电话。

李红英告知,老父亲原来在房山区住,眼下,回海淀区老人自己家去了。

还说,老父亲耳朵有些聋,听人说话挺费劲的。

冯立祥说:“大姐,您能帮我跟老爷子联系上吗?”

李红英犹豫了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真对不住您。”

隔了不少日子,冯立祥通过房山供电公司一位同事,与李红英所住村庄的村支书联系上了。

村支书说:“李汉孝?认识呀!”

村支书笑了:“头一阵儿,李老爷子还住在村里呢。”

村支书说:“他闺女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忙得四脚朝天。”

次日,冯立祥开车赴房山,先奔村委会见到村支书。

一根烟的工夫,村支书亲自领着冯立祥,来到李红英开的小超市。

李红英说:“大老远的,您坐,您喝点啥?”

李红英告知,老父亲五一节之前回房山。

李红英说:“到时,我提前和您联系!”

2016年5月3日。冯立祥在京郊房山区,见到了李汉孝老人。

李老耳朵不太好使,但身体硬朗,长寿眉巨长。

冯立祥在笔记本上写上一句话,然后推至老人眼前:“您老,出版过摄影作品集吗?”

李老说:“没有,我没有正式出版过摄影作品集。”

李老说:“我外甥女把我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收集到一起编了个画册,自己印了几百册。”

李老说:“画册还有几本,在我海淀的家中。”

三个月后,冯立祥收到了李汉孝老师的新闻作品集。

画册16开,168个页码,封面是淡绿色的。

书名:《记·忆》。

扉页上李汉孝老师竖着写道:“赠冯立祥同志留念。李汉孝。二零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

在题字的左侧印着李汉孝年轻时的一幅纪念照。

背景是在南方某地,李汉孝老师右侧是一棵芭蕉树,他一只手托着一架120式老相机,平和安祥。

此间,李汉孝老师三十七八岁的样子。

扉页背面粘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穿着武警军装的李汉孝风华正茂。

画册收入了新闻摄影作品300余幅,每一幅作品旁都有约二三百字的原图片说明。

细读画册,不难看出整个山东地域李汉孝都跑遍了,农业战线居多。

时代痕迹,尽收眼底。

李汉孝的作品《一片丹心为病人》,刊发在1966年第3期《中国摄影》杂志第57页。

作品标题右侧有一行六号字:“济南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智慧(左二)治好了失明二十七年的盲人。”

李汉孝在自己作品的一侧,题写了八个字:“医德高尚、妙手回春。2016.5.3”

拍这幅作品那年,李汉孝31岁。

济南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智慧,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曾为一些患严重眼外伤的病人保全了眼睛,治好了不少被认为没有希望的患者。

作品拍的是陈智慧大夫,在病房里检查患者杨玉树复明的情况。

画面呈现的是,陈大夫微笑举着一只搪瓷水杯,让杨玉树辨认水杯的颜色。

陈大夫的三位助手站在她身后。

附:在杂志第71页,在李汉孝的作者手记中写道:

“用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胶卷22定,光圈F11,速度1/60秒。加用闪光灯主、分灯各一只。D—76配方显影。

1965年1月5日下午,室内。”

冯立祥补记:

非常遗憾,李汉孝老师耳朵听力弱了,这让我们之间的交流异常吃力。

当然,能见到老人家,已经很愉快了。

我多次翻阅过李汉孝老师的摄影作品集,颇有感触。

汉孝老师的图片说明,写得特别好,具体、详实、清楚、干静。

我听朋友说,图片说明写得不过关的摄影记者,相当于只会一条腿走路。

片子一拍完,剩下的活儿,往版面编辑那里一推,就算完事儿了。

真应该好好瞧瞧、好好学学前辈摄影记者们的文字功夫。

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