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20
分享

沙窝儿连载

我和《沙窝儿》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生活。生活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

我是在沙窝儿中挣扎着长大的一代。我想把这段特殊的生活展现出釆。构思时,因想不出合适的名字,迟迟不能动笔。有一次,偶然看到一篇小说题目叫《漩涡》,灵机一动,想到了沙窝。当我把这个名字告诉娄老师时,他连声说:

 “好,好,一看名字就知是好文章。”

  几天后,他又提出沙窝不如沙窝儿,感情色彩不一样。我深以为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在学校开学前写成初稿。小说以春阳、月兰和书琴三人感情纠葛为主线,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为辅,人物少,情节简单。故事以悲剧结束,春阳和书琴最后见过一面后相继离世,情节戛然而止,留下了终生的遗憾。篇幅短小,连中篇小说要求都没达到。没想到娄老师看后高兴地说:

  “你很不错呀,能写出这么好的小说。”

   我本来没啥信心的,根本不敢相信他的夸奖。他建议我把背景情节铺垫好,内容再充实些,最好写成中篇小说。他给我讲解了关于黄河的历史沿革,并送给我一本志书。我受益匪浅,感觉有必要让读者跟我一样全面了解下黄河,从而对沙窝儿的由来和特殊地貌更加明了。同时,对凤英 、月兰和书琴三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刻画更细致些,加入一些生活背景和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社会生活画面更开阔。

   接下来,我又把情节主线由一条扩展为三条,云杉和东升,春阳和一鸣,尚海和宋楠,紧紧围绕沙窝儿和春阳展开,以春阳的一生为主线,并详细描绘了当时的农耕生活和经济转型过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成了农村生活小百科了。从三月中旬到六月底,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大修改,篇幅一下扩展到十一万多字。中间休息一段时间,七月中旬开始第二次大修改,又增加些计划生育和直销方面的内容,尤其对直销倾注很多精力,我阅读了娄老师送我的《直销》这本书,对直销这个有争议有成见的营销模式有了完整的认识,并把它真实地展示给读者,内容最后扩展为十二万多字。八月初,娄老师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冲淡了主题,修改贵在润色提高,不只是扩充内容。他语重心长,并送我几本散文书籍。我明白了老师的意图,怕我改得面目全非了。反思整个修改过程和目的,我没有后悔。他让我放下再沉淀一段时间,暂时转向散文创作。

   八月中旬,又大改了一次,把曹朵,宋楠和尚海这三个人物与春阳联系更紧密些,他们都是春阳的经济或精神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沙窝儿,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最后一代历尽磨难的沙窝儿人,使春阳的形象更加高大。同时整出两套方案,一套压缩到十万一千多字的,删掉了五处长篇叙述。整体修改共计三次,个别修改不计其数,一改就是几个小时,翻找的时间占去一大半,改来改去,一个字一个词都不放过。

有时,半夜来了灵感,开灯改到两三点,写着写着睡着了,手机都掉了,醒来接着写,写写睡睡,睡睡写写,写到两三点甚至凌晨。从不熬夜的我,第二天便昏昏沉沉,头疼脑胀。有时,天还没亮就醒了,脑子里想到哪一点要改动,便披衣坐在阳台书桌旁,一写就是三四个小时,饭都忘记做了,感觉时间咋过那么快。多少个日夜的奋指疾书,真正体会到作家们的辛苦。

  本以为修改到此结束,谁知棋子还是落不下来,我又打起了开头的主意,利用想象,把叙述改为场景描写,立体化,像电影镜头。进一步细化了张宝拴和张顺的形象,使春阳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更加丰满,字数增加到十万五千余字。最后加上“认亲”情节,字数将近十一万了。而把“洪水来了!”提到开头,是接受了李汤波老师的建议,更有震撼力,一下子把人心提到嗓子眼。由此可见,写一篇小说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时,一个字就要推敲无数次。

 直到今天,八月二十号,我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没有大动,只为增强戏剧效果,如曹家的事提前土改前后,分散开点,让曹张两家并行发展,境况形成比照,揭示两家在村中显赫地位,让云杉成为林云奎的恩人,让林家与张家在张宝拴那一代就联系起来,让张宝拴逃难流落到林家,菲菲嫁回林家,转一圈回到自己老家。王家、张家和林家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从而让文中人物关系更加密切,结构更加紧凑,情节更为集中。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像个刚学走路的幼儿,在娄老师的引导下,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从思想情感上来看,这是一段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特殊家庭的特殊近乎畸形的经历,有经验也有教训。我生在沙窝儿,长在沙窝儿,对沙窝儿有种扯不断理还乱的特殊感惰。它柔软干净,惹人喜爱,但它是黄河泛滥蹂躏家乡留下的伤痕,由于贫穷和劳累,几代人都没能过多地享受沙窝儿的美好生活。沙窝儿教会了我们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却没让我们体会多少快乐和幸福。夫妻感情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指数。不幸的家庭留给亲人的礼物里,少不了累累伤痕。贫穷、闭塞、落后和愚昧,充斥在沙窝儿里,劳累和枯燥吞噬着麻木的心灵。勇敢坚强的三代沙窝儿人拼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对春阳个人家庭来说,也是三代人的奋斗,张宝拴和张顺,罗云杉和春阳兄弟以及巧巧姊妹四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以小见大,展现出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乡村到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洋,从大陆到台湾,从村庄到社区。两处最美的沙窝儿地带分别以生态园和游乐园的形式得以永久保留,让沙窝儿永存人间,让沙窝儿精神代代相传。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结尾改为大团圆,让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足够善良,生活总会好起来的。

   在人物线索中,还有一条暗藏的经济发展脉络。从原始的牛耕时代,在科技的推动下,进入到半机械化时代,随着合村并镇和工业化建没的推进,农村经济由粗放型浓缩到精耕细作的大棚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特殊经济活动,如保险、投资和直销等。广大农民分化出一部分流入城市,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差距逐步缩小。

  除此以外,重大政治事件也贯穿始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土改、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合村并镇等,风俗人情,包罗万象。信息交流手段也从通信到BB机,再到短信微信,往大处说,感觉像是史诗性著作。在写作过程中,我随着小说人物情节的开展喜而喜,悲而悲,有时写到悲情处,我竟然哭得一塌糊涂,这是一部奋斗史、创业史,也是苦难史啊!

中间沉淀了几个月,到了2021年元月中旬,一次偶然的机遇,欣然老师让我发文章给他看,我便把《沙窝儿》发给他。他用了两天时间,废寝忘食,读了一遍,感叹之余,也提出不少修改意见,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如关于马陵岗的传说,特别要渗透中牟深厚的文化素养,如水月庵、板桥、官渡寺、牟山和贾鲁河等。我觉得有道理,便开始穿插添加,每改一处,都让他过目,共同切磋。到21日,改动基本结束。

 掩卷沉思,还是没有信心。文学作品,让读者认可才是硬道理,也许还需要沉淀再沉淀,修改再修改,润色再润色。就像李汤波老师所说,“文章要不厌其改,有时又要惜墨如金。”此刻的心情,我只能用屈原的诗句来形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此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鼓励过我,关注过我的朋友们!

           2021/01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