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占功的头像

程占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11
分享
《 往事》连载

第一百四十四章

本书作者虽然调离西北,但我对在那里工作、生活了近八年的深山峡谷,以及有时去的当地县城和地区所在地的城市乃至省城,都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那儿有帮助过我的有关领导、老师和认识的朋友,包括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创作了不少文学、文艺和新闻作品,以及为老同志执笔写的文章,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日报》、《兰州青年报》、《金城》等电台和报刊杂志以及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梁曙光》、《峥嵘岁月》、《浩气传千秋》、《革命史专辑》、《兰州战役》等书籍选用。由于数量较多,本书把我在陇东创作的作品只收“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朱老总情系老百姓”、“彭总生活纪事”、“三八五旅在庆阳的故事”、“敌人给我们‘送粮’”等部分作品。由于本书是我的个人作品,凡是我与老师领导友人等其他人合作的文章均末收进。

“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这篇专访于1981年9月7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综合节目》全文播出,并配播了《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首具有广泛影响的陕北民歌。此后多年,我还多次看望同老。此稿也先后在《兰州青年报》、《河南商报》、《老人春秋》等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有的报刊杂志对标题作了修改。

     革命的传统永不丢

     ——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真勇敢,

     他带领队伍打江山,

     一心要共产……

我浅吟低唱着这首年幼时就学会的陕北民歌,走进西安东八道巷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住的小院,看望这位革命老人。

老人家虽进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尚好,她坐在院里一棵树下的椅子上看报。我说明看望和采访她的来意,同老站起來,热情地把我招乎进屋里,在客厅坐下,同老的服务员沏了一杯热茶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说:“喝点水”。我说,“谢谢”,旋环顾屋内简朴的陈设,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俱,望着同老,说,“老人家,像您这样的老革命,应该享点福。可是,我看您家跟老百姓差不多哇!”

“还有不少老百姓生活苦着呢,我不能说要享福的话。”同老说罢,对我笑了笑,又道,“你来采访我,要问哪些问题呀?”我拿出采访提纲递给同老,说,“这是我拟好的提纲,您先看看。”

老人家看过提纲后,沉湎在往事的回忆中,深情地讲述了下面的事情。

刘志丹将军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和战友们创建的西北根据地在中央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是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后方。刘志丹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总理写诗称道“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比同桂荣大两岁,都生在清朝末年。1921年,他们结婚,婚后刘志丹上了榆林中学。离家前,刘志丹到山里打了几捆柴扛回来,对同桂荣说:“榆林中学是咱陕北23县惟一的中学,那里有进步的共产党员老师,我到那里求学,孝顺父母,操持家务,就有劳你了。”

同桂荣拿出她从娘家陪嫁的8块银元放到刘志丹手上,说:“你放心去吧,能考上榆林中学,我知道不容易,家里的事儿,你不用操心。”刘志丹很感动,他说,“我拿一点,剩下的留给你在家里用。”同桂荣执意让他都拿上。刘志丹在榆中品学兼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天,党组织选派刘志丹上黄埔军官学校学习。以后,他历尽艰辛,与战友们一道创建了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前敌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军长、西北红军总指挥等职。

1934年春天,陇东军阀谭世林和陕北恶霸地主张廷芝抄了刘志丹的家。同桂荣抱着四岁的女儿钻进山洞,靠吃野菜、喝露水过日子。不久,在陇东的陕甘苏区南梁政府主席习仲勋派人把她们接到南梁政府附近的一个村庄。一个月后,刘志丹从前方打仗回来了。他让同桂荣到红军后勤部工作,并说,你是我的婆姨,要处处比别的同志多做些工作。

这年秋末的一天,红二十六军军部开联欢会。红军指战员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摔跤,还有几个小战士争着要和总指挥刘志丹掰手腕。刘志丹笑了笑,说:“对不住,这几天我胳膊疼。”同桂荣知道了,急忙来问,“咋回事?”志丹说,“不要紧。”经再三追问,才知道志丹的胳膊和腰、腿都疼。原来,志丹带领部队常常进深山,钻密林,特别是上次出去打仗,因为没有棉衣穿,又在湿地上宿营,受了凉。同桂荣埋怨他,“不给别人说,为啥不跟我说一声!”志丹说,“怕婆姨着急。”同桂荣就把自已的棉袄脱下改制一下,让他穿上。为了这件事,红军官兵还跟志丹开玩笑,说,老刘穿着老婆的衣服!又打完一仗回來,志丹身上的棉袄不见了,同桂荣问他,棉袄呢?刘志丹说,我看一个小战士冷得发抖,就送给他穿了。”同桂荣便把给战士做衣服裁剩下的布条条,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起来,找了点棉花,又给志丹做了件小棉袄。

志丹很尊重知识分子,红军刚成立时,人们一听“共产”二字,害怕得不得了,特别是念书的人更怕。因为国民党造谣说,共产党来了,先杀“留洋楼”(男学生),后杀“剪发头”(女学生)。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志丹常到乡下拜访有学问的人,向他们解释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并且请他们出来教学。有一位清朝的老秀才,志丹常去同他交谈。请老先生把知识教给劳苦大众,把知识贡献给革命事业。老秀才很受感动,说:“刘总指挥德高望重,还这么看重老朽,我一定尽心尽力。”老先生除了根据志丹的指示向学生教文化知识、讲爱国爱民的道理外,还讲孝道,志丹很赞赏。他说,孝,就是尊重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红军如果不尽孝,就会丧失民心。志丹本人就很孝顺,他东征西战,南北奔波,很少顾得上回家,但只要有机会看望父母,就尽心照顾老人,还打来洗脚水,亲自用手给父母洗脚。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已进入严冬,天气特别冷。志丹想方设法让大家穿上棉衣、棉鞋;只要还有一个战士穿不上,他就不穿。毛主席也没穿棉鞋。志丹要同桂荣马上给毛主席做一双,并对她说:“毛主席是南方人,不比我们北方人耐寒,你要快点做好。”同桂荣便按毛主席的脚剪了鞋样子,找来黑布裁好,用两个晚上做成交给贺子珍同志,请她快给毛主席穿上。毛主席穿上棉鞋,非常高兴,见了同桂荣,连说,“谢谢刘嫂,谢谢刘嫂!”

同桂荣忙说:“主席比我年龄大,叫我刘嫂,我……”

“哎,西北人民都亲切地称刘志丹为‘老刘’,称您为‘刘嫂’,我怎么能例外呢!”毛主席笑着说。

中央机关搬到保安后,毛主席和同桂荣成了邻居。同桂荣经常帮贺子珍料理家务,有时毛主席和贺子珍吵架,同桂荣赶忙劝开。贺子珍生娇娇(李敏)时,毛主席请同桂荣接生,并让懂事后的娇娇叫同桂荣“刘妈妈”。不仅如此,同桂荣还帮助许多老同志照顾过他们的子女,如,孩提时的李铁映就曾得到同桂荣的悉心照料,当时,李铁映就叫同桂荣“刘妈妈”。

同桂荣在1934年参加红军前,就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掩护和接待过谢子长等领导同志及红军战士。她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除了在红军时期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外,此后长期做妇女儿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还被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入古稀之年后,她不顾长途劳顿,乘汽车几千里,数次到陕北志丹、吴旗和陇东南梁等地,看望革命根据地和乡亲们。看到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有较大提高,老人家感到由衷地欣慰。她说:“革命就是要给老百姓办好事嘛!”

同老的饮食起居都有规律,她早起早睡,每天都读书看报。同老多年來仍然爱吃陕北的剁荞面、搅团等面食。老人家喜欢下跳棋,女儿刘力贞经常抽空跟她下。女婿张光如亲儿子一样孝顺她,对她体贴、照顾得很周到。

临别时,我衷心祝愿同老健康长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