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所在的村子叫李厍里。这个不到二十户人的小山村,村里边除了伪村长家有几间瓦房以外,全是土窑洞。依山而居,分为三层。最下边的一层在沟里边。中间有一层,上边又有一层。以一条坡路,把上下三层又分为东边和西边两部分。如果站到对面的山坡上去看。就像是三层楼房,甚至还有点像是别墅的样子。只不过土窑洞要求山势要厚要高,就是所谓的要有靠山。后边的山势要厚,打下的窑洞就结实。不然的话窑洞就不太牢靠。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完全就是纯粹用土挖成的窑洞,几百甚至上千年不坏的主要原因。如果窑洞里边,有些土块可能不牢靠了,有了裂缝。就要用结实的木头把它支撑起来,叫做打戗。两边用结实的柱子埋进土墙里边儿,上边撘一个很粗壮的横梁,紧紧地把有了裂缝的土块顶住。有立木顶千斤之说,说明它是很结实的。因为那些土块,它要掉下来也是一块一块的,整个窑洞是轻易不会坍塌的。一般窑洞的深度是两丈四尺。这个规定是有讲究的,如果太深了,采光就不好,也太阴森、阴凉,不利于人居住。太浅了,容积率又太低,不适应于人口多的人住。门窗都是用自己生产队里的树木做的,只要找个木匠就行。上半部分是有窗棂构成的窗格做成。窗格比较小,以便糊麻纸。下边的一层,框架比较大,安装的玻璃,以增强采光性。
大门是住宅的门面。一个家庭富裕的程度,勤快的程度,是完全可以从大门上看出来的。村子里边有高大的门楼和厚实的木质大门的,只有一家,就是旧社会的村长,李成阳的堂伯,李仁山家的大门。大多数是那种大门顶上有一个简单的顶盖,大门是用那种木条框做成呈格子状,俗称街门的大门。之所以做成格子状,就是为了节省木料。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省了钱。队长李元生家的大门就是这种大门。两种大门的风格,反映了两种政权首领们的富裕程度。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前者被后者推翻的重要原因吧。腐败是一个政权毁灭的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的人家连街门也没有,甚至连围墙也没有,只有敞开的院子。这就跟贫富没有关系了,完全就是勤快和懒惰的原因。因为打围城和做这种花格式的街门,并不需要什么钱。主要材料就是黄土。而黄土是不需要花钱的。从这些外表完全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成员的勤快程度,甚至有没有上进心。
据说这个村子第一户住下来的人就姓李,就是他们李家的祖先,是从外省逃荒来的。看到这里荒地很多,土壤肥沃,属于无主土地。就自己打土窑洞,用柴草棍子做成篱笆,把门口挡一挡,就能居住了。再到邻近的村子里,向人家讨要一些种子种进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了丰厚的回报。渐渐的,他们把这个信息回馈到了家乡。于是自家的亲戚朋友纷纷来到,互相帮衬着就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村子。所以姓李的居多。别的姓氏跟姓李的也都是亲戚。所以有十家九亲之说。这也是这个村子里边人们和睦团结,从来不知道吵架这样的事情。由于土地多,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各家各户连自己的土地也种不了。所以就不存在贫富的问题。谁也不可能为谁去打工的。所以,尽管世世代代大家的生活非常安逸富足。但在评定成分的时候,全村没有一个地主富农。只有一个人是管制分子,还是李大叔的堂兄。因为他有文化,能力强。据说在旧社会是国民党县长的座上宾,关系非常铁。而这个小县城又是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尽管县城很小,而县长居然是中将军衔。可见当时的政府对这里的重视程度。但这个小乡村,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整个村子建在一个半山坡上。要从公路上往这里看去,除了土地什么也没有。连一只烟囱也看不见,非常隐蔽。外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村子,还住着几十口人。完全就是一个化外世界,小国寡民。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友善,互敬互助,就像一家人一样。而李大叔一家就住在村子里西边的第二层,也就是中间一层。
所以这个村子里边的男女老幼,以及她面对着的这些孩子,整个地就像是一张白纸。一张洁白的没有被污染的白纸。不管你往上边画什么,它都是鲜艳的,清晰的,甚至是夺目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想污染她,也能污染得非常深,非常彻底。它更像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璞玉石。外表看起来粗糙笨重,没有规则。甚至觉得一文不值。但只要你用心打开,把外边那些掩盖着她的粗糙的包皮去掉。就能够把里边非常珍贵的,鲜艳夺目的璀璨的绿色世界展示出来。如果你还是一个出色的雕刻师,精心地雕刻一下,完成设想的造型,就能够产出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李崇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画师,一个玉石匠。尽管自己水平有限,但她相信只要自己全心全意努力地去做。也许不会完美,不会让人瞩目惊叹。但也是一定能差强人意的。
尽管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有靓丽的容貌,标准的普通话。有带着一个从中等城市来的基本的文明。虽然不至于学富五车,但自己有高中前十名的也算是好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的孩子们的。
但当她第一次面对这些衣服破旧,脸色黑黄,但用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她的孩子们的时候,她心里还有些发怵和打鼓。因为她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的人,尽管他们还都是些孩子。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即使是陌生的孩子,也总让自己感觉到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压力。
但渐渐地跟他们熟络起来后,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个性和家庭的情况。特别是房东家的孩子,能跟她朝夕相处。孩子又懂事儿,脑袋瓜又机灵。特别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好奇心特别强,经常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尽量地能给他以满意的答复。他们之间已经渐渐地完全处于一种姐弟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隔阂。这个孩子就形成一个媒介了。通过他来不断地拉近她和其他孩子的距离。特别是和他有亲戚关系的两家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从外婆家转回来的李秋水,以及他的弟弟李成祥。还有由于借木匠工具很早就认识了的老木匠的孙子马秋花。这几个孩子就走得跟她很近。她通过他们就可以把其他剩下的孩子的情况慢慢地就熟悉起来了。而这些孩子像他们的大人一样,都是那么善良,淳朴和诚实。只要她说的话,没有一个人不会听的。
由于孩子们,除了李秋水以外。不管年龄大小,都是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的。如管制分子李仁山的孙女,都已经十二岁了,还没有上过学。马秋花也十岁了。如果再上上五六年,等他们小学毕业了,就快到考大学的年龄了。基本上什么也学不成了,也就认识几个字。
这让她非常焦急。她觉得年龄大的孩子,理解能力肯定要比年龄小的孩子强。所以除了正规的按部就班地从一年级的课程开始讲起以外,她就打破常规,在有空闲时间也穿插一些二三年级的课程。反正她把书已经借回来了,都放在她的窗台上。她主要讲语文,讲那些生动的故事,用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她讲完以后,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窗台上放的书去看。学生之间还会引起讨论,不认得的字还互相询问。甚至向她请教。反正同学们的汉语拼音学得都不差。学校里唯一的一本属于她的《新华字典》,就放在窗台上。学生们可以随时查字典。解决他们阅读上的拦路虎。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常好,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他们应该按规定学习的一年级的课程,学得非常轻松。
那首反映家乡变化的黄泥坡的诗词,便被同学们背会了。很多人背得滚瓜烂熟。因为那首诗也是非常通俗而朗朗上口的。
她给大家讲了有关乌鸦的两个故事。特意告诉同学们,他们平常说的黑老鸹,就是书上说的乌鸦。她还特意在墙上把黑老鸹三个字写出来。当那个鸹字写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原来他们平时说的话居然还是有字的。她进一步告诉同学们,这个字在最有名的文学名著《红楼梦》里面就有。说明他们大城市的人连这个字也不认得,还得给加注释的,可我们大家都会说。今天连写也会写了。说明我们不比他们大城里人太差。他们还要返回来向咱们学习的。
一个是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狡猾的狐狸,把乌鸦好不容易找来了一块肉。骗得让它唱歌,就把肉掉下来,被狐狸吃了。她启发大家问,这说明什么?大家都说是狐狸是狡猾的。乌鸦是不聪明的,甚至是愚蠢的。
她说这是没问题的。但她同时又说了一个故事:乌鸦喝水的故事。它通过往瓶子里边加石子的办法,让瓶子里边的水面升高,就使自己顺利地喝到了水。她把这两个故事放到一起比较,后一个故事是否定前一个故事的。说明乌鸦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这给同学们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
她让大家举手发言。但这个问题把大家都难住了。有时表现得愚蠢,有时候又表现得聪明。难道一个人还能既愚蠢又聪明吗?
但只有李成阳回答对了这个问题的真正的答案。他说乌鸦本来是聪明的,但因为太爱面子了,喜欢听好听的话,禁不住狐狸对它的夸耀和吹捧,就在不该唱歌的时候张嘴唱了歌。
她为这个孩子的脑袋瓜的机灵暗暗称奇。但她不想让他太骄傲,并没有表扬他。只是他说,你说的是对的。这说明乌鸦的虚荣心太强,喜欢听好听的话,更喜欢夸耀自己的本领,不够谦虚低调。所以我们不能为了面子上的问题,更不能因为为了让别人赞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所以,谦虚好学,老老实实的学习真本领,就不会上别人的当。
她还给大家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让大家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爱撒谎的人,是多么的可怕。在关键时刻,就可能真的要被狼吃了,从而失去自己的生命的。猴子捞月的故事,又说明,看到一件事和看待一个人,不能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不然自己就会判断失误而犯错误的。试想一下,那水里并没有月亮,几个猴子费了那么大的劲儿。要是有猴子不小心掉在水里淹死了,那不就亏透了吗?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别人的教训就是我们的经验。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重要。因为这些东西更让我们记忆深刻,不会忘记的。
她就这样循循善诱,不断地用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充实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分清是非对错,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
她是那样焦急,那样迫不及待地想在一个晚上,就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们。至少让他们很快变成一个有小学水平的人。尽管理智上告诉她,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的思维和行动,都是极其错误的。但她还是尽量每天能够给他们多讲一些知识。
她这种做法当然给那种喜欢学习的孩子提供了方便。
李成阳除了她给布置的正常的作业之外,还常常在他的那块石板上,把她并没有布置的课文,自己背会。还工工整整地默写出来,小心翼翼地提着石板上的那个提手拿给她看。
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面,她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看着那些工工整整一笔一画用石笔写出来的字。实在不太相信,这些课文他都能背写出来。她以为他是抄写的。
为了考验他。她把石板双手拿起来,把有字的一面儿面朝自己。让他背诵他写出来的课文。他居然能一次不落地全部背出来。而且背得非常熟练。
这让她非常惊奇。别的同学能把她给布置的作业按时完就不错了。有的甚至连作业也完成不了。不是他们不想完成,而是没有那个能力。而他不仅完成了她给布置的作业,而且还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就是爱学习和不爱学习的人的本质区别。
等把他石板上写的课文内容全背完了。她看着他那张浑圆的满脸稚气的脸和那双聪慧的明亮的眼睛,心里真的是感慨良多。
她觉得好在这个孩子,虽然比正常年龄的孩子晚上学一年,但就他这个学习劲头,让他跳级是没有问题的。他完全可以按正常的孩子一样正常地上学升学。甚至也可能将来能考上大学。她庆幸自己来得及时,现在能把这个学校办起来。不然这个孩子就完全毁了。就像他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一样,永远在这个山沟里边,面朝黄土背朝天。放羊种地,锄草喂猪。从土里出生,生长在土里。将来死掉了再埋葬在这块土里。
她想一想都觉得后怕。
人生与社会,就像是一条鱼和一个鱼缸的关系。有多大的鱼缸就有多大的鱼。不论在任何时候,鱼是不能比鱼缸大的,只能比鱼缸小。如果这些孩子就是一条鱼的话,她自己就是一只鱼缸,鱼缸里边还装着水。但她这只鱼缸实在太小了。只能养活小一些的鱼。而像李成阳这样的孩子,他天生就是大海里边的大鱼,根本就不能生长在鱼缸里边。
她看着他的眼睛,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来。而那两只眼睛也望着她,显然渴望他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她甚至现在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应该感谢她。她之与他,就像是观音菩萨和树林里的一只青蛙一样。如果没有她的点化,这个青蛙就永远是一只在地上爬的青蛙。不可能有什么变化的。但同时她也觉得。她更应该感谢这个孩子,接下来如果说她在教学上有什么成绩的话,一定是首先是从这个孩子身上出来的,一点变数都没有。因为别的孩子学习都是被动的,是她要求大家去做的。他们才认真地或者不认真地去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会主动地学习她并没有布置的课程的。
她心里甚至有一些激动。觉得命运的造化,使她在这个贫穷落后,甚至有些愚昧的不开化的小乡村里,看到了未来和希望。而她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他的未来和希望;这个小孩子的未来和希望,也就是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她和他根本是水乳交融地被捆绑在一起了。完全就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一个树枝上的两只蚂蚱。命运完全就是这样。一个从城市里来的姑娘,一块古老的石板,和一个农家孩子天然的努力完全交汇在一起了。
她赶紧对他说,你做得很对。按照正常的上学的年龄,你现在应该是上二年级了。所以你就应该这样,尽量地往前赶能学多少学多少。你的汉语拼音学得非常好。我这儿有《新华字典》。窗台上就有二年级的课本。如果一年级的课程你觉得还不够学,全学会了,就自己看二年级的。甚至更高年级的课程。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好吗?你家祖祖辈辈没有文化,不识字。以后就看你了。要认真地按照老师说的,去自己想办法学呀。
她边说边把石板递给了李成阳。
李成阳接过石板。认真地点着头说,一定的老师。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她看着他出去的背影,想起了她母亲,那天在包粽子的时候说过的一句当地人的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不可否认,本领是要通过学校和社会努力学习才能得来。但爱不爱学习,学习的能力强弱,却是天生的。
这从她母亲对她父亲的评价上完全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的父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那种管理组织能力,表达演讲能力,强大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就是天生的,根本没有谁教过他。如果说谁教过他什么的话。就是用牛鞭子教导他如何把种子点好,并且用小小的脚把它踩进去。所以这句谚语并不是古人的胡说八道,也不是所谓的天才论。但天赋异禀是绝对是存在的。比如这个孩子对世界对知识好奇心,非常强的记忆能力。就不是谁教给他的。而恰恰相反,大人们常常被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问得很烦。甚至心里有一些讨厌。好在这个家庭是文明的善良的。并没有对孩子提问题的这个良好的素质,而遇到挫折和打击。让他能够顺顺利利地去发展。终于遇到了像她这样的,非常想当他的老师,而恰恰还是他的邻居。这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命运。是命运对他们的造化。
她抬起头通过窗玻璃,望着外边黑乎乎的天空,觉得上天还是垂青她和这个孩子的。
而以后的一切,就主要看自己的啦。只要这个孩子树立起一个标杆和典型来,就能够把其他的孩子也带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相信这个学校会越来越好的。
知识上学习上,孩子们都听她的话。甚至大家在学校里用普通话上课讲话,已经渐渐的成了习惯。回到家里也学着用她的普通话说话。让家长们非常新奇,觉得她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还有的家长跟学生开着玩笑说,吃着本草本料,导的洋腔洋调。虽然是句玩笑话,是大人对孩子亲昵的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她听到这种说法,从内心里也感到一种幸运。她已经对这个乡村,对这些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要自己一直努力着,她相信会把这些洋腔洋调式的城市文明,和这里淳朴古老的乡村文明结合起来。相信这种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就像我们的红军长征,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她非常的自信。
然而,在其他方面,她就觉得她只顾抓了学习,忘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导。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些野孩子,就像在草原上撒着欢的,没有笼头缰绳的小儿马,无拘无束地乱跑乱踢着。没有谁告诉他们这世界上还是有规矩的。
有一天,张大妈由于要回来做饭,提前一个小时回家来了。家里边的钥匙就是李成阳带着。他们的门锁是那种非常古老的,用铁匠打的那种长条形的铁锁。那钥匙也非常长,足足有五六寸长。她不知道这种锁子的原理是什么,显然可能结构非常简单。
母亲扛着锄头来到教室门口,向李成阳要门上的钥匙。李成阳站起身,从桌子上拿起钥匙。远远地就给母亲扔了过去,扔到她的脚底下。
她一看李成阳这个样子。脸色大变,马上对张大妈说,大妈你别捡钥匙。
大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困惑地望着她,把弯下了的腰又直了起来。全体学生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愣愣地看着她。
她神色凝重,声音有些严厉地对李成阳说,成阳,你出去把地上的钥匙捡起来。双手递给你妈,给你妈妈道歉。
李成阳先是困惑地望着她。听她这么一说,一下明白了。赶紧离开课桌,走到教室门口。弯腰捡起地上的钥匙,双手递给她母亲。低垂着眼睛,轻声说,妈,对不起。
他们大概都习惯了,亲人之间彼此怎么方便怎么做。根本不知道还有尊重和规矩。她母亲也没说什么,接过钥匙就去开门做饭去了。
这件事情一下让她明白了。虽然这些孩子们很听话。但是他们根本不懂,这个世界上还有规矩,还有文明。怎么说话?怎么对大人,怎么对同学,怎么对老师?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她决心从这件事入手,赶快停下课程。什么也不说了。先只讲如何对待大人,怎么样才能尊重自己的父母。要让同学们牢牢地记住,就像刚才一样,对给大人的东西要双手递到手里,大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插嘴。走到路上迎面碰见比自己年龄大的人,要站在一边给他们让路。平时跟人说话的时候不能带把子,不能说脏话。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能把垃圾随地乱扔。大人如果手里边拿着东西。要主动上去帮他们拿过来。大人上地回来干活累了,要给他们倒上一杯水,双手放到跟前。叫声爸爸妈妈说,请喝水。特别要说一个“请”字,表示对人的尊重。
她把这些都一条一条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在本子上,逐条背会。不认得的字用汉语拼音标注出来。
不过她在写的时候,把一杯水改成了一碗水。因为,大家都没有杯子。
果然,这些孩子们是多么的听话。因为离她近,她马上就从李成阳的身上兑现了,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她观察到,一开始大家都有些别扭。特别是李成阳对他的父母说一个“请”字的时候,声音非常轻,好像怕被大家笑话。但渐渐地他就放开了。大人们也从中知道,人跟人中间还有这么多的规矩。尽管大家偶尔宣传着,有很多美好的谚语、俗语,从小教导着大家。但并没有哪条能规定的这么细致而有可操作性。她给同学们下的这些规定,很快就在村子里边,在学校里面形成了规矩。并且很成功的影响到他们的大人了。当大人们做的不好的时候。他们也敢勇敢地给提出来。之所以敢勇敢地提出来,就是他们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尚方宝剑:这是我们老师说的。
这四个字就像圣旨一样。有了“老师说的”这四个字,所有的大人们都不敢反驳孩子们对他们的批评。因为老师的话,在这个村子里面就是真理。
她觉得自己有一种做人的自豪感。自己的身份甚至不仅仅是老师,而且成了导师了。
这让她有些头脑发昏。她的一些规矩太超前了,甚至超过了大家的承受能力。甚至于差点走到反面去。
她看见她的这些规定执行得很彻底,就进一步的提出了更多,更有强制性的规定。
她规定学生中午必须睡午觉,每天中午都得检查去。为此她非常辛苦,她自己中午也睡不成,午觉得不到休息,熬得两眼通红。
学生们由于个性活泼,没有养成睡午觉的习惯。重要的是他们中午还要帮助大人干活。比如打扫院子,喂鸡喂猪。一见到她来检查,吓得赶紧躺在炕上,闭住眼睛装睡。等她走出街门,他们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根本就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的。
最糟糕的就是李成阳了。他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她的指令的。因为他就在她的隔壁住着,一点都不敢应付和偷懒。但睡不着,故意装睡。显然要比干活要辛苦得多。李成阳虽然心里对她不满,但绝对不敢向她提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他是能够把握住分寸的。他觉得老师的规定一定没错,睡不着是自己的错误。因为老师说只有好好睡好午觉,她说叫这叫子午觉,才能健康顺利地长大。
她甚至还规定,让大家晚上要洗脚,早晨还要刷牙。因为全村人都没有刷牙的习惯。连牙刷和牙膏都没有。只是吃过饭以后简单用水漱一下口。洗脚更是奢侈品。因为村里边太缺水了,洗脸都不敢一个人独自洗。而是半盆水全家人轮着洗,洗过的水还要用来喂猪喂鸡。洗脚那纯粹就是浪费了。而刷牙还是要有投资的,牙膏牙刷和牙缸子,谁家也从来没有买过。
好歹这都是号召性的。不像睡午觉一样,她要亲自检查。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睛,并没有认真地去执行。
她觉得这都是文明教育,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条件。她深深地为自己这样负责任的行为而沾沾自喜。
直到有一天,她到场院里边,看晒着的那两棵大树是不是干透了,想尽快的把桌椅板凳做出来。当她蹲下身看着两棵树的样子的时候,听到场院墙后边有几个人在说话。内容完全就是对她这些规定的否定。比如孩子就不爱睡午觉。睡不睡觉,几百年上千年来都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干嘛现在就要睡午觉啊?中午还不能帮助大人干活。洗脚更是浪费水。一个早晨只能挑两担水。一个来回就要走十几里路,还是上坡路。老师根本不想庄稼人挑水的辛苦。而那刷牙,连牙具都不知道哪里有卖的。千百年来不刷牙,也不见谁的牙就掉了。有饭渣漱一下口就行了。那些牙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是额外增加庄稼人的负担吗?
她听着,脸上一阵一阵地发烧发烫,觉得自己完全就是好心在办坏事。怎么自己的辛辛苦苦换来的竟然是这样极其负面的评价?
她害怕他们看见自己。赶紧猫下腰,蹑手蹑脚地,从小路上慌慌张张像打了败仗一样地跑了下来。仰天躺在炕上,眼睛盯着黑乎乎的窑顶,尽量地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想一想。好心做的这些事情到底对不对?社员们对她的评价是不是不负责任,不讲良心?
她尽量地让自己站在村里人的角度,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她的这些规定,一条一条地梳理着,这些在他们来说完全是石破天惊的前无古人的规矩。
渐渐地她忽然发现自己完全就是感情用事,头脑发昏第十一章。自己刚刚有点小小的成功,便骄傲自满,老子天下第一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把大城市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全盘的带到这里来。完全就是水土不服,根本无法推行的。要强行推行下去,她这个美好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完全崩塌的。
由于对她自己失去信任,是会影响教学的,完全就是得不偿失。她觉得老乡们说得完全是正确的。她说的那些文明礼貌,大家是可以完全接受的。而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却难以推行,因为环境和条件使然。离开了环境和条件,就不要扯谈什么理想。其结果完全可能会被碰得头破血流。那理想的影子也不会留下的,这并非是村民们顽固保守和落后。
比如她规定的那些如何增进大人孩子之间联络感情的行为,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专门组织了几次活动,就是等到晚上大人们下工的时候,让同学们到村口迎接自己的父母。帮助他们拿劳动工具和他们手中的东西。比如艾草,柴火,药材,野菜等等,还要对他们说声辛苦了。这种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因为经过这样几次打破脸面上的别扭,一再坚持的活动以后。孩子们和大人之间的关系,由冷漠猜忌和隔阂,渐渐地变得水乳交融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对她投来了赞赏的目光。孩子们也讨得了大人的喜爱。他们也不仅从物质上,更学会了从精神上和心灵上来关心孩子的成长了。
而她后来的这些得寸进尺,不切实际的规定,却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完全有必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调整。
从此以后,她向同学们公开说明,睡午觉,洗脚刷牙,以后完全由自己决定,不必再按她原来说的执行了。而且因为自己不了解实际情况,对同学们表示抱歉。并让大家把她的歉意转达给他们的家长们,求得大家的谅解。并且向同学们说,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会犯错误的。我们犯了错误就要坚决地改正。向别人道歉,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恰恰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
但同时她又特别指明,她说的所有的这些并不是错误的。在她的学校,她自己从小就是这样做的,所有的同学也是这样做的。但因为我们是农村,条件所限,暂时可以不做。但等他们好好读书,到大一点的学校,甚至将来到了大城市,这些就不用说,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她这样要求并不是什么错误的。如果以后大家方便做这些,有条件做这些,你想做的时候,完全是可以做的。因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而是暂时不适应我们这里的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义的罪恶要比罪恶的罪恶更可怕。动机和效果如果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再美好的动机也可能带来恶果。而这一点常常被人所忽略,从而掩盖了糟糕的本质。认为是好人办坏事,不算太坏。而这恰恰是最可怕的。
当我们仰望虚空,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把脚下那一颗硌脚的石子踢到沟里去。他人的需要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野蛮需要文明之水来洗涤,愚昧需要知识之火来化解,贫穷需要财富的密码去开启,痛苦需要温暖的药物去解除,低贱需要赞美的词语给鼓励。谁能够给他人带来这些他们需要的东西,谁就能够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价值,也就有了民族的价值,国家的价值。不要以为小事就小。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创造文明和智慧。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何况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草木,更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愿望,只能而且必须尊重四个字: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