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仡的头像

李仡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11/01
分享
《田园蜡炬》连载

第一十八章 仰望星空太阳红

放了暑假,她回去探望父母。她忽然觉得一个教师,真是太荣幸了,完全就是在沾学生的光。

每年有两个假期,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悠闲而潇洒。简直就是一种神仙式的工作。她虽然还是在这个工作的最底层最边缘,而且是朝不保夕。随时都可能让她屎壳郎推粪球——滚蛋。但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迈不过去的火焰山。

从无到有,她的学校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联校已经多次表扬过她,说她有开创精神。因为他们早就想在这个村子里办学校,但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呆下去,很多人连一个星期也没有呆上就跑了。只有她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完全是凭着一己之力,艰难地把这个学校支撑起来了。尽管仍然是那么简陋,那么寒伧。但对于农家孩子来说,只要能学到知识,有用的就是最好的。即使住在高楼大厦里边,有多么好的学习环境,自己不努力也不一定能学到知识。只要大家都努力,简陋的教室和豪华的教室并没有什么区别,学到的知识是一样的。甚至这种简陋的可怜的地方,更能激发起人强大的潜力。因为毛主席说过,人的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

她想把自己的这个好消息早早告诉给父母。在物质层面上,她也想给他们买点礼物。但别说是这个小山村了,就是在整个小县城里边,也没有他们那个郊区农村的物质充裕。他们什么也不缺,真的不知道该给他们带点什么好。

后来,她忽然想起,家乡是没有杂粮的。连小米汤都喝不上,喝的居然是白面糊糊。所以她就拿了10斤小米,又装了一些黄豆豇豆和绿豆。想要多带一点,但实在是路途太遥远了。她只能带了这么一点。

张大妈听说她要回去,就从她家的瓦瓮子里挖了四碗面:两碗荞面,两碗杂面,让她带给她的父母。

她极力推辞。因为他们全家没有白面吃。改善生活全凭这些杂粮面了,他们自己也不多。但看着大妈坚决的样子,她盛情难却,只得收了下来。这样她差不多就带了有20斤的东西。在蓝天的挥手致意下,她坐上了通往家乡的汽车。

家乡和这里隔着两个地区。要先坐本地的长途车到地区,再坐火车到他们的地区,然后再坐公交车就到了家乡了。因为他们是郊区农村,离市里并不远。除了户口是农村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并不比城里的供应户们差。

回到家乡,天已经快黑了。父亲也下了班了。对她的出现,两位老人非常惊讶。总觉得她可能是从天而降的一个仙女。之所以如此突然出现,一是通信不方便,写信得好几天。她也只能在城里蓝天的单位写。如果在自己的学校写,那可能过上半个月也不一定能收到,打电话也不方便。二来是要给他们一个惊喜,让他们知道女儿现在已经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了。

当她把自己带给他们的礼物,和张大妈给他们的礼物放到他们面前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因为这些对她自己来说已经看得像是很平常的东西,而对父母来说这就是山珍海味了。因为这些杂粮,特别是荞面和杂面,他们基本上没有吃过。

父亲问她,这些都是哪来的,是买的吗?

她对他们说,有钱难买不卖的货。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有也是针对城市供应户的,是要凭票买的。这都是她自己的邻居送来的。因为她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人民教师了。

父母俩听得一惊一乍的。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虽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考上大学。但毕竟只是一个农村的村姑,怎么可能当上老师呢?

于是,她把自己如何找工作,办学校的经过一说。他们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这样全家基本上是知识之家,书香之家了。有医生,有教师,有工程师,还有军人。这是让人多么羡慕的一个家庭啊。

但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女儿那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白面。住在乌黑破烂的土窑洞里,吃着窝头野菜。学生的课桌是门板,连个腿子也没有。每个月的工资只有9块钱。

但他们并没有仔细询问,她也没有告诉他们实际情况。他们还以为自己的女儿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边,用着明亮的电灯。在有着台灯的办公桌上,备课批改作业。有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板凳。除了不是正式教师,一个教师应有的待遇她全都有。

报喜不报忧,这是面对至亲的亲人的时候一种本能的选择。一来是不想让亲人担心自己的困难处境,让他们心里不舒服。再就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脸上有光,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这两点她都巧妙地做到了。

在家里的一个假期里,她享受着父母给她带来的一切美好和安宁。虽然跟她的学校,跟那个破烂的土窑洞相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但她的心永远在那个最底层的世界。她每天都想着学生们对把布置的那些作业完成了没有?他们征订的课本什么时候能够发下来?会不会漏定了?下个学期开学的时候,能不能让同学们用上真正的新课本?

虽然他们挖了不少药材。但这些药材要晒干,达到收购标准还需要一段时间。课本是要提前征订的。篮天毫不犹豫地借给她50块钱,将征订课本的费用付清。等他们把药材卖了以后再给他还。

她为自己丈夫对她态度的改变非常惊喜。他由质疑、阻拦到全心全意地支持。态度完全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完全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因为她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这个学校是她一手创办的。学校的希望就是她的希望,学校的未来就是她的未来。而妻子的未来何尝不是丈夫的未来呢?没有不支持努力向上,为自己也是为社会,争取更多机会的人。作为一个凤毛麟角的大学生,一个知识分子。他是非常清醒地看到这个的。

蓝天顺便把他们挖来药草的名字记下来,到药材收购部门询问了一下行情。差不多能卖到100块钱的。当然了,这不是一天就完成的,而是好几天的劳动成果。这对他们这样一个微小的学校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也有他自己的功劳,很多点子其实都是他给想到的。他不能不全心全意地去支持她。

虽然她在家里面对父母,只是捡好听的美好东西给他们说。但她也谈到那里农村的贫穷和困苦,谈到了房东,那个受人尊敬的生产队长的事情。很奇怪的是,他只要是吃了烤干的馍片,病情就能缓解。她问父亲,是怎么回事?

父亲说可能就是胃溃疡,胃酸过多。父亲给她提供了几个偏方。让她回去以后设法去帮帮他们。

她看到父亲提供的那些偏方。那个村里边就有野生的药材。她决定回去以后按方子上开的在药挖药材,看能不能帮助到他。

她还对他们说,小米和豆子是生产队给她分的口粮。而荞面和杂面是房东家给的。他们家里边每年分不了多少麦子,磨的一点白面,也给病人烤着吃了干馍片了。一家人一年四季几乎吃不到白面的。

还没等她说完,母亲就说。你回去以后给他们多带些白面,礼尚往来嘛。你一个人离家这么远,经常能得到人家的照顾和帮助。就要把那里也当成自己的家。这个东西咱们家里不缺,回去时多给带上些。

父亲却说,带上白面不方便,也太重了。他们家的白面主要是给病人吃了。咱们干脆把蒸好的馒头烤成干馍片,又方便携带,分量也减轻了。直接送给病人,比送给他们白面,要好看一些,也更实用一些。

于是,在假期里,她们蒸馒头的时候就多蒸一些。她自己也没事干。把鏊子搭在炉子上,把馒头切成薄薄的片,放在鏊子上焙着,烤得焦黄焦黄的,满满地装了一袋子。

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她手腕上戴的手表。问她是哪来的?

手表嘛。她调皮地说,我又出嫁了一回,人家给送的彩礼。

父母听着都笑了。父亲说,我当初说得对吧?要让一个人爱你,就不能对他有任何索取。用钱买来的东西那叫商品。人们尊重的是人而不是商品。一个懂得爱人的人,不是无原则地给予她什么。而是在她最需要什么的时候就给她什么。那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和爱。我的女儿做到了,做得很漂亮。

她还告诉他们,蓝天不仅给她买了表,而比买表更早的是自行车。因为担心她从村里到城里搭便车不方便。还担心她一个人太寂寞了,给她买了收音机

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知道他们没有认错人。那个男孩子确确实实是从内心里爱自己的女儿的。他知道她需要什么,就及时地给予她什么。而不是她不需要什么,而给予她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很珍贵,但是很没用的东西。这是爱的艺术,他是很明白的一个人。

你是不是问人家开口要的?母亲看着她微笑着问。

她当然是开玩笑,知道自己的女儿绝对不会。她是一个把自己的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女孩子。否则当初订婚的时候,她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的。只要不过分,按正常的规矩。三转一响在城市里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是最基本的结婚价码。但那时她在家里真的不需要这些东西。自己家里什么都有。就是跟着她到了农科所的机关,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不出远门不需要自行车。而录放机基本没什么用处,因为那是要有磁带的。而那个时候根本就买不到磁带,基本就是一种摆设。而现在她到了山村里,这些都是她真的需要的。他如果不给她,而他自己又是有这个经济条件的。那就可能怀疑到他的人品了。他可能就是真的不爱自己的女儿了。

我是那样的人吗?李崇义反问道。我之所以找工作当老师,就是要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再难,也不会乞求任何人的。尽管她是自己的丈夫。只要他想不到,他就是不想做到。而勉强给予的东西,把别人的施舍,当成是一种荣誉。那跟乞丐有什么区别呢?我可办不到。

你就嘴硬吧。父亲也说。嘴硬的人是要吃亏的。如果你不是碰到蓝天这样的好孩子,你会受穷受罪的。

一点也不会。她说,如果是那样,那他的四年大学都白读了。知识都学到哪去了?读书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的。我相信我没有认错人。我这样做其实都是为了我自己。

为了你自己?嘴巴很硬,性格很强,万事不求人,什么也得不到。你还说是为了你自己啊。

母亲觉得她就是狡辩,自己找罪受的,反问道。

就是为了我自己。她不服地说。为了我自己的荣誉,为了我的脸面,说白了就是为了一个虚荣心。

你呀。父亲笑着说,还是嘴硬。你可真像了我了。爸爸刻苦地学习,只为了能当上医生。其实也是你说的。什么虚荣心?并不是真的。不过你是太谦虚了。实实在在地说是为了尊严 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

您说的对,爸爸。我在房东张大娘那儿,听到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老人家每天都给我上哲学课,让我受益匪浅。

她的话把父母两个都逗乐了。全村人都不识字了,房东老太太能有文化吗?怎么能说是她给上哲学课呢?根本不相信。

她把房东大妈给她说的那些有哲理性的方言跟他们一说。他们竟然惊讶得睁大了眼睛。不相信在落后的乡村,竟然有这么高深的充满着文化品位的乡村教育。这就是难怪那里人善良正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句跟婚姻关系,跟彩礼有关的哲学名言。

她卖关子似地说。

什么话?母亲困惑地望着她说。

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由我打。

她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

他们听着会心的一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买卖封烟的悲剧。媳妇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因为她的确是买来的。只不过那是一种特定的货币,叫彩礼。自古以来媳妇在家里基本处于一个奴隶的位置。所以还有一句话就是,媳妇熬成婆了。只有什么时候当了婆婆,你的奴隶身份才能被解除。

所以嘛,李崇义颇有一些自豪地说。买来的东西是不受人尊重的。表面上是有货币价值的,实际上是一文不值的,甚至是有负值的。我是蓝天完全就是精神上的伴侣,灵魂上的耦合。所以他就非常尊重我,就不能随便又骑又打。

文明的家庭,在善良,诚实,正直,自律方面,往往能够达成共同的一致性。这是他们女儿自己的选择,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现在女儿过得越来越幸福,足以说明他们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快开学的时候,她长途跋涉,背了一袋子干馍片,又坐火车又坐汽车回到家。在家里待了三天,第四天她就骑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她从家乡带来的干馍片,还带着父亲给开的治胃病的偏方回到了村里。

正值下午时分。村里人都在地里干活儿。李成阳搬着一个小凳子,正坐在那个国槐下面,背着她给布置的毛主席语录。令她惊奇的是,在他坐着的槐树旁边有三四株白芍,开得正艳。鲜艳的花朵上边爬满了几个小蜜蜂,不停地扇着翅膀,正采着蜂蜜。

李成阳看见她赶紧站起来迎了上去。接过她手中的自行车,推到了他哥住的窑洞里。把车子锁好,拿着车钥匙和那袋子干馍片回到教室里。把干馍片放到炕桌上,把钥匙交到她的手里。又回到自己的家里,倒了一茶缸子开水,端过来给老师递到手里。

你爸爸的病现在怎么样了?她接过茶缸子,喝了两口水问李成阳。

我爸爸上班去了,病好像还是那个样子。

李成阳坐在坑沿上对她说。

上班去了?她吃了一惊,赶紧问他说,到哪儿上班去了?

我爸到拖拉机站当炊事员去了。李成阳说,他的病在针灸过后,能好一段时间。但到了城里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怎么回事啊?她非常困惑。怎么她才走了不到两个月,一个人的命运就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李成阳对她说,由于父亲经常肚子疼,不能上地干活。农机站的站长下来下乡,村里就让父亲给他做饭。他觉得父亲做得饭非常好吃。他们农机站的大师傅饭菜做得不好,服务态度也不好,叫工人给赶跑了。现在没人做饭,只是让几个女工轮流做,也做得不好。女工也是工人,也影响了她们的本职工作。问父亲愿意不愿意到他们那去给他们做饭去。父亲是当然求之不得。到了那里,生活条件好了,也许对自己的病可能好一些。因为人家有40%的细粮。就不愁吃不到干馍片了。就跟着那站长到农机站去当炊事员去了。

她为李队长命运的改变而暗自庆幸。如果不是从小被父母虐待,他可能也学不到这么好的做饭技术。这让她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坏事有时候是会变成好事的,只要自己愿意等待。二是命运永远垂青那有准备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这个技术,再好的机会面对着他,他也是不敢迎接这个机会的。他敢跟着那个农机站站长,去面对他从来没有面对过的来自天南海北的工人。相信他是有足够的自信的,不管是做饭的技术,还是做人的能力。

虽然她自己带来的干馍片儿,已经派不上用处了。但是但愿这样的用处,永远用不上才好。因为这是一种治病的药,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干馍片儿了。

她把那个布袋打开,对成阳说。这是她的父母为他的父亲烤制的干馍片儿,还给他开了药方,准备帮助他治病的。现在他到了城里,也是属于工人了。治病是给报销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相信他的病会很快好的。

说着她拿出几个干馍片儿,给了李成阳。成阳接过来说,谢谢老师。

李崇义又问李成阳,作业完成的情况。李成阳当面给她对了好几条语录。她布置的20条语录,几乎背得滚瓜烂熟了。她又问了其他同学完成的情况,有没有人来抄语录。

他说没有。

知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情况怎么样?都背会了吗?

她又问道。

这个就不清楚了,李成阳说。不过据他侧面看来。李秋水,李成祥跟马秋花。他们可能背会了。其他的人就不知道了。

她又问李成阳背诵的情况。除了布置的他自己背了有多少?

李成阳说,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有三十多条吧。

她听着吓了一跳,不太相信。她把李成阳放在床头上的毛主席语录拿起来。问他除了布置的20条外,还背了哪些?

他让她起一个头,读一下头句话。她逐条地检查下去,他真的背了三十多条。中间都没有什么停顿,几乎是一气呵成。

她为这个孩子爱学习肯用功,又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所感动。不过他也的确聪明。因为她放假的时候给同学们说,要挑选最短的背诵。反正是按条说的,不是按字的多少说的。所以他选的都是那非常短的语录。大多数其实就是一两句话。所以他能背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意外。每天一两条也不多。只要坚持,背这么多其实并不难。难的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和坚持问题。

李成阳还告诉她。他们挖的药材,全晒干了。母亲帮助他们,一样一样地用马蔺草捆扎好,装了满满的两大布袋。

她这时才看见,窑洞后边,最后两排的门板桌上,放着两袋子鼓鼓囊囊的东西。显然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了。

临近放假以前,她还安排了几个同学晾晒药材。他们都做得很好。

晚上,张大妈和李成贵回来以后。她把袋子里的干馍片送给他们。并祝贺李大叔当上了工人,参加了工作。这些馍片,让他们送给李大叔。

他们说人家现在干的是把锅的,手在胳膊头。这些东西恐怕不缺了。让她留着自己吃吧。一番推辞以后,她给他们家倒下了一半,她自己留了一半。可以作为零食,平时饿了吃点。如果懒得不想做饭了,也可以当饭吃。反正也放不坏的。

第二天,她用自行车驮着这两袋子沉甸甸的中药材,来到供销社收购站。出乎她的意外,由于药材质量上乘,居然整整地卖了98块钱。跟蓝天当时预算出来的价钱差不多。她看着将近十张的大团结,一下觉得自己有了底气。她完全可以让学生不花一分钱,就能把这个学校办下去。让学生自己养活自己,自己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知识,也是换取未来。

等她回家的时候,把欠蓝天的50块钱还给了她。跟他开玩笑说,要不要给你的专利费?因为这好点子都是你出的。

还专利费呢。蓝天说,只要看着你的学校能够维持下去。只要你不把我坑得倾家荡产,我就给你烧了高香了。你成了富豪,我也能沾你的光啊。就算是我入股了。

虽然开学了,但得到的通知是,所有的中小学生全部停课闹革命。蓝天说,县城里边的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了。学生们每天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大街上看人家贴大字报,两派进行辩论。高中生们直接参与各派的活动。小学生们只是跟着瞎混。有的学校虽然没有完全停课,但连课本也没有。每天只在报纸上抄一条最高指示,抄在黑板上,让大家读一遍,一天的课程就算结束了。她向联校校长请示,像他们这样的学校怎么办?校长回答她说,你们这样非常偏远的民办小学,不是上级检查的学校。你就自己安排吧。但是背毛主席语录的事情还是必须抓紧。因为那是要比赛的。

有了校长的这句话,她就有了主心骨了。每天上课的第一节课,先给大家抄一条毛主席语录,然后让所有的同学反复读,反复背。因为那是最简单的几句话,所以同学们也很快就背会了。等大家都背会这一条语录以后,还是安排大家按正常的情况继续上课。反正新教材也发下来了,如果有的同学想学的更多一点。她还有借来的旧教材。虽然不多,但每个年级的都有,完全可以互相借着看。

在蓝天问起她的生活情况的时候,她说除了吃不上白面,杂粮还是很多的,是从生产队的库房里边给她调拨的。

蓝天提醒她,因为她自己还没有工分。如果有工分的人,在年底分红的时候,用工分值来购买粮款。但她没有工分。就要给人家花钱买粮食的。否则就是白占了人家的便宜了。

虽然自己也生长在农村,但所有的事情都有父母操劳。她根本不懂得这些事情。经他一提醒她才想起,人家大概是不好意思向她要钱。她自己也糊里糊涂只吃人家的粮食,不给人家交粮款。这实在是说不下去的。

好在她现在也有了工资了,蓝天还时不时给她一些零花钱。她赶紧找到新队长,李成贵大哥,说是要补交粮款。

李大哥接替他的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长。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他的父亲。但老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跟他的父亲不相上下。重要的是人家还是共产党员。在这一点上比他爸还强。就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他的父亲,成了新的生产队长。

李成贵说,这你就不用考虑了。你这是有工分的。队里是按最高的标准给你计工分的。全村谁的工分值最高,就按谁的标准给你计工分。到年底算账的时候。给你把粮款扣除就行了。你就一个人养活自己,绝对不会欠款的。肯定还会有多余的钱分给你。到年底总算账就行了。

她这样一说,自己也就放心了。就算是借的生产队的粮食吧。

全公社大概只有她所在的李厍里小学还在正常上课。这就是山高皇帝远的好处,什么风也很难吹到这里。自己只要每天保证让学生们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就算完成了政治任务。继续给学生们正常上课,也是完全能够说得下去的。

很快,八月十五中秋节来了。男人们照常上地干活。女人们则在家里用自制的工具打月饼。她们在鸡蛋里边掺上食用染料。有红色的绿色跟鸡蛋掺在一起,做成很细薄的饼,切成细丝,叫做青红丝。用红糖花生核桃仁做成馅。用自制的模子打成月饼,在鏊子上烘焙着,做成了酥脆香甜的自制月饼。在吃晚饭之前,学生们不约而同的涌进了教室,也是她的办公室里。每人拿着一包月饼,向她祝贺中秋节快乐。

她知道,乡亲们对传统节日是多么的重视。要用这么好的原料,做这么多的月饼,是多么的不容易。她不能要,但也不能拒绝。给同学们说,大家带来这么多,她是吃不了的,也不准备回家去。放的时间长了就没变坏了。她只好从每个学生手里,每人拿了两块月饼,放到她的炕桌上。

大家见她这么坚决,也不能强行放下。就每人拿着剩下的六块月饼,怏怏地回到家里。向家长们解释。因为怕担心,家长说他们没有诚心给老师。

他们送礼都是有讲究的,五月端午送粽子是6个。现在送月饼是8块,都是吉利数字。

她看着孩子们出去的背影。再看看桌子上放着的一堆散发着香气的月饼。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悠然而生。这都是对她努力作为的最好的奖赏和回报。她从内心里感激着这些淳朴的乡民和这些可爱的学生。她没有不努力把他们教好的任何理由。

到了阴历的9月,荞麦到了收割的季节。生产队给了他们学校5亩地的荞麦。社员们帮他们收割打好。李成贵队长通知她,让她到供销社卖掉,给学生做学费的。

她到打麦场里,看到了那一袋一袋装好的荞麦。虽然是勤工俭学的基地,但她和她的学生,从来没有管理过一次。连一苗草都没有拔过,根本就是无功受禄。

她对队长说,这个就不要了。勤工俭学需要孩子们自己做的,不能全凭生产队来帮忙。现在所有的费用,她自己都解决了。这荞麦本来就是生产队的,就交给生产队,分配给社员好了。

大家看到她坚决不要,就提议说给她自己分上一袋子荞麦,作为对她努力工作的奖赏。她坚决不要,她说反正很快就到了分粮食的时候了。到时候也有自己的一份儿。她不能多要大家的集体的。只是她提议,今年比较特别,到明年播种的时候,勤工俭学基地就播种大麻子,价格要比粮食高。李队长也答应了下来。

这件事过了没几天。生产队收打的荞麦,就先提前给大家分了,一口人30斤。她自己也分到一份儿。就和张大妈一起,把两家的合在一起磨成面粉。到九月初九这一天,生产队还杀了几只羊,每口人分到一斤羊肉。

九月九,家家有;荞面圪饦吃到口。

这是一条广泛流传有关丰收的谚语。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窑洞里的,飘出了羊肉特有的香味儿。有的吃羊肉饺子,有的吃羊肉汤面。她和张大妈商量好,大家都吃荞面圪饦羊肉臊子。张大妈简单地告诉了她怎么做,自己也很快学会了。

她先把荞面和好,扣了一个小盆子,让它饧着。然后切羊肉。羊肉切好以后,又把洗净的萝卜切成非常细小的丁,再把一块土豆也切成丁。

然后才在外边的春炉子上生着火,开始熬煮羊肉臊子。在炉子里放了一个很粗的柴,让它慢慢熬着。自己则拿出和好的荞面上,揪下一块搓成条。然后夹在中指和食指之间,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揪下一小块,放到手心里一搓,掉在案板上的便是荞面圪饦。

她越搓越快,越做越熟练。很快就在小小的案板上搓好了一大片。

她问张大妈。为什么八月十五不杀羊,要等到九月九才杀羊呢?大妈说。羊肉只有过了9月9才好吃。之前是有膻气的,最好到十月里吃。因为老辈的人说,十月的羊肉赛人参。大概是有道理的。

她等羊肉臊子熬好了,舀到一只大碗里,又往锅里倒了一些水。水开了,把案板上搓好的荞面圪饦,均匀地放在锅里边煮着,很快便熟了。

她灭掉炉子里边的火,用笊篱把圪饦捞出来,把熬好的羊肉萝卜臊子,舀了一勺子浇到上边。倒了一点酱油醋,放到炕桌上,慢慢地品尝了起来。

难怪这种饭食都成了谚语了。她想到这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至少在这个乡村里边一定是的。有种说不清的劲道滑溜,香酥绵软,回味无穷的感觉。

她觉得这小山村的人真会生活,把简单粗糙的生活,能打理得清爽雅致,井井有条。

这一连串的事情:帮全村人改变生活习惯,用野菜来代替蔬菜,把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没有让生产队花一分钱。通过大家的努力,做起了简陋的课桌凳,免除了学生的所有的学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特别是让这些野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大人,关心大人。学会了文明礼貌,一个个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所有的一切,使她在乡亲们中间的口碑达到了极点。走到路上,远远地看着她,所有的人都争着跟她打招呼。只要过节日,总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她,生怕她不收下。

她和这里的一切都变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集体学校,她自己和生产队。她和学生,家长和她,学校和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大家把她当成了神仙一般的存在。她对大家全是无条件地无私地给予。大家对她也是无条件地给予关怀和帮助。在大家看来,在她的身上全是优点,完全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

她在这个小山村里,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人世间的温暖和关怀,舒适和惬意,自豪和满足。所有的美好情绪都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那昏黄的油灯,在她的眼前也变成了明亮的电灯。那乌黑的土窑洞,在她的心里也变成了华丽的豪宅。那些脸色黑黄,衣衫褴褛的小孩子,一个个在她面前都变成了可爱的小天使。

她觉得她的事业,她一手创办的学校,在向着一个美好的未来狂飙突进,风驰电掣般地飞奔着。没有什么能阻挡着她前进的步伐。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