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二年,陕西巡抚毕源奏称岳庙倾颓,急需整治,乾隆帝毫不犹豫拨银十二万两,让毕源主持酌情办理,叮嘱毕源修西岳庙"务必工程坚固,庙貌鼎新"。毕源修建后的西岳庙已俨若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宫,使西岳庙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据《华阴县志》记载:"距庙半里许有坊日太华山门。庙门外有琉璃形壁,棋盘街铁旗杆二,下马石二,甬道,岳庙门,钟楼,鼓楼,灏灵门,门上为灏灵楼,即五凤楼,棂星门之西为古碑亭。又有宋碑亭,明太祖碑亭,神宗碑亭等,灏灵门两翼有东西角门,门内有青牛树,相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系青牛于此,又有槐、柏数千年之物,置石栏围之。
灏灵楼后为灵星门,再后为金城门。旁有祭祀所,更服亭,角楼四翼,道流宫观,参处其间。金城门外东西翼神荼郁垒,十殿灵宫、门神、厩马诸像。东西穿堂二座,正中望仙桥,左右石桥二,桥下为池,引水注之。
正殿曰灏灵殿,殿九楹,前有石坊,中曰'尊严峻极',左曰'少昊之都',右曰'蘑收之府'。并有胎,东西门槛。
殿后为礼步门,寝宫,穿殿,两翼司房。寝殿后有御书楼,后为万寿阁。
明神宗时道士席演魅建阁,后有澈岳坊,平台藏经楼前,为吕祖堂,放生池。
此则岳庙之胜概也。
毕源无愧是一个官吏加学者型的人,他对西岳庙道制的完善,尤其是所设古碑亭,对保护西岳庙的文献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研究西岳庙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难怪岳神对毕源很是青睐,几乎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乾隆四十二年,天下大旱,时到秋未,下种日子已过,霜降将来临。祈天求雨,也不灵验。正好毕源西征凯旋,从西安至潼关的途中看到了这些景象,心中十分焦急。走到华阴时,想到了西岳灵昭,便率领华阴县令陆维恒和几名随从,用完素斋,足踏草鞋登山,到落雁峰后,就在金天宫内谒诚祈祷请西岳神立即降雨,以救百姓。不知是因毕源建庙有功,还是登山心诚,陕西境内果然降了三昼夜大雨,水量浓厚。
毕源直等到雨住天睛,才率众下山。
沿村居民,不分老幼,雀跃欢呼,一生喜悦场面。
此情此景,使毕源感到,这都是仰赖皇上平日敬神心诚,爱民如子,勤于政事,至诚感神的结果。于是,他也想效法康熙题匾金天宫"露凝仙掌"的故事,奏请乾隆帝御书匾额,以答谢岳神澍荫之美,亦预言乾隆帝的御匾,将和康熙帝的御匾先后对立,日月星炽都会为之增辉。
乾隆帝本就爱好书法,到处题字,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机会,便轻抒御腕,为西岳庙神题写了"岳莲灵澍"的匾额,置于御书房内,现在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