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长征的头像

周长征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02
分享
《大村小官》连载

第三十一章 小毛驴进王庄

新年开春,镇上就开会发动各村搞特色生产项目。根据村庄所处位置,给确定不同的特色项目。有的要求沿路两侧种经济林绿化带兼植果树,搞观赏农业长廊;靠近徒骇河的几个村沿河两侧建儿童乐园、动物园和景观湖滨湿地;像王庄这样两不靠的内陆村,要种蔬菜大棚,养鸡养鸭养毛驴。具体项目布局由管理区统一部署。

王不好开过会后,心里直犯嘀咕。农民种地技术不学自通,种啥养啥,老百姓心里倍儿清!哪个风险小赚头大,哪个是外行搞不好会赔钱,农民对于这些事比那些拍脑袋瞎指挥的人明白得多!过来的教训很深刻,摊派项目、强制推行,最后都是惹下一屁股烂尾问题,还没有人帮着收拾。去找当初强推的人,他们都一推六二五,湿的干的又没他们的事了,赶上镇上领导换届,更是新官不理旧帐。

前些年号召搞蔬菜大棚、种“创森”景观林,烂摊的烂摊,烂尾的烂尾。王不好那天去参加喝喜酒的宴席,几个村主任坐在一块,啦起摊派项目的事,都愤愤不平。一桌坐的十村主任,有六个被告到法院。当年签订的种树征地合同被毁约,树苗钱没处讨要,村委会背了黑锅。投资人讨理无门,只好诉诸法院,依法求得公道。

偏偏怕啥来啥。王不好开完会,回家刚刚坐在椅子上,屁股还没有捂热乎,管区书记的电话就打了进来。镇上要把养毛驴试点项目放在王庄村,理由也很冠冕堂皇,让你无法拒绝。因为王庄村是天上龙肉的发源地,没有驴,哪来的龙肉,没有龙肉,这做贡品的工艺就会失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遗失掉。加之,王庄村就要开发南部村落旅游文化项目,要把驴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有机对接。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王庄养驴,天经地义。王不好没有半句推辞的理由。

不但如此,要让王庄村必须培养十个养驴户,每户100头,打造鲁西“千驴村”品牌。“千驴村”,我的那个娘哎,做梦吗?王不好一听到这个千驴村要求,后背直冒汗,这不又是刮“五风”啊!自己打记事起,全村见过的驴不超过十头,爷爷养的那头灰色小毛驴用了七八年功夫,还没有长到二百斤,七八年间没见它精神过,整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拉车墩地,只有饿了渴了的时候,才会扬起脖子瞪起浑浊的眼睛嗷嚎几声,那时候才能看到它的精神面貌。因此,王不好对驴从小就没有好印象,更甭说要养一千头驴,打造“千驴村”品牌了。他从心眼里抵触,行动上就可想而知了,唯一的法子——拖着。

拖字诀根本不好使。王庄村目前是全镇小有名气的村,王不好也是被书记镇长高看一眼的人。不管是治理村子的管理能力,还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的能力,在全镇都是数一数二。领导发了话,把“千驴村”品牌创建安排给王庄村,那是信任,是厚爱。据说这次养驴项目是联合国某农业组织脱贫项目,驴种也不是本地种,是什么非洲黑毛驴。有专项的无偿资金支持,还有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计划做后盾,国家顶级的畜牧养殖专家给予技术支持,总体上说,没有多少风险。但他从看到的听到的,别人过来的活生生现实,其他村干部正在受得的煎熬,令王不好心有余悸。

这不,管区书记打电话的第五天,镇政府办公室给王不好打来电话,说是书记镇长召唤有事商量。王不好心里清楚,“千驴村”是拖不掉了!既然推脱不了,那就只有破釜沉舟搞起来,也给自己一个挑战。他急忙召集村干部商议,选择合适的养驴户。经追根溯源,挖掘王庄驴肉加工作坊的历史,再循迹挖掘养驴的发展足迹,结果还真捋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来。听老人讲,古时候的王庄确有规模养驴的人家。说是有规模,也不过几十头而已。经考证,全村有三户人家,老辈子的人们曾经是有名的养驴专业户。两户高姓人家,一户范姓人家。后者到了明朝末期时,人丁不是很兴旺,没经过一个甲子时间,几代单传后,就断了根。也有传说因为后来私下屠宰自养的驴,触怒了某个神灵而致,亦有版本说,他家做的驴肉冒充官府赐名的名分进贡皇上,被皇太后识破。官府以假冒伪劣欺骗朝廷为由治了范姓人家的死罪,且株连九族,遂断了后。当时外出走亲戚的两个家庭成员幸免,在亲戚家改名换姓生存下来。好多年以后,他们繁衍生息,才重操旧业,把养驴和制作驴肉的工艺传承下来,且做得风生水起。

如果不深入了解,还真不知道王庄村还有这么多故事。王不好感叹世事无常,感慨社会的变化之快。他们经过商量,最后确定了高姓后人的六户人家和上辈人做过大队饲养员的三个户人家。剩余的那一户选定了娶范家闺女的王姓人家,王家这儿媳妇是范氏后人之女,得到了养驴和制作驴肉技术的真传。养驴户算是定下来了,可暂是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啊,人家愿意不愿意还在两可呢!起初王不好本人就很抵触,何况普通老百姓呢。看来,得提前给他们打打预防针,做好宣传培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讲好政府的支持的政策,打消他们担心赔钱亏本的顾虑。

于是,王不好请来镇上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组织了对拟选定的十户人家代表专项培训,说白了就是思想洗脑。开始一听说让养驴,大家把头摇得如拨浪鼓,没有一个答应的。但一提到对每户10万元的无息贷款,大家立刻来了精神,才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对在坷垃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别说10万块钱,万元户那时候都是传说!那年见诸《人民日报》的全县闻名的王三万,至今还在农民中津津乐道,当时不知艳羡了多少人。一下子政府投资10万块钱,那不是天上掉金元宝吗!再加之技术员的讲解,以及将来光大驴文化的美好愿景,十户人家的代表喜形于色,满口答应下来。有的还表示,如果允许的话,自己愿意承担两份任务。

看到洗脑会开得这么成功,王不好心里暗自高兴,但还是有说不出来的顾虑。毕竟不是家里饲养几只羊几只鸡那么简单,养这么大规模的驴,别说没见过,就听都没有听说过,心里确实没底。但事已至此,养驴户也同意,也来个摸着石头过河吧,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会不行啊!为了确保养驴户不至于亏惨了,王不好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给每个养殖场入上财产保险。大家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参加会的镇领导表示一定加上这一项。

春意渐浓,气温回升的有点超乎寻常。中午时分,有时飙升到十七八度。就如这波动升高的天气,农民兄弟,他们看到黄土地里由往日的裸土衰草慢慢被一片片碧绿覆盖,那种跃跃欲试大干一年的热情立刻沸腾起来。王庄村的农民热情更是高涨。村南文化旅游主题区已由镇国土所和县旅局的专业人员,设计分区划线。”千驴村”项目区被安排在整个功能区的东北角,与友谊沟相邻。大概是为的是让驴喝上干净的黄河水吧!

驴场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设计规划,饲养区、牧放区、医疗保健区、休闲赛跑区以及饲料库房区、办公区等等。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特别赛跑区还有点牟平养马岛赛马场的样子呢!十个养驴场相邻而建,除牧放区饲养区办公区分别设置外,赛跑区、医疗保健区和饲料库房是通用的。

不知道是上级领导急于应景,还是镇上领导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千驴村”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项目资金下达落地,快得让人意想不到。早在一年前确定的甘罗文化开发项目,都研究了十几次了,设计图纸至今没有定下来。反而这个起辅助陪衬作用的”千驴村”项目后来者居上,抢了头彩。

真是应了那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谚语。钱充足了,工程施工得就快,并且快得不可思议。只知道改革开放那阵子,几天前还是破旧小渔村的深圳,转眼间就变成高楼林立、工厂密布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速度神话。王不好心想,这“千驴村”项目建设速度就是深圳速度,也称得上是“千驴”神话了!

整整用了半个月时间,十户养驴场硬件设施全部建设竣工。通风消毒了半个月,第一批毛驴就进了场,为了适应饲养条件和环境,第一批共进了300头,每个养殖场30头,进行试养三个月。主要考察实验饲料、防疫、环保处理及其他相关适应度。待试养三个月各方面都没有问题时,再大批引进,避免一些项目推进的被动。

满怀期待同时满怀好奇的王不好,第一时间见证了驴子的进场。

看到三四辆栅栏式货车开进驴场,王不好的眼睛就没有错辙,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厢的栅栏里,在找寻要那些要给王庄村带来希望给养驴户带来财富的生灵们,看看那新疆黑毛驴到底长大的啥模样。

栅栏打开,陆陆续续的把毛驴牵下来。王不好看到毛驴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诧。惊诧于它的长相,惊诧于它的体量,惊诧于它的秃秃的驴头。总之与他想象中的形象差之千里。与其爷爷养的那头灰老驴也大不一样,爷爷养的那头驴虽然不是精神抖擞,但身架魁梧得多,头上鬃毛稠密得多。这毛驴虽然也是双眼皮,但看着都像害红眼病似的,厌恶地不想与它对视。他只知道新疆人,没有想到的是新疆驴长得这么猥琐,这么不招人喜欢。

王不好只瞧见头一批牵下来的几头毛驴后,眼睛像刮进沙子,不能再看,心里也好似有个什么东西堵着,自己没和其他人打招呼就背过身悄悄地回家走去。边往回走边心里犯嘀咕:这非新疆驴和我们的山羊大不了多少,靠它们发财看来没那么容易。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