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光阳子拍摄电视剧的需要,以及对大佛寺进行有序规范的修复工作,提高文物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2007年5月23日,四正县文化局组织文物保护培训工作第一轮会议召开,文化局机关10人,文物保管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开班仪式上,聂一行副局长作了动员讲话,向大家阐述培训的重要性,要求全体与会人员高度重视,落实贯彻文物保护工作,倡导全体人员将更多的精力与责任投入到大佛寺保护工作中来。
2007年6月,拒北市文物局带队四正县文物部门到盘龙山北少林寺遗址考察。其实,早在2004年北少林武术被正式承认与少林寺武术同宗之时,北少林寺便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再加上各种媒体上前前后后的专题报道,及至去年,暨2006年少林功夫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北少林武术与北少林寺便一直占据着新闻热度。2007年8月,拒北市文物局和旅游局领导再次到盘龙山上的北少林寺遗址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北少林寺遗址修复工程提上日程,北少林寺重建工程指挥部便在简易的板房中正式成立,重建正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平整土地等前期工程已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在四正县文化局组织文物保护培训工作第二轮扩大会议上,民风民俗专家凌晨老师提出距北少林寺遗址相隔不远的老爷庵也应该值得官方和各媒体的关注。
老爷庵是金耀阳四年前发现并修复打造的旅游景观,虽是由个人承建并独立经营,但在其商业氛围之外还是颇有些文化内涵,比如:为什么叫老爷庵?何人所建?它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故事?为何翻遍史书找不到与其相关的只言片语?但是,根据发掘时的录像资料来看,一处完整的坝台遗址,几处带有“莲花宝座”图案的摩崖石刻和一个足有5米高的“佛字”以及僧尼们用于舂米的石臼、一座有着明显人工修葺并居住的天然石房,足以说明这里曾是有着厚重宗教历史文化的大型古庙。
凌晨老师接着说出了这些年搜集到的信息:此寺,被附近的老人称为“老爷庵”,但为什么称为“老爷庵”没人说得清,只说是世代相传。这里处于盘龙山的东面凌云峰上,未开发时,这里沟深林密人迹罕见,只有散落颓败的遗址在告诉后人,这里曾经是一处大型寺庙。遗址分“上下两院”,上院依山崖而建,下院为平台场地,从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和石碾、石房、石臼、碗碟瓷片等可以断定这里有过生活区的存在,而从零星的石经幢残块可以断定这里曾经是一个香火旺盛、高僧众多的修行道场。在翻阅了大量有关盘龙山古籍后,凌晨老师说基本可以断定这座“老爷庵”便是曾经出现过的“瑞云庵”。瑞云庵,始建年代不知,历史记载中曾在金、明、清等朝代都进行过增建和重修。据传,因关羽被称为关公关老爷,在民间广受尊崇,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随着民间对关老爷的信仰推崇,全国很多道场把他列为寺院中的护法神。而这座“瑞云庵”专为忠义化身的关老爷重塑佛像,且每逢关老爷诞辰和过庙时,附近民众都会前来梵香祭拜、演剧献牲,后来,大家便简称这里为“老爷庵”了。
在凌晨老师的提议下,在文物保护培训工作第三轮中,与会人员集体迈进了“老爷庵”,进行现场考察。
“老爷庵”虽是旧址新建,但在以古建起家的金耀阳的精心打造下,修复的遗址特点却是建旧如旧,一群人登上凌云峰后丝毫未发现新建古庙之感,反倒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而凌云峰果然山如其名,一峰直插云霄。
如果说盘龙山是以“山、石、水”三奇而绝,那么,“老爷庵”则集中了这三样。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巨石,巨石底部只有一指宽接触地面,有风吹来微微晃动,若几人同时去摇动,巨石反倒纹丝不动,真是奇怪,人称“摇动石”,为盘龙山十大奇石之首。巨石上刻乾隆皇帝字迹:老爷庵。之所以说是乾隆字迹,而不说是御笔亲题,是因为乾隆皇帝虽是32次下江南路过盘龙山,并留下御笔亲书及大量诗句,但却未有与“老爷庵”有关的文字,金耀阳便特意从乾隆字贴里找来这三个字拼凑而成。
此外,“老爷庵”还有一个奇特之处:站在庙前,整个凌云峰晴空万里,登上峰顶,只见山岚氤氲,似晴非晴,似雨非雨,整个凌云峰被笼罩在云雾中,时有云雾从身边穿过,恍若飘忽于云海之间,此景被列入四正十景之一:盘龙凌云。
就在文物部门积极召开培训工作之际,文化部门也有了动作,作为一个“文化”古城,文化部门作为宣传主管单位自然责任重大,这不,在市级的文化工作会议上,市文化局长吴建传达了上级精神: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四正县,你们是文化古城,是文物大县,有着诸多遗址等远古历史文化,深厚悠远,这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之后,吴建局长又就文学专业骨干培训提出新的建议:定期对局下属的各位工作人员进行文学素养培训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各辖区发展并培养文学力量。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区县的文化馆也要把责任落到实处,加大工作力度,培养并挖掘新生文学力量。
四正县文化馆长付蔷积极响应上级精神,迅速下发了活动通知。一直以来,四正县鲜少组织文化活动,并非是不重视文艺创作工作,而是基于作协与文联对本地资源的“抢夺”,以致,“抢夺”大战成为了掣肘本地文学发展的最大原因。文化馆自80年代便创办了杂志《雄鹰》,培养了很多文学力量,深得县内各界的喜爱。以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内容形态以及创作都受到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可文学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中,呈现出了纷纭复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