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当语文老师的妈妈,理论上李可睿应该语文比较强,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点李怀远也想不明白,课上有老师,家里还有老师辅导,这是别人不一定具有的独特性优势,为啥语文还不突出呢?李怀远问刘玉兰:“你说,这是为啥呢?你,我心目中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骨干教师,教学论文一篇篇地整出来,教学的规律你们是很清楚的呀!难道你的这些成就是有水分的。”李怀远常这样调侃,这是他很能憋住刘玉兰让她难以回答的问题。
“李怀远你找抽吗,你竟敢质疑我?”每每这类问题会令刘玉兰有点恼羞,“你去看,我带的班级,哪次平均分不是杠杠的,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获奖证书你没看到吗?前几天还有个以前的学生回来看望我,知道啥学校吗?清华,我曾经教过的学生。”
“这么会教,那你把这些也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呀!”李怀远也往上怼。
“废话,数学老师的孩子数学就一定要强吗,语文老师的孩子就一定得语文好吗?我们局长的孩子不也得天天找人辅导补课。”戳到痛处了,刘玉兰这时经常会急眼,“你不是经常也给我微信转发这个专家、那个教授说的,这个怎么学,那个怎么学吗?你不也自称小时候学霸吗?你应该也很能呀,你怎么不来传授呢?”
“我如果这么能,那还要老师做啥!”李怀远大吐槽。
“所以,我跟你说要有学区房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呀!那里有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知道吗?”刘玉兰对于学区房的事仍耿耿于怀。
“你不就是身边的好老师吗?好语文老师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了呀!怎么就能证明好老师和好学校和好成绩的必然逻辑联系呢?”李怀远想说但没有说出口,他觉得要终止这样的对话了。学区房是李怀远想回避的话题,刘玉兰的话明显开始承接不上生硬转折,却还能振振有词。再这样下去,研讨就得升级成论战了。
李可睿的心很大条,比如按时写作业的问题她总是不放在心上。刘玉兰跟她说,先写作业,作业完成以后再做其他事,比如看书、娱乐等,她权当耳边风。
妈妈嘱咐女儿,中午在学校先写作业,不然晚上就要写到很晚,写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育儿专家说的,小小年纪睡眠不够影响小孩子生长发育。
很简单的道理很容易做到的事,小孩子却不愿按这样来。李可睿有她自己的顺序,中午玩,不写作业;晚上回家第一时间也是先休闲娱乐,吃吃喝喝一番,然后慢慢进入写作业的状态。刘玉兰这个急性子,被气得不行。一遍遍地对她分析强调,批评教育,小孩总是坚持不了几天。
“你为啥中午在学校不先写作业,现在四年级都要写到晚上十点多,以上高年级怎么办,上了初中怎么办?作业那么多!”刘玉兰义正辞严地教训。
小孩子不吭声也不回答。
“你中午在学校做啥?”
“看书,同学带来的书。”
“看书,是不是都看在漫画。”
“没有都是漫画,别的书也看。”
刘玉兰很想发火,但是又觉得不能一下拍得太狠,就尽力控制缓和语气:“妈妈不是不支持你看书,爱看书是好事。但是妈妈告诉你,做事要有主次,先做重要的,比如作业,作业做完了,你还有时间,想干点啥,要吃、玩,我们也都不拦着,你说是不是呢?”
女儿不吭气,半晌嘣出一句:“学校作业写完了,你还会给我布置其他的作业。”
刘玉兰气血上喷。
李怀远在网上查阅了关于这种情形的科学解释,网上的“砖”家解读不少:有的认为孩子之所以做事拖延,是因为懒惰,自控能力差,时间规划不好导致的,因此要克服拖延症的关键,就是做好时间管理。心理专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非时间管理问题,要加强情绪调节。行为专家分析认为是孩子易受到诱惑,要加强孩子的环境净化,于是父母把电视、手机都关了,漫画都锁起来。
刘玉兰和李怀远把这些专家支招都尝试了一遍,稍有改观但都坚持不了多久,又依然如故。
李怀远有次参加爱心护校值勤,和几个家长讨论起来,结果家长纷纷吐槽自家的娃。写个作业都是要三请四催还极不情愿,有个家长说他们家孩子九点之前一般就完成作业了,惹得其他几个家长惊呼,纷纷夸奖并请教高招。李怀远反倒是坦然了,看来大家的娃都是如此,自觉自律的只是鲜有产物。
刘玉兰不苟同这种看法,她总是对李怀远和李可睿说,我可以不看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但是我要看成绩背后反映的东西:学习习惯的养成,知道吗?成绩好,不代表学习习惯一定行,但是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一定要受影响。这是一句无比正确并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辩证型真理,好比水在低温下会冻成冰一样简单明了。李怀远小鸡啄米一般点头称是,李可睿则云里雾里。
李怀远偷偷嘀咕:“我也知道这个对头,关键是怎么做到呢?如果轻而易举就能做到,那是不是孩子们都应该做到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孩子现阶段并没能做到,是不是违背了什么呀?”
“李怀远,你这是在怀疑和挑衅权威,是要吃苦头的!”
“不敢,不敢,老师大人说得对,我坚决拥护。”李怀远连连摆手。
李怀远后来跟一个朋友吐槽:“你有没有知道无比正确而且非常想做成的目标,但当下很努力就是做不到的事。”
朋友说:“有!我十分努力为之奋斗,做梦也在想,我自己的户头上明天能有一个亿的存款。”
李怀远说:“滚!王思聪吗!还一个亿小目标。这个谁不非常想,我比你还想。”这是他一个在银行上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