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美小学 刘玉兰
虎年的新春,气温在低位徘徊,连绵的阴雨给春节拜年、游玩带来了不便,却成全了我一段难得的读书好时光。泡上一杯热茶,蜷在家中的沙发,打开一两本期待已久的书帛,思绪与文字交融、随文飞舞,与好书邂逅,来一场心灵的旅行,亦也妙哉。
过去的一年,是卓尔不凡的一年,特别是2021年七月,教育“双减”突然启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身在普通的教育工作一线,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全民对“双减”之前教育弊端的无奈与诟病,以及对“双减”之后优质教育的期盼与期待。国家审时度势,重磅出台“双减”政策,重大意义不言而喻。然则,据实而言,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政策末端的执行者,最一线的具体实施者,在面对上上下下“减”字当头的刚性要求和呼声时,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也一定有一个“小马过河”的阶段和过程。如果我硬要说自己对“双减”业已百分之百全面理解,完全深明其意,那也应当不全是真话。
如,仅简单地一“减”了之吗?“减”了之后怎么办?做什么呢?说实话,迷惘和困惑,像海中的波浪,时时被风吹动着翻腾。再譬如,关注分数,关注排名,关注让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有什么错吗?这种发问,不仅在我自己,可能是不少人的共同困扰。正值此时,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唐江澎校长---《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我接过来一看,封面上赫然印着唐校长高大的形象照和闪亮的书名。捧着书还没开读之前,我心中仍在想,这些知名教育家、带长的侃侃而谈,他们真的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吗?我教的班如果分数片区倒数,校长能放过我吗?家长会饶了我吗?学生还会拿正眼看我吗?
正好我的先生在看一本周国平先生的书---《阅读,作为信仰》,他说唐江澎校长曾邀请过周国平先生到他们那里作过演讲。先生向我建议,我应该同时读读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书,里面讲到了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目的的解读。于是,我兴致盎然地把两本书摆在了一起,准备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碰撞。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觉到这两本著书者,一位研究教育的人,一位研究哲学的人,在教育理念上竟是如此的契合、一致,二位学者对教育的诠释也一解萦绕在我心中诸多的困惑与纠结,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启发。
唐校长说教育的真谛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好的教育在他看来,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周国平先生在“教育的目的”篇章中,说教育就是生长,智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头脑,而不只是灌输知识;美育的目的是培育丰富的心灵,而不只是训练技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善良、高贵的灵魂,而不是停留在规范的灌输上。
两位有识人士,一位教育学者,一位哲学学者,读他们的书,聆听他们的话语,在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激荡,我重新回顾审视自己十几年的从教历程,第一次有种深刻的“跳出教育来看教育”的感觉,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当下,一名教育工作者,走到哪都绕不开“双减”的话题,那就先来说说“双减”的一些事吧。“双减”前后,校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校为了落实“双减”要求,做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改变。从课业减负增效到让学生更多参与到丰富的文艺、体育、德育、科技类实践活动;从一二年级取消纸面考试,以闯关、趣味游园替代期末考核,到老师温暖真挚的“花式评语”。可以看出,“双减”对校园的影响广泛和改变力度也是空前的,这只是刚开始的序幕,相信接下来“双减”政策还会带来更多的一系列多样变化,我们可以擦亮眼睛拭目以待。
再来描一描“双减”前后老师们的心理走向。一开始,上级部门就盯着看“减”了没,校长千叮万嘱,必须“减”下来,学生和家长也在观望,该“减”了吧!这些最后全聚焦到了任课教师这,任课老师在坚决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过怕减、不想减、不敢减的想法呢?说完全没有,估计那也是假话。一是原来的那套模式已经成型完备,怎么改怎么减都是个伤筋动骨的大型调整;二是都一减了之了,作业少了,课时减了,孩子们怎么办,会怎样?坦诚而言,我可能是有过这些那样想法的老师之一,于是我自我安慰,会这样想,至少说明这样的老师还算是有一定责任心的吧。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更大的被关注的话题被带出,“双减”之后该怎么办?
“双减”之后的话题,也引发了网上诸多多样的讨论、解读,派系林林总总,支持与不解的都有。毕竟,多年应试教育所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像沉疴宿疾一般,时不时就跳出来裹乱。尤其那些打着支持的旗号其实是在曲解,或者打着揭密,透露秘籍来讲小道理的,更难以辨别提防。比如说,不努力、躺平是要被时代抛弃的,父母孩子们,牢记“双减”不减努力,这话对不对,字面上完全对,可他们能给你往继续片面追求分数,公开教培没了就走“私培”的路上带。再有,明白了没,告诉你们“双减”的本质是筛选,小白鼠是要付出代价的,父母们擦亮眼睛呀!双减不减压,不减负,以前拼家长,现在还拼家长,以前拼钱包,现在拼家长的优秀和时间,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明里支持、暗里诋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拉起新的焦虑传导链条不罢休。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和父母家长纷纷抱着这样的心态来找你,向老师提要求,作为任课教师,你敢保证自己不被带偏吗?你的内心还能做到坚定不动摇吗?你心中好的教育到底是怎样?自己有答案吗?我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想更好地抵御内心不被扰乱,真正理解到“双减”背后的深刻意义至关重要,更多的求解应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找答案、求真解,也惟有教师心中有坚定的底气和答案了,在我们最一线的教育实施中,才能把这些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再通过这些孩子向整个社会传导。所以,解读周国平先生和唐校长的书中的理念,从本源来找答案,特别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教育的本质与目标是什么呢?周国平先生说教育与人生紧密相连,人生在于追求优秀和幸福,教育的目标,也不外乎此两点。不排除有人来抬杠,是呀,那我让我的孩子拼命学习,考高分,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赚大钱,赚了大钱不就幸福了,所以现在不能让我的孩子减学业,减培训,反而还要加。这是狭隘、片面地理解了追求优秀和幸福。在周先生的教育观点中,紧接着就说到了,教育就是生长,只要生长得好,教育就是成功的,生长并不是朝着某个既定的规范、标准、目标。教育工作者,以优秀为培养目标,学生走入社会后,成功的机会自然就大,但如果这个成功仅是谋得一个好职位,赚取多少财富,这种功利性的引导,压制了真正的生长,容易带来的是表面、狭隘、低层次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那就是于社会有贡献,这也就是唐校长说的造福国家社会。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那么,自己首先要理解到其中的精髓与真义。再则,幸福是一种能力,素质越好的人,感知幸福能力强,如果学生在求学中,只功利地把应试、升学、就业放在首位,导致并没有在教育中接受到全面良好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周先生接着说,基于教育生长的观点来论,人生的各个阶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哪个阶段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现在有点像什么,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小说为小升初做准备,初中为高中做准备,高中为升大学做准备,整得每个阶段都没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以小初教育来看,学生处于童年、少年阶段,是孩子身心生长最迅速、最活跃的阶段,这时候的价值是以后任何一个阶段所不能代替的。
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尽力实现这个阶段价值,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以后他们整个人生的幸福而有意义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想象一下,孩子们童年时不幸福,生长受挫,成天疲于应付功课和考试,没有玩的时间,内心很压抑,这种痛苦的会在宝贵的童年中留下什么阴影,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大人还义正言辞地告诉他们,这都是做为了你们今后的幸福做准备的。回到前面说到的,体验幸福是一种能力,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从小就活在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苦闷与阴影相伴,都没感知到过什么幸福,大了就懂就会幸福了吗?
家长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反思下,“双减”之前,我们的孩子,家长,我们老师共同被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势之下,像不像被捆绑在一个大火炉上炙烤。幼儿园开始,就瞄着应试和升学的目标,用这个目标基本规划了孩子的全部生活。我们的孩子一周七天奔波在校内校外上课培训的路上,脑袋中塞满了为考试而背诵的知识,充满了升学和谋生的焦虑,对人之为人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这就是口口声声说要为孩子负责,为孩子一生幸福操心的大人想要看到的吗?再回溯一下,如果“双减”没来,如果还不减负,大家还要挣扎到几时?说到这,不知朋友们对“双减”多了几多理解了吗,可以大抵诠解前面和我一样的困惑了没?我读到这里,思考到这,是突然如金篦刮目,豁然开朗。
诚然,“双减”才半年,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配套和优化的地方还不少,社会也有更多期待,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队伍,依然是全新的挑战,但是不管如何,方向和目标是对的,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周先生从智、情、德三方面说教育的目的,都对我深有启发。其中一个关于德育的观点,特别想在这里再说一下。周先生说,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善良,高贵的灵魂,而不该仅停留在规范的灌输上,这对我们德育工作有很大启迪。再则,他在学校和教师的使命上,说得也特别好,他说学校的使命就是提供一个好环境,对于教师,他认为好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好老师,然而,他对好老师的理解,没有郁于名校,名师或多高的教学业务能力,而是更注重于优良的精神素质,是智力活泼,心灵丰富,灵魂高贵的老师,不只是通过上课,传授一些知识,最重要的是老师自己的素质和行为对学生的熏陶,这样的老师会在学生中形成一个磁场,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使孩子们对美好的心智生活心向往之,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周先生举例说到,诸多伟大和优秀的人物,往往会回忆起学生时代某个老师对他的影响。看,心智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把这个概括理解为:被学生爱。学生感知到老师心灵、道德、灵魂的魅力,被吸引,被感染,被熏陶,这样的好老师,自然会被爱戴。还有一条重要的,就是周先生说的第二条,爱学生。这很好理解,爱与被爱,是统一的,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在里面。
周先生前面提到,伟大人物说老师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深远,伟人因为有更多话语权,易于把对好老师的感受感谢向公众表达,周先生也替他们说了出来。其实,我们每个普通的平凡人,心中大都住着一个或者多个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老师,扪心自问下,是不是呢!我的先生,普通一人,数次带我去拜访过他的小学班主任、语文老师,他跟我唠叨过几多次,这是他一辈子都尊敬感恩的陈老师。陈老师看他来,每次也相当激动感怀,不住地跟她老公、儿子叨:“记得吗?这个是谁,住哪的,小时候瘦瘦那个。”我先生乐呵呵地补充:“我,谁谁,小时候陈老师留我在你们宿舍吃过几次饭,饭菜几乎被我一人扫空了,差点让您和孩子挨饿,记得吗?”然后我先生向陈老师介绍:“这是我媳妇,也是老师,自己没当成老师,娶了个老师当媳妇,带来给您看看,给您拜年了。”再然后,从陈老师家出来,先生就又跟我叨叨感慨,一晃好多年了,小时候好多事还历历在目,感叹陈老师老了,岁月啊什么的,絮絮叨叨一大堆。我也明白,先生没明说的一层意思,就是告诉我:“来,现实感受一下,好老师什么样!”
在自己家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事。我偶然听见我先生在问上小学的女儿:“采访一下你,这位同学,本学期你的某个学科成绩大幅提升,为什么呢?总结一下呗!”孩子认真地沉思片刻,说道:“我喜欢某某老师的课,对这门课有兴趣,喜欢和某某老师在一起。”我忽然明白,这就是周先生讲的,好老师吸引了学生。年少的孩子,对于学科还不甚了解之下,之于课业的兴趣爱好,往往始于对老师的爱。爱从来不是单向的,学生爱这个老师因为她也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老师能长久受到学生的爱戴,应当不仅是在功课教学上,而是感受到了老师的气质与魅力,这种吸引,以源自于品质、心灵、灵魂的感染力最为恒久不褪。我回想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也契合!
文尾,聊个趣事。我先生是个半吊子足球迷,我也经常听他说到一些关于足球的事。大年初一晚上,中国国足败给越南国家队,一如既往地给全国人民添堵添料。先生诸多不爽,忧思相济,跑来向我诘问:“看你们老师干的好事,嚯嚯了中国足球。”我一听不乐意了,我一个小小的语文老师,用不着甩这么大的锅给我吧,可真委屈冤枉呀!我先生引述了前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谈国足的话,范先生说到:“希望我们的孩子学会懂得如何待人接物,知道观察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知道如何在压力下做决定,知道赢是目标,输要接受,过程要享受,懂得足球的意义。”我先生说,这些属于基础教育层面的问题。我愕然,一下子竟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