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沐白的头像

林沐白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29
分享
《教育云梯》连载

第一十一章 慢的学问

慢是一门学问,操之过急不可求。

接触过钢琴学习的都有会个感受,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叫你前面要慢练,能多慢就多慢。为啥要慢?慢是为了以后的快作准备。全音符4拍最基本的按键动作,从手型、触感、姿态、力度反复去雕磨,慢慢上升到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只有这样,到后面16音符、32分音符才能够飞得起来。只有一步一动地做好了,后面的连弹快奏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前头有了足够的沉淀,后面才能厚积薄发,慢是为了以后的飞快打基础作准备,好比打地基一样,地基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将来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在现实中,不少送孩子学琴的家长经常在问,怎么学了一两年了,还一直是那几个音,在那个段位徘徊,进而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和要求,跟孩子叨叨谁家的谁谁,练了两年过了几级几级的。家长是出钱的金主,要求自然要被满足,于是老师和孩子都坐不住了。怎么办?加快速度,瞄向考级目标进军,毕竟老师要养家糊口,保住家长们给的这份薪酬是他们的头等大事。殊不知,急功近利的想法和作为换来的是得不偿失。不仅是练习钢琴是这样,其他学习类的进阶也有这样的规律,即便是灵感类、创造性思维的修炼养成,也需要深厚广泛的基础架构作支撑,不可能“无源之水”突然喷发成为浩瀚的海洋。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在学校里有的孩子,很长一段时期不显山不露水,看似平常普通,后期却能突然崛起爆发,越临到大考、高考阶段,成绩越长越高势不可挡。这类反而是平时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因为到高中越往后的阶段,越讲究知识的综合运用,打的是组合拳。考试卷里并没有拿“哥德巴赫猜想”的题叫你解答,学生感觉的难题经常是几个中等题组合在一起,套个马甲,变个形态或者换个环境,为什么好多学生就招架不住了呢,主要因为你基础没打好呀!中等题哪儿来的?是在基本原理、基础题上升级演化而来。为什么有的孩子,把一个大题拆解成几个部分,他就能懂能解,可是自己往往难以解决一整道大题呢?大都还是因为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没有掌握到位,运用不够自如,导致难以拆解分析。这部分似懂非全懂卡住一丁点,那边似是而非又堵一丁点,整合在一起,糊了不明白没搞懂。学习和思维的高阶是灵活应用、触类旁通,要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前提一定是在深厚的基础积累上,扎扎实实地把“一、二”做好,后面的“三四五六七”顺手得来。儿童和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成长与积累期,夯实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各地的教育权威、专家,本深谙教育生长规律,却坐看风起云涌,任由自己麾下的公办校和资本掌控的社会教育教培机构共同胡作非为。你把难度系数提个零点几个百分点,他也把难度推进一点,我也只好跟进或再超出,经年累月下来回头一看,推进得已经不是一点点儿了。学生越学越懵,家长越看越昏,不得不借助于第三方机构,培训机构则越看越欢喜。作为教育监管机构,该大胆管的不管,该出的策略不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拔高就拔高吧,超纲就超吧,难就难点吧,难的会了简单的自然也就会了。教学大纲谁制定的?是不是依据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规律来制定的,你制定了十几门的大纲,纵容一门被超纲,就会有另外十几门要学着超。什么叫规律?规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视和违背了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呀!这些教育部门不知道吗?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是明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社会一声讨,就说这个很复杂,不好治,很难管,把责任甩给社会、父母、别的部门和行业来一起背锅,作“非不为也,实无能管也状”。

应该也有人会想出来辩解和理论一番,我们把学的拔难一点有什么不好?以数学为例,数学是理工科学的基础,我们同年龄段的孩子与欧美国家的孩子相比,水平超出一大截,不好吗?我的乖乖,德国、日本及其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孩子小时候数学没有教授得那么难,也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一等一的科技强国。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几个应考科目的纸面答题解题上,哪里还有时间顾得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要把会解试卷上难题的能力与会解人生道路上的课题等同吗?从小就培养考试解难题得高分的能力,长大就能解好人生之题吗?相信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不至于如此浅薄。除了一些所谓的技巧和智力,解人生之题中更需要的是胆量、气魄、体力、品质、胸怀、意志、智慧、格局等等诸多元素。小学一周上五天课已经够多了,为了考试多拿一点分,你又加强多上一天语数英;有的更甚者,周日再加强个半天一天。你的一周有十六天吗?你是准备让这样一周七天都在解题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又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充满怎样的期待。

李怀远有感而发,疾风骤雨似的思想风暴如水银泄地般喷薄而出,心中一阵酣畅淋漓后,紧接而来的是一股莫名的孤独悲壮,无从吐槽,该报的班还得报,该上的课还得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