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8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五章 5

 

 折多山上折多磨多 康定机场雨骤风高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6)

 

经过6月5日的休整,不仅大家的体能都已基本得到恢复,而且也都各取所需、由着自己的兴趣分别游玩了木格错、跑马山等著名景点。在下午和住宿的两个晚上还分别逛了逛康定城区,在新市前街一直到新市后街,大街小巷都转了个遍,城市广场以及城市标志性的景点也都留下了身影;笔者还在一个户外店添置了一件抓绒衣。在休整的这一天里,我们还根据网上和朋友们的推荐,决定过了折多山后,避开到新都桥的滥路,绕行塔公草原,取道塔公到新都桥。

 

6月6日早上吃过饭后,7:35从康定出发——我们顺着新市前街一路骑到新市后街,在水井子附近的面食店买好了路上须用的干粮——大饼,沿着新市后街继续向南,过了清真寺便骑上了沿河东路,折多河对岸的基督教堂特殊的建筑与清真寺一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从向阳街拐上了炉城南路,好象就是从这里越过折多河开始了今天的折多山爬坡之旅。

 

折多山 ——其实仍是属于大雪山一脉,它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折多山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其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而东面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这里也是传统的藏汉民族分界线、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藏民称此以东为关外,以西为关内。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00米,垭口海拔4298米,与康定县城的海拔落差达1800米,是川藏线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因此有“康巴第一关”之称。

 

“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就是"折多"二字。折多山的盘山公路确实是九曲十八弯,来回盘绕就象"多"字一样,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难怪当地人有“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的说法。二郎山由于隧道的开通,难度和风险就降低了很多,我们都轻松自在的过来了,自然已不在话下啦,吓死人一说也早成了过往的烟云。

 

眼前的折多山,地理地貌由于受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强烈切割,地形高差大,沟壑密布,山岭纵横,穿行其间的川藏线虽也经过了部分的改建,已不复往日的艰险,但路面依然狭窄,塌方常见,大部分又都是砂石土路,从康定到折多山垭口是连续35公里的上坡,海拔提升1800米。所有骑行过川藏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爬折多山是整个川藏线最累的一段,折多山是我们从成都出发以来遇到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高山的垭口。我们从早上7:30点出发,直到16:30点才到了山顶。虽然曾经觉着已有了心理准备,但仍然感觉到了出乎意料的艰苦,海拔升高到4000米以后,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当时虽没有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气喘的还是非常厉害,自然不敢骑的太快、太猛,不过经过折多山的磨练,我们才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骑行川藏线的难度,同时也真正地度过了长途骑行的适应期。

 

 

所以说,不过折多山根本就不知道川藏线的难度有多大,自然也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判川藏公路之艰难与否。

 

当我们骑过在炉城南路与318国道分岔处的伟华小汽车修理场时,318国道上第一个非常夸张的几字型的折子弯道便展现到了我们的眼前,坡度虽还不算太陡,但眼前的土石路开始了我们今天的折磨之旅。在这里等了好一会儿才汇齐了八位车友——鉴于今天的路途艰难,我们大家商定:在以后的路途上就不再刻意停下来等人,腾出时间来好使大家尽可能地在体能还没有耗尽时到达山顶,大家在垭口上汇齐,然后再一齐下山——当然若体能上撑不下来,搭车过垭口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因为大家有了约定,就不用刻意地去等谁,于是在路上休息的时间少了,我们沿着盘旋着不断上升的滥路,按照我们自身的体能状况,遵从挂低档、慢慢骑的上坡经,向山上慢慢地进发,俗话说不怕慢、只怕站,停下来一休息,劲头就不那么足了,爬折多山的每一步都可以说很艰难,当然具体的感受却不尽相同,而且也很难形容,但有一点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记忆深刻,那就是一个字“累”,而且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累。 随着海拔不断地上升,虽然天气很不错,但气温还是越来越低,好在骑行时浑身冒汗,也就感觉不到低温了。

 

越往上骑,感觉到川藏公路打折的折皱越多,一折一折的往坡上延伸,远处的公路在视野里已经钻入山峦和云雾中去了。 越往山上去,正在施工的路段也多了起来,不时地就有养路工人拦住去路,一看原来是在悬崖上清除随时都可能会掉下来的危石,看看前面路上已经掉下来的大石头还真是有点令人畏惧或后怕。山越爬越高,但路却越骑越滥,脚下的路有时真的滥到没法骑了,只好下来推车,还有的地方细灰甚至都快漫到半个轮子上了。不管是同向还是逆向,路过的司机朋友们或进藏旅游的驴友朋友们,大多都树起大拇指:喊着!加油!为我们鼓劲,还有的司机问我们须不须要帮忙,意思当然非常明确。当我们说出了“不”字时,除了不经意间留露出来的豪迈外,自己都感觉到了空气里充满了悲壮的气味。

 

骑了一多半里程后,我们仿佛又体会到了折多山的另外一层涵意:除了其因为在35公里的山路上竟有……个折子——被称为折多外,折多山还是折磨人多的山——不仅是折磨人多的山,而且还是折磨人太多的山!

 

看来我们运气不错,今天的天气阳光灿烂,天高云淡,能见度很高。我和海峰、五月一直骑行在前面,一路上不紧不慢地向山上骑去。 五月率先注意到了在近处山峦夹持下远处露出来的贡嘎山雪峰,他在身后喊:快看雪山,或许他并不知道这就是“贡嘎!”。我们回头望去,阳光中的蜀山之王远远地露出了它的顶峰,如同一个害羞而好奇的女孩抛头露面在我们眼前,在阳光和白云间泛出淡淡羞涩的光晕,这可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贡嘎雪山啊,虽然我也曾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很多地方见识过雪山、雪原、雪野以及大雪纷飞等景致所造就的所有的风光,但在六月的川藏线上,与贡嘎雪峰遥遥相对时,美妙雄奇的景致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其震撼依然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我们回过头看到的“贡嘎”雪山,虽然它向我们袒露出了其真面貌,但距离使得它又是那么的隐觅而神秘——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美,我们不能亲身帖近站在她的面前,真的太让人感到遗撼了。在这个时候自然都无法欢呼起来,只是默默地凝视,并遥想其王者的气度和风姿……。不过这样倒使得我们忘记了刚刚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艰辛和苦难,仿佛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贡嘎山(Minya Konka)——作为四川乃至中国最著名的高山之一,它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在横断山系的大雪山中段,位于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在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围有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更耸立于群峰之巅,海拔7,556公尺。高出其东侧大渡河6,000公尺,被喻为「蜀山之王」。藏语“贡”是冰雪之意,“嘎”为白色,意为“白色冰山”,“贡嘎山”,意为“最高的雪山”,山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地处北纬29.35.44,东经101.52.44,在四川省康定、泸定、石棉、九龙四县之间。主峰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受海洋季风影响,雪线海拔4,600-4,700公尺,冰川发育规模较大。山区高峰林立,冰坚雪深,险阻重重,是中国海洋性山地冰川发育十分完美的高山之一,在登山运动和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座极受登山爱好者青睐的名山。东坡最大的海螺沟冰川长14.2公里,末端下达2,850公尺,已落入森林带内,在长期冰川作用下,山峰发育为锥状大角峰,周围绕以60°-70°的峭壁,攀登困难(1932年,美国探险队攀登成功,中国大陆登山队于1957年6月到达峰顶)。

 

贡嘎山在二战以前的地理学上地位相当瞩目。美国人Joseph F·Rock于1930年错误地测得贡嘎山海拔为9,500米,从而宣布其为世界第一高峰,不少国外的探险家因此慕名而来。1931年,瑞士著名地理学家Eduard Imhof第一次比较准确地测出贡嘎山的高度为7,590米, 贡嘎山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险和登山圣地,但贡嘎山也是最难以征服的大尺度极高山,其登顶难度远远大于珠穆朗玛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仅有24人成功登顶,却有37人在攀登中和登顶后遇难,这其中包括14名日本人。登山死亡率远远超过珠峰的14%和K2峰的30%,仅次于梅里雪山。

 

“Konka”除了意为是“最高的雪山”外,还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康定、九龙三县境内,以其为中心形成了贡嘎山景区——景区以贡嘎山为中心,由海螺沟、木格错、五须海、贡嘎南坡等景区组成,面积l万平方公里,贡嘎主峰周围林立着145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形成了群峰簇拥、雪山相接的宏伟景象。贡嘎山景区内有10多个高原湖泊,著名的有木格错、五须海、人中海、巴旺海等,有的在冰川脚下,有的在森林环抱之中,湖水清澈透明,保持着原始、秀丽的自然风貌。景区内垂直带谱十分明显,植被完整,生态环境原始,植物区系复杂,已查明的植物有4880种。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动物有20多种。景区内温泉点有数十处,水温介于40摄氏度至80摄氏度之间,有的达到90多度,著名的有康定二道桥温泉和海螺沟温泉游泳池。景区内还有跑马山,有贡嘎寺、塔公寺等藏传佛教寺庙,有藏族、彝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贡嘎山周围著名山峰有:中山峰海拔6886米,爱德嘉峰6618米,热德卖峰6549米,笔架山5880米,蛇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景区内还有跑马山,有贡嘎寺、塔公寺等藏传佛教寺庙,有藏族、彝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贡嘎山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我们所骑行的川藏线318国道,离主景区尚有些许距离,我们对其如此地赞美或欣赏,当然用亮亮的话说:又是在意淫了。不过尚可安慰自己的是:我们毕竟还是可以与其遥遥相对,远远地与贡嘎雪山谋上一面,在其景区内也可以精挑细选地游览或欣赏一些标志性的景点——诸如:跑马山、塔公草原,以及318国道沿线那些原始、秀丽的自然风貌:完整的森林植被、原始生态环境,复杂的植物区系等等。

 

上山的路骑了一多半时,我们看到了两侧山坡上植被密实起来,那些泛着黄白色调的不知名树种和灌木丛在翠墨藏青色的松柏点缀下,使得满山坡都变得是那么的漂亮,在浅山及河滩里那一片片的草地里,由满山的黄花、牛羊、紫色的花丛所织就的美丽图画更是美不胜收,在我们的头顶,白云朵朵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

 

这里好象已经进入了牧区地带,也就是真正进入了高原、藏区,折多山在这一带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带有典型的亚热带温湿谷地特征。山岭上点缀着成片的树林,河滩上草地里那特有的淡绿色是那么的柔和,遍地开着的黄花、紫花,也不知是么花儿,但在风中却漾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碧浪,沿河草地上放牧着的牦牛群淌 漾着这里特有的生活气息,能在极度的折皱山路上饱受颠波和煎熬后,看到这样美丽的画卷,虽然情绪依然不会飞扬不起来,但缓和身心上的疲劳和苦楚,其效用还真是无可比拟的发散开来了。

 

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里,我们的身心和情绪倒是轻松了不少,虽然没有持续多久,但在这百转千回的折多山谷里的川藏公路上,能有这样的眼福,自当知足常乐了——笔者率先破例在此路段停下来休息,拍拍照留个影,也是给自己停下来,所能找到的一个最好的理由了,紧跟着海峰和五月也停下来,我们顺便等等后面的人也算是体现一下团队精神吧。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一刻我们享受到了在川藏线上少有的几次幸福的滋味。在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和美妙的高原牧场氛围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些幸福的感觉,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了。正当我们沉浸在这种幸福和温暖的轻松自在中,默默地自我陶醉时,五月突然宣布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决定,他对我俩说:“我决定了,我要走新都桥”。一贯的不容置疑和掷地有声,我俩相对无语——自然明白我们到塔公又要少一位了。

 

不一会儿,黄石、八路和亮亮以及阿利也都先后到来,黄石告诉我们:四月已经坐车走啦,说是一辆警车把他捎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并没有感到惊呀,这个时候若有人告诉我,有放弃骑行川藏线的念头,我也不会感到诧异——这就是折多山的魅力所在。更何况在刚出城不久,或者说在还没出城时,四月就表现出了今天的状态不佳,或许前几天骑行时的体能和心态的展示,就已为今天的搭车埋下了伏笔,就注定了其在川藏线上要蜻蜓点水般地与我们若及若离。其实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完美的结局,一种明智的选择——总比那个一心想着要骑行川藏北线,试图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壮举的那个毛头小伙子要来得亲切些——我们在这里只有送上祝福和期盼了。

 

在离垭口不太远——事后证实是折多山最后一组折叠着各类“之”字、“乡”字、“多”字型的山路上,我们与解放军汽车团的车队相遇,这一段路本来就折来折去,虽不过三、五公里,所耗费的时间和体能却是往常的好几倍,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恰似长龙般的车队以及由此而扬起来的浓雾般的灰尘,能见度已很低,掌握不好被军车卷了进去或栽下路旁的陡坡可都不是好玩的,无论从扬灰的能见度,还是从骑行的风险来衡量,根本就没法再骑了。面对曲折迂回向上攀升的山路,迎着呼啸而过的一辆辆大卡车扬起来的那遮天蔽日般类似沙尘暴一样无法躲避的扬灰,我们只好尽量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硬着头皮往前推了。这种情形下谁还想骑着上山,那才是真正的傻B呢——我们一路上在玩耍,但决不能去玩命。

 

好在今天我们运气不错,骑行这样的滥路时竟然没遇到下雨,否则那才叫真正的折多磨多呢——当然我们虽然没有品尝到(雨)水泥(浆)路的滋味,但却要在扬灰路上品尝一下它的滋味和魅力了;迷漫着的灰尘使得我们根本无法再骑着上去,推车是不可避免的了,推着自然也不省力——很吃力、很不爽,车友们虽不曾有被折磨致死了的感觉,但那一个人若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的话,其心灵不被折磨的崩溃了那才是奇迹呢。

 

等我们越过最后一段折皱最多、扬灰最大的攀山路时,接近垭口不远处的路面是好了些,长龙似的车队也慢慢地被我们甩到了脑后,停下来喘口气,由于剧烈活动所带来的气喘嘘嘘自然缓和了不少,好在我们几个都不曾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些许的头晕或气喘那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炼狱和初上高原的正常反应,自然不须太在意,休息一阵儿就缓过来了。

 

六月初川藏线上已很少看到下雪了——一路上雨水也不多,我们翻山越岭时大多都是晴好天气,不过每每到了垭口,总会看到会从天际边远远地飘来几多云,并夹杂着雨点和山风一起与我们会面,好象是有人专门派来迎接我们一样,是那么的准时、那么的及时——风雨大了气温骤降,一路上的汗水早已浸透了的骑行服,这时更显得冰冰凉了,我们相互提醒赶快换衣服、赶快加衣服,于是乎大家又纷纷增加衣裤以隔挡雨水和寒冷的侵袭,我们全副武装——抓绒衣、冲锋衣、裤悉数上身。不管骑上来有多苦、有多累,一到了垭口,所有的疲劳虽然不能在一瞬间都消失了,但已完全被寒冷所替代了。

 

等到了垭口还来不 及兴奋,寒冷便突袭而来,浑身都凉冰冰的,在垭口那个标志性的白塔和刻有康巴第一关字样的海拔高度碑前,我们六月组合的七个人与自由六月组合的小鸟、dai、布衣在风雨中合影留念,把征服折多山的壮举和骑行中的艰辛都定格在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凝结了我们的汗水和燃烧的脂肪对心灵的浇灌,刻录下了我们在6月6日这一天的骑行拐点,也标志着我们通过了川藏线上第一关的考验——遗憾的是笔者的照相机在换电池时没有设置时间,照片上的日期便自动将相机出厂的日期作为照相起始的日期了,一直到过了塔公才发现这一错误,真是非常报歉。

 

在山上的感觉很奇特,海拔4千多米的山峦若要变天变脸,那将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啊!这时乌云已经把天变的很暗了,我们不禁要感叹:折多山啊折多山,这个高原上的关隘,连同它那4298米的垭口,已经陷入到了能见度极低的云海和雨雾中,似乎早已永远迷失在风雨迷雾中了。折多山垭口上的白塔和铭刻第一关字样的石碑都已经模糊的看不很清楚了,因为云雾和风雨已经非常大了,眼看着小雨马上就要转成中雨了,在垭口待了大约二、三十分钟,期间的风雨则一阵儿紧似一阵,风也在加大,雨也在加大,抓绒衣、冲锋衣都穿上了,,也只能勉强挡一下风寒。

 

我们匆忙拍完照之后,便立即下山——下山的路随着山势盘旋着曲折下行,我们骑了没几公里就到了前往新都桥和塔公的岔路口。在岔路口,五月已不声不响地与自由六月的年轻朋友们一起骑上了通往新都桥的滥路。

 

而我们一行6人在岔路口,则转向了去塔公、康定机场的方向,冒雨继续前进——

 

从岔路口到康定机场大约17公里,刚修的机场大道宽敞平坦,虽然冒着风雨骑行艰难了些,但一路下坡还是很快就到了。不过手脚却都是冰凉冰凉的,手脚都有点麻木,已经冻的不行了,全身也都有些僵了。本来以为过了机场后,一路下坡,会顺风顺水地很快到达塔公。可在到达康定机场和塔公的分岔路口时,雨已经下的很大了,我们停下来商量:是继续往塔公骑呢?还是在机场里避避雨再作打算呢?我们六人最后商定还是先到机场避避雨再作打算吧。

 

康定机场地处康定县折多山斯木措的山梁上,据说总投资9.6亿元,海拔4290米;机场跑道长度4000米,为4C民用支线机场;机场跑道中心点海拔达4242.56米,其海拔最高点为4280米,仅比世界第一高海拔邦达机场(4300多米)——西藏昌都邦达机场矮了几十米,可满足波音737-700和空客A319等同等机型的起降要求;设计年客运量为33万人次,货邮运量为1980吨;从成都到康定机场——“情歌的故乡”只需35分钟便可到达。我们从康定出发,翻过折多山后到达机场码表显示为52公里。昔日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地,现在已经架起了飞向世界的天桥,康巴藏区的对外交往从此有了快速的空中通道。

 

2008年10月22日,世界海拔第二的高原机场——康定机场正式通航,由东航的一架波音737-700从成都飞抵康定,完成了康定机场的首航仪式——何时复航自然都不得而知,因此康定机场新建的候机大厅空空如也,但机场派出所的民警们却依然坚守着岗位,我们的到来既让他们感动,又让他们为难,能骑车到这里在他们看来确是已经很了不得啦,但按机场的规定,这里又不能容留我们,虽说是临时避避雨,也无法向上级交待,监控录像会显示出这里的一切。我们先在候机厅里歇息了片刻,闲聊中他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处境,有一位民警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出于人道关怀,在他们的食堂为我们联系到了工作餐,这自然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吃的问题解决了,住的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

 

康定机场由于只是支线机场,定期航班很少——据说是有飞往昆明或桂林的航班,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业务正在等待复航,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或商业设施不是很不完善,而是根本就没有,这里现在状况是既没有吃的地方,也没有住的地方。当我们提出不行就在大厅里凑合一下算了,他们很为难,这里按规定是不能留人,不过他们还是为我们想出了办法——由他们介绍到附近的工地去住宿。

 

为此他们还先期到工地上为我们联系,把一切安排好了才领我们前去住宿,条件是差了些,不过在这条还没有开发出来的路线上,住工棚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机场南边不远处的工地工棚里,留守的看门人多吉——旺钦多吉,他家就住在前面不远到新都桥的318国道旁,他们曾在机场内施工,现在人都走了,多吉独守在此。这么多的陌生人的到来是否给他带来了不便或不安,我们不得而知,好在有机场派出所的民警同志们引领,多吉与他们都是熟人,也就没什么可计较的了。我们把车子停放好后,便在他的住处烤火聊天,这是我们第一次与藏族兄弟面对面地近距离接触。  

 

 

 塔公草原美如图画 塔公禅院金碧辉煌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7)

 

看到过很多骑行川藏的帖子,大多都有推荐绕行塔公草原的建议,但却没有详细的介绍,只说那样会绕很多路—但是路很好,还说这样的话川藏线就没有新都桥这一站,不过塔公草原的景色也不亚于新都桥。我们一是为了避开到新都桥几十公里的滥路,二是顺便要欣赏一下塔公草原的美景,亲自跑一趟也可添补川藏线在这一段路上攻略的空白。

我们在在折多山海拔4280米的山梁上,机场南边的工棚里住下,倒是在我们的预料之外,本来是想要在当天就到达塔公,但在机场附近所遭遇的大雨还是留住了我们。事后证明这完全是老天爷对我们的眷顾——天留我不?留!大雨迫使我们到了机场候机厅去避雨,然后在机场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在员工食堂吃工作餐、在附近工地工棚住宿,虽然是艰辛了些,但过后一梳理倒还觉着很顺当,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地虽有千里之不平,人却无拒人千里之意。

 

6月7号早上我们早早地就都醒来了,工棚里硬梆梆的木板上没有铺垫什么铺盖,睡起来虽然很不爽,但确是很解乏。这是我们进藏路上最难忘、最值得记忆的一个夜晚,这一宿我们经历了川藏线上最难以忘怀的体验。早下了大半夜的雨终于停了下来,但厚厚的云却迟迟不肯退去,也没有半点离开的迹象。我们告别多吉——旺钦多吉,沿着工棚外通向机场的土路,到达机场候机大厅前的广场,与机场派出所的民警们告别,与座落在折多山梁上世界海拔高度第二的康定机场告别——8:00许正式出发,踏上了进藏的第七天旅程。

 

我们带着一丝丝倦意、带着对塔公机场的些许眷恋和某种说不清的情怀,踏上了今天的塔公草原之旅—— 在骑上环绕着康定机场候机大厅外的停机坪以及向西北方向绵延数公里的机场跑道大半圈的土路——通往塔公的公路岔道口,凛冽清新的冷空气迎面扑来,仲夏时节的寒冷还真叫人诧异不已,幸好我们早上起来时都穿上了防风防雨的冲锋衣裤,倒也能够抵挡一阵儿。

 

站在那个机场到塔公(43km)、机场到中谷(37km)的岔路指示牌下,回首机场和以机场跑道为弦画出来的外围错落起伏的土路,突然觉着我们昨天晚上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简直可以说是英明极了,幸亏没有踏上这条路直奔塔公,否则不被大雨浇个落汤鸡、死翘翘,也得被这条土路折磨个半死,更别指望顺风顺水地到达塔公了。

 

这里也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点,身后的机场跑道笔直地向东偏南的方向延伸,直到隐没在模糊了视线的尽头……,机场候机大厅和停机坪,以及远处环抱的群山,都被到处迷漫着的圣洁白云所遮掩,还真显得有些神秘莫测——康定机场仿佛就象是隐觅在天庭中南天门内的一块仙景,没有五彩祥云,却有丝丝缕缕的白云环绕其间,圣洁无比、清新碧洗, 虽然没有晨曦的霞光、 贡嘎神山、雅拉雪山的身影映衬,却也还是可以说“康定机场仍然是我们所见到的最美丽景观机场。”我们有幸在这里一睹芳颜,不是神仙亦胜似神仙,自是应该快乐知足了。

 

我们离开康定机场后,前途的路依然是那么的不平坦,本来是想要避开到新都桥的滥路,然而从康定机场到塔公的路也并不顺利,我们也算是又品尝到了一次大餐——摆在我们眼前的既有仲夏之季,塔公草原上如画的风光,在茵茵草原大地上,野花的种类繁多、竞相绽放、绚丽多彩。也有坑坑洼洼超滥的碎石路,在这段的路上,总是颠的人手脚发麻、心中发慌。个中的滋味:还真是苦辣甜酸咸,五味俱全,不仅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而且过后还理所当然地回味无穷。

 

从康定机场到塔公虽然 全是土路,也很折磨人,但得到的回报却是令人惊诧不已——骑了不一会儿,我们便仿佛正徜徉于花海之中,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塔公草原的真面目开始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出了其卓越的风姿。来到塔公草原上,在这里只见天穹苍苍,山峦茫茫,草原起伏无际,直使人感到大自然的浩瀚,以及个人的渺小……。

 

在我们骑行的川藏线318国道上的高海拔地带,一路上有着丰富的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这些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资源,其生态环境对于高原地带的生态及生物多样化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人类虽然人为地将高山上的草地分成草甸和草原,其实高山草甸、高山草原的区别并不是很大,有时候也并不是能够分的很清——具体地说:就是 前者土壤中水分条件好一些、充足一些;平原上的草甸有时甚至会和某些湿地相邻或相连,而高山草甸大部分也是由于某些高山上融化的雪水在局部河谷地里淤积,甚至还形成了一些(少的可怜)高山湿地,而与它们相连的谷地和缓坡自然就成了高山草甸了。很多高寒草甸,由于气温低,蒸发少,只能生长一些矮的草甸种类,而且生长很缓慢。草甸和草原的不同还在于,草甸具有分布的不连续性,如果是连续的那就变成草原了。我们在随后翻越的十几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前后,都曾看到过零星分布的不连续草甸——高山草甸。

 

美丽的塔公草原就是典型的高山草原,由于淡水的缺乏、水草分布也不平衡。这里的高山亚寒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又称“莎嘎土”,整个剖面分化较差,通体富含砾石;土表有附着黑色壳状地衣的薄结皮和粗砂石砾,表层草根较少;腐殖质层厚约5—20厘米,暗棕色或浅淙色,粒状—团块状结构;钙积层不太明显;在砾石背面常具石灰薄膜。这些特征在尚未修好的公路上那些裸露的土层和砂石毫无保留地为我们展示出了它们的真面貌。

从那个机场到塔公(43km)、机场到中谷(37km)的岔路指示牌下,向西、向北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塔公草原起伏不定的地势,而一个个高山草丘和一簇簇灌木状的高原草蓬构成了广袤的草原上流动着和缓的绿色波浪,波浪的翻滚和浪花的起伏、波涛汹涌处的壮美和与天地相连着的那丝丝缕缕白云的柔和,以及那些毫无顾忌地坠落其上的神秘光影和悄悄地融入其间的时间脚步,再加上我们骑行者们的身影和车轮的辙迹,一幅神奇和浪漫的美丽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高原的风光,美丽的塔公草原!。

 

塔公在藏语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我们不是菩萨摩诃萨,却是如来如往,这里自然也是我们所喜欢的地方——我们骑到草原的纵深处,已是阳光明媚时,塔公草原的奇妙景象更加引人入胜,草原上种类繁多的野花竞相绽放,绚丽多彩。当我们徜徉于花海之中,顿感飘飘欲仙,而象飘带一样的土路,不仅撕开了万顷波涛中的绿色波澜,还不依不饶地缠绕着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一起汹涌澎湃,当我们也随着这飘带在绿色波涛中左冲右突、上下翻飞地冲浪而行时,它所呈现出来绮丽斑斓的迷人景色,自然也使得这里成为我们所有凡夫俗子都喜欢的地方。站在塔公草原上简直就象是置身于油画世界里一样,这幅秀丽的高原风光与广袤的绿色草原画卷,伴着远山呼唤的回音和近处依然迷漫着的草香,在心中荡漾着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和终于实现夙愿后的满足,我们仿佛是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朋友一样!

 

塔公草原虽说秀色可餐,但终究只是饱饱眼福,却不能终饱我们的口福。起伏不定的土路和坑坑洼洼的便道,早已使得我们一个个都饥肠碌碌,——早上康定机场附近由于没有补充能量和干粮的地方——没吃没喝,大家都草草地收拾了一下行装便出发了。一开始一路上的高山机场和高山草原的美景,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都极度的兴奋、情绪也是高昂,甚至是飞扬,似乎使人忘记了还须要吃喝补充能量这码事儿了。但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奔波,塔公草原的美景虽然一处更比一处美仑美奂,可审美视觉的疲劳,神经中枢所激起来的亢奋和那些情绪飞扬慢慢地降了下来,取而代之的则是疲敝下来的身心和饥肠碌碌的感受。当我们从这幅挂在天际边上似壁毯般的画卷中那条在绿草茵茵的缝隙中一直延伸到天际的土黄色绸带般的公路转了个弯,翻过这片高山草原,到达另一幅图画般的高山草原景致里时,我们已经再也无心欣赏这一幅幅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卷了。

 

我们在这块局部的高地上停下来,搜寻着各自后驮包里可能隐藏着某种食物的角角落落,希冀能够从这些曾被遗忘了的角角落落里找到一些吃可以喝的干粮和饮用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昨天在康定所带的干粮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翻腾出来的还不够大家塞牙缝呢——多少补充了一点,休息了一会儿,体能恢复了不少。

 

再看看眼前这幅从远方天际中垂挂下来的画卷——其上有着满山遍野的牛羊,还有那点缀在草原上山花烂漫处的几顶黑色牦牛毡帐篷里冒出来的缕缕青烟以及牧人的身影和随牧藏獒的吠叫,而与此相连着的天际边,碧空如洗、白云悠悠,风光如画……塔公草原竟然有如此美丽!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

 

正当我们陶醉在这等人间仙境中,体味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的悠然自得,却被这幅图画中那几顶牦牛毡帐篷外另一幕活象是赛马场上骏马奔腾,迎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的惊险马技表演一样的场景所吸引——热闹场景慢慢地推到了我们的近前,一位藏族同胞骑着马奔向我们停留的高地而来,到了近前才知是藏胞请我们到他那里去吃饭,当然他们也是有着市场经济头脑的兄弟,明码标价:每人20元管我们吃饱。

 

现在早已不再是晨曦初露的早晨,时近午间正当我们面临饥饿干渴的窘境时—— 散落在对面高山草原上牧民弟兄们的黑色帐篷里的炊烟袅袅、时时飘来的阵阵奶香、茶香向我们发出了召唤。我们能在花团锦簇的草地上这几顶看似破旧的帐篷,或者说是到牧民家中做客..倒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际遇。

 

把自行车推下公路,摆放在一个向阳、视野宽畅的地方,我们徒步向这幅天然图画的核心地带——那几顶黑色帐篷处走过去,从我们休憩地的高地往下走,那里是一片和缓的高山草原的低凹处,两山间的平缓过渡构成的波澜不惊绿色波涛,而我们正是行进在这种状似万顷波浪的底部,一步步地向着波浪的上部或顶部走过去,那炊烟袅袅的黑色帐篷和时时飘来阵阵奶香、茶香,已离我们越来越近,这种梦幻般的感觉自是非常的惬意。

 

到了后骑马邀我们的藏族兄弟,从帐篷里拿出菜蔬给我们看,种类不多,但也很难得了。当我们问肉在那里,却回说没有肉——阿利和潢石他们颇感失望,好象是在公路上他们就问过,那时说想吃啥都行,可没有肉他们就想另觅地方了。一打听现在藏族兄弟们也很少吃肉了,他们的帐篷里连一顶点都没有,这倒与我们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帐下牛羊成群的游牧民族竟然也不吃肉了,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看到他们对肉食的敏感和坚持,大家虽已饥肠碌碌也不好意思在这里吃糌粑和菜蔬了。我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返回的路上再也没有了刚才的惬意和受用了,脚下的草地也变得不那么引人入胜了,美丽的画卷也成了我们攀爬的高地了,而这时的高地看起来真的一点儿都不美,爬到最后还真是气喘嘘嘘,还那有心情去欣赏其波涛汹涌、气象万千呢。

 

在高地上喘息了一会儿便继续上路,这时节我们可真是弹尽粮绝了,连喝的水也接不上了。八路和亮亮奋勇向前,看到过路的车辆就招手,还真不错——颇有斩获,整瓶的半瓶的水还是拿到了两、三瓶,黄石则将其应急时补充的饮料,甚至一个紫菜干饼也拿出来大家分享。解的一时之渴,充得半点饥饿后再度上路,道路起伏颠波,经过了几番与高山草原的上上下下和前后左右的缠绕迂回,此时的塔公草原依然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万顷碧波波浪翻滚,可我们这会儿再也没有那份心情去情绪飞扬着享受这种冲浪的刺激和惬意了。一个个仿佛是搁浅在大海边上的海狮或海豹,无奈之下挣扎着向彼岸爬去,全然没有了精气神儿,这时我们各自点缀在这仙境般的图画里的那一抹色彩,正是我们挣扎的的身影和对意志力的严重考验。

 

由于黄石和阿利他们坚持要有肉才吃,所以我们从藏族同胞的黑色牦牛帐篷里退了出来后,又骑了十多公里,一直挺到了这里——离塔公已不太远处藏族同胞聚居的村落,再次想起要吃饭时,仍然是指定了要吃肉,好几家都摇头说没有。这时村东头一家说他家有,阿利便迫不急待地过去,说好了便把我们一起喊了过去。

 

这家藏胞看来家道比较殷实——很大的一个院子里,一栋独立的三层楼,宫殿式的外表藏式风格的装饰富丽堂皇。我们把自行车停放在他家的院内,便被邀请进入宫殿式小楼的二层,在一个侧门里主人把我们让到里间,房间里的采光不是很充足,但室内的装璜却极具有民族特色,上了紫色的木地板给人以凝重和肃穆的感觉,四周的藏式壁柜满墙华彩、新式的吊顶彰显出了这里的现代气息和主人家的不俗及其富庶——黄石和阿利拉着主人家的孩子,在这富丽堂皇华彩满墙的房间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地板上靠近阳面和西晒窗户的一侧,一个长条桌两边摆放着既可以当沙发又可以当床用的座位。八路和黄石在观赏和留下了照片后便与这家人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拿些糖果给老人和孩子们,气氛还算是很融洽。这家人的住处非常宽敞,但我们只见识到了这层或这间会客厅室内的装潢和家居式样,,其他诸如底层、三层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由于不太清楚这里的风俗习惯,怕有什么禁忌,也就没好意思提出参观别的层次或房间,也算是给我们留下了些许的神秘或朦胧的东西,永远的神秘或许会保持永远的向往,否则,失去了朦胧也会把神秘和向往一同湮没遗失了。

 

我们就座后与主人攀谈——男主人五十岁,看来也是一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汉语讲的很不错。他很麻利地就在这个房间的西北角那个火炉子边上,切菜、切肉(腊肉)、烹调,不一会儿便已就绪。一共两个菜分四小盘盛装,外加一盘自家腌制的小菜、糌粑、酥油、奶茶都摆了上来。这是我们进藏骑行318国道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藏族同胞家里吃饭。在以后的行程里,沿途吃住的地方尽管各有千秋、差异很大,但还是有吃有喝有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了与藏族同胞近距离接触的机缘了。

 

由于车友们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上海、香港、湖南、山东、山西,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年令不同,再加上地域性的差异,自然每个人的口味也很不相同,藏族的糌粑、酥油不一定能吃得惯,有的甚至连一口糌粑也咽不下去,而笔者则一看到那腊肉红白分明的腻味就毫无胃口,或许是我们都太矫情了,亦或是主人另外加收的费用令人不爽,总之,这顿饭吃的有特色但却无意外的惊喜。不过不管有些什么样的感受,我们能在这里休憩在这里吃喝,总还是为我们补充了些许的能量,体能的恢复使得我们接下来的路途上能够轻松地到达目的地,成了可以预期的事情。

 

从藏族同胞家里出来后,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倒是我们今天最为惬意的时刻。塔公草原越是进入腹地,越是绝色锦秀、美仑美奂——在阳光灿烂的仲夏季节里,在那永远的光线照射下自然有着永远也褪不尽的绿色,给大自然凭添了无限的生机。当我们从缠绕着高山草原的一个又一个草丘和缓坡、谷地的绿色波澜中穿行的那条犹如彩练般的土路上,越过一个又一个草丘到达另一组草丘、谷地时,无论是脚下还是眼帘前,留下来的总是美不胜收的景致。

 

每当我们回首眺望远方的高原风光,那一派天然盆景式的风情和秀丽,就象是一位高明的画家才泼洒的油彩,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具有亲和力,而那些散落在草原上的黑色(也有白色)帐篷,赶着牛群走向草原的深处的牧民,随风传来的阵阵吆喝声中偶尔间杂着的牧羊犬吠叫声,自然还有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牧歌。在这幅不停地转换着画面的图画里,那条 转入谷底的公路两面的浅滩溪流和正在那里喝水的牦牛,以及溪流上面及两侧宽阔起伏的草甸和草地的尽头就是那座著名的雅拉神山,而神山的下面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塔公和塔公寺——把这一切都融入到我们的旅途和旅途中的美丽画卷里,除了感受到高原的魅力,自然也获得了难于言表的满足。

 

当我们在17:50到达塔公镇上时,金光闪闪的木雅金塔,就远远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然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宏伟壮观的寺庙建筑—— 塔公寺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甘孜州著名的萨迦派(花教)寺庙——而这座塔公草原里美丽的塔公寺院还有很多迷人的传说: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许配给藏王松赞干布,并把一尊释迦牟尼佛(藏语觉卧佛)12岁等身像赐给公主和藏王。文成公主进藏经过塔公的时候,这尊觉卧佛像竟然象在地上生了根一样,再也无法移动半步!就在众人千方百计要拉动佛像的时候,佛像却开口示意愿留在这里。但是,这尊佛像有着异乎寻常的使命,必须送到拉萨。文成公主当即决定令众人。传说在塑造过程中,当天刚塑完下半身,一夜之间上半身竟自然生成!新像落成,原像才得以顺利启程,最终到达拉萨并供奉在大昭寺中。

 

后来在此兴建了塔公寺,塔公寺,全名“一见如意解脱寺”,这个曾经是菩萨喜欢的地方——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俄尔巴传承寺院,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供奉着花教创始人萨迪.班鲁的塑像以及“塔公觉巫”(即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这里既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的寺庙,更是康巴地区藏民族朝拜的圣地。寺内保存的那一尊与拉萨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像,就是传说中当年文成公主就地取用金沙,按照佛像原貌复制的那一尊佛象,由于留在塔公的释迦牟尼像与大昭寺的相同。因了二者之间具有如此极其特殊渊缘和奇特因果关系,所以塔公寺也号称“小大昭寺”,传说:若不能去拉萨朝拜佛祖的信众,只要能到塔公一拜“觉巫”同样功德无量。当然这只是传说,或者说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藏人说如果许下宏愿却无法成行到拉萨,在塔公还愿也同样效力,自然也完全符合佛教经典大乘教法的逻辑和思维。

 

人们之所以更加期待大昭寺,只不过是那里有着更引人注目的话题和三千大千世界中的等身布施或佛界七宝,所以我们之所以决定不买票进塔公寺,那也是因为现在寺院的门票制度严重地违反了佛家不住相、不住色声香触法布施的依规。在四周转转,仅仅是出于对佛教及其经典的尊重——。

 

寺内 大雄宝殿四周保留着许多壁画,壁画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珍贵的佛教文物。觉卧殿中供奉着著名的觉卧佛,我们要脱了些才能进去。佛像镶满了金银珠宝,是千百年来朝圣者供养的。觉卧殿中还供奉有元朝国师大宝法王八思巴到塔公时用神通在石头上留下的脚印,以及一尊高约1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圣像。这尊观音像是当年文成公主在塔公时,为利益众生发愿塑造的,造像用的材料是当时汉藏地区的神山水土和大量的珠宝,具有超乎寻常的灵异神力。寺内还珍藏着元朝帝师八思巴法开在石头上留下的足印。印度大成就者建造的成就佛塔,千手千眼观音像,都具有千年历史,以及大量珍贵佛教文物。

寺庙周围佛塔成林,构成了绝妙的塔林景观,外围还有转经长廊堪称藏传佛教圣地之最。

 

塔公地形呈半月形,就象农历初七的月亮。环绕寺院的是文殊、观音、金刚手和绿度母四座护法神山。四座神山外面是美丽的塔公草原,远处还有一座山顶终年积雪、绵亘数里的雄伟的雪山,那就是著名的雅拉神山。据传:雅拉雪山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留在身边的护法将军——其形态很象中国古代篆书中的“山”字,真是一座非常标准的雪峰!它终年银装素裹,白云缭绕,不仅巍峨雄壮,而且因了坡面上有力的岩石直线条和积雪的点缀,使它显得更加庄重和神圣!

 

在塔公寺后面,依次排列着三座丘草山,山上由嘛尼经幡组成三角形或四方形众多旗阵,在风中招展,更增加了三座山的神秘色彩,其场面亦十分引人注目,十分壮观。这便是被称为藏传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三座神山。

 

 

塔公及其寺院,在甘孜州信众中有着崇高声望。每年藏历的6月6日至17日期间,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佛事和跳神活动——护法盛会上的“羌姆”(神舞)活动,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旅行者前来观光,络绎不绝。由于寺内塔殿中所供奉的“志托”塔极富传奇色彩,而且还有传说该寺是在该塔的基础上所建,故寺庙名称亦以塔殿中“志托塔”命名,也称之为“志托桑珠林”(意为一见解脱寺)。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后来的高僧大德和施主们纷纷来寺修塔,在寺庙左面的一块空地上形成一片塔林,数目达百十余座。其中以东方白塔、南方黄塔、西方红塔、北方绿塔最为著名。塔林气势宏大,庄严肃穆,蔚为壮观,颇具宗教文化特色。 而最具特色的是映衬在雅拉神山下的木雅金塔,金光闪闪,煞是壮美华丽。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塔公佛学院——这里有来自四川、青海等地的400多名喇嘛在此修行。我们进镇前和进镇后,都曾遇到过前来研修佛学的紫衣喇嘛,骑着摩托车进镇的年轻喇嘛与我们多次相遇,还在镇口三座丘草山上由嘛尼经幡组成三角形或四方形众多旗阵前为我们拍下合影照。在我们寻找住处时又一次相遇,他已安顿好住了下来,正与当地一个更年轻的喇嘛在街上逛,得知他住陛在寺庙里,我们正在为住宿的问题伤脑筋,便请他为我们说项,希冀住到寺庙里体验一下这里的佛教气息和氛围,可小和尚还是拒绝了我们的请求——我们最后只好住在了一家名叫雅安旅社的旅店。

 

 

 

 塔公景区初续佛缘 新都桥畔天堂何在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8)

 

“塔公”,作为“菩萨喜欢的地方”,自然是与佛有缘,而与拉萨大昭寺的相关联的传说,更增加了这里在藏传佛教界的内涵和魅力。这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优势,促成了塔公现代旅游的兴起;这里不仅是最能体现康巴文化的一处民俗风情旅游区,而且也是游客了解康巴文化的重要窗口。

 

塔公虽然海拔只有3800米,但也已是康巴藏区屈指可数的著名的景区之一,这里有油画世界里迷一样的高山草原——景区的精髓之处在于:地势起伏、山花烂漫、绿波悠悠,牦牛成群、帐篷顶顶,寺庙和塔林以及草丘旗阵、雅拉雪山等等景致相交织后从草原拔地而起,这广袤的绿色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映衬,展示出来的一幅幅秀丽的高原风光。

 

虽然还曾有这样的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途经此地,并且有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佛像忽然开口,示意愿留在此地。从而使得众人立即就地按照佛像原貌复制一尊留下了佛迹佛象,而高原上才有了被称为“小大昭寺”的塔公寺。

 

这种莫须有的传说,虽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证,但却也迎合了人们想与佛结缘的心态,来到此不由得你不与佛结缘。我们亦当如是,在此初次与佛结缘——虽然我们没有进寺去与那尊据说是文成公主留在此地的释迦牟尼佛像相会,但当我们在塔公寺、塔林外的转经长廊中推动着每一个转经筒不停地旋转时,我们深知:在川藏线上我们已经与佛结缘。

 

虽然我们没看到佛的模样,但这已无关紧要——其实佛本就没什么摸样,离诸一切相、超越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寺庙里所塑造的那不是佛,是佛象。佛若有相,即非佛,佛象是也。人们去膜拜寺庙里所供奉的佛象,烧香、磕头、祈求、祷告,这些低层次的与佛相接触,根本就无法与佛结缘。

 

塔公镇因寺而出名,因寺而变得繁华热闹,也因寺而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增收的市场机遇。目前以塔公寺、塔公寺塔林、塔公草原、雅拉雪山、木雅金塔等景点组成的塔公景区,逐渐成了康巴藏区旅游得热门景点。镇内水泥地面的街道虽然不算长,但整洁、宽敞、平整,行人也不少,是一个以藏人为主的聚居地,塔公的外地人很少。街道的两边全都是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旅游产品的店铺鳞次栉比。

 

早上9点多钟,就陆续有旅游客车到达塔公,游客们有的在塔公寺前留影、也有的旅行团还准备驱车前往塔公草原去欣赏那里的美景。有的则与转经长廊里的老阿妈一起排着队推动着经筒飞转……,我们在塔公寺前留影后,便也加入到了这支转经队伍的行列之中,旋转的经筒和我们的车轮一样把我们的命运与佛相联系了起来——我们旋转着的车轮又何尝不是一组类似于旋转着的经筒呢,转经筒所关联的宇宙,不就是我们用车轮丈量着的宇宙吗?虽然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有着一层隔着的膜,但它们最终不还得统一到人类终极生命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吗?这就是我们能够结缘的渊源所在。

 

我们在围着长长的转经长廊转了一整圈,从小的经筒转到大的经筒,从旧的经筒转到新的经筒。旋转的不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轮回,还有那发自内在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自然是不可思量——

 

体解大道心为佛,深入经藏慧似海;

统理大众世无碍,佛法僧众早皈依。

大道为佛佛无相,经藏为法法有名;

众生为僧无灭渡,如如不动佛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故不可以身&l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