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9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一十一章 11

 

波密林荫道上观胜景 通麦驴友驿站暖心怀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3)

 

 

          题记

 

坡前蕨类仍抽芽,白杨树高正飞花;

河边针叶松排排,山涧芦苇节节高。

 

雪山审美心虽倦,松涛悦耳爽吾身;

涛声回音峡谷远,行者无心觅胜景。

 

波密——古称“博窝”,现在藏文地名仍叫博窝,藏文意思为祖先——寓涵着这里是藏人祖先的发源地,藏民族就是从这里发散着向四方拓展和繁衍生息。波密位于西藏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交界处,东邻八宿县,北靠洛隆、边坝县,西与嘉黎、工布江达县接壤,南连察隅、墨脱、林芝县,川藏公路318国道横贯东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上的波密曾长期脱离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成为藏东南高度自治的一个独立王国。1928年以前它世代以吐蕃王室始祖聂赤赞普部落雄居,成为藏东南高度自治、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的一道屏障,历代西藏政府对波密地区十分尊重,使波密土王——噶朗杰布世代相袭。1928年,西藏地方政府昌都基巧噶伦门堆巴·多吉顿珠指挥藏军和寺院僧兵3000余人,武装统一波密,设波密地区总管。1950年12月,解放军52师一部和平解放波密地区。1951年8月,苗丕一同志率××波密地区工委、解放委员会第二办事处和警备司令部,进驻波密。1959年10月,成立波密县人民政府。 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便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特殊的历史经历造就了波密既不同于康巴藏区,又异于工布江达以及拉萨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波密县城海拔 2720米 ,境内最高海拔 6648米 ,在唐古拉山和喜玛拉雅山东段,雅鲁藏布、帕隆藏布、易贡藏布三江纵流。印度洋季风沿河谷而入,温宜湿润,是西藏的天然江南。全县总面积16578平方公里,草场面积33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1%;其中可利用草场2944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87%;而全县实际耕种面积为52123亩。波密县境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多分布于峡谷,水头高,水流急,落差大,主要河流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可开发装机总容量77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4100千瓦。全县下辖3镇7乡89个村委会,依据县境内主要流域分布情况,可划分为3部分:1)、八盖乡、易贡乡、古乡3乡位于易贡藏布流域;2)、玉许乡、倾多2乡(镇)位于波得藏布流域;3)扎木镇(县城)、松宗镇、多吉乡、康玉乡、玉普乡5乡(镇)位于帕隆藏布、曲宗藏布流域。 境内居有藏族、康巴、门巴、洛巴等多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1万人。

 

50多年前,和平进藏的十八军实际上并未从波密县城经过,而是从中北线的洛隆、边坝骡马道直取太昭、工布江达,但后来修筑的川藏公路——318国道却从波密县城通过。据有关资料介绍: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修筑川藏公路时,曾得到了波密地方上的大力支援。

 

有人曾在波密县档案馆,找到了一份1953年10月28日《关于支援修路的决议》。从很长的决议中摘录了一段:“康藏公路修建工程从东西两面均要修入波密、工布地区……。康藏公路的修建,不仅可以解决西藏几年来最感困难的运输问题,有利于巩固国防,并且将为康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会起到很大作用,为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实施带来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与修路工程人员、部队结合起来,共同为争取按计划修通康藏公路而努力。”决议还指出,支援修路是波密全区1954年最主要的任务,其它一切工作均需要服从这项主要任务,并围绕于此展开工作——支援修路最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组织全区的牲畜完成运输任务。为此,波密地区支援公路建设指挥部专门成立了3000人的“人力运输团”,当时对工程运输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波密人民为318国道的修建贡献出了最大限度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我们现在骑行的这条公路,修建的年份比笔者的年令还要长一些,当年进藏的解放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辟出了这漫漫天路,修路的工程人员、部队以及沿途的藏族同胞,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当然这条公路也给波密地方上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对藏族同胞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善和进步,使得整个民族都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潮流中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318国道更是一条纽带或桥梁,为当地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带来了福音。我们能够亲身经历或体验一下这里的进步和繁荣的景象,见证一下这里的美丽和富庶也真是不枉之行了。

 

6月23日 早上8点我们从波密出发,318国道便一直沿着波密人民的母亲河——帕隆藏布江向西蜿蜒而去,一路上都在原始森林中穿行,318国道成了林荫大道,在波密县城与古乡小镇这三、四十公里之间分布着一大片原始森林,壮观而秀美,神秘而奇妙,公路旁的大白扬大部分都已飞花,掉在路边上的花穗可真是大的出奇,尺把长的杨花白絮,使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扬花,直到我们在前路上看到了几棵还未完全掉落尽净的大扬树上仍然缀满了洁白的扬花穗穗时,才又相信这是扬花,但依然为这般大穗的扬花感叹或惊奇不已。

 

在到达古乡前,一路上除了原始森林还是原始森林,路边的大树遮掩着了天空,即使骑行在柏油路上也还是有种在大森林里穿行的感觉。沿途不断地穿越和欣赏着在雪山和森林环抱下的美丽小镇和村落——无论是波密县城所在地扎木镇,还是沿途路上的古乡镇、古乡村,都给人一种亲切可爱的印象和多姿多彩的感觉。沿路上的藏式村落、湖泊、森林,每到一处都感受到其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景色是那么的迷人,所以骑行在这样的路上自然也感到十分的爽快。

由于这里是东喜马拉雅山的余脉所在,所以抬头眺望,四周皆是白雪皑皑的雪峰。山顶上面是冰川雪山、山腰中间是原始森林,河谷中密布着各种高大挺拔的成才林和各种类似于灌木型的不成才林,公路旁的坡前则长满了碧绿如洗的蕨类植物,正在抽芽或已经抽芽的蕨菜品尝起来还真是味道鲜美。

 

帕隆藏布江在这一段上形成了一连串的湖泊水网河汊!沿途有噶朗湖(天池)、古乡湖,以及向北延伸而去的许木景区。都是2001年12月批准建立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东南部和东部的重要景区。因此,我们还有幸远距离欣赏到川藏线上这一段里很多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里的诸多景点和地质奇观。

 

318国道北侧近两公里的地方,有四面环山、景色优美的高山天池——噶朗湖,湖中鱼类繁多,飞鸟成群。她与318国道南边的古乡湖遥相对望,面积虽不大(大约只有两平方公里左右),但周围是漫山遍野苍劲挺拔的青松,雄伟壮观的皑皑雪山、冰川,古老而神秘的噶朗王宫及其后裔就在此地。噶朗湖还是北部波德藏布汇合后进入帕隆藏布江的注入点,连接着由倾多镇、许木乡、玉仁乡所辖区域内的许木景区。

 

帕隆藏布江右岸支流——波德藏布流域内:分布着则普冰川、朱西冰川、林珠冰川三大古冰川遗迹——冰川堆积物保存完好,能够分辩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来空冰碛、白玉冰碛、珠西冰碛 等冰川堆积。这里的冰川堆积还有侧碛垄、终碛垄、串珠状堰塞湖、古冰湖沉积层等,为研究这里的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基本上算是地质盲的骑行者来说,除了获得一些常识或茶余饭后闲聊的说辞外,就没那么重要的意义了。而热西村至玉仁乡之间的上千个墓地荒冢,却是我们中国罕见的藏墓群——很多探险家目睹后都怀疑那是古战场上遗留下来的痕迹。波德藏布流域河谷较为宽阔,两侧山脊的水流四溢,山腰上森林密布,山谷里则田园秀美,恰似一个世外桃园。

 

著名的古乡湖位于波密县城西部30多公里的古乡古村附近,是波密人民母亲河——帕隆藏布江这一段上最著名的湖泊,湖中有孤岛,岛上有寺庙,湖岸上四面都有浓浓的原始森林的包围——古乡湖海拔2600米,长5公里,宽1至2公里,最深处20余米;它的成因是1653年,古乡后山的“雄陆给尼”冰川爆发,由卡贡弄巴形成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江而形成的堰塞湖,也是藏东南著名的淡水湖之一。

古乡还是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重要入口之一,从这里渡过帕龙藏布江上的古乡湖,翻越随拉山口,往西南方向可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口边的加热萨,不过沿途山路曲折,可能须要三天的时间。对于有意进入大峡谷者来说这里并不是最佳的进入路线,自然很少有人从这里去大峡谷探险或旅游,我们骑行者主要目标其实是国道,离的近还可以考虑前往,远了自然都是归于那种向往或梦想之列了。

古乡是一个位于318国道旁边的乡镇,平均海拔 2300米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221户,1181人。这里一片文明、祥和、发展、稳定的局面——进入古乡镇所辖的地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村落,首先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界碑和几座宫殿式的藏式民居和院落,不大的木板式篱笆墙后面,停放着蓝色的卡车;而民居前面在国道一侧则搭着一个凉棚,一副台球桌摆放在那里,看来这里的娱乐设施还是比内地的乡村有些超前——我们在八百里秦川上的乡村里,还真的没看到过这样的台球桌子,如今在这里碰到了还真的感到有些意外——或许这正是这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放和跃进式的变化吧。西藏的现实与我们的想象中的情形真是悬殊太大了,那种原始、愚昧、落后、荒漠的早期印象,其实早已不复存在了。不实地到这里走一趟,光凭着想象去想当然地评说西藏,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难免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真正想了解西藏还是亲自到这里走一趟吧,那时再来评说西藏才将会做到真正的客观或公庸。

穿行在村落和林荫大道上,感受到的是这里的美丽和富庶——当我们骑行到古乡镇所在地时更是对这里的美丽和富庶感叹不已。座落在318国道一个转弯处被原始森林掩荫着的古乡镇,并没有象一路上那些县城或乡镇那样,完全将国道作为主要街道,而是在转弯处圆弧外侧山脚下的平地上,建起了自己的集镇。我们在国道与小镇街道的交汇点上停下来,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宽敞整洁的街道,布局合理的一栋栋宫殿式楼房,古乡镇人民政府的院落和设立在这里的波密县古乡户外基地隔街相对,这里有的是最美丽的风景区间,周边拥有天然的原始森林、湖泊、沙滩、雪山等,古乡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乡变美了,古乡人民变富了。

如今我们走进这个美丽的小镇上,一边休憩一边与这里的村民聊天,才知道古乡这些年来变化很大,政府的工作卓有成效:他们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不断为这里的公民开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可以说经济发展有条不紊,各种文化生活也开展得井然有序,广大农牧民安居乐业,从他们闲谈中那朴实的笑容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的心情舒畅和幸福美满,当谈到近几年的变化和富起来的心情时,他们都高兴地说要“感谢×,感谢乡党委”。看得出来并不是那种虚假的做作,从他们认真的劲头和写在脸上的表情,笔者断定了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感激,看来古乡镇镇政府确实是有所作为,为这里的老百姓办了实事儿,赢得了他们的敬重和认可,也为×在人民面前挣得了真正的信赖,从而也获得了完完全全的拥护。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谁能让他们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他们自然就会拥戴谁、赞美谁,更会踏踏实实的服从谁。其实执政为民就是这么简单或这么不可思议——哈哈:))扯远了,就此打住了,这类话题、这类有关政治上的事体还是让那些所谓的政治家们去罗嗦吧。

 

从古乡镇出来,骑了没多远,就是古乡的古村(318国道南边),在那个村委会的大门外,我们停下来吃些干粮,稍事休息。正在大门里面干活的几个外地人看到我们的装束,便走过来与我们攀谈叙话,这些人是四川省过来的装修工人,正在给古村村委会这栋小二楼进行内部装修。看看这个很气派很有特色的村委会大门,再看看这些正在为其装修的工人,我们便能想象得到古村有多么的富裕了。在交谈中我们得知,由于现在古村的富有程度和古乡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这里的装修业也很普遍很枪手,他们便从四川到这里来淘金来了,看来打工挣钱也不一定非要到沿海或东部发达区域,西藏——或者说波密——更直接一点就说古乡古村吧,也是可以挣大钱的哟。当得知我们是从成都骑过来的,更多了几分亲切感——分别时还告诉我们,前面不远有一处因尼石流冲涮,318国道上有一段被淹没的路段无法骑过去,让我们在那段路上找个过路车把我们捎过去,还出主意教我们怎么拦车,让我们觉着很温暖、很感激,受人帮助总是会被感动或心存感激,我们一路上就是这么被感动着走过来的。

又骑了没几里路,前面确实有一处被冲毁淹没了的路段,已经看不出国道的痕迹了,从上面延伸过来的泥石流,已经不再往前滑了,路段上堆满了被冲刷的很干净的石头,过水面大约在四、五十米的范围内,看来想象以前遇到国道上被淹没时(十几米左右)那样猛冲着强行骑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再看看路上对面倒是有几辆大卡车开了过来,与我们同向的则毫无半点车的踪影。

 

看来教我们如何拦车的技巧根本就无用武之地了,无奈我们只好自己面对——其实仲夏季节脱了鞋淌水而过也并没有多么大的难处,我们推着车淌水走过这不足百米的路段,却用了很长时间,路面上有着很多大石头挡道,脚下则是硌脚的碎石和流速很急的水流的冲击,稍一不慎就会人仰车翻,慢慢地摸索着往前推,探寻着脚下尽可能平坦的碎石层,躲避着大石头的阻隔,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尽量搜寻那些过路车碾过的辙印,还要躲避着对面开过来的卡车溅起来的水花和石头。这段路还真叫我们吃了不少的苦头。

 

好不容易推过去了,对面大卡车扬起来的灰尘竟然尾随着卡车向我们袭来,由于泥石流的冲刷,这一段冲毁的路面两端已经完全成了土路,只要一过车辆,冲天的扬灰还真是让人受不了,好在这一段并不很长,等我们穿好了鞋袜很快就冲了过去。

 

这一带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刚刚路过的位于西藏波密县的古乡泥石流沟,就是川藏公路上较为重大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经过1966-2004年的弱活跃期后,古乡沟于2005年7月30日上午10:00左右、7月30日晚和8月6日上午8:00分别暴发了不同规模的大型冰川泥石流,淤积在公路面上的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达2m左右,宽20多米,土方量约2×10^4m^3,多次中断交通运营,对川藏公路的畅通和当地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后来经过地质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努力,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这3次泥石流暴发的原因与1953年相似,均是由集中降雨和持续高温共同作用的天气所致.而这个路段被几度淹没后延续至今,只要一下雨,就会再度淹没或淤塞,我们到来以前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又淹没淤塞,虽然有可爱的“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四支队”的机械化部队的守护或用推土机疏通!但也只限于疏通而已,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恢复和根除,好在自行车只要有点路就绝对能过,也就没必要太在意了——这也算是骑自行车走川藏线的又一个好处吧。

 

再往前骑便又是一色的林荫大道了,接下来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路程,基本上都是在绿色的包围呵护下骑行的,公路边上依然是林荫蔽日、高树林立,帕隆藏布江蜿蜒曲折着继续向西北方向上延伸,每每在转弯处都形成了独特奇异的景观,河床上水面时宽时窄,与公路并肩而行,不时地隐没在丛林和峡谷中,撒着欢儿奔向西天边上的绿色尽头。河谷两侧山腰间直至山坡脚下,一根根壁立的针叶林木织成的森林景观,一直都在与我们短兵相接,凝神对望,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落,其红顶、蓝顶式的彩钢瓦在绿色丛中则显得格外扎眼和明朗,总有一种仙景般的感觉在涌动,在这种峡谷间伴着河流、湖泊、森林以及远处的雪山、天际间的白云一起走向天边的尽头,真还有点就要到达彼岸、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这里的美妙感受,正象是河谷上路旁一块标志牌上写的那样:欢迎您到这里来“洗肺”——这个词用得真是太准确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空气中迷漫着清新,绿色的海洋更令人爽快。如果说这以前我们一直在折磨自己,那么现在就应算是在享受人生、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享受大自然与我们的亲蜜接触,享受这种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时刻,享受真是一种美妙的感觉,难愿人们都在孜孜以求地追求或体味着人生的这种高境界、高水准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在此尽情地享受,那可是在经历了艰难险阻后才好不容易获得的回报啊!

 

骑行了大约80多公里的路程后,在一个转弯处开始了今天很少有的上坡土路,这是要经过著名的102塌方群了,这里被称为川藏线上的"死亡路段"——著名的102塌方区位于川藏南线排龙天险以东20多公里处,因武警四支队102道班在此驻守而得名。102塌方群也叫“江玛曲米”塌方群。一般情况下,只要遇到下雨,102就会发生泥石流,据说泥石流发生的机率很大、很频繁。泥石流裹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会糊住本已千疮百孔的道路,使得陷在其中的车辆险象环生,骑行或徒步的驴友则会寸步难行。

 

关于这一段的路况,其实还要看你的运气如何了——用年轻车友们的语言来说的话,那就看你的人品如何了?人品差了,自然是一路上不得安宁:摔跤、扎带、狗撵,风暴、雨雪、泥石流等遭遇,总是在与你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哈哈:))千万可别当真,年轻人就是这么的幽默、风趣、不招调,玩笑话而已。一般来讲6月以前会好于7、8月份,这里只要没有雨雪,就不会有塌方的事体出现,现在塌方区下面的道路现已很宽敞——多次塌方下来的土石方已将这里填平填宽了,因此骑行起来倒是很安全。当我们看到了著名的102塌方区的警示牌子以及那座仍在裸露着砂石土堆和因坍塌了半面而壁立的山峰,倒是一点也没感觉出这里有什么不寻常。或许是因为那个提示里根本就没有对骑行的车友们的忠告或提醒,只是说武警官兵们提醒您:102滑坡群段易发生泥石流、飞石、滑坡、塌方,请谨慎驾驶。但我们还是在此匆匆忙忙地拍照和留影后,离开了这个号称是死亡路段的102塌方区。

 

江玛曲米声名著,六月川藏忧新程 ;

非若雨季气运佳,塌方群落路平平。

 

骑 过了102塌方群处几公里的土路后,就又开始平坦的柏油路面林荫大道了,随后的好路一直延续到通麦。今天一路上起伏较多,但总体上还是下坡。通麦海拔仅2030m,是川藏线西藏段的最低点—— 快到通麦时路边的山坡上开始出现大片海量的芦苇丛,刚看到时还以为是竹林呢,但却没有竹林的那种竹林苍翠和碧绿。高山芦苇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高大、密集,状若竹林,郁郁葱葱中绿色并不能掩映住枝干的青黄,其间还夹杂着过往的枯枝败叶。如此多的芦苇表明了这里空气的湿度很大,再加上参天的大树横在路的上空,有点热带雨林的味道了。

 

今天的骑行里程不足百公里,路况和路边的风景:河流、湖泊、山峦、森林又是那么的平坦和迷人,因此在18:00还不到的时候就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通麦,住在了兵站对面的驴友驿站。这里既可洗澡沐浴,还可免费使用洗衣机,饭菜也量大实惠,前面的厅堂里宽带上网随便使用,老板和老板娘非常厚道、热情,住在这里首先感到了温暖,然后就觉着舒心。就连八路车友都开心地想留下来不走了,得知老板娘有个女儿在八一上学,就有人提议给老板娘作个上门女婿——这样不错的创意都提了出来,呵呵:)),老板娘可真是划算,接待游客,还把乘龙快婿接来了。打趣过后,笔者强力推荐车友们若到通麦,一定要住在兵站对面的驴友驿站(通麦可有好几个驴友驿站呢),这里吃住的信价比在整个川藏线上都算是极好的一家旅店了。

 

6月23日 18:36给家人和月光大姐发了一封短信:“今早8点从波密出发。一路上在原始森林中穿行。路况也不错,只有快到通麦时有几公里上坡。18:00不到就到达通麦。已经住下!”

 

在驴友驿站还遇到了来自于北京的老孟车友和来自于河南的双飞鹰夫妇,刚从拉萨方向骑过来老孟,准备倒骑滇藏线——自称为是圆梦(孟)之旅,老孟圆梦非常的有创意,我们到来时他正在上网,一开始还以为是老板呢,一个劲地给我们介绍通麦到排龙、鲁朗的路况,还打开画面让我们看排龙天险及其土路的状况,聊多了才知道他也是在这里住店,今天才刚从排龙天险骑过来的,明天还准备从我们骑过来的路上反骑过去,然后上滇藏线。

 

双飞鹰夫妇则正好与此相反,是从滇藏线一路骑过来的,男的叫张英(鹰),由于前路我们相逢了双飞雁夫妇,故笔者就给他们冠名为双飞鹰夫妇。他们到来比较晚了些,我们都收拾停当,洗完了衣服也都冲了个澡,正在等着吃饭时,他们也住进来了,就在我们与我们相隔了两个房间的隔壁房间(这些房间档次高些)。双飞鹰夫妇比双飞雁夫妇要年轻多了,张鹰一脸的大胡子,硬汉的形象好象在网上见过似的,所以也就一见如故,聊得投机、聊得高兴快乐,明天我们可以一起出发,共同骑上一段了。

 

 

 

 易贡地质国家公园 鲁朗石锅实至名归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4)

 

早上8:30我们告别了驴友驿站的老板和老板娘,也告别了北京的车友老孟,与双飞鹰夫妇一起从通麦出发,首先看到的是对面兵站南缘上矗立着的“十英雄纪念碑”。

那是1967年8月29日,就是在这段被汽车兵们称之为“帕隆天险”的地段,连续发生了严重的山体塌方,道路被堵。汽车某团三营副教导员李显文带领十一连、十二连执行战备运输任务,受阻于塌方地段。为了尽快查明险情,勘察道路,早日将战备物资运送到目的地,李显文等十名同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撞进险区接应后续部队和战友。突然,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特大的山体崩塌再一次发生,十名同志被深深地埋在了泥石里。为了表彰他们的英雄壮举,中央军委授予他们“川藏线上十英雄”的荣誉称号;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让英雄无私无畏的精神在川藏线上发扬光大,英雄所在的汽车团在大桥边上的一片开阔地上修建了“十英雄纪念碑”。

然而不幸的是2000年4月9日,川藏公路上的扎木弄沟地段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山体崩塌。下塌的近三亿立方泥土将易贡藏布河拦腰截断,形成一道天然堤坝,滔滔的洪水伴随着泥沙在这里屯积。6月10日,水位大幅度上涨,大坝全面崩溃,洪水汹涌而下,将通麦大桥和桥边上的“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淹没。值得欣慰的是,英雄所在的汽车团,在川藏线上选择了最佳位置——通麦兵站南缘一块高地,重新修建起了十英雄纪念碑——新建的纪念碑要比原来的更高更大。

“川藏线上十英雄”——他们的名字是:副教导员李显文,连长杨星春,副连长陈洪光,副指导员程德凤、谭仁贵,排长曲月伦,班长杨庆忠、李荣富,战士程昌文、李兴富。他们中有8名×员、2名共青团员。

 

其实经过小半天的勘察、排险,李显文带着累累伤痕的十二连车队已经冲出了危险区。但他理所当然地惦记着隔在塌坊区另一(西)端的十一连,所以就又返回去接应他们。此时,帕隆山顶的裂缝越来越大,特大山崩即将发生。越是这样的危险时刻李显文愈加担心后面战友们的安险。他不顾大家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带人冲向乱石崩飞的塌坊险地。在同一时间,十二连也派出排长曲月伦等4人去迎接李显文。一分一秒流失的时间,拉近着他们之间的距离。突然一声撼天震地的巨响,整个山体仿佛掘起,新的大塌坊又发生了……

 

雪山作证,江河作证,英雄永在,丰碑永存!

 

从牺牲的十英雄的干部、战士的构成情况来看,排级以上的干部就有六人,有两人是班长,真正的战士只有两人。从这种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所领导的中国军队或中国军人其献身精神和身先士卒的优良传统作风。四十多年过去了,笔者不敢否认现在这种精神和传统作风的缺失,但也不敢恭维这种献身精神和优良传统还能与四十年前相提并论,或许在军队中还能有些存续,但在地方上不能说完全丧失殆尽,却也早已被消蚀的差不多了。看看或想想生活在大都市里,整日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官僚阶层以及空虚无聊的人群,我们更多了一些悲伤,心里顿生无限感慨。如果再想得多一些、想的远远一些,没有献身精神,没有英雄辈出,没有了一个身先士卒的优良传统,若建构出这样一个缺失了传统和献身精神,一个没有理念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领导者其结果必将会是很可悲。因此,我们的社会必须重铸镌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丰碑,我们的社会应该永远地呼唤和记住每一个过往的英雄,呼唤或记住每一个现在的英雄。呼唤现代的献身精神,发扬过往的优良传统,使得重新构建的丰碑比原来的还要更高、更大——愿丰碑永不再被淹没,而英雄也永不会被淡忘,并成为一座高高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不朽丰碑。

 

出了通麦,骑了大约1公里左右,就是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陈列馆及博物馆区——2001年12月批准建立,2005年6月揭碑开园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公园,这里有着世界罕见的特大山崩遗迹、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喜玛拉雅山、伯舒拉岭汇聚之处,属雅鲁藏布江左岸支流怕隆藏布和易贡藏布流域,扼川藏公路——318国道之要冲南临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这个公园主要是展示地质灾害的遗迹和国内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以及其他多种地貌景观、生物和人文景观。我们从然乌湖一路上骑到这里,沿途所越过的然乌湖、米堆冰川、噶朗湖(天池)、古乡湖,以及向北延伸而去的许木景区中帕隆藏布江右岸支流——波德藏布流域内:分布着的则普冰川、朱西冰川、林珠冰川三大古冰川遗迹。都是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东南部和东部的重要景区和景点。我们都已先睹为快,领略了其间森林、湖泊、雪峰等秀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海洋性冰川群,可以说已经将大半个公园都逛的差不多了。

 

如今进入到公园的纵深处,易贡国家地质公园陈列馆就设在帕隆藏布江与易贡藏布江交汇处北侧的山峦平缓处,陈列馆及其广场在318国道的右侧的坡面上。2001年12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志塔,就耸立在广场的中央,西边平地的边上矗立着一排公园景区内一些重要景点的图像展示,东南边上一座看上去非常简陋的陈列室里,综合了景区内所有景点的精华和科学研究的地质资料人文资料——诸如对公园内的雪山、冰川、湖泊、峡谷等地质奇观形成的渊源、演变和形成的机理以及过程都有一些科普性介绍和说明,同时还配发了大量的图片,为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地质运动和地质奇观的形成提供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和直观性的解读——结合我们一路走过来所见所闻给我们带来的直观感受,我们对沿途亲蜜接触的森林、湖泊、雪山、冰川、峡谷等地质奇观和沿途的田园、村落、宫殿式住宅都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和感悟。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区域是世界上大峡谷最集中的地方,包括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第三的帕隆藏布大峡谷,我们现在所在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为3555米。帕隆藏布是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它汇集或接纳了三四个支流后(松宗藏布、波德藏布、易贡藏布),向南汇入到了雅鲁藏布江及其大拐弯、大峡谷中,帕隆藏布大峡谷若从易贡湖出口算起的话,长约50多公里,若从古乡湖出口算起的话长约76公里。帕隆藏布有着一种复合形态意义上的地理地貌,作为世界级的大峡谷,它与雅鲁藏布大峡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性自然地理系统,是世界上任何峡谷都无法比拟的世界地理地质奇观。

 

其间高山峡谷中深切的河流中串接着一系列的堰塞湖——然乌、噶朗、古乡、易贡、帕隆等都是由于冰山或冰川作用下崩塌、下滑的泥石流堰塞湖泊,更由于深切河谷的地形高差,这里还形成了非常罕见的自然分布——从高山冰雪带到热带季风雨林带的完整垂直自然分带,其河谷地带不仅是世界上最北边的热带气候带,而且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类别多样性和独有性最丰富的地带,绝岭深谷中的自然奇观和生态构成了这里绿色的秘境。

 

由于有几大山系汇聚所形成的高山区屏障,雅鲁藏布江及其大拐弯所形成的与印度洋相关联的水汽通道,再加上中低纬度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公园所在区域里成了我国海洋性冰川分布的中心,以中国最大的卡钦冰川为代表,规模宏大的冰川群落还创造了现代冰川分布海拔最低的记录,冰舌前段低至2400米,从而造就了一个冰川揽胜观光的圣洁殿堂。

 

根据地球物理的板块构造理念,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都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碰撞过程中印度板块俯冲插入欧亚板块之下,致使地壳大范围强烈隆升,这可是地球上近两三百万年来最引人注目、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地质运动脉络。更为奇妙的还在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合处的前端两侧,竟然形成了两个凸刺状的楔形体——西边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南迦帕尔巴特峰,而东边的楔形体就在我们视野里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之楔”由距今8亿多年前的南迦巴瓦群古老变质岩体构成,正是由于它的推进和挤压,才造就了雅鲁藏布江及其大拐弯和川滇藏交界处的三江(怒江、澜苍江、金沙江)急转南下,三江并流的独特形态。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区域,就是处在“南迦巴瓦之楔”与欧亚板块的接合地带上,两大板块的汇合碰撞,还导致了地壳深部强烈的岩浆运动,从而在接合带的北侧形成了岩浆的直接成因和岩体的广泛分布。现在印度板块仍然以每年5-6CM的速度向北推进和挤压,不仅使得青藏高原还在不间断地持续隆升或增高,而且还在制造着一系列严重的山体崩塌、滑坡的自然灾害和泥石流、堰塞湖泊、毁坏森林、田园、村落、人员等次生山地灾害。

 

陈列馆内还提供了最近一个时期内一起严重的山体崩塌事件的相关资料,发生在2000年4月9日——国家地质公园内西北方位上易贡乡的拉雍嘎布山扎木弄沟内曾经爆发了一次特大型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成为馆内最触目惊心,并震撼人心的崩塌资料和地质运动见证。该特大型滑坡从易贡藏布左岸、扎木弄沟尾海拔5 000多米的高山、方量大约3000万立方米的楔型山体突然崩塌、滑下,骤然滑下的山体,以其巨大的能量,冲击下部的岩体,从而诱发了高速滑坡——巨量的泥石流呈抛射状,万马奔腾般地冲出了扎木弄沟口,强大的冲击波吹枯拉朽般地铲蚀着两侧的山体,毁坏了大量的森林。整个泥石流滑程8500多米,垂直落差也有3 000余米。大约在10 min内滑坡体就截断了易贡藏布河,,形成了长约2 500多米,宽约2 500 多米,最大厚度达100多米的喇叭型坝体。这一起罕见的山体崩塌。滑下了近三亿立方泥土,相当于三峡工程的土石方量和浇铸的混凝土量总和(1。5亿方)的一倍。将易贡藏布河拦腰截断,形成一道天然堤坝,滔滔的洪水伴随着泥沙在这里屯积。下滑的平均运动速度竟达48米/秒,如此速度高、距离远、大方量的特大崩塌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罕见。

 

经过两个月的堰塞,水位累计上升了55。36米,湖区大片土地被淹,易贡湖陡然增大了5。4倍。终于在6月10日傍晚——水位大幅度上涨超过了其承载限度,于是大坝全面崩溃,洪水汹涌而下,几个小时内使得下游河水暴涨了四、五十米,最大流量竟达12。4万方/秒,是雅鲁藏布江平均流量的近30倍。如此洪水所过之处,那还不是森林被毁,表土剥离,河谷型变,河道断面扩张,河谷两侧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还将通麦大桥,“川藏线上十英雄”纪念碑淹没。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这些独特的地质背景和自然展示,不仅使得这里成了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和山地形成的重要窗口,而且也使得这里成了我们见证地质运动及其运动结果和表象的重要窗口。我们虽然没办法亲临特大山崩遗迹的现场,去亲身体验那种山崩地裂时的惊心动魄,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不过在这里参观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多姿多彩和强悍有力。

 

从陈列馆出来,我们顺着广场南缘上绿树掩映下的小径,登上了公园内专设的观景台,台顶上一块不大的平地上,有简单的栏干围护,四周绿树掩映、古藤缠绕,这里不是最高处,但在上面近可以俯瞰帕隆藏布江与易贡藏布江交汇点处的通麦大桥,远可以从这里眺望帕隆藏布大峡谷和易贡藏布流域的山峦青翠和峡谷幽深。不过在这些天的审美疲劳和身体疲劳双重作用下,我们倒没有显示出更多的兴奋和激情,大家在上面匆匆地留了个影,就都返回公园陈列馆的广场上,这里的管理人员是一对河南籍夫妇,双飞鹰夫妇在川藏线上遇到了河南老乡,自然更多了几分亲切,聊得越发投机,管理人员便主动给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赠送资料,还告诉我们这一带很美丽——易贡本身就是美丽的意思。

 

是啊!易贡在藏语中其本意就是“美丽”,美丽的自然、美丽的世界,自然须要有美丽的心灵与其同在。当我们走进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其体验和感悟又是那么的微妙和难以言表。

 

宇宙膨胀、地球运转的天然神工及其伟大的能量,赐予了我们人类如此神秘雄奇的土地,这里的翠湖青山给人以宁静,但不期而至的山崩和洪流,又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不安和恐惧。使得我们在面对奇妙和瑰丽的大自然时,始终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恩和崇敬。

 

一方面我们人类总是希冀用自身的能力和意志去强力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我们却又觉着我们对自然的须求在不断发展中——文明的无限扩展对人与自然界应有的和谐与平衡构成了威胁,从而就反过来又担心最终将危害到人类自身。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近来更是象一种瘟疫一样在全世界肆虐,人类用自己还非常浅薄的科学和某些单方面的认知,就去武断地判定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归宿,并且搞得人心惶惶,好象地球或宇宙的末日真的就要到来似的,岂不悲乎!

 

离开公园陈列馆,再上318国道,前面不远就是通麦大桥,这座318国道上又一座类似于怒江大桥那样的重要桥梁,直接扼守着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咽喉部位,是整个公园的中心地带。其重要性自然不比怒江桥差,桥两边都有守护,不过没有停下来登记那种繁琐的程序,我们很快就通过了大桥,骑上帕隆藏布大峡谷的大圆弧处的拐弯上。

一过桥就开始上坡,道路也马上变得奇滥无比——路边还有提示牌:前方14km便道为地质灾害危险区。路变得很窄,路面也由于曾经被雨水冲刷变得十分难骑,坑坑洼洼,而且还不断的上坡、下坡,坡度不很长但却很陡,有的地方只能过一辆车,骑行起来真是提心掉胆,不太长的路段上,有好几处都被冲毁了路基,施工队伍正在抢修或采取措施,我们路过好几处都是在用圆木添充河谷边上冲毁的基础以期加宽或夯实路面。通麦到排龙沿线的山体看上去都较为疏松,况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麦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因此,途经此地时我们不敢有半点耽搁,一路上也没停下来歇一歇,总是尽快通过每一个转弯和悬在河岸上狭窄的路段,这段路上确实不宜停留。一路上还越过了不少帕隆藏布江的小支流,其上一色的钢铁桥架,十米、八米长的桥面倒是并不难过。

 

这里的上坡倒是没有多么长,几百米、几十米的陡坡倒是一个连着一个,路边不断有提示—"险""慢"牌子。这样的坡路其实很难骑,边上就是看似能吞没一切而汹涌澎湃的帕隆藏布江,下坡既不敢放开来骑,上坡也不敢鼓大劲去冲坡,一个百十米的上坡慢慢地骑上去,就能让人汗水浸透全身,累得气喘嘘嘘。

 

国道在这里全是正反向加起来差不多360度的S形大弯——并且都变得象乡间的土路,在山腰上盘旋着向前面狭谷深处延伸而上,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领略和品尝着帕隆藏布大峡谷中,318国道的这一段独特而蛮有意思的骑行历程——帕隆蔵布江汹涌澎湃,可峡谷两侧的那些看起来不太稳固的悬崖山体上,却森林密布、郁郁葱葱,山涧云雾缭绕,空气的湿度当然也很大,这里的氧气自然也异常充分。一路上虽然异常狭窄、凸凹不平,心情也很紧张,但接连不断上上下下的陡坡,也算是最惊险、最爽快的骑行了,一路过来还真让人兴奋不已。

大约骑了10多公里后到达人们通常所说的通麦天险—老虎嘴——因为这里距前面的排龙也就七,八公里,所以也有很多人将其称作排龙天险-老虎嘴。不管是与通麦还是与排龙挂上钩,那也只是个地名的标定罢了,天险的老虎嘴的脸面及其架势,那可是不管你怎么标定都无法不令人生畏,都无法不让人紧绷神经。这是一段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凿出来的通道,在这个S形的急转弯的路段中间紧贴着凌空绝壁,有一座钢铁桥架连接着另一侧,构成了这个天险的特色境界。我们在将要通过悬崖上凿出来的老虎嘴时,为了错开对面的来车迷漫的滚滚扬尘,老远就停了下来。候着对面来车开过去,迷漫的扬尘渐渐散去后,我们便直接推着车越过老虎嘴,并在转过弯来连接着老虎嘴的那座钢铁桥架边上,给车和桥一起留下了影象。

 

当我们试探着想鸟瞰一下老虎嘴下的河谷深渊时,扶着桥架栏杆还没等定下神、凝神静气地弯下腰来直面悬崖下汹涌澎湃的涛涛江水,就感觉到了一种凛冽的山风扑面而来,悄悄地看一眼稍远点的帕隆藏布大峡谷深处的帕隆藏布江那湍急发白的水流,一种眩晕或不适马上袭来,还真有点不那么对劲。好在这时又有大车从我们后面开了过来,也顾不上寻思什么,赶紧离开悬崖边推着车子上了铁桥一溜烟地骑到了前面转弯处的开阔地带,还没等停稳了车,后面大车夹带着扬尘便尾随我们而来。

 

在这个开阔地上回过头来再来欣赏和审视这一天险,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里称为老虎嘴了,那个在悬崖上凿出来的通道上面的峭壁以及其下伸出去的临渊绝壁,还真的神似或形似一只猛虎的脑袋,而从悬崖下穿行而过的国道真的象极了一个老虎的大嘴巴,再看看那转弯处涂抹着红白相间色采的水泥护墩,不就是虎口中的牙齿吗!越看越觉着象,越觉着象就越对这老虎嘴感到了某些不安或忌惮,要知道这个在峭壁和深渊接合处的老虎嘴,说不准那天就会急了眼……那可是要吃人的啊!但愿所有骑行川藏线的车友们,都能安安全全地骑过这里。当然从这里推着车越过,依然不失为是一种英雄壮举,因为安全是骑行的生命或生命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法码。我们已经安全地越过通麦天险——老虎嘴,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释怀了,我们绷着的神经终于可以松下来了。

 

骑过通麦天险——老虎嘴已是11:00点许了,到了这儿天险就基本上算是过完了。过了便道很快就到了排龙乡——11:30许我们到达大峡谷入口处。在这里停车驻足的游人还真不少,那座通往进入大峡谷口的吊桥,成了人们争相合影留念的景点。本来的计划也想进去看看,但考虑到往返要三、四天,一来是时间上的问题,二来也是大家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靠着一腔热血进入大峡谷,那紧绷着的神经还不得更加容易承受不起,身体上已经透支了,精神上再透支下去,那岂不是要和自己过不去吗,所以就放弃了。

 

在大峡谷的入口,我们也加入到了争相合影的行列,不仅在这个入口处的吊桥上留下了我们自己的合影,参与进来后,而且还与很多自驾游的驴友们都合了影。当然我们的车辆、我们的装备与大峡谷入口处的吊桥和标志等等,都成了人们合影留念的道剧。我们放弃了进入大峡谷纵深处探险寻幽,但我们却没有放弃在入口处吊桥上转一圈的雅兴和情趣。在越过吊桥踏上对岸山坡时,不觉眼前一亮,墨绿色的原始森林携着一股清新怡人之气扑面而来,桥下那湍急发白的排龙河水的涛声呼应着桥上绑满的经幡和彩色旗子哗啦啦的作响,好象是在向我们发出的召唤,真的让人留连忘返。但河谷间的那个标示牌上“身临大峡谷,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做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提示,还是将我们从这种意境种解放了出来。看看桥上的人们大多都在体验或领略到了大峡谷的清新怡人之气息后,都返回到了对面的桥头,我们才意识到了还得返回去,大峡谷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有对岸那条318国道才是我们一直挥不去的情结,318国道才是我们要一直相陪相伴走进西天佛国的漫漫天路。

 

排龙虽然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确有吃饭的地方。还由于今天再不会有吃饭的地方了,现在已是中午时分,我们就准备在排龙吃中午饭了。12:14给月光大姐发了一封短信:"早上8:30从通麦出发,参观了易贡国家地质公园陈列馆,11:00骑过通麦天险,老虎嘴,11:30到达大峡谷处-排龙,现在准备吃中午饭!"月光大姐则鼓励我们“又通过了一险,拉萨胜利在望了”! 双飞鹰夫妇自从我们一起骑过通麦大桥,踏上通麦天险十几公里的土路后,便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排龙汇合后他们并没有停下来,又继续骑行着往前走了。

 

吃过饭后继续上路,但已经离开了气势磅礴的帕隆藏布大峡谷,离开了汹涌澎湃的帕隆藏布江。318国道沿着蜿蜒曲折的拉月曲江河谷逆行而上,继续向西进发。途中我们追上了双飞鹰夫妇,又在一起骑行了一小会儿,但不久就又分开了。这一分别我们就再也没照面了,不过能在川藏线上共同骑行上一段路程,也算是缘分不浅了。

 

过了排龙路就又开始上坡,大约又骑了四五公里后滥路结束,里程碑上显示着4112的字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以此为界,前方全程都是柏油路了!一直到达东久乡路边出现提示牌告诉我们:我们将离开武警交通四支队管辖区。从金沙江到东久,武警四支队管区的路况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地段,但这一段又是治安最好、最安全的路段——让我们向一直在确保川藏线畅通和安全的武警交通部队致敬吧,川藏线上由于有了他们,才更精彩、更美丽!

 

到达东久乡已是16:30时许,在东久乡公路旁那个小卖店跟前休息了一会儿,继续骑行——过了东久还是上坡,一直上到鲁朗。19:00时许到达鲁朗兵站雨却下得大了起来,没办法在兵站外的施工棚里避了一会儿雨后继续骑行,到达鲁朗已经是20:40了,天已完全黑下来了。住宿在镇上仅有的一家宾馆:鲁朗宾馆,20元/人,这里有热水24小时供应。

 

21:00许给家人和月光大姐又发了一封短信:“16:30到达东久。19:00到达鲁朗兵站避雨,20:40到达鲁朗,住鲁朗宾馆!“今天很辛苦,通麦天险十几公里的土路。以及排龙前后大峡谷附近的搓板路都是很难的路。过了排龙五、六公里后,虽然全是柏油路,但一路上坡还是骑不快。到鲁朗兵站避雨约一个小时,到鲁朗晚了些!”

 

鲁郎小镇虽也不很大,但环境还是很不错,食宿均较为方便。鲁朗石锅很有名气,味道也不错。 晚上吃饭时,我们还专门在对面的饭馆内吃了一回石锅鸡。要200元的石锅是有点贵,经我们再三砍价,虽然最后老板还是给我们每人优惠了10元——160元成交,但此餐仍然还是创下了我们在川藏线上的消费之最——如果行程中预算还没有超出太多的话,就算是最贵的一次,也完全应该去尝尝——您说呢?

 

 

 

 

 色季拉山花开遍野 百部江南景色宜人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5)

 

昨天骑行的里程虽然不长,但体力消耗却很大,再加上吃罢石锅鸡后,已经很晚了,所以6月25日我们没有按照往常的惯例,早早地起来。

 

吃过饭,从鲁朗出发,已经是上午10:00点多了。鲁朗镇附近一派草原风光,这里是一大片狭长而典型的高原山地和高山草甸带,在草甸带的下部,藏族同胞的村落星罗棋布,沿途路边的藏式民居都是斜顶矮屋,相比前面路上的那些簇新的宫殿式藏式民居更有当地特色,具有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错落其间,构成藏东南一幅幅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海拔3700米——川藏公路、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卷。 鲁朗林海多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葱翠的幼林和幽深的母林绿得丰富多彩,鲁朗的林海是最美的景致。尤其是那高耸入云的南迦八瓦峰上皑皑白雪与林海再相互映照,就越发会显得西藏高原的雄奇壮丽了。

 

骑出鲁朗没多远,在一个岔路口,老远就看到了一个高耸在路两侧,象极了古代军队安营扎寨时的营门箭楼或了望塔式的建筑物,那是“鲁朗五寨”景区的大门,鲁朗五寨生态旅游景区内分布着工布、波密、珞巴、门巴、僜人五个融合了不同民俗风情的寨子,位于318国道南侧德木拉泽沟久负盛名的鲁朗林海内,距鲁朗镇仅3公里,景区的亮点很多,尤其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眏,鲁朗花海色彩斑斓,争奇斗艳;鲁朗林海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在鲁朗林海之中,还有一座综合服务中心,具有民族特色的木质栈道长廊贯穿于整个中心,中心有“藏式风情特色的帐篷区”,在藏式风情帐篷里还可以让游客尽情享受别具风味的藏餐和独特的“鲁朗石锅鸡”。 到鲁朗不吃石锅鸡是一件遗憾的事,石锅是用一整块石头掏空而成,鸡则是当地藏民养的土鸡,用雪山上流下的溪水配以人参、藏贝母、百合、手掌参、枸杞等药材慢慢地炖,我们昨晚就品尝了这一风味美食——绝对是人间美味。

 

我们没有进去游览的计划,因此在国道上给这个风景区的大门留下了影象,我们也就足可以安慰自己了。等我悠哉的拍完照片之后,黄石和八路已经不见踪影了,我和海峰只好在后面追赶,出鲁朗镇后便是爬坡,追起来显得很费力。虽然沿途一派草原风光,再加上路况又很好,天气也很凉爽,路上的车辆也极少。可今天的状态确实不佳,骑行起来感觉很吃力,还没等到达鲁郎林海观景台,我和海锋就萌生了搭车的念头,我们在路旁一片草地上的花丛中歇息了一会儿,还是缓不过劲来,还是四肢乏力,于是就正式在路上拦车,不知拦了多少辆车后,总算是有一位要到八一的司机,同意答应带我们上路。

 

从鲁郎镇到色季拉山顶大约也就24km左右,可我们大约骑行了也就14公里左右,便搭上了这辆大卡车,在前面不太远的地方追上了黄石和八路,本想邀他们一起搭车,可他们不肯搭车,执意要翻越色季拉山,我们就由他们去了。

我们则继续乘车向色季拉山山上进发,其间,独一无二的318国道蜿蜒而上,今天的上山路还是比较陡,好在我们搭了车车就不用再去在意这些了。

 

色季拉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脉,主峰海拔5134 米色季拉山,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藏布江流域的分水岭。 川藏公路在跨越海拔4728米处的垭口前几公里的地方,在山上318国道旁设置了观景台,天气晴好时,登临其上可观日出、云海、无边无际的林海,还可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不过我们坐的大卡车在观景台边缘上匆匆而过, 这时候太阳隐隐出来了,我们本想等一会儿到了山顶应该可以看到南迦巴瓦峰吧。 坐着车上坡到南迦巴瓦观景台当然就很轻松了,到了观景台,却也与南迦巴瓦峰是无缘一见了。天气情况倒也不算差,但云层还是遮档着视线,自然无缘眺望什么南迦巴瓦峰了。

 

 

穿越了帕隆藏布流域中密林似海、花开满山的色季拉山北侧山峦中蜿蜒而上的318国道后,云雾缭绕的色季拉山垭口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来到了色季拉山的垭口, 让我们惊讶的是:这里的垭口连个标牌都没有,只有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山风中烈烈飘扬。一个废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指示牌已被车友们的涂鸦占满。不过这里连个标志性的东西也没有,满山遍野的经幡在风中飘扬,安久拉山垭口好象比别的高山垭口更平坦一些,除了这些外我们也看不到别的什么,坐车的缺点就是要牺牲沿途风光的欣赏,不过在车里也能看得到沿途的密林和满山遍野的花草,倒是给了我们不少得安慰。

 

这里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山青林幽,森林茂密,奇花异草遍布其间, 色季拉最出名的便是是那满山满眼的杜鹃花了。色季拉山的杜鹃花面积大,品种多,盛开期间气势浩大,景色极为壮观。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林芝县色季拉山区域里,海拔2900米至5300米范围内密布杜鹃花,以直线距离测算,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品种达25个之多。

 

色季拉山的杜鹃花从4月中旬开始,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开放。我们现在正逢其时,进入6月下旬,整座山上的杜鹃花全部绽放,黄色、白色、紫色、大红、浅红、粉红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从而形成了一幅花的山、花如海的美丽图画——这里的杜鹃花浩瀚如海,气势极为壮观。

 

从垭口下山,下山的路很好,只是弯太多太急,卡车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大约下到一半时可远眺尼洋河,河边就是林芝桥。到山脚就是林芝县的林芝镇(在我们的攻略里总把这里当作林芝县),拐过林芝镇,我们就看到了在脚下静静流淌的尼洋河,与这一路走来见到的水流湍急的江河形成了鲜明对比。总体来说一切顺利,从林芝桥出发,再向前经过20多公里的起伏公路就到八一(林芝地区所在地)了。

 

林芝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也就3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湿润,景色宜人,素有"百部江南"之称——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