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9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一十四章 14

 

雪域高原寺院多多 西天佛国与佛结缘

——拉萨游历纪行及随想录

 

骑行318线到达拉萨,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骑行川藏线的壮举,也完成了进藏的梦想和夙愿。到了拉萨,那么在拉萨又要给自己设定些什么样的目标呢?本来是计划还要到尼泊尔——尼藏线的骑行也是在计划之内,但昨天到了拉萨后,与一大批先期到达的车友们交流后,便放弃了这些计划——由于尼国政党之间的争斗,现在社会动荡不安和政局不稳定,市面上商店关门、大街上游行示威不断,已没有了应有的旅行环境和骑行的意趣。反骑青藏线的计划本也是骑行三藏中的一个环节——也由于青藏线全线修路,两侧的便道上土路骑行困难,已不适宜长途骑行——随之也被取消。骑行三藏的计划自然也就搁置了下来,尼藏线、青藏线的骑行只有留待今后去践行了。现在的问题是在拉萨怎么个玩法了,当然还是要与结伴的车友们协商一致,共同将拉萨的旅行进行到底了。

 

在风马飞扬住宿或过往的人,全部是内地进藏旅行的人们,以骑行的车友居多,间或也有一些背包客和进藏后包车到各地旅游的散客。我们到达时预订的床位没腾出来,最后yy和裤子只好到他们的朋友那里去挤,我们十几个人分散到了1、2、3楼的三个房间里,我和海峰住到了2楼的一个四人间里,另两位则是准备明天就起程到各地游玩的背包客,后来这个房间成了我们六月组合的大本营,八路和亮亮先后都住了进来,当然也是先后又都离开了这里、离开了拉萨——在拉萨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先后游览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扎基寺、纳木错以及乃琼寺、哲蚌寺、色拉寺。体验到了西天佛国的佛教氛围和西天圣湖的圣洁美丽。

 

6月30日早上,拉萨的晨曦刚刚崭露出光明,驱散了夜幕下的黑暗,我们便都起来了,收拾停当后送自由六月的小鸟去车站——小鸟是自由六月的发起人之一。曾经在biketo—旅行结伴版发贴寻找收留她的队伍,后来与她联络的人竟然凑够了一个有着十二个人的组合——她们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自由六月,她是重庆某大学的研究生——已毕业,由于急着回去办手续和其它一些重要事宜,所以在还没到拉萨时就已托人买了火车票,是我们一起到拉萨的这帮车友,仅仅待了十多个小时便立马就离开拉萨的车友——也是我们中第一个离开拉萨的车友。

 

因为是第一个离开拉萨,第一个离开骑行队伍,所以为她送行的人也就最多,也显得最隆重。笔者送到风马飞扬旅社大门口便与她们依依惜别,祝福她一路顺风,祝她们平安幸福,然后就目送几乎是自由六月所有车友的送行队伍,顺着小巷骑出弄口,在北京东路上向西绝尘而去。

 

回到旅店那里依然是一片静寂,进藏的车友们一路上积攒了太多的辛苦和疲累,确实须要在这个港湾里好好地休息一下。 

 

 




 

 布达拉宫雪城拥 浓缩历史藏胞泪 

——拉萨游历纪行和随想录(30)

  

我与海峰在11:00许到达布达拉宫东门,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穿过大门口的查票口和咨询处进入大门,便也想到要去咨询处咨询一下,免得跑冤枉路少点盲目性。经询问方知:现在参观游览布达拉宫,不仅实行实名制,还实行预约定票制,从而限制每天的游客流量;现在进去的都是前一天就预约定过票的游客,不过布达拉宫下面的雪城却是不在限制之列,随时都可以参观游览,不限时、不限量,但须购买5元钱的门票,于是我们便决定先睹为快—— 

 

“雪”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而布达拉宫的雪城,则是对布达拉宫正面下方建筑的总称——它是布达拉宫总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与布达拉宫同样久远——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内容和文化内涵,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是认识旧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是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在展示旧西藏的反动与黑暗、歌颂新西藏的美好生活方面提供了实物教材,不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成就了其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窗口和拉萨文化旅游的新景点重要地位。

 

雪城作为布达拉宫外围底层的建筑,其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170多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22处,总面积33470平方米。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由雪巴列空、雪监狱、宝藏局雪造币厂、比喜宅、同波宅、堪苏宅、龙夏宅、羌仓、五座院、东印经院、雪奇惹等10多处古建筑组成,雪城二期保护利用工程完成后,布达拉宫的珍宝馆、西印经院、粮仓遗址等3处古建筑也逐步开放,同时,相关配套工作也在进一步完善,并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不过仍有6处古建筑(5个城门楼及角楼、玛基康)因不具备展示条件,或从安全和文物保护等多角度考虑,并不对外开放。

 

进入雪城我们依次游览参观了如下展室和景点:

雪巴列空——“雪”在藏语里意为下方、山下,列空意为办事机构,因此称雪巴列空——是旧西藏地方管理“雪”和拉萨18个宗奚谷(旧西藏的县和庄园)的集行政、司法、税收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办事机构的旧址,具体负责司法、税收,并为达赖及其随员提供服务的办事机构。

在布达拉宫保护维修的一期工程中,从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复原和陈列了二楼的办公处所、粮仓,并滚动播放影视短片,展示旧西藏的黑暗统治场景。二楼东侧原观戏房则开辟为《布达拉宫保护维修专题展》展厅——展览着重展示党和政府对布达拉宫的保护维修成果。从1989年至2007年,国家累计分两期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累计投入资金2.323亿元。对腐朽梁柱进行更换,对建筑基础进行加固,对壁画进行修复,对安全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对附属建筑进行了保护。

 

雪巴列空于1675年即藏历第十一绕迥木兔年,由第司·罗桑金巴创建。雪巴列空建筑面积5280平方米,为三层密肋平顶楼房,共32间。底层和二层北面为储存粮食的仓库。二层南面为办公场所,三层原有四间房,其中北侧三间是进行长寿仪轨的地方,西侧一间为管理人员住房。雪巴列空东南各有一扇大门。这里是一幅关于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的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雪巴列空是三大领主用来统治、奴役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工具,相当于内地各朝代的衙门。

该机构原称雪聂列空——初建时其管辖范围和职责仅限于“雪”围墙内外的治安,后逐渐扩大。雪巴列空主管行政官员称“雪尼”,意为“雪”之管理者。由2名五品级的僧、俗官员和1名列赞巴级俗官协办组成(一僧二俗)。雪巴列空作为三大领主统治、奴役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办公场所和统治工具。据有关统计记载,雪巴列空每年都要发布大量判处犯人和征缴各种苛捐杂税的告示,但却从没有为发展西藏经济和提高藏族人民生活水平发布过一件布告或政策,其反动本质和黑暗统治由此可见一斑。而横征暴敛却是雪巴列空的又一重要职能,这里设有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粮库,专门囤积从拉萨及附近18个宗谿征收的小麦、青稞、豌豆、肉、糌粑、酥油和青油、奶渣,以供达赖及其统治集团享用。

 

由于旧西藏沿用的十三、十六法典,把人分成了“三等九级”,上等人的命价为等身的黄金,而下等人命如草芥。依据这样的法典,农奴可以任意转让,可以对农奴和奴隶挖眼、抽筋、割舌、砍手、剁脚,从高山推下摔死,用牛皮包身投入水中淹死,或立即杀死等。依据这样的法典,对劳动人民实行严厉的非人酷刑,雪巴列空的这一重要职能还使得雪城建立了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监狱——

 

雪监狱:

五世达赖时期,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迁到布达拉宫后,在雪城里设立了雪监狱——雪巴列空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地方,它与八廓街朗孜夏一样,同为旧西藏名声在外的拉萨两大监狱。

进入里面,我们看到了雪监狱用来惩罚囚犯的刑具,雪监狱刑具繁多、刑法严酷。包括:手铐、脚镣、石帽、竹签、剁手脚的刀子、挖眼的铁勺、站笼、董夹、皮鞭、木枷等——旧西藏这样的刑具有25种之多。

犯人交到雪巴列空关入雪监狱前,由管理人员在雪巴列空南门前施行入狱鞭,也叫杀威鞭;入狱后在牢房顶受审时,也常受鞭鞑之苦;出狱时要施行出狱鞭。一般犯人要带上手铐,实行鞭鞑;重犯的手、脚要扣上“8”字形铁环,颈部戴着圆形木伽。对有些犯人要施行“节东”,即从颈部至臀部的鞭鞑。鞭鞑时一人抓住犯人的头部,一人用绳索捆紧犯人的双腿,站在一边抓紧绳索,另外两人各站一边对犯人实行鞭鞑。对不招供的犯人要施行拷问鞭(“查赤”)。

 

一般罪犯释放后要移交各自所属县和庄园管理,重犯则要倒骑着黄牛流放到偏僻的地方。雪监狱所关押的犯人一般保持在10人左右,日常由两名看守人员(藏语称为“克巴”)和一名协助人员(“朗生”)看管。每年拉萨举行传昭法会期间,拉萨朗孜夏列空(旧西藏负责拉萨市区社会治安的管理机构)的所有犯人均移送到雪监狱关押。

一般囚犯除由雪巴列空提供少量劣质糌粑维生外,或靠宗教节日期间民众所布施的茶饭,或白天带着手铐,颈部带着圆形木伽刑具,上面写着罪状,在管理人员的看管下,到人口较多的街市到处乞讨来维持生活,夜晚则被关入监狱。在达赖统治时期,这里阴森恐怖,是吃人的魔窟,人间的地狱,令人闻之胆颤。

 

雪监狱总面积1050平方米,其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东面为监狱,西面为仓库。监狱东南两侧有5间牢房,关押一般犯人;北侧两间各关押一名重犯的地牢,其中一间就是骇人听闻的、恶名昭著的“蝎子洞”。犯人被投入洞中被成群的蝎子活活蜇死。许多无辜的生命就惨死在这里。诵经之声与农奴的惨叫声一同回响着,佛光与寒光一样照射着,统治者的权力膨胀着,劳动者的权利却荡然无存。这个常人难以想像的食人魔窟、人间地狱,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野蛮、残酷和黑暗。

据有关报道载:一位60多岁的老阿妈在参观游览完雪监狱后不禁潸然泪下,低声抽泣道:“我的父亲就曾在这里坐过牢,遭受了挖眼的酷刑,参观使我感受到他在狱中的悲惨和痛苦。

 

宝藏局造币厂:

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上层几间房屋,用于人员居住和存放原料和成品等物。现存建筑已经维修,但整体结构和风貌却保存依旧,就连当年所用的造币机器也保存的基本完好。

根据历史功能及史料发掘,院内设有《西藏地方钱币专题展》,造币设备陈列等——通过塑像、实物和图片展示,介绍西藏的币制及造币过程,陈列和销售不同时期的西藏货币及相关资料、纪念品(实物、照片、拓片和书籍等)。为游客了解旧西藏的财政、经济状况,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提供了实物证据和历史资料。

宝藏局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批准、监督和管理下,铸造货币的场所。据史料记载,西藏地方使用真正意义的钱币,始于吐蕃松赞干布以后。至元代前,西藏与内地经济往来密切,中原地区的白银大量流入西藏,白银逐渐成为西藏地方的一种货币。元代,中央政府不仅调运大量白银入藏,而且还发行可兑换白银的宝钞、交钞,与白银同时流通,西藏各地从此开始遵行中央政府颁行的货币制度。作为中央行使权力的度量衡制度也随白银的流通而在西藏通行开来: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五十两为一锭。藏语中“银”、“钱”同音双义,沿用至今,概由此始。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财政资助仍以白银为主要手段。

 

至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制度的更加完善,西藏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增加流通钱币数量和提高制作钱币的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西藏路途遥远,为从根本解决西藏的制钱问题,乾隆皇帝曾下旨由驻藏大臣督制经理。《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第三条规定:“西藏章卡(市场所流行的一种硬币)历来掺假很多,今后政府应以纯粹汉银铸造,不得掺假……‘章卡’正面铸‘乾隆宝藏’字样,边缘铸年号,背面铸藏文。驻藏大臣派官员会同噶伦对所铸造之章卡进行检查,以求质量纯真。”随后,中央政府依照“中央集权,分省铸币”的原则,在藏制定钱法、设立钱局。钱法包括铸币材料、图样规格、兑换办法、造币机构、监督机构、奖惩制度六项内容。钱局名称沿用内地各省钱局的称谓,如陕西的宝陕局、浙江的宝浙局,故西藏称之为宝藏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供料、监造、储存、发行,并在其院内设雪造币厂,先后在藏铸造了两面印有藏汉文的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宣统宝藏等钱币。

1850年以后,西藏地方政府设计制作了几种手工打制银币。1909年,引进机械设备在宝藏局院内建立西藏地方第一个机制造币厂——雪造币厂,印制了银币、铜币并第一次印制单色纸钞。随后,陆续设立了扎什、梅吉、罗堆和夺底等造币厂。最后又将上述厂合并,成立了扎西机关,统管造币事务。清朝统治结束后,西藏地方政府停铸宝藏币,接受民国政府所铸袁大头银元为流通货币,并且遵照民国政府推行的衡制铸造具有地方色彩的货币,以示拥护共和。然而在英帝国主义怂恿下,一小撮亲英分子也乘机印制了带有分裂倾向的纸钞,企图蛊惑人心,但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只能在不足万人的拉萨老城内流通。

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95%以上的生产资料,广大农奴和奴隶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西藏地方政府为支撑其日益衰败的财政窘境,最大限度地搜刮民财, 在没有任何准备金的情况下,仍毫无限制地发行钱币并随意加大面值,致使通货膨胀,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中涉及了西藏地方币制的有关问题。至1959年达赖分裂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前,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采取过渡性货币政策,一方面准许藏币继续铸造发行,另一方面调入大量银元资助地方财政。由于西藏反动上层发行地方货币的目的在于残酷剥削广大人民,导致藏币急剧贬值,物价飞速上涨,达到全面崩溃的境地。据粗略统计,从1937年到1959年短短的22年间,仅一百圆面值的纸钞就发行136万张;称量货币大幅度贬值,十两币仅值其二百分之一。西藏人民对藏币失去信心,纷纷要求统一发行使用人民币。1959年7月和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先后发出了“关于在全区普遍发行使用人民币的布告”、“关于在全区废除和收缴藏币的布告”,宣告西藏地方钱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西藏地方钱币不仅是西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也是历代中央政府所颁钱制在西藏的必然产物,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一个实证。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与民族交往、祖国强盛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

 

在雪城内除了上述关乎政治、经济以及政权衙门的雪巴列空、雪监狱、宝藏局雪造币厂等设施外,还有大量与佛教相关联着的文化艺术设施和与达赖集团相关联的政府官员们的生活设施——诸如:

 

羌仓:

藏语的意思其实就是酒馆——是公元17世纪下半叶重建布达拉宫时,为了向宫内各殿堂的护法神敬献神饮所建,后逐渐演变成酒馆,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

羌仓还是酿制青稞酒的作坊——青稞酒的酿制方法在西藏各地大同小异:首先将青稞用清水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后放入锅内,掺入适量的水,用温火煮两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煮熟的青稞均匀摊晾,待温热时拌以酒曲,盛入烘干的陶制酒坛,然后密封坛口,用被毯包裹置于储存饲草的房屋中发酵。酿酒时间一般夏天只需2至3天,冬天为3至4天。每坛酒可加水勾兑3至4次,称为头道酒、二道酒、三道酒。其味甘甜醇美、清香爽口。

羌仓现辟为游客休息点,并通过复原青稞酒制作作坊,展示酿酒的全过程,表现藏民族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雪奇惹:

由四个小院组成,分马厩和奶牛院两个部分,建于公元17世纪,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主要用于饲养达赖及其官员日常出行时所用马匹;为达赖及其官员提供日常所用牛奶和酸奶。

现辟为游客休息点。在东南和西南庭院内搭建藏式帐篷、营造浓厚的藏族民俗文化氛围供游客休息。提供酸奶、酥油茶、甜茶、卡塞、千层饼和奶酪制品等风味小吃。东南院内的二层建筑作为开放式的风味小吃制作作坊,现场演示制作卡塞、千层饼、用酥油桶打酥油等。此处还提供简单的藏餐。西南面回廊设小型宫廷器乐表演点,定时段表演古典的朗玛、堆谐、卡尔等,平时播放藏民族传统音乐,让游客亲身体验西藏的饮食文化和传统音乐。

 

雪城印经院:

因为面积不大,使用不久便改做它用,主体建筑仍保存原有风貌,建于公元17世纪,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内设《西藏书法艺术展》、《藏文书法用具展》,滚动播放藏纸制作工艺电视短片,演示刻板、印刷和装订的全过程并提供互动服务。

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据象雄本教文献记载,距今约3000年时,雍仲本教的创始人“辛绕米沃齐”创制了象雄藏文,叫“达斯奔益”。到辛绕的后代“木秋迪木朱”时期,改进了象雄藏文的书写法,先后出现了“玛尔钦”和“玛尔琼”字体。公元七世纪中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为适应吐蕃社会日趋发展的需要,吞弥·桑布扎学成归来后,对古老的象雄藏文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雅砻语为基础,统一规范了藏语文,逐步完成了《三十颂》和《音势论》等八部文法论著,同时参考了天竺的各种拼音字体,确定了藏文的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包括藏文书法艺术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弘扬。

印刷技术自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后,与本地雕版工艺相结合,在促进西藏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雕刻印版所用的木料,都是秋天采伐刚落叶的桦树,经过水煮、烘干、刨制等工序,制成两面都光滑平整的木板,然后,在木板上刻上藏文。印版刻好后,经过校工校对正确无误就可以启用印刷了。木雕印刷不朽不损,光洁细腻,可以长期使用。雕版印刷在西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起了推动西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作用,也起着保留文化遗产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五座院: 

五座院建筑总面积1020平方米,是布达拉宫二期维修中对五座小型连体建筑的统称。分别是贵族平措热旦府邸、那洛院(官员住宅)、噶尔本宁巴院(宫廷乐队负责人住宅)、贡塘达热(马厩管马员住宅)和尼热那院(农奴居所)。现将此处大部辟为唐卡、金属加工、毛纺织和布艺等传统手工艺技法演示点,展示西藏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文化。

唐卡工艺简介:唐卡为藏文音译,是一种以锦缎、布面和纸面作为材料,以彩绘、版印、刺绣、织锦、贴花(堆绣)、缂丝等多种工艺表现的卷轴画。唐卡绘画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其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所以唐卡又被称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金属工艺简介:西藏金属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美、种类繁多。主要工艺有铸造、雕刻和镀 种。

纺织工艺简介:藏族的毛纺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名扬海外。西藏盛产牛羊毛和绒,藏羊毛有着纤维长、弹性好、质地柔软、保暖性强等特点。毛织品种类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毛织品主要有氆氇、藏被、仲丝(藏毯)、围裙和背包等。

 

布艺简介:藏族的布饰技艺精湛、装饰繁丽,集文化、艺术、审美、实用为一体。布饰上的纹饰构图对称、布局整齐,纹样以单独、边饰等形式灵活组合,颜色层次分明,丰满大气,极具民族特色,是体现藏族人民审美观、文化观的重要载体。

 

这里可以演示经文刻板、印刷和装订的全过程,同时也为各位游客提供互动服务,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印刷经文,以留作纪念。

 

堪苏宅:

旧西藏地方政府僧官阿旺旦增的宅院,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阿旺旦增是色拉寺籍僧人曾任拉里宗(今嘉黎县)宗本,1933年至1950年,先后任旧西藏地方政府“卓尼”(接待官)和“基巧堪布”(三品僧官)职务。后因渎职而卸任。“堪苏”即退位堪布。

为什么一个退位的堪布可以住着豪宅,享受奢靡的生活。这要从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政权结构说起。旧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大领主统治阶级仅占总人口的5%,却占有全部的土地、山林和绝大部分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层僧侣就是三大领主之一,作为统治阶级,他们拥有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特权,包括经常向噶厦政府索要念经用的人头骨和五脏。基巧堪布这一官职是达赖喇嘛的近侍,为三品僧官。其主要职责是统管达赖喇嘛全体近侍人员、为达赖喇嘛日常生活服务;接转给达赖喇嘛的禀奏;并总管各教派寺庙僧官的升迁任免;与噶厦共同负责管理布达拉宫储存金银绸缎的仓库等事宜。基巧堪布地位尊贵、大权在握,因此,阿旺旦增尽管因渎职卸任,但仍然享受着特权,过着贵族一般的生活。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为了满足统治者那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利益和欲望,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差巴”和“堆穷”是农奴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差巴”意为支差者,是领种三大领主差地并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堆穷”意为小户,他们基本上没有支差的份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主要靠给领主干活为生,他们是农奴中经济条件最差的一部分人。“差巴”和“堆穷”破产后还会沦为奴隶。奴隶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自由,完全被农奴主占有,用于其家内劳役,是生活在旧西藏最底层最悲惨的阶层。他们只是会说话的牲口,被任意驱使、处罚,他们的血汗已经流尽,他们已被敲骨吸髓,甚至连身体的皮肤和内脏都要被用作佛事用具。在旧西藏,人民这样形容:天,是三大领主的天;地,是三大领主的地。农奴辛辛苦苦劳动一年,留下的是沾着血迹的脚印,带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是劳动人民创造了雄伟的布达拉宫,而劳动人民却在它的脚下过着非人的生活。这里复原的奴隶生活场景,就是当时包括雪城在内的西藏广大农奴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从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现将此宅二层复原陈列,反映旧西藏僧官的奢侈生活;一层部分房屋以泥塑、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旧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通过对比,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场面。

 

龙夏宅:

旧西藏地方政府俗官贵族龙夏·多吉次杰的宅院,建筑面积490平方米——龙厦家族是藏传佛教宁玛巴大师苏穷·西绕扎巴的后裔,其世袭领地在达那(今谢通门县)。龙厦·多吉次杰(1881-1940年)8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爱好广泛,精通藏医数学,通晓宗教,同时是一位技艺娴熟的乐师,也是西藏社会较早地走出去并了解西方社会的人,曾任过旧西藏地方政府四品官职。1914年,他护送首批四名西藏贵族子弟到英国留学,期间他考察了西方历史、政治和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和经济状况中感受到西藏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的差异和落后,由此开始孕育了一些改良主义思想。回到拉萨后,为了对西藏的社会制度进行改良,龙厦曾组织了一个名叫“吉确公吞”的组织(公谋同乐),这一组织曾以秘密方式开过一系列会议。1934年,龙厦准备对西藏政制进行改良,因而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被投入监狱,受到挖去双眼的酷刑。关于龙夏·多吉次杰遭受挖眼的过程,有关资料记载道:挖眼之刑非常残忍,用皮带勒了之后只出了一个眼珠,于是不得不用小刀把另一只眼珠挖出来,然后把滚烫的油倒入眼窝里烧灼伤口。1940年,龙夏·多吉次杰病故于此宅。

事实表明,旧西藏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特权,不会接受一丝一毫的其它想法,更不允许对其反动落后的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改良,他们根本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天堂。根据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现将此宅复原陈列,从民俗的角度反映旧西藏上层人物的起居生活,展示藏汉民族文化的交流。

 

比喜宅——

比喜宅因旧西藏地方政府俗官贵族比喜家族居住于此而得名,现被开辟为《西藏概况展》厅。主要展示西藏在祖国版图上的位置,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今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景象。通过展览,大家可以深刻感受到,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西藏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以有力的步伐迈向辉煌的明天。

 

 

 

布达拉宫雪城拥 浓缩历史藏胞泪 

——拉萨游历纪行和随想录(30)续

 

《西藏概况展》分五个单元。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川壮丽、风光秀美、文化灿烂、民风淳朴,这里世代居住着以藏族为主体,包括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民族和登人、夏尔巴人在内的各族人民。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放前,黑暗、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西藏的发展进步,经济落后,社会凋敝,民不聊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从此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西藏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藏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当今的西藏,经济发展,局势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进入了西藏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整个雪城完全可以说是一部西藏历史的教科书,清朝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在这里的宝藏局等,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以及西藏历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雪城是西藏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的博物馆和展览馆——旧西藏每天发生在雪城的人吃人的黑暗、残酷的历史事实,生动地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多么的不人道和黑暗、残酷、反动的本质。虽然被达赖称作三大领主的天堂,却是西藏最广大藏族人民的地狱; 西藏封建农奴制是中国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最黑暗、最野蛮的社会制度——从10世纪开始,到13世纪已普遍确立,然后一直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直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时才被废除。如今在西藏,昔日的百万农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了从悲苦到幸福生活的飞跃。

 

参观游览雪城不仅可以亲身体验西藏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旧西藏统治阶级践踏广大农奴基本人权的各种残酷刑罚:旧西藏活剥人皮、挖人眼的骇人刑具,这里活生生地展示出了旧西藏残酷的司法制度和达赖及其所代表的奴隶主集团真实面目。通过我们在川藏线上的骑行和在这里的游览参观,感受到了新旧西藏天翻地覆的变化。

 

尽管达赖他们现如今打着宗教的幌子,并极力地把自己描绘成人权斗士,但其所从事的罪恶勾当——分裂和颠复民族国家,并谋求恢复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体制,建立所谓大藏区的图谋依然消除不了他们那份奴隶主的肮赃灵魂和丑恶嘴脸。

 

五十年前的3月17日,达赖喇嘛从罗布林卡渡过拉萨河向山南出逃。叛乱分子在12、17、19日、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武装进攻。面对这种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不得不于3月20日作出了平息叛乱的决定,并开始了平息叛乱的战斗。解放军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粉碎了数倍于解放军的叛乱分子,使拉萨的社会秩序恢复正常。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职务,希望西藏自治区筹委会领导全藏僧俗人民,协助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达赖喇嘛到达印度后,于4月10日发表了鼓吹“西藏独立”的《达赖喇嘛声明》,并公开组织流亡政府,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但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这一天起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至1961年,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而如今将3月28日,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正是对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缅怀和那段历史的尊重。虽然我们骑行到拉萨,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多了,但我们禁不住还是要为这段永载史册的历史大声地欢呼、喝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为被解放了的百万藏族农奴及其后代们送上深深的祝福!

 

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使得这些曾经遭受过各种残酷刑罚践踏的广大农奴身上的锁链得以解除,废除世界上最后残存的封建农奴制度,正是对藏族同胞基本人权的确认和藏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开始,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完全可以和美利坚合众国当年废除南方奴隶主极力维护的蓄奴制度相媲美——有趣的是,由于奴隶主们的分裂国家行径和反对废除奴隶制的罪恶行径,美利坚为此南北大动干戈,进行了一场几乎是林肯总统一个任期那样旷日持久的战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叛乱分子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下,无可奈何地进行了一场迫不得已的平定叛乱的战争,虽然只用三天的时间就解决了叛乱问题,但是却留下了达赖集团这样一个毒瘤依然在戕害我们的国家,使得我们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团结每每都要受人牵制或破坏。经过五十多年的历程——藏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我们从318国道一路骑上来,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变化,那宫殿般的住宅着实让人羡慕或妒忌。如果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奥巴马能在雪城里走上一遭,再在318国道上见识一下如今藏族同胞们安逸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仅仅会在就职演说中感谢林肯总统对黑奴的解放,还会庆幸他的祖先们所遭遇的白人奴隶主,要比西藏的农奴主们慈悲的多了。其祖先若是处在象达赖集团这样的残暴无情黑暗统治下的话,可就不知要多吃多少苦头了。那样的话他也将会耻于与达赖这样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人权骗子相对而坐了,自然会对这个农奴主头子不屑一顾,亦或还会对其嗤此以鼻呢。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布达拉宫及雪城的保护工作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雪城保护利用工程遵循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世界遗产公约,在充分研究、论证、评估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雪城维修保护利用工程进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作为布达拉宫二期维修的重要项目,国家投资近300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303户原雪城居委会居民的搬迁工作,对22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维修,对雪城内道路、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这些工作为雪城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底至2006年。由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牵头,在清华大学编制的雪城保护规划基础上,组织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西藏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对雪城进行深入调研,并对其价值予以深度挖掘,提出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见和建议,对雪城内各点的历史功能展示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雪城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研究制订了《布达拉宫雪城保护利用规划(大纲)》。而《规划(大纲)》成为实施雪城保护利用工程的法规性文件,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阶段,从2006年10月至今。为争取雪城早日向全社会开放,成立了布达拉宫雪城保护利用工作组,制订了《雪城保护利用工作总体方案》,征集实物786件、购置实物279件、复仿制实物430件、借调实物348件,收集各类图片330余张,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了展区一系列布展及配套等大量具体工作,雪城的开放和游览,使得我们加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了解到了一个全面、真实、历史的布达拉宫,了解到了一个有着更深入、更生动历史文化的西藏。

 

红山之巅宫阙巍峨雄壮 布宫周边景观遥相辉映

——拉萨游历纪行和随想录(30)续一

 

“雪城”——这个布达拉宫前面山脚下保存着众多旧时代的附属建筑、设施的城廓,浓缩了整个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生态影象和与此相关联着的宗教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一个小时多的参观游览,确实加深了我们对布达拉宫的了解——使得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全面、真实、历史的布达拉宫,了解到了一个有着更深入、更生动历史文化的西藏过去式。

 

从雪城出来后,已是12:00点多了,午间时分阳光灿烂,在绿荫掩映下通往山上宫殿的路上,获准或预订了今天参观游览山上宫阙的人们,正陆陆续续地向山脚下走来,通过验证后又陆陆续续地沿着宫阙右侧的登顶台阶,向布达拉宫的顶层拾阶而上了——我们由于没有提前预订的凭据,自然无法登顶参观。

 

当我们离开雪城再度从东门出来准备办理明天参观游览的预约时,却被告知:预约参观游览布达拉宫的事宜须在西门办理,而参观游览布宫或雪城,却须要从东门进入。

 

于是我们 顺着布达拉宫前宽阔的街道北侧的便道,一边欣赏广场上的美景一边向西而去——没走多远,就被沿路边对着宫阙磕头的藏族同胞们挡住了去路——布达拉是普陀山的音译,意为持舟山,正是佛经中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地方。藏传佛教在进入后宏期后,曾尊松赞干布为观世音化身,因他曾居住在这里,所以红山上座北向南的宫殿就被藏传佛教视作东海第一“普陀山”外的第二个“普陀山”了,布达拉宫一名就由此而出,也由此而高贵了起来。由于雄踞于拉萨市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这种在佛教文化中的显赫地位,这里自然成为虔诚的信徒们向往的圣地,因此就有很多信徒和民众,在这里顶礼膜拜、匍袱长跪、做揖磕头——我们在川藏线上一路骑来,可没少见到一步一叩着前来朝圣的信众和藏族同胞,人群中或许就有那些人们的影子也未可知。

 

由于昨天到达布达拉宫广场,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兴奋之余只顾得上在这里留影和展示风采,并没有对这里的一切加以更多的关注和观赏浏览。如今我们绕过路边长跪叩头的人群,沿着广场慢慢前行,倒是无意当中不仅使得我们对达布达拉宫和其南面宽阔的广场及其周边配套的建筑、景致和设施有了一个全面接触、全方位的观察的机会和视野,而且也使得我们对拉萨历史和今昔变化有了一个更宽阔得想象力空间。

 

当我们 伫立在布达拉宫广场一侧翘首仰望,只见蓝天白云下殿宇巍峨、金顶入云、曲径回廊重重叠叠——布达拉宫是拉萨这座雪域之都,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象征。这座古代建筑艺术之杰作,这座以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之宝闻名于世的宫殿,以其高贵威严的雄姿屹立在拉萨城内的红山之上。那拔地凌空的气势,那金碧辉煌的色调真如天上宫阙一般。布达拉宫不仅是拉萨乃至西藏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它也确实无愧于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声名,因此也成为世界各国游人探秘藏传佛教以及藏文化的殿堂。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海拔3700多米,面积13万平方米,高110余米,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不过在1995年以前,布宫正面的宫墙前,全是些凌乱低矮破旧的民房,狭窄的马路从颓败的白塔旁穿过,这给布达拉宫这颗光采夺目的高原明珠蒙上了不少的阴影,其实古城拉萨又何尝不是在渴望着一个展示其高原城市性格的新亮点、新风貌呢?

 

鉴于布达拉宫已被列入了世界名胜古迹,为了让它更完美地展示给世界人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然而然地决定对宫墙外的广场进行大规模的拓展,而中央人民政府也将这一拓展作为了重点的援助项目——1994年,布达拉宫广场的建设列入了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大庆工程,即62个援藏项目之一。这项工程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建设,而设计则由拉萨市城市设计院承担。

 

 

广场位于布达拉宫南,人民文化宫、药王山东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北京路横贯广场东西。1994年10月18日下午,布达拉宫广场建设工程奠基,拉开了工程建设的序幕——

 

布达拉宫广场属大型综合建设工程,整个工程分为:雪新村建设,一些不合理建筑在改扩建工程中得到清理,自治区歌舞团、区总工会等一些单位和部门——15家企事业单位和670户居民、个体商户进行了搬迁。使广场在原有面积上增加了3万多平方米,使整个广场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建设三大部分。工程总占地面积27.686万平方米,共计完成房建工程6.2012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道18284.7米,铺设道路、广场110841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0平方米,设路灯79柱;新建大型程控艺术喷泉一座;新建国旗台一座z维修古城墙550米;恢复查果嘎林古白塔3座;恢复康熙碑亭、乾隆碑亭两座;恢复"堆白"古作坊一幢;建变配电设施5座;搬迁人数2800人,搬迁建筑面积169396.5平方米,共征用土地250亩。该工程原定投资11000万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11492万元。

 

雪新村工程,是布达拉宫广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占地12万平方米,总投资5131.23万元,总建筑面积为5.5万余平方米。这个子项工程于1994年11月破土动工。按照先建设,后搬迁,再建设的要求,打破常规,合理安排工程计划。座落在布达拉宫西北的雪新村一村、二村公房住宅、私房住宅、雪居委会办公楼,雪小学、雪居委会幼儿园,于1995年7月31日完工交付。从1995年5月中旬起,世代居住在布达拉宫宫外的雪居委会群众陆续搬出了破旧的老宅,搬进了雪新村居民区。这里的藏式小楼宽敞明亮,街道规划整齐,通讯、绿化、卫生、水、电等完全配套雪新村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搬迁居民的居住条件,还使布达拉宫前更加整齐洁净,使城市更加规范、豁亮。

 

布达拉宫西侧的3座查果嘎林古白塔是布达拉宫雄伟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系五世达赖时所建。三塔均于"文革"中被毁。为了使人们能够重睹布达拉宫的完整风貌,负责白塔修复的工程建设部门在查阅大量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文物古迹"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精心设计,完全按照西藏传统的建筑常规和习俗修复建设,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确保白塔坚固完美。1995年6月7日,3座查果嘎林古白塔修复工程进入了塔藏仪式的最后一天,布达拉宫广场汇集了众多历史古迹和景点。从达扎鲁恭记功碑到国旗台,从纪念碑到三座白塔、查拉鲁普寺等,这一个个景点使广场凸现时代的特点,凸现藏民族文化的特点。据了解,为保持各个文物、景点的原貌,此次改扩建坚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没对达扎鲁恭记功碑进行迁移,但对其周围的花岗岩进行了铺整,对外墙出现的裂缝进行了局部维修。另外,除了对国旗台进行了重新修建,还在白塔周围修建了白塔广场。如今,光场上更加突出了白塔的美丽、查拉鲁普寺也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国旗台、白塔、查拉鲁普寺等建筑更具整体感,而且还与雄伟的布达拉宫遥相辉映。在新广场南面的党政大院北墙上还修建了一座浮雕墙,新建的浮雕墙使得整个广场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浮雕由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共13幅。中间的主浮雕长90米,展现西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西藏的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景,其画面形象逼真,气势如宏——在布达拉宫广场华灯的背后是白色巨石雕刻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拓展和新建后的布达拉宫广场 ,不仅使得红山之巅上宫阙显得更加巍峨雄壮,周边的景观也遥相辉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还给拉萨市内增加不少江南水乡的元素和亮点:其中水系工程就是新广场的亮点之一,新广场的水系统是从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引水到东部湖区,再通过清水管道引到西部水系和湖区中——流到了班禅小楼下的人工湖泊。这样,整个水系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活性循环体系,而且还使得布达拉宫也可以在我们留下得影象中,有了湖光山色、倒影垂柳的美妙景色了。广场东西两面的草坪绿草茵茵,连接相通的东西湖泊碧水潋滟、喷泉相涌,周边上左旋古柳环抱、藏青新杨挺立,西侧草坪内一个巨大的电视幕墙正在播放着精美的画面,向人们介绍着美丽的西藏风光和景致;广场及其周边这一切美仑美奂的绿树茵草和碧水湖光,再加上夏日中午间的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将自己置身于一幅西藏高原最美丽的画卷中了。

 

广场上的水系工程,还为夜晚的布达拉宫广场增添了重重的一抹色彩。每天晚上九点半,布达拉宫的夜空被灯光点亮,金碧辉煌;而布宫广场的音乐喷泉也会如约开放,此时的布达拉宫确实宛若天上宫阙,而湖畔或喷泉旁边更是游人如织,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相聚,享受欢乐是唯一的主题!此时的布达拉宫广场,大家耳熟能详的西藏歌曲响彻夜空,一条条水柱在音乐声中翩然起舞,时而激越,时而轻柔,时而直插云宵,时而左右翻飞。人们的热情无不被这精灵般的水柱和余音绕梁的音乐所点燃,欢笑声、快门声以及闪光与人潮混杂在一起,汇聚出来的自然全都是快乐的氛围!我们留连于广场上如此多姿多彩、相映成趣的景致和淌漾在西藏历史文化古迹的长河以及在长途骑行后的休闲中,沐浴在高原阳光灿烂的夏日里,还真是万千感慨啊!

 

如今的布达拉宫广场已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政务活动中心,这里是人民大众的公共活动场所——无论是政府,还是每个公民,在保护好这儿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同时,对于 维护好布达拉宫广场的庄重性、严肃性,并管理好布达拉宫广场及其周边地区,都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这自然也关系到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国的国家形象、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想到这里我们对于昨晚被挡在广场以外的马路边上与布宫合影, 在风马飞扬街区附近逛街吃饭时,看到有武警巡逻站岗,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赞赏——毕竟还有不少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和叛逃的达赖集团在打我们的主意,不管是出于遏制的目的还是分裂的图谋,都是应该加以反制或积极应对。

 

我们在广场及其周边留连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却感受到了西藏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变化,这里是藏区以及藏民族社会、生活变革的缩影:有了新社会才有了新西藏,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新西藏才有了藏民族的新生活。

 

在广场西门办理预约参观事宜其实很简约也很痛快,由于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13:00多了,早过了预约高峰期,预约窗口没人排队等待,我们将身份证递过去,便拿到了预约。由于时间尚早,我们便也随着人流继续环绕着布达拉宫前行,悠闲地浏览给人带来的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享受……。

 

当我们目送着横卧在穿越广场的北京中路和林廓西路交汇处上的白塔,以及不远处座落在药王山下的鲁普岩寺和山顶上耸立着的电视塔都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后——在布达拉宫西侧红山脚下转了个大弯,布宫的围墙以及与此相随的金黄色的转经长廊顺着山势、顺着围墙折向北面偏东方向上蜿蜒而去,我们也夹杂在围绕宫殿和红山转经的人群中,观察和欣赏着川流不息的转经人流,以及座落在山顶上的那些红白相间的宫阙,那些被拨动着不停地旋转着的经筒,发出的咕噜噜的声响,仿佛就是佛世界传来的极乐之音,转动的经筒又仿佛是转动着的宇宙。

 

我们倒不是想在转动着的宇宙里,享受极乐世界佛佗的保护,更不是想在现实的世界中,获得什么功利福禄的果报,但却有着使得我们这次川藏之行功德圆满的心理预期——虽然川藏之行并不是件有多么伟大的事情,当然也更不是件很浪漫的事情,但这段时光却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不会忘却的时光。没有骑过川藏——或者说在还没有开始骑行川藏的时候,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把它当做是一种壮举;但在真正踏上程途,开始骑行时,则每一个人又都会把它当作一种挑战;当骑行过后,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将会为我们整个儿生命历程中能有这样的一种历炼而庆幸——因为升华后的思想力和行动力,会更加非同凡响、更加的强大和不可估量;言行一致、步调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从而也使得自己的生命力更加的旺盛和更加强有力。

 

在骑行川藏线的很多时刻,我们曾经转动过经筒、升起过风马,但那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转运乞福,只是为了获得来自远方的宁静,从而守候住心灵中的那一份的自性——因为我们确信人性的纯真;在骑行川藏线的很多时日,在路上那些已经垒起来的玛尼堆上,我们也曾添上过几块石片,但那也并不是为了什么修德积福,只是为了将现实中已投射到心湖里的块块石片取出,就算是一种置换也可心安理得;在在骑行川藏线的十几高山垭口时,我们都曾经回转盘旋,但转山盘旋包括登高却并不是为了轮回,这一生一世只为在生命的程途中与我们的自性相见——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轮回,更无法相信所谓的极乐世界会在我们的心底里以外的地方出现;我们并不是生来就爱骑自行车,而是由于我们太喜欢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空气、太喜欢那种白云飘荡在脚下的感觉,当然骑着自行车来到西藏这片净土,也并不是想逃避现实中的社会或社会中的现实,虽然这里有着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但我们却更喜欢在蜿蜒曲折的川藏线上爬山涉水、沐风饮雪的骑行。我们的骑行历程或结伴的车友们的心路,完全是一种美好的心路轨迹,我们所期待的正是用汗水和毅力铸就出来的心灵升华,而这一切我们做到了,我们不须要在这里得到什么佐证或恩赐。

 

沿着转经长廊观察布达拉宫背后的景象,则又有了另外一番的解读或意境:布达拉宫背后背后自然没有了前面那种巍峨雄壮的气势恢宏,本来就不很高的红山多一半都裸露在外,漫坡上的荒草还没泛青,只有星星点点的些许小树点缀其间,但其绿色调早已淹没在了山坡上黄色的枯草和灰褐色调土壤的海洋中了。而山巅上的宫阙,也好象一下子变得单薄了起来,自然没有了前面从上到下的宫阙巍峨雄壮、金顶入云,更没有了前面那种殿宇上下相接、左右相联、曲径回廊、重重叠叠。

 

不过这也很正常,任何事体都有其两面,一般的情形下正面都要比背面耐看的多,人类确是非常注重门面上事情——门面即脸面。布达拉宫自然也不能违背了这一人文法则,不过当年修建布达拉宫时无意间挖出来的坑坑洼洼,倒是成全了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也成就了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公园内大片绿地上的绿色氛围——其间的人工湖泊以及湖心岛上的亭台殿阁都成了布宫周围美丽的景观和游客留连的地方。

 

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俗称龙王潭。是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时,取土后形成的人工湖,今天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公园。湖心岛建有一座龙王殿,并架一座拱桥以通往来。周边草地上种植有左旋柳、藏青杨等树种。这处园林与前面的广场一样,也是布达拉宫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间那个“爱国歌曲大家唱”的群众性歌咏活动舞台,红色的舞台背景、红色的地毯铺就的台阶、场地格外醒目,全国性的“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看来在拉萨也是搞得有声有色,搞得红红火火。我们从宗角禄康公园转出来没多远就又回到了北京东路上,顺路看过去布达拉宫广场就又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今天确实真正是围绕布达拉宫转了一大圈。昨天完成了川藏线的骑行,今天又完成了游览布达拉宫脚下雪城、布达拉宫广场、宗角禄康公园及其周边遥相呼应的众多景点,可谓是功成圆满、可喜可贺啊!

 

 

 

 拜过财神好见佛

——拉萨游历纪行和随想录(31—1)

 

昨天参观了 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城、布达拉宫广场,并以布达拉宫的东门口为起点,不仅围绕布达拉宫转了一大圈,而且还游览了周边与其遥相呼应的众多景点,并且顺利地预约了今天(7月1日)参观游览布达拉宫,我们获准在午间12:00——13:00登顶宫阙,一睹西藏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芳容。

 

由于我们预约参观游览布达拉宫的时段是在中午12:00-13:00,上午空闲的时段,自由六月的YY、裤子、石云、大黄蜂、布衣他们准备上午先到拉萨市北面的扎基寺参观游览,经过协商:我们决定一起去——到扎基寺见识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