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8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九章 9

 

田妥山坡土楼层叠 克色村畔油菜花黄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17-1)

 

6月17日骑行左贡—邦达 ,不仅距离不太长,只有 111公里,而且海拔高度上升的高差也不太大。左贡(3800米)出发骑行67公里 到达田妥村(4010米)海拔升高也只有200米左右,而田妥村再骑行44公里到达邦达(4120米)海拔升高也不过区区100米左右,整个历程上百十公里海拔升高了才300米左右,这与前些天动辄升高一、两千米的海拔高差相比真是小巫间大巫了。

 

昨晚黄石照例为大家宣读下载到手机上的本段攻略,大家经过对攻略的研究,惊喜的发现,虽然111公里的路程上也有300米的海拔高差,但是对于已经翻越了诸多一、两千米高差的我们来说,这无异于已是和平路差不多了。平路!!在川藏线上,这是一个多么让人不敢奢望,同时又会生发出些惊喜的字眼。从成都出发已经十七天了,除了途中休整的个别日子,那一天不是在山峦和峰巅间上上下下地颠波和折腾呢。我们深知真正意义上的平路那是不存在的,一路下来都是在上坡啊!除了山坡自然还有我们心中的坎儿,我们用车轮丈量川藏线,我们也用心路丈量川藏线。如今我们不仅用车轮越过了山坡,而且也用意志力越过了我们心路上的坎儿,我们的组合也经过了凤凰涅般式的重生,再度汇集后自然更加精干和富于活力了。于是,这些天一直绷着的心情和心绪都放松了下来,我们带着这种特别的心情和信心,以及不变的梦想和追求,早上吃过饭后,8:20 从左贡出发——悠悠哉哉地踏上了今天的征途。

出了左贡不久318国道便沿着怒江的支流玉曲河一路向北、向西延伸而上,玉曲河——虽然只是怒江的一条支流,但基本上也是呈南北向径流较长的河流。在三江夹两壁的三江地区上游,玉曲河从上游的邦达草原蜿蜒流淌着向南偏东而去,今天是一路的独特风光,一路的独特享受。从左贡到邦达一路上可谓是荒山秃岭,没有了高山草甸、草原牧场,一路上国道两侧的山坡上有不少聚居的村庄——而这些村庄的名称大多都带有一个“达”字,一路下来依序排列着,如:拉达、旺达、宾达、夯达,而过了田妥镇后,还有金达、德达等等村庄,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发现,或许这个达字还真是藏族同胞们认为最吉祥的字眼,所以一路上就有了这么多的“达”字村落。

玉曲河作为怒江的一条支流,在河的两岸,时不时就有看起来较肥沃的牧场、牛羊以及在清稞地里劳作的藏族同胞和藏式民居以及藩篱、草垛出现在眼前,而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蜿蜒的国道,每每都能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一幅幅藏式田园生活美好的图画——我们看到这一路上的美景,便不由得要从心底里生发出些这一路风景都很美很美的感慨。

今天更难能可贵的是路况也极好,都是柏油路——318国道沿着峡谷河流走向在向前延伸着,而我们也是在两侧绵延不断的山脉之间的一个个峡谷带中向前骑行着,与318国道一起沿着峡谷带向前延伸着,而延伸着的峡谷中那缓缓流淌着的这条河,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蜿蜒曲折的玉曲河,河两岸地势虽也算平缓,依然却还是在依山势起起伏伏——在西藏根本不会有完完全全是平路,哈哈:))哪来的平路呢?当然没有!就象很多攻略上说的那样一路上都是缓上坡,不过更确切地说应是平路加上些短而小的上、下坡。今天的路虽没有什么难度和惊险可言,但我们骑得并不感觉到很轻松,在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骑行,那还有轻松一说呢?自在倒是有的,但也完全要靠你自己的心理状态的稳定和自在去默默地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很强壮,可就是觉着骑不动,很苦、很累、很崩溃,而有的人看上去很吃力很难撑下去了,但人家却默默地、慢慢地骑完了整个川藏线。川藏线上永远也没有轻松可言,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也是在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罢了。

 

一路上我们还是走走停停,隔一段时间、隔一段路程就停下来歇一歇。中午时分我们到达田妥镇,一个较大的藏族村庄——这里确实有一家饭馆可吃午饭,饭店就在国道旁右侧新盖的藏式建筑对面。田妥镇除了沿国道散开的建筑外,村落的大部分建筑都集中在一条无名河两侧的小山包上和河岸上山坡谷地里,这里民居最为代表性的是国道右侧依山势而建的双层或多层土木建筑。两侧小山包上层层叠叠、鳞次节荜,只可惜这里的建筑没有全部连成一体,所以也就没有构成了象布达拉宫那样的雄伟壮观。不过可以想象,如果有布达拉宫那么多的黄金白银支撑着的话,这里一定也可以形成状似布宫一样的城堡式宫殿。虽然现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建筑构成繁华热闹的景象,但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还是相当的大。我们几个人顾不上在那个饭店里吃饭,就全都骑着车冲到了小河边桥那头,欣赏起了这里美不胜收的景致,以致于照完相后,我们都不愿再返回去吃饭,就在国道旁小桥的路边边吃起了随身带的干粮。

 

在田妥镇吃了些干粮,就算是吃过了中午饭。有了充足的能量,体能自然恢复和增强了,我们的心情就更放松了,每个人都感觉出来了大好的心情。继续骑行没多久,就越过了金达村,很快就到了德达——在那座由中国一汽援建,安县四建承建的德达吊桥与国道连接处的空地上,我们遇到了几个藏族小伙和一群小学生,两个小伙儿因年令的关系已不再上学,据他们讲:小的时候没有现在的政策,家里也没有什么教育的意识,根本不让他们上学,现在倒是能上学了,他们却不好意思再与小孩子们一起去读书,而他们上山挖虫草的营生已过了季节,都从山里返回家了,所以也没事儿干就在闲逛,看到这种情形还真替他们感到惋息;而一群小学生则从吊桥上过来,正准备去上学——经与他们闲聊得知:这里的学校学生们已经享受到了学费全免的待遇,而且还实行了上、下学接送制度,其中有一个孩子非常聪慧,思维敏捷、汉语讲得也很好,跟我们交流的很起劲。看来德达村很富裕,这伙孩子们里还有一个骑了辆很不错的儿童车,当我们再次上路时还跟我们比了一会儿车呢。看着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还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的条件比我小时候要好多了——时代确实不同了,全国各民族的孩子们都赶上了好时候啦。

 

从德达吊桥边上出发后,又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的跋涉,欣赏了很多奇特的山体景观(另外行文描述)后,我们已经来到著名的邦达草原的南边缘。318国道在这里旋了个大弯后,冲破了一直以来牢牢地夹持着玉曲河以及一直与其相伴的318国道两侧高山的束缚,而玉曲河也在这里好象是获得了解放,河面变得宽阔了起来,在转弯处蛇形漫舞般地撒着欢儿一头扎进了宽阔的河岸滩涂,在这里形成了今天最引人注目的全新景色……。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里的是 克色村美丽的景色和风光,318国道穿村而过,村头的几幢藏式土楼,方方正正的白墙和旁边的白塔显示出了克色村的藏式特色和风格。村前河流转弯处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田园里麦苗儿碧绿如洗,油菜花开的天真烂漫,眼前的景致给人带来的惊喜还真是让人兴奋不已。我们都被这美景迷住了,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呀——油菜花儿黄犹如春天来临,白塔土楼相映宛若天堂再现。

 

再往前骑,越过克色村,没骑多大一会儿,我们感觉到了所有的山峦整个儿地都在向后退却,川面变得更加宽广,草原慢慢地有了些辽阔的味道,这里海拔已经上升到了4000多米以上,它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块宽阔平坦的山原盆地,怒江东支玉曲上游河段蜿蜒曲直穿行于其间,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嵩草等草甸植物,绿茵如毡。

 

现正值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暖季,当然又是放牧的好时光,在湛蓝如洗的碧空下,成群的牛羊正在悠闲地觅食。我们一边向前骑着,一边尽情地欣赏和观览着眼前这高山草原的风光,不过我们沿着318国道、沿着玉曲河畔继续骑行时,并没有能突然发现视野里有什么在草丛中觅食的黄羊(藏原羚),却不时能看到一些见了我们就惊慌失措地向远方逃遁而去的鼠类家族成员的踪影。

 

当漫步在 水草肥美的邦达草原的南边缘时,我们知道目的地快要到了。等骑上最后一个小上坡后,远远的就可以望见座落在海拔4000多米高山草原上的邦达兵站以及与此毗邻的邦达镇了——邦达镇只有一条街和由几栋小楼、平房以及318国道和214国道交汇点一起构建成的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划,但却有一家很不错的青年旅舍——背包客之家,我们就住在了那里——在 18:44 给家人和月光大姐发了一封短信,照录如下:“早上8:20吃饭后 从左贡出发。18:10到达邦达,现已经住下。今天的强度比前几天小一些,路上的景致也与前几天大不相同,不过也有一些特点!”

 

 

 

荒山秃岭地质独特 川藏南北交汇邦达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17-2)

 

从德达吊桥边上出发后不久,我们骑行中还欣赏到了很多奇特的山体景观,这一带的山梁上有一道裸岩峋嶙的石墙突兀着昂立在众多山包之上,它像极了交错着的尖利犬牙,亦或又象波涛间突然升出来的鱼脊般参差不齐地蜿蜒于群山之巅,独特的景观堪为奇特壮观!一处处褐红色的荒山秃岭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些颇为引人注目又颇为奇异的青灰色石笋尖耸立在山巅峰峦之上,还真让我们感到诧异,在我们以后骑行的路上一直绵延了数十公里,好象是一直绵延到了克色村旁的邦达草原边缘上,一路都蛇形漫舞着,甚是蔚为壮观。

 

这种景象不知是那个地质年代喷发抬升等一系列造山运动所致。青灰色的山石下面那褐红色的土质山包更象是喷发后遗留下来的火山灰烬。这种景象的形成或许是由于石灰岩层在第三纪或更早地质时期的湿热气候环境下遭受溶蚀作用(即常见的喀斯特作用)的结果,虽然以后在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中被抬升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度,并受到较长时期的寒冻风化作用的剥蚀和破坏,但仍较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西藏高原地区较为罕见的古喀斯特地貌残遗。

 

老远我们就可以清晰地观看得到一些隐藏在悬岩峭壁之中的洞穿和缝隙以及众多的石芽、石笋、石峰等等。这一奇特景象或许还有着其他的自然密码蕴藏在其中,是地质年代的界限,还是自然地理的分界,我们外行自然也就没法说得清楚——自然得留待地质或地理学家们去解读了。

 

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所发生的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三江峡谷在西藏自治区的最东部横断山区,三条大江与三座大山的山脉相间分布,基本上呈平行状排列,从西到东依次为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芒康山、金沙江。三江的河谷切割很深,两岸陡峭的山壁直插江心,但我们今天骑行的318国道所傍倚的玉曲河则要平缓得多了。这一带应该是三江夹两壁的西部壁面,而玉曲河则温顺地流淌其间,在这个荒漠壁面上孕育和滋润着沿途高原山川大地上的几十个村落和各类生命体。

 

我们沿途看到的这条犬牙交错、裸岩峋嶙的山顶石墙,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念他翁山的山岭主脊,当然更不知是那个地质年代的界限,或是自然地理上的分界线,但它像一把尖利的匕首刺开了高原壁面上的荒漠和平静,在一片褐红间杂着褐灰色的山包上竖立起了一道壁立苍穹、顶天立地的屏嶂,这一道清灰色的风景线,便成为了川藏线在此段上一个十分难得的佳景。

我们在山下边骑边看,甚至在绝佳处停下来驻足留连、拍照留影,不久即越过了克色村,远远的就可以望见座落在海拔4000多米高山草原上的邦达兵站以及与此毗邻的邦达镇了——邦达镇只有一条街和由几栋小楼、平房以及318国道和214国道交汇点一起构建成的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划。其实真正的邦达镇还在这个三岔路口往北看过去视野里很模糊、很远的地方。这里由于318和214国道的交汇,在这个交汇点上慢慢地在周边形成了一个新的小镇,而过往的人们都叫它邦达镇,就有些喧宾夺主成了我们心中的邦达镇了。

 

新的邦达虽然是个小镇,但却在所有关于川藏线的攻略上都会有这个小镇的介绍,很有名气。这个小镇还是川藏南线和北线连通的交汇点,从这里向北可达昌都,向西通往八宿、然乌、八一,直至拉萨,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更重要的是,藏东唯一的机场就建在我们视野中已很模糊而真正的邦达镇更远一些、更辽阔的邦达草原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西藏高原上、在邦达草原上建立了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从而开辟了昌都至成都的空中航线。那里有一条笔直平整的水泥跑道铺展在海拔4330米的玉曲河边阶地上,与新建的指挥塔、气象台及款式独特的楼房等,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高、跑道最长的航空港——邦达机场。

 

正因为这里是一个三岔路口,是川藏北线和川藏南线连通的交汇点,所以也更是我们骑行者的必须停留驻足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自驾车的旅行者,也大多都会在这里停车留宿。不过新邦达小镇,也的确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了,在三叉路口的三个方向上,新邦达小镇就以三岔路口为中心,构建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域,看起来中间的路口更像是个广场或停车场,三面的周边围着一圈高低不等的房子,除了一个移动的发射站之外,几乎这里所有的房子要不饭馆,要不就是旅舍,当然经营者几乎都是汉人。杂乱无章的布局和建筑显示出了其自然发展的无序或不足、而旁边与其毗邻的邦达兵站,则显得紧凑和有序多了。

 

到了邦达后,我们就住在了一家很不错的青年旅舍——背包客之家。进门一看:一层是旅舍开办得饭店,两开间里都有几张圆桌很紧凑地摆放着,靠窗户的那一桌已有几个自驾车的朋友们在吃饭,我们的到来使得他们很惊呀,觉着骑自行车走川藏很不可思议,自然也对我们很佩服,笔者和海锋到来时,他们已和先期到达的黄石、八路聊了很大一会儿啦,对我们的情况了解的不少,热情招呼后便在一起照像留念。

我们卸下行李在老板的指引下,在厨房后面一间类似柴房的简易棚子里放好自行车,将行李搬进楼上的房间后,稍为洗涮了一下,便到一层来吃饭。点饭菜时正在吃饭的几个自驾车朋友们要得一大盆鱼正好上来,见我们也要吃鱼,便非要把他们的鱼分给我们一半——他们要得菜确实不少,或许还真有点多,说吃不完了送给我们些,盛情难却——自驾车的朋友们对我们的关照,真让我们感动不已。

 

在等饭菜上来的这档口,我们才好象是突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注意到了这里的一大景观,室内的所有墙壁,天花板,楼梯,房间,门框都用壁纸粘贴着,淡淡的色调给人以宁静平实的感觉,但就在这每一寸淡雅之处——墙壁上、天花板上、门框上、橱柜上、冰柜上、桌椅板凳上等等所有能写字的地方,甚至在椅子底下全都写满了各式各样的留言和涂鸦,杂乱无章中倒显出些色彩斑烂,色调多姿多彩。一开始没太注意,忙着寒喧、忙着照象,忙着被人恭唯,倒是在闲下来准备吃饭时,发现了新大陆。不仔细看还真的不知道,一看还真的吓一跳。有自驾车的、有骑摩托车的,当然大多数都是骑自行车的!不亲眼看看你会觉的这么描述也太夸张些了吧!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比起真实的场景来,笔者的描述真是太苍白了,没有了半点的震撼力。可我们在那里真的被震惊了,被雷得不轻啊!

 

乘饭菜还没上来,黄石、八路和海锋个个大显身手,都在高高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的空白处留下了他们的字迹和大名(见照片)。笔者没这份雅性去附庸风雅,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专注和执着的动作以及诙谐风趣的留言,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那份冲动和不安分。于是坐在那里边看边与老板闲聊起来,当问及这些能签名的地方快没地儿了,以后来人看着这些留言,若也想留下些什么怎么办。自己也不知是在杞人忧天,还是没话找话——老板的答话和提供的方法倒是简单的出乎我的意料——到时候重新装饰再贴些壁纸不就又有了签名留念的地儿了吗。听到这番话,我就更没心思去搞什么签名留念之类的事情了,本来就没有的热情顺便也就消弥掉了。想想一路上那么多人都在到处留念留名,最终不是被无情的风霜雨雪消蚀掉也会被人类重新装饰的变幻中,有意无意地抹去或遮盖。其实到处涂抹不仅徒费了笔墨和壮烈情怀,而且也无法满足一下当时的虚幻,真是毫无意义。好在一路上笔者除了车辙和脚印再没留任何痕迹,自然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

 

 

正因为这里是一个三岔路口,是川藏北线和川藏南线连通的交汇点,所以也更是我们骑行者的必须停留驻足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自驾车的旅行者,也大多都会在这里停车留宿。不过新邦达小镇,也的确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了,在三叉路口的三个方向上,新邦达小镇就以三岔路口为中心,构建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区域,看起来中间的路口更像是个广场或停车场,三面的周边围着一圈高低不等的房子,除了一个移动的发射站之外,几乎这里所有的房子要不饭馆,要不就是旅舍,当然经营者几乎都是汉人。杂乱无章的布局和建筑显示出了其自然发展的无序或不足、而旁边与其毗邻的邦达兵站,则显得紧凑和有序多了。

 

到了邦达后,我们就住在了一家很不错的青年旅舍——背包客之家。进门一看:一层是旅舍开办得饭店,两开间里都有几张圆桌很紧凑地摆放着,靠窗户的那一桌已有几个自驾车的朋友们在吃饭,我们的到来使得他们很惊呀,觉着骑自行车走川藏很不可思议,自然也对我们很佩服,笔者和海锋到来时,他们已和先期到达的黄石、八路聊了很大一会儿啦,对我们的情况了解的不少,热情招呼后便在一起照像留念。

 

我们卸下行李在老板的指引下,在厨房后面一间类似柴房的简易棚子里放好自行车,将行李搬进楼上的房间后,稍为洗涮了一下,便到一层来吃饭。点饭菜时正在吃饭的几个自驾车朋友们要得一大盆鱼正好上来,见我们也要吃鱼,便非要把他们的鱼分给我们一半——他们要得菜确实不少,或许还真有点多,说吃不完了送给我们些,盛情难却——自驾车的朋友们对我们的关照,真让我们感动不已。

 

在等饭菜上来的这档口,我们才好象是突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注意到了这里的一大景观,室内的所有墙壁,天花板,楼梯,房间,门框都用壁纸粘贴着,淡淡的色调给人以宁静平实的感觉,但就在这每一寸淡雅之处——墙壁上、天花板上、门框上、橱柜上、冰柜上、桌椅板凳上等等所有能写字的地方,甚至在椅子底下全都写满了各式各样的留言和涂鸦,杂乱无章中倒显出些色彩斑烂,色调多姿多彩。一开始没太注意,忙着寒喧、忙着照象,忙着被人恭唯,倒是在闲下来准备吃饭时,发现了新大陆。不仔细看还真的不知道,一看还真的吓一跳。有自驾车的、有骑摩托车的,当然大多数都是骑自行车的!不亲眼看看你会觉的这么描述也太夸张些了吧!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比起真实的场景来,笔者的描述真是太苍白了,没有了半点的震撼力。可我们在那里真的被震惊了,被雷得不轻啊!

 

乘饭菜还没上来,黄石、八路和海锋个个大显身手,都在高高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的空白处留下了他们的字迹和大名(见照片)。笔者没这份雅性去附庸风雅,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专注和执着的动作以及诙谐风趣的留言,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那份冲动和不安分。于是坐在那里边看边与老板闲聊起来,当问及这些能签名的地方快没地儿了,以后来人看着这些留言,若也想留下些什么怎么办。自己也不知是在杞人忧天,还是没话找话——老板的答话和提供的方法倒是简单的出乎我的意料——到时候重新装饰再贴些壁纸不就又有了签名留念的地儿了吗。听到这番话,我就更没心思去搞什么签名留念之类的事情了,本来就没有的热情顺便也就消弥掉了。

 

想想一路上那么多人都在到处留念留名,最终不是被无情的风霜雨雪消蚀掉也会被人类重新装饰的变幻中,有意无意地抹去或遮盖。其实到处涂抹不仅徒费了笔墨和壮烈情怀,而且也无法满足一下当时的虚幻,真是毫无意义。好在一路上笔者除了车辙和脚印再没留任何痕迹,自然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

 

 

 

 

 业拉山上回望邦达小镇 怒江桥前骑过72拐陡坡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18——

 

6月18日 早上,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任务不轻,所以便都早早起来赶路,可等吃了饭收拾好已经到了7:45我们才从邦达出发。出了邦达镇子就开始爬山,路面依旧延续昨天那样的好路,至于坡度已经司空见惯!坡度不算太大,和前几天翻越每一座山岭时一样山路弯弯的还是来回的盘旋着,邦达到业拉山垭口大约13KM的路程。一直在邦达草原南缘上绕着弯儿盘山而上,奇怪的是我们不管随着不同的弯路绕到那里,邦达小镇始终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最初我们好象已经离开了小镇,可刚一转过弯来,小镇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样反复着循环了几个来回——小镇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出现,再消失、再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要一回头,都能看到邦达及其周边草原的身影,不过从最初的平视,慢慢地变成了俯视,直至鸟瞰。从邦达出发骑行了两个小后,再回头一望,不但小镇子仍然还在脚下,而且还可以看见昨天骑过来的山间谷地及其向北、向西发散着的邦达草原。

 

当每次消失后再出现时,我们都会停下来再看上一眼邦达小镇和邦达草原,倒是也给小镇和草原留下一张张角度不同的影像,不过每一个角度都有其不同的风姿,仲夏时节的邦达小镇,虽说这个季节雨季慢慢地到了,但还没来得急降下足够的雨水,山上山下的草地还没有将地表完全染绿,颜色还是那种比较单调褐灰加黛色朦朦胧胧,不过这时远眺邦达小镇,才感觉出了她那个并不整齐的三角形区划和三岔路口随意分布的姿态,镶嵌在邦达草原南缘上透出的那种壮丽、深远的自然美!

 

邦达草原海拔约4200多米,属海拔较高的高原大陆区,我们通常所称谓的邦达草原,其实是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个宽坦高山草原盆地,这里草原地域辽阔,除了318和214国道上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村落外,很多地方荒无人烟,这里夏天到处都是草地沼泽,秋冬则常被茫茫大雪覆盖。

 

由于邦达草原是一块地势宽缓、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位于西藏东部,降水比西藏中西部地区稍多一些,牧草生长状况较好,怒江支流玉曲河上游蜿蜒流淌其中,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上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绿茵如毡,除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荡觅食外,偶尔也会有一些藏原羚出没于其间,这里自然也是西藏境内较为优良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比较发达。

 

在苍茫的大草原中,玉曲河悄然地穿行其中,远远地眺望或鸟瞰,我们才真正地领略到了玉曲河是多么的名符其实啊——湛蓝的河水真象是一条条碧玉般晶莹剔透的蓝色玉带,飘飘忽忽地向草原纵深处蜿蜒而去,一路都与草甸河谷缠绕或纠缠不已,久而久之便慢慢地迷失在茫茫无边的邦达大草原里了。由于河道分割使得我们的视野里到处都是众多的河谷、沟汊和草甸,形成了一片片曲曲弯弯、上下呼应、前后接引的高原湿地,映入眼帘的还有美丽的河心岛,其上墨绿色的高原草甸呈弦月形的状态镶嵌在河汊中心,与小镇边上和河对面大片绿色麦苗相映衬,色差的层次明显而适中,再加上河岸滩涂的浅灰色调和远处视野中山凹里真正的邦达镇及其旁边小山包上赫红色的点缀,构成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卷。

 

当邦达小镇和邦达草原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后,仿佛才感觉到偶尔吹来的山风和在接近垭口时的高海拔地带骑行的艰难。上午10:00多,山上阳光明媚,经过辛苦的骑行我们终于踏上了海拔标高4618M的业拉山垭口,山上风有点大,但不算太冷,黄石在我们一路山不停地驻足回望邦达小镇和邦达草原的时候,已经率先骑上了垭口,正等着我们上来拍照留影呢.在我们几个合影时,从对面上来一队自驾车的朋友们,看到我们除了对我们竖大拇指外,还纷纷与我们合影留念——有几个女孩子还好奇地戴上海锋和黄石的骑行帽,准备骑着他们的车子在山顶上过把瘾。

 

 

 

 

 

业拉山上回望邦达小镇 怒江桥前骑过72拐陡坡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18)续

在业拉山上没停多久我们便开始下山,没骑几分钟下坡路,在业拉山上转过了几个弯,就看到了对面山岭间的坡面上一组蜿蜒曲折如同一个被拉扯的变了形的废旧弹簧,一圈圈地缠绕着从山顶向着谷底盘旋而下——怒江72拐早已刻记在了我们的脑际,可以说只要关注过川藏线的人,没有一个人会对著名的怒江72拐视而不见,这段路自然也是川藏路上的一险,当然也早已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可现在突然面对这个景象还是有些被雷倒了,在车友们的游记或图片上所见识到的怒江72拐,虽然已经够让人震撼的了,可当我们真正的身临其景,在其头顶上鸟瞰伯舒拉岭及其后的广阔区间里的山峦和峰巅时,心里边还是特震撼,远处山峦中皑皑白雪与天际间的白云相接融溶在了一起,构成了峰峦叠嶂的边缘;而山峦中那一片赫红色的峰巅镶嵌在其中,还真是万山丛中一道道红、一片片红,再与周边及整个山峦的黛色、褐灰和脊岭下的片片翠墨草绿相间相映衬,更显得自然界博大精深、宇宙洪荒、奥秘无穷。

 

我们找了一个个能够鸟瞰并全景式地观察近处山峦对面的坡面上号称是著名的怒江72道拐弯的地方,一方面为接下来的骑行做准备——检查车辆状况、行李捆绑是否牢固、刹车车闸是否安全可靠,大家在一起互相叮嘱下坡事宜,放坡慢行、安全第一;一方面欣赏和观览眼前实实在在的72拐,慢慢地平衡一下被震撼、被雷倒的心理状态,将好奇心或恐惧心态一个个地从脑海里悄悄地剔除掉。当然还要将这个奇迹般的险关和景观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与一路上的高山、垭口、海子、草原、牛羊、毡房、庙宇、藏胞、扎西德勒一起,勾勒出我们心目中最美好的川藏线写实画卷。为了辅助人们过后记忆的缺失和思维上的不足,我们还从多种的角度留下了这个怒江72拐的影像,当然也没忘纪来一张我们到此一游的合影留作纪念。

 

留下了影像、拍了纪念照,检查了车况、欣赏了奇景,休息的也差不多了。还是在互相叮嘱后,我们便一字排开从这面山上坡顶向对面山上坡顶骑了过去,经过一个长长的S弯,我们很快就骑到了真正的怒江72拐的坡面上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捏紧了闸、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地向山下骑去,每个转弯处尺把深的细灰都使得我们陷入恐慌,提心掉胆之余总是弄得个扬灰满面,有几辆车还与我们擦肩而过,不管是迎头而来还是同向而去,扬起的灰尘都使我们视线模糊、呼息困难,好在一路上过往的车辆不算太多,否则我们还真是承受不起呀!一路上八路车友充分发挥其自行车教练的优势,不断地指导大家:如何抓紧车把、如何减轻手臂酸麻,如何转弯、如何耥过尺把厚的浮土砂石和很厚细灰路面,提醒大家小心不要摔跤。

 

经过一番在山坡上的缠绕和颠波,在一段接一段的象是花花肠子一样的弯道上拐来拐去,我们下到了半山腰,为了防止因大家的手腕麻或困,影响刹车有效和安全,八路在半山腰建议大家歇一会儿、喘口气,其实下坡也很累人,不仅手腕会麻或木,而且心理上也高度紧张,一直绷的很紧的弦自然是很耗神费力,歇一会儿缓解一下也是骑行安全的重要保证啊。

 

停下来后,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再一观瞧,四周全是——全都是荒山秃岭或峰峦叠嶂,别说还就数我们骑过来的这座山坡面缓一些,山坡上面的公路和下面的公路恰似游走的龙蛇一样爬满了整个山坡所有的地方!壮哉怒江七十二拐,难怪有人将其称为“川藏线上第一大天险”,此时此刻总觉着用“雄奇”、“壮观”等字眼,根本就不足以形容或描绘出这里的真正的自然或人文内涵了!当然也无法找到更合乎情理的言语来形容或刻划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了。除了这种只有在最伟大的西藏高原上自然山水间以及与人类智慧和能量的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伟大的奇观!让我们惊叹不已外,更让我们感到了莫名惊叹的是山岙里那一片夹杂在山谷和公路间绿色的田园和村落,自然间和人类的生命力总是让人无法估量或吃惊不已。我们骑行到了这里,不管你是怎样的感觉:盘旋、环绕、滑行亦或飞翔,当你的手掌被震的发麻,当你的眼睛被扬尘迷漫着模糊了视野或轮下的道路,但你面对的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怎么又敢有丝毫的放松——我们从天堂向着深渊俯冲 ,从理想向着现实俯冲。虽然历经 百转千回,如今亲身站在这里俯瞰或追思那曾经的梦想,这种感觉就不仅仅是实在太美妙了那么简单,自然还有些就快要到达彼岸了的感觉或神采飞扬。

 

本想多歇了一会儿,可有辆卡车在我们头顶的山坡上向我们这个休憩地儿驶了过来,扬起的灰尘迷漫着让人心悸,我们看着这股扬尘的到来,纷纷起身赶快逃离,可后面的扬尘却一个劲地追着我们不放,为了避免扬尘追上来,我们放开了闸加快了速度,在盘盘旋旋、弯弯绕绕、扭扭捏捏的公路上狂奔,那情形还真让我们想起了从海子山下来,一路下坡中曾经被狗狂追的情形,狂追的狗狗有停下来的时刻,可从山上驶下来的卡车却毫无停下来的迹象。也就十几分钟后我们被追上了,倾刻间便被笼罩在了扬尘和迷雾里了,扬尘象一条黄狗一样也随之冲了过去,并不断地扩散和迷漫。赶快停下来,我们可不能再去追狂狗,好在车辆少。不过迷漫的扬尘散去后,我们浑身上下都成了灰人、车辆也成了灰车。对于骑车旅行的我们,在这样的公路上体验下坡的感觉,就如同最狂热的追星族看见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梦中偶像但却碰了一鼻子灰一样,个中滋味真是五味杂陈,但其情怀依然还可以用膜拜或顶礼来形容,人就是这样一种不可理喻的一根筋。在这样的路上,这种刺激或体验,保守地估计一下,人的一生也只能有这一次了,在此时此刻、此山此坡享受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当然是由着各人的心态确定了,对于没有亲历过的人怎么说都不会说明白,还是由着各个人去自己体味罢了。笔者自己倒也觉着这时的情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当然能沉浸在这美妙的过程里倒也算是一份不错的享受。

等扬尘和迷雾散开来再继续骑行,反而觉着轻松了许多,没多久就到达了山岙下那一片绿色的田园和村落边上,国道旁一块与周边的色调极为协调的水泥碑上,用藏语、汉语和汉语拼音书写着“同尼村”三个大字。看到这几个大字每个人心里都踏实了许多,我们已经安全地骑过了这段犹如龙腾蛇舞的弯道心里自然也非常高兴!如今象我们身后山坡上那样盘绕着的怒江72拐的弯道已经骑过去了——或许那些弯道绝对不止72个,当然恐怕谁也不不知道到底骑着转了多少道弯,但从同尼村开始弯道依然继续盘绕,仿佛永无止境一般,只是没有了那么多的急弯或没有了那么多的陡坡弯道了。

怒江72拐的下坡真是名不虚传,而紧接着的40多公里滥路下坡骑的我们更是很吃力、很辛苦!!而迎面上来的汽车也象是一个个状似抛撒在山坡里的牦牛肠子上的绿头苍蝇,嗡嗡地喘息着向蜗牛似的往上爬,大概盘旋曲折而下了大约20公里左右,我们越过了又一个村落——嘎玛村。从这里开始,318国道便一头扎进怒江峡谷。好一个怒江峡谷!从金沙江——澜沧江——再到怒江,这三江地区里不仅一个河谷比一河谷陡峭,而且一个河谷比一个河谷更荒凉,不过却也一个比一个更神奇。 

 

骑到这里大概也是已过了中午时分,此时的太阳可真是骄阳似火,但却是白日炎炎,白色阳光下白得刺眼的怒江峡谷,两侧的灰秃秃的山峦更是一如既往的荒蛮,两边的河岸上寸草不生,怒江河道深陷谷底,滚滚的怒江水象黄泥汤似的,就在我们骑行的318国道旁边喧嚣或嘶吼着向东流去,我们现在骑行的公路上,有的地方就像走在一个采石场里面一样;而这里318国道的公路在极个别的地方则完全又象是在山谷中间凿出来的一条栈道。其后的整个路况也都变成了标准的搓衣板路,车轮子在搓板路上的颠波似乎象是在蹦蹦跳跳一样,骑在上面颠波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到怒江桥边的下坡路,攻略上说共有43KM——318国道与怒江结伴而行的这段路上,不仅沿岸几乎全是土路,而且又几乎全是搓板路,骑着特难受。 怒江的两岸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视野内,前后大约一公里的范围内,只有我们几个车友骑行的身影——小小的黑影在天地间, 奇怪的是这段时间也很少有车辆经过,头顶骄阳似火.太阳暴晒的厉害,上下四壁又都在反射着阳光的热轰轰蒸腾。巨大的水分消耗会让人们一步步地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一路上曾经在洪荒年代被太阳灸烤的焦嵴黑峻的山石,又像一个个魔鬼,面目狰狞、虎视眈眈.而整个怒江谷地寂静无声,万类俱极。这幅景象自然不会是世界末日,却完全是象极了我们误打误闯地进入到了古老的洪荒时空中,千百万年前也不过如此吧!

 

本来想停下来多休息一会儿,在寸草不生的地方.那可是越休息越烦躁,于是再 往前赶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怒江段318国道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废弃的建筑物,门窗全无的两层小楼破败颓废,但我们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可以遮阳的地方——几十公里的路上,这是我们在路边遇到的唯一遮阳的地方,能够遮阳,此处自然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们在这里确信是看到了攻略上所说的那个废弃的餐馆,据说还上过中央五套呢。小楼里面的墙面上涂满了骑车者们的留言——这里现在已经被骑行者变成了一座涂鸦楼。曾经在很多车友的游记中看到过关于这个涂鸦楼文字描述,自然存下了些向往或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不到今天的此时此刻也成了我们遮阳的港湾,我们把车子推到里面,准备在此休息。站在这里,感觉到了梦幻般的苍海桑田的变幻和荒而不废的能量守恒。

 

在路边这栋著名的废弃饭馆,我们吃了些随身所带的干粮,算作午饭。不过有了遮阳的地方总是要多歇息一会儿了,补充水分、缓解搓板路上手臂麻木和浑身酸疼。也幸亏有这个废弃的小楼,我们才得以好好地休息了一阵儿,恢复精力和体力,重建信心和毅力,为争取早点到达八宿奠定了基础。

 

吃过干粮后继续赶路,我们出涂鸦楼不久,就看到了前面的怒江桥,据说这里照样是重地不允许拍照,我们便在远远的地方,借助照相机十倍的光学变焦,远远地将其拉了过来拍了一张怒江桥的照片。骑到跟前时桥头上有官兵把守,正要通过怒江桥的时候,那边值班的兵小伙们传过了话来,对面有大车通过,我们只得停在桥头等候。等了一会儿对面的卡车过来了,我们被准予通行,怒江桥也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我们骑过来的这一侧,公路紧挨着山崖,桥这头除了值勤的士兵们占据的那一排简易平房外,通过一辆车都显得拐不过弯来,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桥头等车过去了才通行,看来这里是318国道的一个瓶颈,不管是对于国防事业还是交通运输行业,这里都是卡脖子的地方。通过骑行318国道,一路走来笔者觉着无论从那方面讲,看来川藏线不加紧进行整修扩建,不仅会影响国计民生的发展,还势必要影响藏区国防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成败,甚至还会关乎到国家主权及其领土完整,这条路已完全不能适应我国在大西南的核心利益维护上的须求了。据说国家还要修建川藏铁路,但川藏铁路绝对不可能替代川藏公路,正象我们有了青藏铁路,但同样不能没有青藏公路一样,川藏公路是万万不可或缺的交通大动脉。而现在修建、扩建川藏公路,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比起当年修建川藏公路来,其难度那都是要小的多或轻松的多了。有高架铁路其实也完全可以有高架公路,而川藏线上很多瓶颈地带完全可以高架通过、高速通过,这或许已是无庸置疑的事情了。

 

我们骑着车子通过怒江大桥,在这座单孔桥的桥面上可能都没有用十秒钟,就钻过了对面短得不能再短的隧道,稍一转弯就骑上了怒江河岸另一侧的国道上,可怒江桥过后的这一侧,海拔随之抬升,国道则又变得艰险了起来,这段路上河谷狭窄,河槽深陷谷底,川藏线在这里有好几处都是在悬空着的山崖下凿出来的上坡路;这段路上坡度倒不是很大,但砂石路、搓板路却使得我们实实在在是有些骑不动了。如果说在72拐上消耗的是毅力和精力,考验的是心理素质;那么在这里就完全消耗的是体力了,则是真正地在考验体能了。因此,途中歇息的次数慢慢地多了起来,筋疲力竭时就更为。我们在越过悬崖下的路段后,在河槽深陷地段上岸边的平地上歇息时,一队来自于上海的自驾车队停下来,他们又是送上苹果又是给我们送水,在得到了诸多的关怀和赞许后,还很礼貌地邀请我们合影留念,上海人就是不一般合个影还那么的客气,以致于在与我们合过影的众多自驾车队的朋友们中,独独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离开怒江桥又骑了大约10KM的搓板路,318国道便甩开了怒江,沿着怒江支流冷曲河继续向西延伸,大概就是在过拉根乡瓦来村的前后脚,我们终于又骑上了令人心情愉快的柏油路面。可之后继续的骑行,居然遇到了惊天大逆风,在起伏的坡上顶风骑行可真是要命,没想到就是最后那段好路上,我们整个都崩溃了。即使是大下坡不使劲蹬也前进不了半步,很多时候风刮的车子都不能正常向前,不仅速度上不来,而且总感觉到车子在摇来摆去左晃右幌的,更不敢在临江的一边路面上骑行,深怕直接被大风卷进江里面。不过这一段路上村落开始多了起来,每每通过村落时都感觉到了风势的减弱或无影无踪。

 

在饶巴村的吊桥边上歇息时,我们乘着落日的余辉欣赏了整个村落和这里的田园风光,倒是使我们低落的情绪又好了很多。其村落的结构布局及其风光景致倒是很多与日荣温泉相似之处——除了背山临水、小(吊)桥通幽、绿树掩映外,还外加藏区少有的田园风光。冷曲河在这里拐出来的那个大弯,不用费太多的思量,我们便可猜出“绕村”这个名字的来由了,这么一拐不仅使得村落有了名称,而且也使得河岸上的谷地宽畅明亮了很多,山脚下白墙平顶的藏式建筑簇拥着在不知是由那个省市援建的绕村吊桥对面发散着排列的整整齐齐,而且大多都掩映在绿色的屏幛里,周围一直抵达河岸边上是大片的绿色田园,层层叠叠齐整有序,生机盎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绿色田园下,冷曲河大拐弯内形成的那块类似于半岛或滩涂的空地上,竟然有着数量极为可观的塑料大棚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发现给我们的第一个信号是藏区的农业现代化在这里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第二个信号则是科学种植在这里正在成为现实,西藏高原上自然也可以人为地将夏天延长一年四季中的365天,科学的春天岂不更是高原和高原人民的福音所在呢。

 

由于村落和沿途的植被多了起来,逆风也好象收敛了很多,这样我们骑着就省力多了。当我们越过拉根乡,骑过尼巴村,到达多拉神山下的那个高大的标志性广告碑前时,天色已经开始要黑了起来,我们只好远远地遥望着神山去领略其传说和雄姿了。停下来寻问旁边一个施工工地上的人们,才知道到八宿没有多远——非常庆幸的是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只剩下咫尺之遥了。

 

邦达—八宿 也就百公里 的路程 ,可我们却骑了一整天,从早骑到晚——早上7:45出发,晚上20;45才到达八宿。怒江桥前五、六十公里的路程,其难度不用多说大家心里早都有思想准备,因此不管是陡坡、扬尘、阳光的暴晒,我们都很从容地骑过来了。出人意料的是从怒江桥到八宿只有区区的40KM多一点儿,可我们骑的很辛苦,当我们甩开了怒江,沿着冷曲河(怒江支流)一路走来时,虽然路况慢慢地变好了,但超强的顶风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从瓦达村开始,经瓦来村——绕巴村——拉根乡——尼巴村——多拉神山这一段到达八宿,我们完全是靠着意志力坚持到了目的地,可以说耗尽了我们的体能,或许还有人还透支了明天的能量。

 

到了八宿夜幕已经开始降临,我们从东头第一家旅馆找起,一直找到了县城里头的邮政招待所、民政招待所,最后才算安顿了下来。住下来后天色已经完全黑透了——在 21:41给家人和月光大姐发了一封短信:“早上7:45从邦达出发,10:00到达山顶垭口,随后的72拐还真是名不虚传,坡陡弯急,到了同尼村后,坡不太陡了,但依然弯多且开始了搓板路,到了怒江桥后,随后的搓板路更厉害,好不容易上了柏油路,却又遭遇了强顶风,20:45才到达八宿,住民政局招待所!”

 

 

 

  八宿映象:“勇士山脚下的村庄”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19)

 

 

 

我们住的民政招待所小楼前后都有参天大柳树,环境还算不错,住宿费用也不算高,还有公用的洗澡间,液化气热水器功率也够大,水温自可调节到最合适的温度。我们都冲了个热水澡后,出门吃饭时都已是晚上21:30多了,从东边 的大门一出来,楼下倒是有不少饭店、超市都还在营业,民政招待所外面看来正是八宿县城里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吃过饭再逛逛超市,还真是有些晚了,我们便都匆匆回到旅店,准备早点休息。

 

 

 

 

 

经过一整天的骑行——由于陡坡、扬尘、搓板路以及阳光暴晒、超强顶风的折磨,我们完全是靠着意志力坚持到了目的地,可以说耗尽了我们的体能,或许还透支了明天的能量。我们都很累了,就寝前我们对明天的——由于海锋车友感到太疲累,黄石也不想走,遂决定在八宿再休整一天。

 

因为商量的结果是6月19日 我们要在八宿休整一天,所以大家也就都不急着上床、关灯睡觉了。闲话起了一路骑过来的风雨历程、艰难险阻,还真是感叹不已。聊起了我们六月组合的另外几位车友,对他们的行踪和处境的关心溢于言表,总是希望他们安安全全、快快乐乐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骑行川藏线的壮举——为了翻越脚巴山和东达山,落在我们后面的亮亮——他的行踪自然格外受到关注,这个在我们六月组合中年令最小、信念最执着的小伙子现在到了那里,状况如何还真是令人担忧,为此海锋还专门联系亮亮,得知他已经越过了那两座山,自然都为他高兴。心里都踏实了,睡意也就随之而来,关灯后一个个都迫不急待地进入了梦乡,其实大家都已疲累到了极点,那还能顾及到恼人的鼾声或街道上的吵杂声呢。

 

睡得正香着,我们突然被巨大的声响惊醒,突如其来的动静还真是让人感觉到了某种恐怖……。当我们弄清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后,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招待所的老板(或许是真正老板的亲属或雇来的员工),深更半夜竟然在没有丁点招呼的情形下破门而入,且弄出来的动静真让人以为是如临大敌一样。我们全都被惊醒,下意识地准备防范突如其来的袭击或恐怖行动时,却看到老板径直走到最里面床头边上将两个热水瓶叮里咣啷地拿起来就扭头往回走,好象是进入一个空房子一样,全然不顾我们一个个刚从恐惧中释然,却仍旧错愕或迷惑不解的神情,好象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里面还有人的存在一样,要不是我们在他要出门口时问他干什么,一定不会瞧上我们一眼。当我们得知:又来了两个客人,须要热水,这不到我们这里来拿热水瓶来了,真有点晕倒了。这么雷人的老板,这么牛气的老板,一路上还真是没遇到过,他这素质或水平我们自然也拿他没辙。

 

好在我们都累了, 小插曲过后,一倒头自然又都呼呼入睡了……。

 

6月19日早上,虽然已决定今天要休息,我们还是早早地醒了——好象是成了惯例,到那个点儿就再也睡不着了,没几个人能真正睡上个懒觉,一直磨蹭着快到10:00钟了才起床。 10:03给家人和月光大姐发了一封短信:“因车友身体不适,今天在八宿休息一天,明天到然乌!”

 

 

我们收拾收拾、洗洗涮涮,便出去吃饭逛街,县政府的牌楼式大门藏汉风格相互交融,教育局的小院内圆型高坛上的雕塑,在锗红色的底座上高高在上、巍然挺拔——斜对面学校的大门横额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金字和大门两侧“刻苦钻研 奋斗拼搏”大字,以及再往东侧那一大片崭新的建筑,不仅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而且还使我们体味到了八宿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多么的高,成就有多么的大。

 

 

 

 

八宿县城与318国道上的所有县城都差不多,或一个样——国道就是县城的主街道,党政部门沿街道两侧分布,这里最引人注目最新的建筑要算是学校了。八宿小学、八宿中学,就分布在一进县城那个不知名的河岔上大桥的东侧,规模和形制相当气派。

 

 

 

 

看来八宿县确实是牢固地树立起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观念,抓注机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他们在2003年就基本实现了六年义务教育、2005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7年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样的成就,恐怕在整个藏区也是非常骄人的成绩了。在“普六”、 “普九”的目标下,攻坚的突破口已经打开,积极构建的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教育体系也已极具规模。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八宿共有各类学校54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1所(县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10所)、乡村教学点42所。全县有4所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项目学校、13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3所小学建有语音室,在校学生7618人,教职员工543人,其中:专任教师45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初中入学率达90.32%,2007年底全县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3%,县财政投入比列每年均达到20%以上,累计向高校输送合格学生320余人,基础教育和教学质量正在一步步地提高。

 

 

 

 

由于藏区农牧民群众对教育根深蒂固的轻率,思想观念上依然莫视教育的价值,因此控制辍学,保证入学率的任务在整个藏区依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八宿县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能取得如此成绩,不由得我们不对其生发出由衷的敬意——并大加赞赏,不由得我们不对其未来充满畅想——并对其送上真诚的祝福。

 

 

 

 

在城区里逛了一圈,除了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八宿县经济发展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还对八宿县的社会历史、文化风情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理解。由于休整一天,我们得以近距离、长时间地与其亲蜜接触,这里成了我们在川藏线上除康定、左贡外,又一个深入了解、倍加关注,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八宿”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八宿县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整个八宿县辖区东邻左贡、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波密县,北连昌都、类乌齐县,属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大致分为三个自然区,即:邦达高原大陆区、怒江高山峡谷区和然乌湖地区。由于山高谷深,八宿地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和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峡谷暖温带、高原温带、高原寒温带三种不同气候带常以垂直状态分布,干旱、霜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也很频繁。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八宿县地处东经96°23′—97°28′,北纬29°40′—31°01′。全县幅员面积12564.28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2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辖4镇10乡,全县总人口37158人。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这层涵义精准地表述出了县城所在位置,可原来的的村庄. 现在她早已变成个城镇, 四周全是后依荒山,侧靠不知名的河流.看看四周那些山的模样.竟然都是那么的不起眼,虽然连绵起伏, 但又极不像是山,说它们是山包倒很贴切,因为眼帘中没有高大的山峰.也不知哪一座山才算是勇士山呢,当然笔者这么也考证不出勇士山到底是那座山峰。这里满目尽是苍茫的山脉. 灰绿的质地上,没有草,没有树, 虽呈现出某种叶状的脉络,但也不像是从远古沉淀下来, 充满魔幻色彩. 这个地方既没有出现什么古城堡,更不会走出一些怪模样的魔兽,自然也产生不了一两个降妖伏怪的勇士。

 

 

 

 

失望之余, 我们想起了昨天进入八宿县城前的那座多拉神山,多拉神山山口就在八宿县城东1公里外的川藏公路边上,不仅是西藏东部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藏传佛教徒转山成佛的神圣之山——多拉神山上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诸如:围神山转一圈,当可清除一生的罪孽;若能转上10圈,则可以在生死攸关的500次转世轮回中,减轻下降到地狱的痛苦;然而如若转过了100圈,这辈子就可以成佛。如果在转山的途中发生了从生到死亡的变化——这却是天大的福气呀,虔诚的藏传佛教徒渴望倒在山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佛教在传入西藏后,吸收了西藏原始宗教---西藏苯教的思想内容和礼仪,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教,使得数量上本为小数目的佛教一跃成为普适的宗教,与民族原始宗教的相结合,构成了西藏佛教的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佛教的魅力和教化特色。因此,在西藏的佛教,通常也被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