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9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一十八章 18

 

拉萨野玫园 色拉大乘寺

——色拉山谷之感悟和随想

 

 

本来我们是准备7月4日游览折蚌寺和色拉寺,但在游历哲蚌寺寺前,又去了与此相邻的乃琼寺,耽搁了时间,未能如愿——

7月5日我们从风马飞扬出来,就在离亚宾馆不远处登上104路公交车,沿北京东路一直向西,到了娘热路南段后,便径直向北一直行驶到了色拉北路。下车后,沿着横向的色拉路北段向东走了一小会儿,就到了色拉寺大门前。

 

 

到达色拉寺时,与门卫交谈,却被告知今天没有辩经的安排,每周一至周六辩经,周日则没有。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拉萨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这里的辩经活动绝对是非常有特色的,如今色拉寺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这里的辩经场面了,其实我们今天就是专门为着辩经活动而来,我和海锋都慕名而来,甚至海锋还忽悠我去辩经交流一下研修佛经的心得呢。

 

色拉寺的辩经非常有名——辩经园就在通往正门通道的北端,据门卫讲:辩经的时间一般从15:00开始,可以随意观看,当然能否参与辩经他就不知晓了,这既与佛教的规矩悠关,也有一个语言上的障碍所在,外人参与的机会或许可能性都不大。尽管辩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可以说辨经是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的功课,辨经活动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词激烈——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

 

辩论场上的热烈气氛使游人也会深受感染,今天却与此无缘了,本来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再来,但我们明天早上就要乘火车离开拉萨了,或许这辈子也与此无缘了。

 

 

 

 

看着我们失望的模样,门卫劝我们先绕色拉寺转一圈,据他说寺后面的色拉山谷可不象哲蚌寺那样,四周山上大都荒山僻岭,草木不生。而色拉寺周围——特别是寺后山谷里流水淙淙、柳林深深,处处佛光普照,层层山石叠嶂、谷内古柳黑石环抱,自然形成了诸多绿树遮荫、巨石做椅的空旷场地,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

 

 

 

 

周围还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东和寺南有普布觉寺、米琼热尼库寺、贡巴萨寺、帕奔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色、嘎丽尼姑寺;寺后还有珠康日却、色拉却顶寺等等。

 

 

 

我们顺着围墙,以色拉寺南门作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环寺绕行,顺着寺庙外墙穿越了一些与寺庙相连着的村落及其民宅后,不一会儿就绕到了寺院西边后面的山坡上,从这里的侧面观看和欣赏色拉寺,还真是视野开阔多了——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兴建,成于宣德九年(1434)的色拉寺坐落在拉萨北郊约5公里的色拉乌孜山南麓的山下,藏语色拉,意为“野玫瑰园”,色拉寺也称为“野玫园寺”——其正名为“秦清林”,意为“大乘洲”。占地面积114964平方米。寺庙建筑宏伟,屋宇毗连,重楼叠阁,异常壮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拉萨的三大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该寺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也失,于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年)兴建。 因此其型制和构架基本上与哲蚌寺相近。

 

 

 

密宗寺院组织结构:自然仍是“措钦”、“札仓”、“康村”——措钦是集会殿,是寺院的正殿,也是整个寺院的活动中心;措钦大殿内有4个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经书和僧侣集会的场所;措钦以下的组织叫札仓,即僧院,是僧侣学习佛经的场所;再下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层的组织,僧侣食宿和起居作息之处。色拉寺原定僧侣为5500人,实际达到9000人。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大殿、寺内有结巴、麦巴、阿巴札仓(经院),三个扎仓(僧院)及32个康村——只是规模略次于哲蚌寺罢了;后来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回藏后将钦赐经像等珍藏于寺内,至今仍存。。早期建筑以麦巴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各扎仓经堂四壁保存着大量彩色壁画原作。 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如释迦益西从北京返藏时带回的皇帝御赐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其中释迦益西的彩色丝像,长109cm,宽64cm,虽经500余年,但色彩仍很鲜艳。

 

色拉寺内藏有极为珍贵丰富的文物,其中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用金汁抄写,十分珍贵; 以永乐皇帝赐予释迦也失、1410年用朱砂刊印的108函北京版藏文《甘珠尔》(现有105函)最为珍贵;它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藏文大藏经。

 

色拉寺在拉萨并算不上有多著名,自然比不得集宗教与王权于一身的布达拉宫那样令人瞩目,但在拉萨也是与大昭寺和哲蚌寺齐名,据说在过往的年代,这里更有西藏的少林寺之誉——曾经为不少达官贵人培养出了很多的武僧或保镖。每年的藏历12月27日是色拉寺盛大的“色拉崩钦”节,届时各地信徒蜂拥而至,十分热闹。

 

关于色拉寺寺名的来源,还有两种美丽传说:说法一,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说法二: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在藏语里发音也为“色拉”(在藏语里“色拉”还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修建寺庙时,这里山下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乌孜山谷佛光普照 祗树给孤独园悟佛真谛

——色拉乌孜山谷之感悟和随想(34)续

 

 

我和海锋顺着寺院外墙边上的小路,继续向色拉寺后面的山谷走过去,一路上走过来,无论是色拉乌孜山上,还是山脚下沟谷间到处都是峥嵘的巨石,在山坡上和山顶的巨石上都随处可见浮雕在其上的佛像,而白色的登天梯子也不知是画在其上,还是刻在其上,错落有致地随着山势的升高而升高,向人们昭示着登上天堂的道路就在前面。

 

色拉寺北后的山上也有天葬台,如果有缘的话,一大早可能有机会看到天葬,不过上天葬台的路非常艰辛,据说为了尊重当地老百姓的风俗,西藏政府一般是不允许旅行者去看天葬,一则我们也没多大的兴趣,加之为避免出一些其它意外,就没想着去费太大的气力爬山了。

顺着色拉寺围墙外的山坡下沟谷间的小路继续向前,山坡上脚底下的路在慢慢地抬高着,顺着小路慢慢地爬上了半山坡,在山坡上观赏寺院内的建筑,还真有一点鸟瞰的味道,而围墙内色拉寺的建筑物也都进入视野里,慢慢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寺内的主要建筑顺着地势由高到低、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色拉山谷前的山岙里。这些明清时期修建或扩建的建筑:措钦大殿,结巴、麦巴、阿巴札仓及其众多的康村——型制颇似哲蚌寺,所有的建筑物顶部都有一圈紫红色的饰物缠绕着,彰显出了藏传佛教寺院的独有特色;宏伟壮丽的大殿气势不凡,金碧辉煌的金顶在阳光下习习生辉;整个寺院其平面布局虽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但并不影响其成为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

 

当从色拉寺的西面慢慢地走到北面时,在山坡下的小路上横桓着一个比较大的玛尼堆(在我们环色拉寺转了一整圈儿后,在色拉乌孜山的山坡上看到了两个这样的玛尼堆,分别堆在色拉寺的东西两侧山坡上),其上镂空的牦牛头及其支棱着的牛犄角成堆地排列着放在最上面,下面是码着一大堆刻着经文和六字真言的玛尼石——这些规整的石头,我们在川藏线一路上已经见得很多了,在拉萨市的几大寺院里也看到过一些,但在玛尼堆上堆放着如此之多的牦牛头、牦牛牛犄角倒是第一次见到,其象征的意义还真是没闹明白,而旁边的那个煨桑炉的作用和用途就由于见得太多而不觉着有什么新奇了——真可谓是见多不怪了。

 

望着这些毫无修饰质朴而带着野性的牦牛头角,我在旁边笑着跟海锋说:这么多牦牛头牛角放在这里,随便那一个都比精品店里的要好得多,真是可惜了—— 潜台词则是:太浪费了,简直是暴殄天物,能拿一个给我们那该多好啊!突然想到了这是不是在渎佛呢?不过还好,马上想到了金刚经里佛对物质和福德的态度,即使你拿一个佛也是不会在乎的,但伺奉佛的人或佛的信徒们则不会也没人管。

 

人世间会把没经过别人允许或没人知情的情形下,伺机悄悄地带一件儿不是自己的东西——谓之为偷,将其人谓之为贼。我们自然不会有这样的做为,但我们却对在八廓街上那些精品店里看到的颜色鲜亮光艳的牦牛头牛角,有了新的看法——华丽中早没了其真实的面貌,一个个标着高价,散发出来的是铜臭味令人不快。原来颇有的好感、兴趣或崇尚,以及购买的欲望和冲动,便再也没有了(本来在逛八廓街时,对精品店里鲜亮光艳的牦牛头牛角极感兴趣,准备在买一个带回去呢)。

 

越过玛尼堆,顺着围墙外的山路继续向前向上,我们慢慢地绕到了色拉寺后山山谷,正面山坡上的高山彩绘映入眼帘,在一片有着很多白色的登天梯簇拥着的山石中,巨幅的佛像在经幡和彩旗的辉映下色调斑烂、光彩夺目。山上的巨石平缓地向山坡延续着,在经过几个棱层或蟾岩的跌宕后,一直延伸到了我们的脚下,而脚下的谷地则是一片幽静雅致的地方,这里巨大的黑石成桌成凳,千年的古柳成伞成盖,天然地成就了一座佛国的圣境,来到这里我们仿佛是进入了西天的极乐世界。

 

在这块圣境里,左旋古柳环抱——一棵棵枝干扭曲旋转,相拥相抱、盘根错节、枝叶繁茂,使得整个谷地里浓荫蔽日、清爽安逸;谷地里的黑色巨石,黑而不腻,大而不圆,或方整、或平滑、或倾斜,天然地摆放在绿柳成荫的圣境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休闲悟佛之地。我们满心欢喜坐下来在此小憩,望着对面平缓的山坡那块仿佛就是一块巨石铸就的山峦和视野中垂下来的绿柳枝条枝叶所构建的美妙图画,仿佛已经置身于佛国世界了。

 

再回首看看这个世界的四周,整个色拉寺后面的山谷里柳林深深、流水淙淙,沟谷间的巨石或小石板上刻着的六字真言,一直都在不停地向人们展示着这里处处都有佛性的佛国氛围和幽静环境,据说这里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可当我在那些黑色的大石头上盘腿而坐,单掌在胸前竖起后,开始闭目养神时,突然感觉到了这里好象就是当年释迦牟尼佛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祗树给孤独园。

 

释迦牟尼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许多经典的说法地点都在此。虽然它远在印度,但随着佛法的弘扬和传播,人们心目中的“祗树给孤独园”早已进入信徒或信众的思维体系里发散了开来,所以“祗树给孤独园”也就遍布了佛教盛行的地方了。

 

作为佛陀——释迦牟尼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在这种类似于“祗树给孤独园” 的环境和氛围里,每一个人即使你不想去开动脑筋,也不得不在这种环境得驱使下有所感悟或灵感突现。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或灵感,笔者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对佛学的研读和研究,自然也会与祈愿佛主佑护的信徒们有所不同。

笔者的收获则是对佛学经典的开悟,即:

 

佛陀自有真经在,逻辑相关世皆非;

非法非相非灭渡,境界最高即如来。

 

金刚经要点(1)——弘扬佛法胜于布施;

金刚经要点(2)——逻辑相关世皆非;

金刚经要点(3)——如来是佛学间的最高境界。

将这些都贯穿一下,其心得便就是:我不是如来——但希望能有如来之高境界(详细的论述见附录)。

 

从佛国的圣境里解脱出来,也是我们从佛学的境界了升华到更高境界的时候,无论是志在修身的佛、菩萨、比丘、天人阿修罗,还是意在求得护佑,寻得心理寄托的芸芸众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都会心满意足、满心欢喜。

我们自然也是心满意足、满心欢喜,在这样的圣境里休憩一会儿后,不仅身心轻爽,而且心灵净化,岂不是要开心一辈子了。

 

继续往前走了没多远的路,就看到了色拉乌孜山谷的圣泉旁围着很多人在那里等着喝圣水、洗圣泉。当然我们不至于去虔诚地喝那圣水,更没有去沐浴洗脸——不要误会,并不是我们不信这里的圣泉(在4000多米的色拉乌孜山谷里,涌出来的泉水自是圣洁无比,喝起来甘甜可口,并不是随便什么矿泉水可比的),而是在这里的人太多。好多 藏族小伙儿都不仅在那里灌接圣水喝,而且还在沐浴手和脸;为了表示我们对藏传佛教和藏族同胞的尊重,我们就没去抢风头喝圣水了,更没有探秘圣泉的神圣或古往今来, 只是在那个狭窄的地方匆匆而过,留下了一张不是很清晰的照片而已。

 

从圣泉那狭窄的空间里出来,爬上依然是柳绿、谷幽、山环、石抱的幽谷上时,我们走到了色拉寺的东北角,这里的空阔使得这里更令人留连忘返,经幡、彩旗、巨石、怪柳、六字真言构成了这里的佛国氛围,而此时近乎直射的阳光普照和午间骄阳似火,却给人一种燥热和酷暑的味道。本想在这燥热中寻找一块绿柳蔽荫的清爽地方,但却在不经意间在一棵大树与一块巨石相拥相抱的地方,瞅见一个类似小胡同儿的通道,便也就顾不上去躲避骄阳的酷暑了。

我们给这个石树情侣留下了影象后,从它们的身旁匆匆越过,本以为走进去就可以到达传说中的后门,然而我们却失望地发现,色拉寺并没有真正的后门,这个小胡同依然是一条在围墙外面环绕寺院的山路,不过虽然不能从这里逃票进寺,但从这里却一样可以俯瞰或鸟瞰色拉寺院内的全貌。其实这就足够了,何况著名的色拉乌孜山谷,已经没有让我们失望,已经让我们满载而归了。

 

从这里看过去爬上色拉乌孜山谷的路并不是很陡峭,但是若想从后门兜进色拉寺却是没有门,色拉寺原来确是有若干后门,但不是不对外开放,即是已都被围墙砌死。等我们转到了寺后面的东北角后终于发现后山没有可以进入寺院的通道,除非你愿意从好几丈高的山隘上跳进去,或者是在那些高高的围墙上翻过去,否则逃票是不可能的,这里没有哲蚌寺那样宽阔的后山坡可供游人们自由出入。

 

从东北角顺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下走,除了可以鸟瞰寺院内的建筑外,还可看到另一侧东边山上的高山彩绘和石刻,那可更是色拉寺的瑰宝。而我们刚刚从西面过来时看到的那些零散的高山彩绘,与其相比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再往前走就看见了山坡下有一座象碉楼一样得建筑,壁立在山脚下,一副高高在上、鹤立鸡群的摸样;走到近前从正面看过去,却是宽阔高大,看上去象一面巨大无比的墙,那面墙南侧则有一螺旋式的楼梯从碉楼的后面转了上去。正在想这个碉楼是干什么用的而驻足路旁时,几个小孩骑着小轮自行车到了我们的跟前,看到这个地方还有人骑自行车自然格外地亲切,攀谈之后才明白这面巨大无比的墙,就是晒佛时用来挂唐卡,这个碉楼原来是与雪顿节相关联的一个建筑。

 

原来这是雪顿节时用来挂巨幅唐卡用的(雪顿意为“晒佛”,所以雪顿节又名晒佛节),而这个高高在上的雕楼式的建筑正是著名的晒佛台——在色拉寺东北方的晒佛台,可以鸟瞰整个色拉寺;每年雪顿节,都在这里举行晒佛仪式。

晒佛台两侧的石刻六字真言、彩绘佛象和彩绘佛家故事,集中体现了色拉寺藏传佛教的意旨,不仅雕工精湛,美妙绝伦,而且寓意深刻,是西藏藏传佛教中最富盛名的高山彩绘之一。为了表达对佛学和佛主的敬意,笔者在晒佛台北侧与佛主的彩绘画象照了张等高的照片,以示对佛主的敬意和达成境界之期望值。

 

我们在此留影,不是为了与佛主拉近乎比高低,而是期望达到更高的佛学境界,我们不是如来,但希望能达到如来的境界。一个已经投身于佛的怀抱了的信徒,或一个根本就不是佛界的人士,但只要他把研究佛学做为己任,如果他仍是一个不想达到如来境界的人,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可能是一个称职的佛教徒。但愿佛学的精华能够在新时代得到更大的弘扬,使得人们的心灵不在承受世间的煎熬,真正地成为一个自性觉悟并受到佛主期许的人。

 

围着色拉寺,沿着色拉乌孜山谷地转了一整圈儿!当我们从色拉寺东面的小路上走出山谷,又顺着围墙回到色拉寺门前时,已是下午时分了。

 

我们在门前的餐厅里喝了份藏式奶茶,看着进进出出的藏族同胞们,忽然想到了佛学界过程和结局的因果关系: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对佛祖的虔诚,不断地转神山、转圣湖、转经筒,藏族人转的圈比我们转的圈要多得多,在我们看来,他们对过程的重视,大大地超过了对结局的重视;我们一般人都会想,由于西方的极乐世界在人世间看不到——他们的结局他们自然也是看不到了,所以他们就把重心全部放在了过程之中。

 

其实佛国的极乐世界全部都在人们的心里面,他们走完了诸多的圆满过程,极乐世界自然已经早已在他们的心里面了,结局也就在他们的心里面了。他们通过对过程的不断圆满,而不断地为圆满的结局添加圆满,按照佛学的逻辑,圆满之圆满自然还是圆满,殊不知他们在过程的圆满中,早已使得自己得结局也圆满了。

 

我们都期望做到最好,不仅过程要圆满,而且还要结局也圆满,止于至善;但如来的境界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成,纵观佛世界里也只有释迦牟尼佛被称作如来佛,可见一般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将其作为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或最高目标就行了,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不一定须要在做到最好后才去结束,在没有做到最好 ,未能完成愿望时结束,反思一下也未尝不可,或许还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忠告或建议,这不同样可以为我们人类进一步做到圆满,而贡献一点思想或活力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