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09
分享
《川藏行骑行纪事》连载

第一十二章 12

 

 八一城区独具特色 车友情谊网络动人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6)

 

 

2009年6月26日 我们在八一休整一天,上午休息,擦洗、保养车子,给链条加油。中午闲下来时还上了一会儿网——上网看了看,才知道我们骑行川藏线一路上的骑行历程,月光大姐都在“六月一日进藏的骑友”一帖中及时地报道了出来——帖子受到了全国各地7000多人次的关注,曾经与笔者一起骑行过的数十名车友回帖关注:看到一个个祝福、鼓励、加油的帖子以及月光大姐逐日的报道和短信回复,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各地车友们的情意……。禁不住发帖回应: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祝福,感动之余请允许我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们。向月光大姐致敬!向关注我们的所有车友们致敬!

 

中午时分,我们在厦门路与工布路交叉的东北角上那家著名的东北饺子馆吃过饭后,开始在八一城区里逛街,从工布路开始一直转到了深圳大道,为了寻找一家银行,我们一路问寻着转了好几条街,才找到了一家具有自动取款机的银行,海锋提了款我们便开始了没有目标的闲逛,转遍了大半个城区和主要街道。领略到了八一城区的风貌和基本结构和布局,对这个所谓的西藏小江南或百部江南的首府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我们眼前的这个高原新城八一镇,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尼洋河的北岸,距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相汇处约50多公里。海拔3000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谷四周的山坡上,树木参天,原始森林保存得很好。 

 

八一镇是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所在地原名“拉日嘎”,从前这里只有几个零星的村落。1960年之后,从开垦荒地开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座高原城镇逐渐崛起。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十多年前还只有两条泥土路,像个大村庄;而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小城市,城市道路与给排水、电力供应、居民住宅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相配套,市政设施比较完备,城市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大力援助下,援建的广东路、香港路、厦门广场等各具特色,使这颗高原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八一镇"从过去十几户人家的"小石头城",变成今天常住人口超过4万多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许多人还夸张地称它为"西藏小深圳"、"西藏小厦门"。八一镇发展迅速,已成为藏东南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新兴城镇。这座"年轻"的城市,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市内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川藏线上城镇的普遍观感。

 

今天的"八一镇"城区面积由20年前的不足半平方公里发展到8平方公里,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尼洋河路、厦门路、深圳大道、广东路、双拥路等,从东到西一字排开纵贯南北。中山大道、泉州路、工布路、福建路以及更多不知名且长短不一的街道横跨东西,城区道路纵横交错。街道两旁的建筑鳞次栉比,宾馆、茶庄、公园、餐饮店、网吧、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红色的出租车、小巴士和摩托车自由地驰骋着的柏油路宽敞舒坦,为生活或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极大的方便,路中央的绿茵地上种植的树木整齐地"排着"长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感受着新这一新型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在位于城区中心的综合市场内,可以看到种类齐全的各种商品,这里的蔬菜,不仅有从内地运来的水果、蔬菜、海鲜,而且还有当地农民采集、出售的蘑菇、松茸、天麻、人参果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具有西藏特色的藏猪也是人们逢年过节时的美味佳肴。 而在奇正路上的"奇正"藏药,以及在不知名道旁的"易贡茶叶"等当地产品的广告不时进入眼帘。

 

在我们住宿的背包客之家所在的厦门路上,从泉州路到工布路这之间的街道两旁,形成了八一镇的建材一条街,全部是各类建筑材料,生意也都红红火火,我们在下午逛街时,完全体会到了这个新兴城市的建材市场生意兴隆和装饰材料的行情火爆。

 

接下来南边的教育新村和林芝花园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新村内红色的琉璃瓦斜顶和白色的墙壁,显示了这里的豪华和教育本身的圣洁。

 

而豪华气派的林芝花园,则为我们展示出了八一镇上人文居住环境的靓丽风景线

 

在林芝花园和教育新村的对面,林芝地区广电中心大楼、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局,中心颇具特色的发射塔、影视楼挺拔簇新,屹立在厦门路与泉州路的交汇处西侧,成为尼洋河边的一处重要景点。

 

再往前走一拐弯便是风光最美丽、建筑最壮观的中山路,路上串接着诸如:广东广场、福建广场、深圳广场以及城区内最大的绿地福建生态园。在中山路和深圳大道相交汇处的环形马路包围下的广东广场内的"广东文化会展中心",福建广场上的林芝地区行政公署以及众多的审计、司法、银行、经贸、酒店、宾馆的大楼、大厦,都集中矗立在双向隔离的中山路两侧,当然还有象"林芝文化艺术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众多的现代化建筑在城区内拔地而起,高耸在城区的中央和其它重要街区,有的象美国的白宫一样呈半椭圆状,有的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似的呈扇形状。用"小桥流水"来形容"深圳广场"那一点都不过分啊,拱型桥下绿水常流、轻波荡漾,周围有旅游、休闲的娱乐城,在旅游的黄金季节时,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呈现"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城里的雕塑犹如装饰品一样点缀着"八一镇",赐予其不同的内涵。在厦门路尽头和318国道交叉处"八一花园"里的"忠魂赤胆"的雕塑,是由一位身穿工布江达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和一名身着军服的解放军战士的组合,其象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是谓当年军民团结抗敌的真实写照,"八一镇"与解放军有着不解之缘,就连这座城市的名字也是因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在这里建起这座新兴城市而得其名。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西藏实施特殊政策,内地许多省市向西藏提供无私的援助,位于城东的"广东广场"上"盛开"的"团结花",就代表着内地援藏省区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象征着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友爱。 

 

八一镇及其附近地区是集中展示新西藏工业建设成就的地方,分布着电力、毛纺、造纸、建材、印刷、农机修造、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工业部门。这里还是西藏重要的文教科研基地。1970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在这里建立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志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跨过尼洋河上的"八一大桥",就可以看到坐落在河对岸的"西藏农牧学院"、"林芝第一中学"等学校,据了解,林芝地区的教育发展迅猛,目前全地区儿童入学率达到95.9%,巩固率达到98%,"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75.6%。

 

从八一镇向东,经过林芝县府所在地普拉,再向南就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河面宽阔,河面如镜,可乘船浏览,顺流而下近50多公里,就是米林县派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始点, 著名景点有“夏瀑冬冰”、日及木错湖、巨柏林等。离八一镇东南40多公里的帮纳村,有一棵1600多年树龄的“桑树王”,树高7.04米,胸径13米多,传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栽种。在离八一镇10多公里的巴结村,有一片占地10公顷珍贵的特有柏树品种——西藏巨柏。其中有一棵被称为“巨柏王”、“活文物”的巨柏,树高50余米,胸径58米,树龄高达2500岁左右。

 

自由六月的车友们今天也到了八一,但他们住宿在所有车友们都推荐的渡口客栈,哪里的环境很棒。在这里再次看到了自由六一队他们,真是如在梦中啊,记得我们在路上多次聚散,分分合合,一起走过了川藏线上很多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共同渡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还真是挺怀念这些年轻的朋友们呀。上次遇见他们还是在然乌,由于然乌没有象样的银行系统,无法取钱,他们不得不派人返回八宿去取款,还由于他们要去来古冰川游玩,所以要在然乌多待上几天,我们才分了开来,如今一转眼又相逢了,真是有缘啊!明天我们又可以在一起骑行了……呵呵:))再一转眼,我们不就要到拉萨了吗。

 

 

 

独立骑行自由自在 尼洋河畔风光秀美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7)

 

      在八一镇休整了一天多,逛街、休息、上网,维护、保养车辆,一直也没闲着,总觉着时间不够用。当然这里不仅城市美丽,气候也很宜人,难得在西藏能碰上一个如此适宜居住的地方,海锋、黄石、八路他们都住着不想离去了。是有很多骑行川藏的人,连着住好几天都不想离开——美丽的八一真是令人依依不舍啊。6月27日大清早,包括自由六月组合的车友们,他们都还在梦乡里的时候,笔者又象以前一样,采用笨鸟先飞的方式先行出发,在背包客旅店下面的饭店吃过早饭已经是 7:30了。今天是骑行川藏线以来的第一次单独行动,一个人顺着厦门路一直骑出城外,在与318国道相交处的八一花园左侧停下来,给林芝地区民政局大楼和其前面那尊手握钢枪的解放军与弯弓射箭的藏族勇士所组合的雕塑留下了影像后,便告别了八一镇。

 

     骑出不远就看到了一处古生态园林景点——千年核桃王民族文化村,位于距八一镇大约3公里左右的林芝县八一镇公仲村,这里地处318国道近旁,园内古树繁多,堪称林芝一绝:有千年核桃王、逢春枯木,有古杨鼎立、百牛木王、核桃绝唱、朗玛奇柳、杰江柳王、古桑王或怪桑王,有野生木瓜王、树中树、三树结盟等植物奇观,还有玛尼吉祥、糌粑喷香、水磨半壁、远古神佛、香炉天造、扬幡祝福、好汉赛石、古天葬台等等神秘的传说和丧葬文化精品。

 

        离开千年核桃王民俗文化村, 继续顺着沿尼洋河逆流而上的318国道,在河谷右侧蜿蜒曲折,这一带是广东援建所属区域,沿途藏族民居基本都是广东援建的二层小楼象宫殿一样,很气派非常漂亮——沿途加定村、色定村以及中间的天然居山庄,一栋栋的蓝色彩钢瓦房顶掩映在河谷山脚下的绿树丛林和长势喜人的青稞地尽头,静谧而安祥地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背后的山峦上森林密布、葱绿滴翠、层林挺拔、绵延不绝直达山顶,山尖及远处则云雾笼罩,犹如仙景一般亦真亦奂,神秘无界。

 

       从八一出来路况一直都不错,一直与尼洋河相伴,一直与青山绿水围绕着完全可以类比宫殿的乡村住宅和田园为伍。一路上即使有坡也基本上都是缓坡,但坡度都不大也不长,起伏中也有较多下坡,自然也没有了翻山越岭后下坡时的那种风驰电掣般的感受。

 

    不过在如此清爽宜人的环境和氛围中骑行,速度还是很快,不一会儿就到了更章,在更章门巴民族乡藏香加工厂与318国道相联着的小广场上老远就看到了那个足有两层楼高的广告牌——林芝地区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大峡谷藏香厂几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两侧西藏名牌和正宗藏香的标记也相得益彰。

 

       林芝地区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是由排龙门巴民族乡——全乡整体搬迁至林芝县更章后,建立的门巴民族乡,他们继承和发展门巴民族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办起了门巴藏香加工厂。他们生产的藏香以香气纯正、清醒、提神的优良品质,深受各族人民和游客的喜爱,已经远销到了区内外各地,既解决了全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更章门巴民族乡藏香加工厂生产制作的门巴藏香)

 

        继续骑行于11:30到达百巴镇——这里仍属林芝地区林芝县所辖,位于县境西部、尼洋河沿岸。1960年建区,属林芝专区雪卡县,名拉嘎区。1961年撤销林芝专区,改称拉萨市林芝县百巴区。1986年撤区建乡,1998年建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217.47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共有601户,总人口2 999人,均为藏族。森林面积10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12平方千米,草场面积65平方千米。农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兼有林业、运输业、养殖业、采集业,主要饲养犏牛、黄牛、牦牛、藏猪、藏鸡、绵羊。全镇划分了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修建了商品房、农贸市场、卫生院、乡政府等。全镇有1所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在校生350人。有1所中心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所辖各村通公路,通邮,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100%。林下资源丰富,出产240多种名贵药材。

 

        在这里给人一个明显的印象就是并不象八一以东的那些个城镇,沿着国道边上经营的各种店铺大多都是四川人,间或也有一些云南人,而是有很多的青海人、甘肃人在这里,或经营着饭店,或收购虫草。在一家青海人开的饭店里,就遇到了好几个甘肃人,他们本来是到这里来挖虫草的,但由于藏区现在实行保护高山草原的生态,禁止外来人员上山挖虫草,便都窝在了这里做些收购虫草的买卖,据他们讲收入也很可观。

 

      吃饭的时候—— 11:37给月光大姐和家人发了一封短信:“早上7:30从八一出发,11:30到达百巴镇,骑行63公里,现在准备吃饭!”。月光大姐则回信说:“百巴过后有个秀巴古堡,走过路过别错过啊”!

 

        吃过饭再往前走没多远,首先看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在2004年3月树立的“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界碑”,屹立在尼洋河与318国道之间的高坎上,这里的尼洋河河谷宽阔,河流呈发散型地扩散到了河谷平地上的沟沟坎坎,形成了一大片纵横交错的河网湖汊,勾勒出了许许多多的河谷平地,其上绿草茵茵,而那些点缀在其间的粗大的翠柳和不成材的沙棘类灰白色叶类树种,正好将河谷划分成一个又一个的牧地草场,里面牛羊成群,构成的田园风光更是彰显了这里的独特和秀美。

 

        再往前走没多远,前面果然发现了古堡的踪影,在国道正前方的岔路口上,就可以看到秀巴古堡的大门,而在稍远些的山坡上由丛林和灌木掩映下的古堡,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尊容,虽已被岁月苍桑消磨刻蚀的没有了原有的庄严肃穆、雄伟壮观,但其古老的风采依然会绽放出来,即使是堡顶已成了残垣断壁,也无法掩盖其辉煌和靓丽。

 

     相传,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及屯兵和防御,修筑了具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在西藏各地均有分布,其建筑风格根据各地的风情和建筑材料而定,有石片砌成的、泥垒的、木制的三种。秀巴千年古堡属片石、木结构。

 

      古堡建于唐朝后期,这些古堡由片石和木板砌成,外观是十二面十二棱柱状体,里面是八角形,中空,无顶;墙体有两米厚,中间嵌有木板,以前可以登顶。古堡顶层有眺望孔,可用来观察远处的动静,也能防御来犯敌人,向攻来的敌人射箭;有效地杀伤对方。其上还可以燃放狼烟,向远处传递信息。向远处友军传递资讯,请求增援。因此秀巴古堡--- 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烽火台,在工布江达县境内有多处古堡群,当然秀巴古堡群算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古堡周围也经过一番精心布置,以石砌房屋环绕,高低互为策应,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守体系,可谓固若金汤。现在古堡周围仍残存的那些残垣断壁,以前都是当地民众的住房,这些民众的住房—— 房房相连,形成一个围绕古堡的完美整体.这里还有一种很有趣的植物,这种植物藏语叫活玛,也许就是火麻,汉语叫无情草,它的刺像黄蜂蜇人一样疼痛,但是如果把它煮熟了,不但不刺人而且吃起来味道鲜美,这里的老百姓喜欢在春天的时候把它的嫩叶摘下来炖牛肉,名字就叫无情草炖牛肉汤。      

 

     这些古堡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非常牢固,充分展示了一千多年前藏民族精湛的建筑工艺。既使是现在,建筑专家也为当时古堡工艺的精奇,工程的浩大,造型的优美科学而赞叹不已。古堡群由5个高低不同的堡垒组成,间距大约为30至50米,各个堡垒相互呼应,互为犄角。

 

     已有千年的秀巴古堡,地处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距工布江达县城五、六十公里,是尼洋河风光带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秀巴,该地居住着两个不同教派的僧人,他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寺庙,东边为黄教寺庙,西边则为苯教寺庙,两个寺庙因为教派不同,引起了宗教上的争斗,由于当时苯教寺庙的势力比黄教的势力大,在一场宗教争斗之后,苯教寺庙的僧人将黄教寺庙的主持禁锢起来,并将他活活的剥了皮,因此该地得名为“秀巴”,藏语为剥皮的意思。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宗教战争的残酷和无道,本来还觉着佛教传入西藏,也是和传入中土一样,与当地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宗教互相融合,和平地合二而一,想不到还有过如此活剥人皮的事情,岂不令人不寒而栗。打破了笔者一直认为:只有一神制的宗教才会发生如此残暴的罪行这样的一个观念,。

 

      当然关于这些古堡还有着另为的传说:至今在当地藏族百姓中还流传有格萨尔王于秀巴村征服妖魔的传说。

      在当地藏族百姓的传说中,秀巴村一带是格萨尔王征服妖魔的第一个战场。因为古堡是钦巴哪波妖魔居住的堡垒,妖魔居高临下,占据了有利地形,而格萨尔王的部队无所屏蔽,苦战三年都没有攻下古堡。

      后来格萨尔王在睡梦中得到神佛指点:妖魔在黎明时分法力最弱,此时用弓箭攻打必定成功。于是格萨尔王派遣得力干将率领一支由神箭手组成的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登上秀巴村对面的山顶,天刚破晓,一支支利箭射向古堡,妖魔猝不及防,待要施展法力,可惜败局已定,只得束手就擒。据说至今,秀巴村山顶巨石上仍留有箭痕,不过我们也无法去考证了。

 

    再继续骑行,一直到巴河镇,一路上都是以尼洋河为伴,以青山绿水为伴,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伴,骑行起来倒也算是轻松爽快,虽然一个人骑行在318国道上,但当你明知,后面还有大批的车友(他们出发时间晚些)正在与你同行或正在追赶着你,眼前还有这么多的青山绿水、人文景观与你为伴,那还有寂寞这两个字的存在空间呢,没有了寂寞那岂不是更加自由自在了呢?呵呵:))还有什么比没有寂寞、没有烦恼、没有风险,更来得美妙、更让人感到是那么的不亦乐乎呢?既不须要拼力追赶前面的车友,又不须要刻意地等待落在后面的车友,按照自己的体能确定自己的速度,因此骑行起来也就不觉着太累了。徐徐行来自然也会生发出来一番慨叹:今天的骑行,是在川藏线上一路走来,让人觉着这是最轻松自在的一天了。

 

        除了这些个感慨外,前一段一路上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从更章门巴民族乡前的久巴村算起,一路上经门巴乡、章巴村、雾巴村、崇巴村、百巴镇、伍巴村、折巴村、许巴村、巴河镇、巴河村、共巴村、纳巴村等众多以百巴为中心的乡镇村落群。这个巴字何其了得,它或许正在告诉我们一个真象,这些个以巴字命名的乡镇村落群,或许就是与我们所看到的秀巴古堡相关联着,这或许正是当年松赞干布(亦或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也未可知,或许这些带着巴字的地名或地方,正是当时屯兵或联络的“戎堡”——类似于我们内地的关城或烽火台一样的军事设施。

 

         到了巴河镇附近,尼洋河谷地依然宽阔,但其间的草甸或牛羊却没有了踪影,谷地上那些不成材的沙棘类林木和灌木则完全霸占了河谷,除了尼洋河流的水面外,一眼望去全都是莽莽苍苍的各种不成材林木,绿色丛中的灰白色调凝重沉寂,其间的枯枝败叶更彰显了这类林木的生命力和高原河谷里的生机。

   在巴河与尼洋河的交汇处,在巴河大桥两侧都有公路顺着两侧的山脚下,延伸到巴河镇。站在318国道上,大约一公里远处的巴河镇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眺望过去,在一片碧水涟涟的巴河谷地,掩映在葱笼翠绿的高坡树林里的巴河镇,蓝色调的屋顶和红色调的屋顶竟相在翠绿葱中绽放异采,葱绿和红蓝相间着的画面里高压电线塔和电视转播塔隐约可见,山坡顶上河谷间逶蜒而上的318国道的老公路和到达巴松错的山间道路都依稀可见。

 

       过了巴河大桥,在公路旁尼洋河谷和山坡上由318国道划分出来的那个三角形的地带上,正在大兴土木,一栋栋宫殿般高大的连体两层楼已初见雏形,已经安装好的蓝色彩钢瓦屋顶簇新绽蓝,下面的脚手架虽然还没有拆掉,但二层的墙壁贴面已经竣工,骑上这个座落在山坡上的高地,工地上没有看到有人在忙碌。与一个也从大桥上过来的外地装束的人攀谈,才知道他就是正在这里修建这栋楼房的施工队伍里的一员。他们从四川过来,施工队刚刚下去休息吃饭,而他正要到巴河镇上购买东西,这位四川老乡非常健谈,笔者便索性停下来休息,并与他聊了起来。

 

  他们到这里已经好几个月了,这些房子是给山里的藏族同胞们修建的,这里依然是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实施并确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计划将山里居住的所有藏族同胞都迁出来。而他们所建的房子正是为这些同胞们准备的新房,言谈中这位四川老乡充满了羡慕之情,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全是国家给他们掏钱盖的,我们建的这些房子就象是宫殿一样,比我们自己住的屋头要好的多了,然后还忍不住来了一句国骂。这句国骂还真让我也笑了出来,是啊!一路走来沿途的乡村住宅大多都象宫殿一样,也颇多感慨。从工布江达县林业局2008年6月一日宣示竖立在各个村落旁的宣示牌可以看出,这项已经确立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不仅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还是重要的举措。作为一个骑行到此的旅行者,对这一造福同胞、造福生态、利国利民的举措倍感欣慰。

 

      过了巴河镇再往前骑,巴河村、娘当村、朗嘎村等尼洋河两侧的村落里,一座座独立特行的两层宫殿式小楼不仅富丽堂皇,而且还非常的气派——红色和蓝色的彩钢瓦做成的穹顶式屋顶高屋建瓴、层次分明,墙壁立面的石料砌筑得体、一通到顶;两层楼的石砌沟缝整齐划一,石料的色彩不知是石料的上乘还是贴上了美丽的壁纸,无论是颜色还是石料的大小都令人赏心阅目、叹为观之;小楼的穹顶和立面墙壁联接处的彩绘和棂木结构,无论是平面还是凹凸之处都可谓是雕梁画栋、美丽绝伦;宽敞明亮的塑钢框推拉玻璃窗户,显示出了这宫殿般的藏式小楼与现代意识的亲蜜接触;一层中央那个独特的门楼极具民族特色,门两侧有象征着牛头或羊头的雕刻镂空造型、门楣装饰上的斗拱也有着色彩斑烂的金色彩绘图案,每每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门楼的顶面与门框和门楣的联接,类似于屋面穹顶与椽檩及其墙壁立面的联接,也是百般彩绘、色彩缤纷,可谓极尽繁复之能事。看来这一带也是门巴族人的聚居地,一栋栋宫殿式的楼房上那个门巴式门脸做得果然特别漂亮——门巴人正是在用他们那独特的门楼向我们展示其民族智慧和风采呢。 

 

       这一切的装饰和外观不但让人看得眼花燎乱,直使人觉着这不象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而是达官贵人们的宫殿。只有那一栋栋小楼侧面那堵低矮的小院墙上垛着的劈柴和用防雨布遮盖着的板材,还有点象是民家的住宅的味道。门前平地上的鹅卵石和紧挨着318国道旁的大柳树,以及村落背后被青翠碧绿覆盖着的山峦和山峦间的云雾燎绕,使得这里的村落和小楼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还真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在骑过了赛卧村的小吊桥地段后,在尼洋河对岸山脚下的村落边上,有一艘汗地楼船式的建筑矗立在国道与山脚下的河谷中那一汪波澜不惊的水面上,船背面一条简易的通道将其引至山脚下两侧的村落里,这个水上建筑看上去更象是一个水上旅馆,但没有一点开张的迹象。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其作为318国道旁的一个景致,让人找个理由在此歇上一会儿,给他拍个照留个影。 

 

       当骑到林达吊桥边上时,这里刚刚下过雨,无论是尼洋河南岸的林达村,还是尼洋河上并排着的两座大桥及其北岸上的广场的水泥地面上都还湿渌渌地,有些地方还存有水流的痕迹,显示出这里刚刚经过了大雨的洗礼,今天的骑行真是幸运,眼看着前后都有厚厚的云层和降雨带,不过骑到那里最多也只是赶上些雨后的甘霖,一直也没有真正地淋到雨。笔者停下来时,间或还有丝丝缕缕的雨雾在飘淋,但天空已经放晴。桥头的广场上聚积着一些老人和孩子,看到有人停下来都过来围观,略显出些好奇和兴奋。当我将车停在老旧的林达吊桥桥头准备照像时,车子没停稳当,险些翻倒,多亏了两个小伙子帮忙扶车,才没有车仰人翻,随后便将他们与吊桥和我的坐骑一起留在了影像里,也算是一种纪念或留下些念想吧。

 

       本来在这两座桥头的广场吊桥一侧临近国道旁那个竖立着古庄园和弥猴观赏点指示牌的小木屋旁聚积了不少的老人和女孩,当我将照像机对准她们时,却被她们躲开了,不知是本能的拒绝还是不好意思,也就作罢,只给这个小木屋和指示牌拍了照留下个影像。

 

在林达吊桥及其前后的国道上欣赏对岸700米开外的工布古庄园和1100米开外的弥猴观赏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避开吊桥和新修的水泥大桥后,在国道上经过一个不太长的小上坡后,居高临下地再来观赏尼洋河上的林达大桥和林达吊桥以及对岸的林达村和与此相连接着的古庄园、弥猴观赏点,大有一副俯瞰或远眺的意境——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真是美不胜收、美的没法形容……,对岸那些梦幻般的境致,若不用数码手段将其留下来,岂不是真的要暴轸天物了。

 

        留下了美好的影像和美妙的心情,再度骑行不久,前面河谷开阔的荒滩上,一群人正在那里竖立一个“工布江达青年林”牌子,这片遍布着河卵石的河谷荒滩上,已经栽种了一些小的苗木,在国道旁还拉上了铁丝网,这块圈起来的河谷荒滩上,竖起来的其实应该是工布江达的未来,正象共青团是中国的未来一样,这里那些已经栽种的小苗木不也正是尼洋河谷以及西藏高原的未来吗。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青年林里的苗木,假以时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不过在与这些人了解青年林的事宜时,却让人有些担忧了起来,他们并不知晓这块青年林的丁丁点点,只是一群雇来竖立牌子的无关者,但愿这片林木不要遭遇太多的无关者,但愿立这块牌子不只是在走一个过场,搞一个形式而已,但愿不是……。

 

     工布江达不仅有着古老的传说,更有着与尼洋河一起伴生出来的美丽风光,当然一路走来也见识到了这里的现代化水准。在国道旁看到能给人以全新视觉感受的仲莎乡仲莎村数字电影院的告示牌,还真是惊讶不已。这在内地很多乡镇是没有机会看到的东西,竟然在这个背靠青山面向绿水的小山村里落下了其维幕,现代化的脚步一点也不落人后,岂不要算是一个奇迹。工布江达真是颠复人的旧有观念和思想深处留存的映象,最集中的地方。先是在秀巴颠复了宗教传播和融合中的非暴力想法,这里又颠复了西藏落后或原始的陈旧观念。川藏线上有着非常厚重的东西须要我们去理解或了解,这一点无论是国人还是地球另一面的先生们,都不应该只凭着想象或道听途说就去想当然地随意评价或指责这里的一切。那样不仅是对藏族同胞们不公平,而且也是对评判者自己不公平或不负责任。

 

下午 16:30左右,到达阿沛庄园,在紧临318国道,静静地流淌着的尼洋河边,一个有着三层台阶的方型平台上,矗立着一块黑褐色的不规则石碑,“阿沛庄园”四个大字跃然其上,尼洋河水干净清澈,呈现出透明的绿色调,河里有很多沙洲,很多树就直接生长在水中,一派宜人的湿地风情和藏区江南风格。尼洋河在这里的缓缓流淌,与我们在川藏线上所见的其它河流相比的话,相对于前面见过的那些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帕隆藏布江而言,那简直完全可用恬美、安祥、宁静来形容。这里离工布江达县城大约8公里左右,阿沛庄园依山傍水,历史悠久。

 

传说,在公元7世纪前后,吐蕃第七代首领直贡赞普被杀后,夏赤、聂赤和恰赤3位王子逃到了工布地区。为了寻找安身之地,他们向天祈祷,聂赤朝天上射了一箭,箭头落在了阿沛庄园修建的地方。于是,聂赤喜悦地说了一声:“阿沛!”意思是“命运把我安排在了这里。”于是,就在此建造了庄园。夏赤从工布返回了雅砻,成为雅砻部落的第八代首领,而聂赤则留在了工布地区成了工布人的首领,开始了工布土王的沿袭。阿沛家族也从此以世袭贵族开始在工布江达定居。

1935年,西藏贵族霍康家族的这位阿旺晋美公子与阿沛家的女主人才旦卓嘎成亲,入赘阿沛家。婚后,他以阿沛家族继承人身份向西藏噶厦政府申请出仕获准,正式承袭了阿沛名号,改名阿沛·阿旺晋美。

1950年4月,阿沛.阿旺晋美被升任为增额噶伦兼昌都总管。昌都解放后,他先后两次与在昌都的40名僧俗官员联合签名向噶夏送出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中国×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努力说明解放军进军西藏是为了保卫国防,帮助西藏发展建设,使人民幸福,民族昌盛,请噶夏尽快派代表同中央谈判。

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方针的感召下,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改变了态度,于1951年2月决定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是半个世纪前在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唯一健在的代表,是西藏自治区政府的主要缔造者和首任主席。从年轻的庄园主少爷到西藏地方政府高官,从首席谈判代表到国家领导人,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阿沛阿旺晋美投身于时代的伟大变革,亲历了西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沛·阿旺晋美的传奇一生是西藏社会变革的见证。

   以前的阿沛庄园由九座碉房组成(建于19世纪初,距今300余年),占地数十亩,非常壮观。阿沛庄园主体部分均以表现贵族特色的青石和青片石为主,庄园内地面均以青条石铺设。更具特色的要数阿沛庄园的休闲果林,果林占地面积达10亩,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果林。遗憾的是,这宏伟壮观的场景现已不复存在。2001年7月那场特大泥石流发生后,旧址现在仅存一幢两层碉房,几堵残垣断壁便是当时的经堂。

 

   阿沛庄园尽管过去那宏伟壮观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了,但阿沛村的村民至今仍以阿沛·阿旺晋美而骄傲和自豪。 在福建省援助下,筹集资金317万多元,把全村34户人家143口人整体搬迁到紧临318国道、离县城仅5公里的新村。阿沛新村据说是按照民众的意愿,选址认真,布局合理,这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奇花异草和各种果树,点缀着美丽的家园,从而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参观。笔者骑到这里时,正赶上几个旅行团的旅游大巴在此停留参观,游人们在这里走家串户参观访问,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在此停留期间笔者与一个大巴车司机聊起了这里的情况,他说每天他都要拉上好几车人到这里来参观,自从2002年5月新村建成以后,这里逐步就成了旅行社的一个定点旅游景点了。当问及进户参观住户是否接纳时,司机说一般进户的游客都会给户主一些钱作为酬谢,这里的人不给钱也会让人参观拍照,民风还是很醇朴,市场经济的冲击还不是太严重。

 

     笔者没时间进户参访,便在外面走马观花地看了看,阿沛村因和阿沛.阿旺晋美而得名。新村建起来已有七、八年了,但依然富丽堂煌、依然簇新一栋栋、一排排高大宽敞的两层藏式小楼成排地簇拥在国道边上,一个个都似宫殿般地小楼——漂亮整洁、装饰一新,房屋宽敞、清洁、明亮,各种现代化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梁柱、墙壁、屋顶经过装饰和组合,无不透出浓厚的藏族传统文化文化气息。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显得格外豪华和气派;与我们一路上所看到的那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建筑的住宅一样,令人赞叹不已、令人羡慕不已。

     在这里又突然想起了在巴河镇与那位四川籍施工队上的朋友闲聊和感慨了,当然笔者不会嘣出那句国骂,但也着实羡慕不已——是啊!  一路上藏族同胞的住宅确实让人羡慕不已,笔者是从富庶的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来,途中还经过了具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平原,其间的乡村景象也见识了不少,但就其内外在设施以及表象来看,大多都没法和318国道沿线这些藏族同胞们宫殿式小楼的居住条件相比。当然这都是得益于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内地省市的大力援助,足见其成效显著和卓约不凡。

 

     17:30到达工布达江县城,几经寻找和比较便住在了南方宾馆(2—3人间,15元/人,还有公用洗澡间可以洗澡)。经过电话联系,布衣及其他们的自由六月组合还在路上跋涉呢,说是遭遇上了大雨,还得几个小时才能到,于是给他们介绍了南方宾馆的情况,经他们同意后也定下了房间,尔后就只有耐心地等待了——洗了个热水澡休息一会儿,18:35给月光大姐和家人发了一封短信:“在百巴吃饭后,继续骑行,路况还是那么好,天气也不错,不阴不晴的最适宜骑行了!今天是进藏以来觉得最轻松自在的一天,路上的景点也不少。如千年核桃王、秀巴古堡、阿沛庄园等都走马观花地看了看,17:30到达工布县城,住南方宾馆!”随后在宾馆一楼旁边的重庆小吃店用过晚餐(价格不算高,分量还算可以),自由六月的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地到来了。

 

附录:阿沛.阿旺晋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的亲密朋友,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八、九、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阿沛.阿旺晋美因病于2009年12月23日16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工布江达人间仙境 尼洋河中砥柱中流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8)

 

题记;

工布江达人间仙境 ,

尼洋河中砥柱中流;

太昭古城关联三藏,

松多镇上川中饭店。

 

工布江达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以北,东邻波密、林芝县,南接米林、加查、桑日县,西连墨竹工卡县,北至嘉黎县。全县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71公里,总面积128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万亩,林地面积65.57万公顷,草场面积17.2万亩。全县辖6乡,3镇,88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域内有藏、汉、回、门巴、珞巴、隥人等多种民族——藏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行政上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以后,工布江达县正式列入林芝地区。

 

六月底的西藏,雨水似乎变得多了起来,看来藏区真正的雨季就要来临了。昨晚的雨水就一直下到了天亮才慢慢地停了下来,其实从昨天八一开始,雨就没怎么消停过,一直都与布衣他们的自由六月组合如影随形地一起到达工布江达。他们昨天晚上到达工布江达时,就是在风雨的陪伴下一起进入县城的,直到住进南方宾馆雨水还在继续下个不停。

 

昨晚我和布衣住在一个房间,谈起白天的行程和以后几天的打算时,颇多感慨也颇多畅想,他不仅要完成骑行川藏线的壮举,还要在到达拉萨后,休整几天再骑行滇藏以及云贵。他们在八一到工布的路上多次淋雨,骑行服间歇性地干着淋湿、湿了慢慢被风干,干了又被突然降临的雨水淋湿,一路上并没有象我那么幸运,可以说遭遇了太多的磨难,但他(她)们却依然无所畏惧,不过体力消耗和心理状态却须要进一步的恢复和调整,因此,还是秉承他们一惯的七、八、九转八、九、十的惯例——布衣告诉我,他们出发可能会晚一些。于是我们再度商定,我还采取一直都秉承的笨鸟先飞的方式,早上先他们一步出发,在路上与他们汇合。

 

现在离拉萨只有两天的路程了,我们自然不能被慢慢多起来的风雨所阻——即使是冒着雨今天也得从工布江达出发,心理上已经做好了挑战恶劣天气的思想准备,可没想到这雨下了一夜,大清早雨势便小了,甚至停了下来。雨后清新的工布江达县城区仿佛被水清洗了一遍,纵惯城区的街道地面上还湿漉漉——十字街口的低凹处局部还有不少积水没来得及流淌到下水道里排走,两侧的小楼一栋比一栋亮丽簇新,大清早几乎所有店铺的卷帘门都没有开启,只有一两家小饭店开始了新一天的营业,在一家小饭店里碰上了也是昨天到来的车友——广东东莞的老冯和小邓,他们昨天与布衣他们一路相随,也是冒着雨骑到工布江达——昨晚住在了粮食局招待所。

 

吃过早餐我们一起出发,顺着城区的主干道,一直骑到了与横跨尼洋河的泉州大桥相连接着的交叉路口——泉州大桥是连接工布江达县城与对岸工布江达小镇最便捷的通道,我们一行三人越过泉州大桥后,沿着尼洋河南岸新修不太久的公路,穿过了工布江达镇及其小区,越过了撒拉尔民族餐厅,一路漫上坡地骑到了与工布江达县城只有一河之隔对面的国道上。

 

此时再度回望工布江达县城,仙景般的画卷顿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尼洋河上石砌的护堤大约足有两三米高,由其本身和其上分布着的栏杆形成了工布江达城区完整的外围轮廓线,而河堤上山坡谷地里与河堤呈平行线状的紫红色建筑围护墙,远远地看过去,正好形成了第二道城区外围轮廓线,再加上宽阔平缓的尼洋河在这里弧形缠绕的杰作,工布江达简直就是一幅真正写实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卷。

 

此时此刻的工布江达城区,在尼洋河北侧山脚下的谷地里,也好象是大梦初醒,在背后小山包上云遮雾罩得丝丝缕缕中忽隐忽现着的是林深翠墨的仙景,山顶上浓雾薄云直连天际,更是让人神秘莫测;褐色的山体虽被淡淡的云雾所笼罩,但山的棱角依然分明;连绵的群山此时虽然苍茫静默,但依旧气势磅礴,如若您无意中与之对视,即使不浑身颤栗,也会感觉出一种震撼。

 

此时此刻整个的县城却显得那么静谧安祥,那些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的建筑物上众多方方正正的窗户不正是这块仙景的心灵窗口吗,其间透出的光芒,仿佛就是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这种通灵般的交流,更使得我们有了美好的心情去欣赏路边的这些美景了——工布江达城区沿尼洋河走向,在北侧河堤外的谷地上有序地排列和外围轮廓的显而易见,使得城区建筑结构的紧凑感更明了和清晰, 山坡上那一色的彩钢瓦,掩映在山岙里绿色苍翠的树林中红的就象花朵,在云雾辽绕的山水间镶嵌上这些布局合理的建筑,使得这幅仙景般的山水画卷更加和谐自然,亦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我们顺着尼洋河的大峡谷逆流而上,尼洋河边这一段路风景着实很不错,这里还是当地著名的风景区,一路骑过来,每每都会有如在画中骑行的感觉,我们在这样的风景中骑行,骑行自然也已成为风景中的重要元素了。大清早很少有过往的车辆,如此这般的天地间就只有我们在这山水画中畅游了。

 

离却了渐行渐远的工布江达,我们继续沿着美丽的尼洋河前进。河水随着地势的升高逐渐湍急起来。骑了大约50多分钟后,突然在河道中看见一块巨石挺立河中央,上书四个红色大字"中流砥柱"。这里也是林芝地区的又一大景点,中流砥柱位于川藏路上的尼洋河中游,这里山高沟深,河流湍急,是为尼洋河上第一大峡谷,江中的巨石兀然立于江中,它背靠神佛山,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曾几何时该石被当地藏族同胞奉为神石。传说这块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贡色德姆修炼时的座椅。“贡色德姆”曾在其上修身养性、坐禅念经,上面还种有夹竹桃。每逢佳节或农闲时,周边的民众都要来此朝拜,以求世间万物生灵平安吉祥。久而久之,大石上还被信众们扔上了很多哈达以表敬意。

 

传说中的中流砥柱,其实就是河流中的一块大石头,因为块头很大,所以显得非常突兀。这块岩石像一牧带纽的四方印章,有一幢别墅大小,矗立在尼洋河激流中心。河水冲击到这块巨石上,溅起一片浪花,翻滚激荡,夺路而去,犹如万马奔腾——在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到底是真正的中流砥柱,还是在阻挡潮流、不识时务,那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到来时已有很多旅行团的游客在这里下车观看,景点旁有福建省援建的景点石碑和石亭。 在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鬼斧神工后,我们纷纷拍照留念,并请旅行团的一位小姑娘为我们三个人(笔者、老冯和小邓)拍了个合影照——老冯和小邓他们虽然来自于东莞,却并不是原生态的广东人,都是前往广东打工,在东莞落地生根,最终变成了广东人。小邓是湖北人,也就二十多岁,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精明强悍;至于老冯——说起来还是笔者的老乡呢,他从山西原平南下广东,最终在东莞成家立业,好象是在做什么文字工作……;他们二人是乘着金融危机的不景气时节,辞了职出来骑行滇藏线。其实我们在通麦和鲁朗都曾有过短暂的谋面,但没有真正地在一起骑行过,今天总算是有了机缘,一路结伴而行,也算是缘份不浅啊!

 

过了中流砥柱这一景点,我们依然还是顺着尼洋河的大峡谷继续逆流而上,尼洋河边有一段路不仅有很不错风景,当地还有不少的名胜古迹的风景区,沿途还看见很多盛开的油菜花。 到达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318国道以西24公里处的太昭古城时已是快到10:00点时分了——

 

太昭古城原名江达,藏语意为“大谷口”,意思是一百个村庄中的第一个,它位于尼羊河和娘蒲河交汇处。尼羊河和娘蒲河两边有两条峡谷,峡谷中有九十九个村庄,加上太昭古城一共是一百个村庄,太昭古城因此得名。

 

太昭古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遥远而神秘。因为地形优势,早在唐代,已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之一,是唐番古道驿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也是滇藏所称的茶马古道旁的军旅重镇。到元朝时,正式设立驿站,军旅客商汇聚此地,集市贸易十分繁华,被人称为“小八廊街”。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扎凌湖迎娶文成公主的,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处,曾在此小住。足见此地之重要。据说,后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还在山上的洞内设立佛像以敬之。

 

清末,清政府在此设立太昭宗,当时人口众多,市镇繁华,店铺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个香火鼎盛的庙宇,自古进藏有四条路——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条路都要经过太昭,是清末西藏经济、文化、交通的重镇。

 

关于太昭古城名称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

 

其一是:1912年,民国元年,四川总督赵尔丰的督军尹昌衡(字权硕,又字太昭)根据清朝末期治理川边计划,提出构建西康省的规划,用自己的字号为江达命了这个名字——太昭,拟在江达设太昭府,后又改为太昭县。虽然未成事实,但太昭这一名称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人们也习惯地把江达村称作“太昭村”。

 

其二是:清朝时,曾有四川将军赵尔丰入藏驻守在太昭古城附近,后因镇压辛亥革命,慈禧太后下令赵尔丰撤回内地,赵尔丰奉“太后之昭”返回,“太昭村”由此得名。

 

太昭村是“唐蕃古道”古驿站“太昭古城”遗址所在地。见证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商贾云集,来自藏、汉、回、纳西等民族以及尼泊尔等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清代更是清兵镇守西藏边疆的重要驻地。

 

2005年以来,工布江达县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太昭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并建起集民俗、历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太昭陈列馆。经过近4年多的修缮已重现昔日风采,这里 雕梁画栋、颜色各异、设计独特的藏式二层小洋楼:乌金拉康、吐吉拉康、万善同归碑、古驿站隘口、藏王避雨石、“小八廓街”、宗政府等景点点缀在“西藏江南”这幅美丽的画卷上。

 

太昭古城是林芝地区的重点旅游景区,拥有闻名区内外的太昭古城、唐蕃古道、茶马古驿站、清朝古墓群四大古景点。并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即将正式向游人开放。为方便让人们了解中原和西藏的交往史,以及西藏工布江达地区的藏族民俗风情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平台,这里的历史人文价值和旅游价值很高。在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维护中,工布江达县对与太昭古城的历史相符合的“小八廓街”、古桥遗址、寺庙、古民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缮。如今,太昭古城又重新展现出昔日市镇繁华、商铺林立的盛景和风采。

 

在这个修缮一新的唐番古道驿站——川藏古道及青藏古道中路、东路的交汇点上,当年尼洋河上的大桥遗址还在新桥旁边绽放着异彩。对岸弯弯曲曲的唐番古道(也就是茶马古道)与同样弯弯曲曲的318国道隔河相望,从这块太昭古城碑向对岸望过去,我们依稀可以看得见太昭古城当年的规模,今天骑行至此,我们自然要感叹不已!

 

 

 

在国道旁尼洋河边上太昭古城吊桥边的石碑旁,我们一边欣赏和感叹着这个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历史上的重要驿站——太昭古城的今昔变迁,一边休憩吃些干粮。当我们见证了这一连接三藏的古遗址的风貌后,也休息的差不多了。能量的补充和精力的恢复,使得我们又精神抖擞地上路了。

 

 

 

工布江达人间仙境 尼洋河中砥柱中流

—— 川藏行纪事和随想(28)续

 

接下来一路上都是山高、水长、路阔、林深、树绿,而在山坡上竖立起来的高压变电线路的塔架,一个个象是在列队迎候我们一样,虽然其上还没来得急架设好输电线缆,但也正一直与我们同行,与我们一起穿行在尼洋河谷,看来是要与我们一起进入拉萨城了——或许它们已经早已进城了。

 

国道旁的民居,却也都一个赛过一个,宫殿般的小楼色采亮丽,簇新整齐的排列在国道旁、山脚下、河流畔的山坡平地上。我们在前面的路途上一在地赞美这些宫殿式的民居,甚至有些眼气或妒嫉他们的美丽和豪华。而骑到这里,在快要到达拉萨、到达目的地的此时此刻,虽然所看到的更加富丽堂煌、更加规划合理整齐划一、更加具有新意和民族特色,不过我们再也没有心思去赞美、去嫉妒它们了——或许是真正的审美疲劳了。

 

对宫殿式的民居的审视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一路上每过一个村落,不管大小,其色彩不管如何变化,型制样式如何花样翻新,红顶蓝顶的彩钢瓦已不再稀奇或引人注目了,甚至连那些极尽华美的门巴族的大门上那些极近夸张、极近狂野的造型——不管是抽象派、印象派,甚至野兽派风格的门楣也都不再令人激动,好奇心没了情怀也就平缓多了。

 

不过在由福建省援建的仲村里倒还有些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仲村的宫殿式小楼倒也与别的村落没有太大差别,不过村落里的那个茶馆倒是很有些与众不同,用木板条拼接出来的墙面上,一个绿色的“茶”字占满了整个墙壁——不管你想不想喝茶或能不能喝到茶,你老远就能看到或体会到那茶香的味道,不用闻、不用嗅,茶香十里朴鼻来,到此茶不醉人人自醉啊!

 

大约骑了40多公里,我们于11:30分到达金达镇。金达镇上国道旁的店铺前,东一摊西一伙的有很多人围着聚在那里,不知是在干什么!为了不招来多余的麻烦,我们便知趣地绕开人堆,继续向镇里骑行。

 

这个地方还有好几家汉人开的饭馆,在这里可以吃饭倒是颇感意外,我们在一家青海人开得面馆前停<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