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帷文的头像

王帷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05
分享
《南屿》连载

第七章 一纸契约

1978年8月末。

处暑时节的晚风是凉爽的,一阵平缓的敲门声响起,“林大哥。”

“周丽呀。”

林莫文边说边将目光投向周丽身后,眼中满是期盼之色,然而只见空空如也,不禁摇头失笑,“啥时候回来的呀?快进屋里来。”

“林大哥,今个才回来。”

林莫文笑着说:“瞧你这状态,想来高考结果定然是不错的。”

周丽用力点了点头,满心欢喜地分享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接到录取通知书,心里还是没底,就紧忙办理了户粮关系迁移手续,直到办理完、迁移证明拿到手里,可算放心了下来。林大哥,这有一封信,是许老师和顾老师让我转交给您的,两位老师同样高考上线了。”

“好啊好!”

林莫文双手紧紧攥住略厚的信封,连连感叹,“咱们南屿啊,可算盼来了。想来,你爹娘也能真的安心了。小由也更有学习的积极性了,丽儿,你啊,可是咱们南屿的好榜样!”

“林大哥,多亏了您和两位老师,要、要没有您们,我这……”

“是自己争气!”

林莫文喜上眉梢,转身在书柜里一阵翻找,拿出了一个盒子,递到了周丽手中,“丽儿,这是林大哥特地为你准备的一份礼物。希望上了大学后,不忘本,不忘初心,好好学习!为自己、为南屿、为国家,闯出一片辉煌灿烂的天地来!”

“我一定会的!”

林莫文目送周丽离开,眸光中倒映着的是一道挺直了腰杆、步履坚定的身影,义无反顾走入漆黑的夜,宛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抬头望去,一颗颗流星从四面八方而来,齐头并进地朝着大月挺进,照亮了夜空,亦照亮了后来莘莘学子的前行之路。

“这娃娃有出息,有出息啊。”

林莫文轻闭上了屋门,坐了下来细致地翻开了信封,信中说道:

“敬爱的莫文:

许立初和顾炜在临近处暑时节,向您送上真挚的祝福和问候。

处暑,炎热酷暑即将过去,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谷香漫野,未来可期。一晃分别已是过去了些时日,犹记得咱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的那几年,至今回想起仍历历在目,不由得心中泛起涟漪。高考已上线,不日将要去省城进修大学,这一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相见,望您照顾好身体。

近半年来,真理标准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开始深入思考和讨论真理的标准问题。不再盲目接受既有的观念和理论,而是更加注重实践和实际效果。我和顾炜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中,通过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种思想的解放和对真理的追求,激发了创新精神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这场讨论让大多数人更加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更加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和学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鼓励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莫文,真理标准问题要教于南屿的,当然,我很坚信您已经在进行教化了,我本说不用提,莫文自然明白的。顾炜却犯犟,也只好提一笔。

这是一场盛大的思想改革,也是更广阔之天地、更璀璨之希望。

莫文,一个人莫要太过辛苦,有苦、有难,随时和我们通信,我始终坚信我们虽然身不在一起并肩奋斗,但我们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还记得当初我们见面的时候,在南屿南岸霜花边上,所说:‘南屿不是被遗忘的岛屿,更好似靠不拢的海峡两岸。’教育、思想和信仰是两岸的桥梁,更是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桥梁!

这些年,我们始终坚信!

希望您保重!

——许立初、顾炜(写于1978年8月初)”

林莫文捧着信上上下下仔细通读了数遍,眸中泛起回忆的泪花。薄如蝉翼的信仿佛变得更沉重了些,他颤巍着双手缓缓地放了下来。厚厚的信封里不止一封信,撑开来瞧去,是一沓有零有整、布满褶皱的钱。其上贴了一张纸,纸上画了一朵向日葵,里头烙着一张笑脸。理性再也拦不住林莫文内心情绪的汹涌,泪水洒落,打湿了笑脸,溅起水花,落满在向日葵的花瓣上,铭刻又深邃。

——

世人常思索:

“大既定的规则环境下,迈出打破原有规则之第一步,称作“敢为天下先”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规则作为人类文明长久以来积淀、筛选、实践、改良之后,最适合于当下人类文明的一种产物。说到底,规则是人,人是规则,这两者谓之相辅相成,有规则若是缺乏人文,便是一页废纸。有人文若是缺乏规则,人类文明将不复存在。其次,历史车轮从不会止步,就如时代的齿轮从不会停转,规则在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完善、人文不断丰富而改变。可以知道,当下的规则并不代表永久的规则,也如时代是知道什么优于或阻于当下社会的,那么规则亦会随之而改变。

敢为天下先。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奉行的便是挑战自我,不放弃、不言败、不退缩。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种种神话典故,所传达出的精神,便是人本身孕育着无穷的力量,与天斗、与地斗、与万物斗,从不退缩。渐渐地,人们心里头会生出无比磅礴之信念,也因如此,方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可以知道,我们一路上都在披荆斩棘,多少王朝交替,多少日月更迭,都来自于第一步。引申到规则上,可以称作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当规则不再优于当下社会,反而阻于当下社会,人类生存并不容易反而举步维艰之时,那么这第一步,至关重要。

人,在接触新规则时,大体要经历:了解、学习、适应、融入、发扬这几个阶段。往往打破僵局之第一步,是建立在规则发扬末尾之时,偶有目光敏锐之人,清晰并清楚感受到了此规则于当下时代之弊病。当有人试图对于规则做出改变,放在已经完全融入规则的大多数人来看,被冠以“大不敬”的帽子,并以此为诟病冠以“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当然不是一个时代存有的,而是每个时代都存有。可往往,这第一步说成打破了时代规则之僵局,引申为人,更甚说作打破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之僵局。如我之前所说:‘在满是泥泞和苟且的世界,馒头和水作为新的产物,刚开始人会因世界观的破碎是不能接受的,可当有一个人正确的导引,合理的教化,会作为一种思想的改革和重塑。’那么作为打破僵局的第一步,便是将馒头和水带入泥泞和苟且的世界。

第一步当然并不代表完全正确,这便需要人类对此进行实践,当人民之拥护、社会之遵循、国家之立策之时,方才称得上:“敢为天下先。”

1978年12月的一夜。

天阴沉着,阴云厚重作团欲要跌落在人间,偶有丝缕银光隐现交织,起于莫处呼啸而来的狂风,摇曳着大月模糊望不清,耳闻海浪猛烈抨击在崖岸之奏曲,沉闷,沉闷。

“看来今夜要落雨了。”

林莫文站于客栈二楼露台抬起头望着,忽得眸光凝向夜下,一道身影使劲挥舞着双臂匆忙跑来,临了近处,打眼瞧去。周由面色红润站定在客栈门前,抬头喊道:“林大哥,俺爹和村里长辈们邀您过去呢。”

“知道了。”

今夜里沉闷,许是南屿人需映衬得天来,潘宜家里气氛压抑着,丝丝缕缕烟气萦绕于屋顶徘徊,昏黄的灯光浮于烟气之上,照不穿、落不下。朦胧中只见屋内聚在一起18人有余,纷纷面目皱作一团,眸中落满了决绝与果断。火炉旁铺开一张长桌,桌上铺开一纸契约。

“王昭人呢?”

为首一人双鬓斑白,岁月为其脸上勾勒起山水棱纹,沧桑中又带几分凌厉,望去在众人中显得年岁略小的一人问道。

“严叔,俺叔去镇上讨生活来不及回,让侄子我来代。”

严昌沉得叹出一口气,“咱们南屿,老一辈迁徙而来,接轨政策比较晚,是名副其实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常年有人吃不饱。本身这几年南屿在莫文的带领下,眼见拥抱了新教育、新思想,可无奈教育是教育,生活是生活。人要过活,总要吃饭。目前最要紧的,还是宜儿这孩子,咱们南屿已经迎来了丽儿第一位大学生了,而我们能做的呢?就是要奋不顾身为孩子们创造好的条件和生活,饿着、苦着自己不要怕,这么些年咱都是这么过来的。”

“哥,是否有些冒进?”

严昌侧头望了眼半瘫在床上的钱瑛,回过头望着周洪寿说道:“顾不得了,就算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就算要坐牢杀头,总好过眼睁睁看着咱们人在悲剧中老死得好!”说罢目光投向卢红说道:“由儿去请莫文了吗?”

“去了,就快来了。”

时间缓缓地、静静地流走,似是这般方可以缓解沉闷的气氛,却挪不动压在众人心头上那一块巨石,反而愈加的沉了,愈加的喘不过气来。

“爹,林大哥来了。”

林莫文走入屋内心头顿时一震,望着满目神情复杂的众人,不由得思绪产生了不好的联想,急忙走上前,“怎了,发生了什么事?”

“莫文。”

严昌走上前托起林莫文的手,“没甚事,就是请你过来给我们参考参考,我们这样做利弊如何。”说着来到一纸契约前,示意林莫文看去,“这张契约,实属是没办法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宜儿家难,南屿难,再不做出政策改变,悲剧只会重蹈覆辙,日子只会越来越辛苦,越来越没有盼头。莫文,你看看。”

一纸契约:

“1978年12月

地点:潘宜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一纸契约下清晰罗列着18户户主之姓名,一侧桌角打开着一盒鲜红的印泥。屋内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林莫文。

“敢为天下先!”

林莫文细致地字句看着,嘴中不由自主呢喃出声:“分田到户,分田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政策好啊,好啊。”当看到“托孤”之词藻眸光微顿,抬起头望去众人,“咱们南屿自打迁徙而来,与天斗,与地斗,从不畏惧方才安了家,骨子里就是不服输的,敢拼,敢干。政策因民生之根本而改变,这一纸契约精神,优于南屿的就是好的,优于大家的就是好的,优于生活的就是好的。我们一起撸起袖子为南屿的未来,轰轰烈烈地干上一场!”

“干上一场!”

“干上一场!”

严昌神色振奋说道:“莫文,你也觉得好。”在得到肯定后,拍案而起,“大伙各个上来摁手印,这一纸契约是政策,更是生死状,成就成,不成就杀头,要抱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上前来!摁!”

“严叔,我也写上。”

“莫文!”

严昌急忙制止,紧紧攥住林莫文的手,嗓音微颤着说:“孩子们就交给你了!你是咱们南屿的恩人、贵人,把孩子交在你手里,我们大伙都放心。”

“可……”

“就这样决定!我是长辈,这件事情上你该听我的!”严昌板起面孔,振振有词不容林莫文有半分拒绝,率先摁红了大拇指,丝毫不犹豫摁了下去。就这样,众人陆陆续续摁完了手印,严昌沉声道:“这就成了。今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明天天一大亮,就打响咱们南屿政策改革的第一枪!”微微一顿,“潘宜……”

“严叔,我算作潘宜家一份子。”

严昌神色凝重正要言说。

林莫文再次说道:“严叔,手印您不让我摁,可我也是南屿之一份子,娃娃小,这份责担在我身上。既然是南屿的政策改革,自然与我脱不了干系。”

“只好这样了。”

夜深了,大雨终归是落了,一道闪电劈过夜空,顺着光的尽头望去,是一片阳光灿烂高照的艳阳天。

——

小院老树爬满了翠青的藤蔓,枝桠拨弄着、星星点点地绽放着,散着淡淡的芬芳。一只蝴蝶翩然飞来,从中起舞,平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先生,严爷爷一众人以此一纸契约的政策,后称作“大包干”,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实践方式之一,它们共同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大包干”对改革开放意义重大:其一,打破农村僵化体制,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奠定物质基础。其二,开启农村改革先河,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示范,表明调整生产关系可推动经济发展,为城市改革提供借鉴。其三,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多元化,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创造繁荣条件。其四,增强农民自主意识和市场观念,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发展,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础。“大包干”是农村改革重要举措,为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先生,想来其中所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旷阔无穷的。”

“那个时代啊,真就是把头架在铡刀下干得,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得。孩子们,从中体悟到了何种精神?”

“先生,谓之实事求是。以后来莘莘学子的眼光回顾这段历史可分为四点:一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充分考量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集体劳动效率不高的实际状况,认识到旧有体制束缚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果断改变生产关系,实行包产到户。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大包干”的推行是基于对农民渴望自主经营、渴望脱贫致富真实愿望的尊重和顺应,而非主观臆断或强行推行某种模式。三是注重实践效果。“大包干”不是凭空设想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以实际的农业生产效果、农民生活改善情况为依据。四是政策的适应性。“大包干”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新的需求,实事求是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实际情况。”

“先生,如您看那一纸契约时所说:‘敢为天下先。’在理念上打破传统规则,当时农村普遍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而“大包干”敢于打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将土地承包给农户,让农民自主经营,这种理念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其次,行动上大胆尝试。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付诸实践,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这种勇敢的行动体现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再者,承担未知风险。推行“大包干”面临着政策风险、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可能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等诸多未知因素,但严爷爷一众人毫不畏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最后,引领改革潮流。“大包干”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农村改革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其他地区纷纷效仿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孩子们,我们日常生活或是学习中,或多或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当秉承着一颗实事求是的心,向阳而生并保有敢为天下先之精神,这不光是自我思想桎梏的突破,更是信念夯实、信仰光芒发散之根本。”

“先生,知道了。”

“先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

“伟大的历史转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