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出奇的金融长篇小说
——读《银行风云》
蔡肇基
我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阅读作家缪荣株长篇小说《银行风云》书稿的。
好奇心何所来?
一是我对银行业实在知之甚少,与银行的交道只是存一点小钱,取一点薄利,基本没有参加过什么项目,也没有贷过款。平时,也只是耳闻一点负面新闻,比如有的贷款免不了“潜规则”,甚至贷给你百万,只付给你八十万,而有些贷款者贷款到了就是自己的了,基本不把归还放在心上等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以银行业为主题的也实在太少,几乎为零,使人们缺失了一条了解银行业的艺术渠道。
二是我的学友缪荣株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而不是什么财经大学,从事过县级宣传报道及镇党委书记工作近二十年,才于20世纪80年代,四十多岁,作为县委委员入主县人民银行,能成为一个县的金融巨子,并在大范围业界产生重要影响吗?能破天荒地写出一部金融长篇吗?
好奇心使我打开书稿,而以一整天时间,包括白天黑夜,几乎一口气读完十余万字,并在书稿中涂红画线,圈圈点点,则绝不只是出于好奇心,而是真正被此书精彩出奇的内容,颇为佳妙的艺术形式所深深吸引了。
一是关于人民银行内外冲突的精彩设计。
小说的主角是郑刚,他入主的是江边县人民银行。他面临着怎样的矛盾冲突?作为人民银行,与一般的银行相比,又有哪些特殊的矛盾冲突?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是业界人士必须明确的问题,也是艺术创作构思的核心问题,更是能否吸引读者的主要问题。正是首先在这个问题上,《银行风云》对20世纪80年代金融业界的生活真实作出了艺术的概括,成为金融业界的一面镜子。
第一,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矛盾。人民银行属于中 央银行,具有管理商业银行之责,这就有着中 央(各级)人民银行与地方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惟妙惟肖,一方面,地方各商业银行接受地方人民银行的管理,人民银行行长的行政级别和商业银行行长又平级;另一方面,专业银行有发放贷款之权责,能帮助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县长高兴,企业感激,人民银行则既拿不出资金,也拿不出办法,以至于有人甚至责问:“人行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一次,中国 人民银行为了搞好宏观控制,布置基层人行稽核财政性存款交存的情况。财政性存款利率低,各商业银行纷纷争夺。人民银行稽核汇总,全县有1000多万财政性存款被商业银行挖去。根据省人民银行的指示,这部分存款都得重新划归人行。这一来捅了马蜂窝,各行纷纷到杨县长面前告状,纷纷把矛头指向郑刚,有人竟狠狠教训人民银行:“只要不是贪污,人民银行就不要去查!”
第二,人民银行与地方的矛盾。人民银行实行系统垂直领导,代表着中 央的意志,这就难免“一家”说“北京话”(中 央话)的县人行与“八十多家”说“地方话”的县单位之间的矛盾。有的人就这样说:“凡是对县经济发展有好处的事,人民银行就不要去管,一只眼睁,一只眼闭。”说句笑话,这也难怪郑刚到人行工作后失去了一只眼睛,你只需一只眼睛嘛。小说中,郑刚因工作的复杂繁忙而未及时治疗,致使右眼由小小的角膜炎而导致眼球穿孔角膜破裂,终被挖去。有时候矛盾尖锐起来,打圆场的县长也只是说:“我们既要说北京话,又要说地方话。”而人行系统自身怎样看待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呢?面对这个问题,作为郑刚的上司江淮市人行行长王古泽竟“两手一摊,摇摇头叹口气说:我这辈子怕看不到中 央银行很好地发挥作用了。”不难看到,既要贯彻中央银行精神,比如不得突破贷款规摸的宏观要求,又要支持地方发展经济,虽然两者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宏观和微观,全局和局部利益矛盾碰撞无疑也是经常发生的。
第三,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的矛盾。一是本单位内部,难免有卑鄙龌龊的争名夺利之人,为达到个人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如副行长傅六八就是这样。二是上级人民银行,也不乏由于种种私利而与下属过不去之人,比如上级江淮市人民银行正副行长,就各怀心思,处心积虑要调出郑刚,一次,市副行长来到江边县喝酒,席间竟公开宣称:“县人民银行有个屌权”,全不把自己的下属放在眼里!当郑刚从镇党委书记之位调任县人民银行行长,县委副书记及市人民银行副行长送他就任时,一度主持行长之责的副行长傅六八竟借故不参加交接仪式;上级副行长向十几个干部职工宣布郑刚职务时,“大部分人表情呆板,整个气氛使人感到沉闷、窒息,死气沉沉。”这种压抑的氛围,潜藏着多少矛盾冲突,一旦有个喷发口,就可能撕裂炸毁一切!上任不几天,他首次参加县政府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就遭遇了“群雄竞杀下马威 郑刚身陷烦恼窝”的局面。
小说设置的矛盾冲突,是尖锐激烈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必然是精彩有戏的。郑刚一进入银行,就进入既早已有之,又与之同来的矛盾漩涡,回避不得,摆脱不了。如果说,一系列矛盾还只是因各自的职能不同和考虑的侧重点有异而造成,那总该可以随着党性修养的提高和大局观念的树立而解决;可悲的是,郑刚所面临的矛盾并非对方提高一点思想认识就可解决。种种矛盾之中,贯串一切的是人民银行自身单位和系统内部的矛盾,再说得明确一点,主要就是一把手郑刚与时刻窥探“一把手”之位的傅六八的矛盾,其他不少矛盾由此而生,因之而加剧。这就涉及到人的“劣根性”,岂是一时就能消除!这种矛盾固然也属于“人民内部”而绝非“敌我”,但出于“人性”之“丑”之“恶”之“劣”,也一样可以使他人身败名裂、粉身碎骨,更遑论失去一只眼睛了。我非常相信,小说的矛盾冲突源于生活的真实,绝非脱离生活真实的主观设计,是一种独运匠心的艺术构思。小说提出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具有普遍意义,任何系统,任何单位,最应该警惕的就是那些私心十足、卑鄙龌龊、处心积虑陷害他人之小人!既忠实于生活,又精彩设计矛盾冲突,紧紧吸引读者,该可以说是《银行风云》的一大特色。
我读是书,的确平添了对银行业界的许多认识。
二是关于金融业界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
公元1987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并非财经院校毕业,没有从事过金融工作的郑刚,被带进门外弥漫着尿臭的五楼,像是被“带到了县城的另一个完全陌生偏僻的世界”。这里,就是县人民银行当时的办公之地;这“偏僻”,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对他而言格格不入的世界。但他不想退缩,当有人把他当作眼中钉必欲拔去“调出”时,他更是立定脚跟;即使失去一只眼睛,他也不想退出阵地。
他从来就是富于开拓进取精神、党性坚强、严格律己之人。担任一个水乡的镇党委书记之时,他放手发动百姓挖塘养鱼,自己带头挖泥挑泥,自费接待各方来客。调离乡镇时,行李只是比来时的铺盖卷多了两样东西:因挑泥而自费购买的一副畚箕和一支扁担。
在人民银行,面对不同的矛盾,他采取不同的方法,希图化解消除矛盾,促进银行自身和江边县经济的发展。
对于时刻觊觎人民银行一把手之位,专事诬告的傅六八,郑刚初始时“不想公开矛盾,而是想内部消化矛盾,靠自己的大度,靠多挑重担,靠理解和关心傅六八”。“郑刚有个观点根深蒂固:工作干不死人,班子不协调,闹内耗最伤人。他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工作起来才心情愉快。”他是一个君子,多么善良啊!但“感化”得看对谁,对方既无人性,岂能感化得了!
对于县级人民银行与地方的矛盾,他清楚地认识到关键在于资金问题。“资金!到处都在叫资金紧张!困扰企业、银行、政府的是资金,县人民银行没有权威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资金,不能帮企业解决任何问题。”他了解到,江南的县人民银行早就帮商业银行在规模内拆借资金,在服务中加强管理,而江淮市所在的十几个县人民银行全部按兵不动。“他是从基层领导岗位上来的,他理解企业、理解银行、理解县级领导,他不能袖手旁观。他决心走出去拆借资金,学江南,试一试。”那一年刚过春节,他就踏上了拆借资金的征程。他以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买稻种为榜样,在火车上站了两天到了大西北地区,向当地不少市县行拆借四五千万,有力地解决了江边县有规模少资金的问题,还按照政策帮助江边镇筹办了城市信用社。
对于人民银行与地方商业银行之间的矛盾,也随着资金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了。确实,只要一心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没有什么个人私心杂念甚至是恶劣图谋掺杂其间,经过努力,积以时日,矛盾总可消除,问题总可解决。可是,那单位和系统内部的人与人权力之争的矛盾可就难说了。
如果说消除能够消除的矛盾还只是为了实现和谐环境,以求安定的话,郑刚还有更为可贵之处,这就是力求发展,矢志创新。有两件事突出表明了这一点。
第一件事,与全国几个中心城市资金市场挂上钩,建立大范围资金融通网络。他打听到江南市二级分行成立融资公司,全国各地将有许多大资金市场负责人参加,虽然一个县级人民银行不够对方邀请资格,但他还是“厚着脸皮”参加了会议,并一一拜访五十多家融资公司的经理、代表,真诚、坦率、友谊使郑刚与他们建立了联系,为后来的融资活动打下了广泛坚实的基础。可贵的是,他还有意识地把自己新认识的实力强的朋友介绍给自己的上级-——江淮市融资公司,他怕落得个与市行拆借资金竞争或超过市行的印象,树大招风。
第二件事,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服务管理功能。郑刚除了抓好银行的业务,还大力发动并亲自参加调查研究,硕果累累,十几篇论文都发表在省级以上的金融刊物上。大江市权威金融杂志《大江金融》接连发表了几篇之后,主编江城径直到江边县人民银行调查,探讨县级人民银行如何开展工作。郑刚谈到已经发表的《强化县级人民银行调控职能的几点建议》,《县级人民银行应该大有作为》,《县级人民银行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些文章的观点时,江城高兴地说:“这是县级人民银行发展的三部曲,能不能以‘县级人民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为题,在你行召开东南区几个省市的研讨会?”一个县级人行承担起东南数省市的专题研讨会,这是郑刚在取得怎样的金融调查研究和工作成绩及影响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是怎样的非凡!郑刚的“三部曲”唱响“东南数省市”,实即唱响共和国发达的整个华东地区了!我禁不住要为郑刚唱赞歌了!
但对这样怎么也“找不出茬子”的孔繁森式的干部却要被逐出人民银行!
但这样党性坚强,为了人民银行事业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公而忘私、矢志创新发展,竟因此耽误眼疾治疗而失去右眼的人,却要被逐出人民银行!而且是迫不及待,等不及与县政府协商,竟赶至患病的郑刚家中宣布逐出令!难怪郑刚妻子怒不可遏,要拖上级市行来人去见县政府领导了!
写至此,我简直羞于提及那些处心积虑窥伺“一把手”之位,捏造事实诬陷他人的暗夜中的鬼魅;羞于提及那些因一点个人目的没有达到就不择手段的打击报复者;羞于提及那些尸位素餐,官僚主义严重,全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为了面子而固执己见、一味坚持错误的人!羞于提及那些全不以事业和地方发展为重,反而肆意打击想干又有能力干并已取得实绩者的毒瘤!
小说反映的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但愿现在风气好多了。
凭郑刚个人的力量,他不能扳倒谁,但他得到县委的信赖和省行调查组的肯定,根据小说结尾的暗示,我可以预测,坚强正直如钢似铁的郑刚胜利了,傅六八等得到惩处了。小说结尾说:“省行调查组回去后,怎样汇报的?省行党组又是怎样研究处理的?邱木中、傅六八、郑刚的命运如何?”我们可以满怀信心预测,红日高照,朗朗乾坤,正义必胜!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在矛盾冲突之中刻画人物是成功的,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
三是关于是书表现形式的独到手段。
《银行风云》借鉴了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艺术特点,通篇以故事叙说和直接的人物言行刻画为主,按着时间顺序,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回与回之间虽没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衔接语,叙说的事情却是接得很紧,即使另起时空也过渡自然。每回标题俱为七言对偶。如此安排,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口味,便于以艺术形式展现阵阵袭来的银行风云。
小说中有一个道具:失去的右眼和比较健康的左眼。上文已多处涉及眼睛的问题,这里不再重述。这道具在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意义极大:它是郑刚忘我工作的见证,它是郑刚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显示,它是郑刚遭遇矛盾的风雨表——只要矛盾冲突一尖锐,那只左眼的眼压就立马提高,眼球外凸!它还是人物关系的晴雨表,不要说亲人,只要是了解并关心郑刚的人,包括县里领导,无不叮咛他保护好左眼,因为那不但是革命的本钱,更是生命、生活的需要,一生离不开眼睛,否则,“后面将是怎样的一场坎坷的人生道路啊!”只有那些心胸不正者,趁人之危,伤尽天良才在郑刚失去右眼,左眼也可能有危险之时,强行到郑刚之家宣布调出人行之令!我这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把眼睛称为“道具”,似乎是有意设置,其实也是生活的真实,取材于作家自身“一只眼睛看世界”,“半月依旧照乾坤”——这也是作家另两部散文集作品的书名。
大概是由于一切事情发生于城区银行,钢筋水泥建筑之中,小说较少自然风光描写;由于矛盾的错综尖锐,更基本没有田园牧歌风味。但这样写却加快了情节推进的节奏,从而加大了小说的内容密度。全书十余万字,情节紧凑,波澜迭起,时有风云突变,“暴风雨来得好快”之感,令人目不暇接。各方面如果进一步展开描写,篇幅无疑可以放大。作家惜墨如金,不事铺陈,也是一种良好文风的反映。
小说心理描写颇为突出,这自是与我国传统小说不同之处。心里描写主要见之于郑刚,借其心理之刻画,使形象更其立体厚重,并穿插了某些人事,丰富了小说内容。更为引起我注意的,是小说作者叙述性语言,也常有人物心理再现的特点,譬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这样:
资金不让拆借,城镇信用社不让帮助办,稽核各行业务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关系没有理顺,处理上受到干扰,工作上邱木中绊手绊脚……再说,宏观和微观、局部和全局、新旧体制的矛盾和摩擦,在八十多个县级机关中唯一说北京话的县人行工作,郑刚感到欲干不能,欲罢不休。听从中 央银行的话,抓好宏观控制,常常同地方利益有摩擦;听从地方政府的话,讲变通,打擦边球,中 央银行不允许。县长,县委书记今天写条子,打电话要求解决某企业贷款,商业银行根据政策不贷,得罪了县长、县委书记。可是县长、县委书记明天为另一个单位打招呼时解决了,他们心里也就平衡了,觉得商业银行还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帮了忙的。可是,基层人民银行只抓宏观控制,具体问题解决不了,郑刚感到棘手,进退两难。中 央银行何时才能理顺跟地方政府及商业银行的关系?是等?是混?还是慢慢来?郑刚是实干的人,他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看不惯有人心安理得拿工资,混时光。他看不惯有的当权者,“吃起来像鸭子,碰到矛盾拿刷子,遇到问题装瞎子。”他不沉沦,不消极,不怨天尤人,他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干一点事业,他要为县人民银行开展工作探路。说好说,如何做呢?
这一段文字,不少地方完全可以加上“他想”之类的词语,或略作其他改动,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作家叙说性的语言如此紧贴人物,直扣人物心理,突出人物状态,充分显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与作家的其他作品一样,小说的语言质朴平实,口语化,群众化,通俗化。大量俗谚俚语和新诞生俗语的运用,使作品平添幽默风趣。
《银行风云》是一部好书稿。要问对书稿可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在矛盾冲突的设计上,可进一步突出在银行本质功能问题上的矛盾分歧,这是银行小说的独特核心的内容,也更可看出银行应有的“思想”。居心不正的人物,不但懒政,也必然乱政;不但害人,也必然害了大计方针。对郑刚的县人民银行工作“三部曲”何方作一点明确具体的陈说,小说的醒世价值和读者的收益也许就更大了。
2019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