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马的头像

天马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5/28
分享
《《襄阳人家》》连载

第二十一章

1

新的惆怅弥漫了昨日的哀伤。接下来李家人的心思移到了老爷子身上。

四月2号,娟儿和剑波回来看他,李襄江说他感到胸口疼痛,咽食困难,反酸,食管有东西不顺畅。其实两个月前他时有时无的感到有这种症状,只是那时候看医生不方便,医院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救治新冠肺炎,其它的科基本都停了。儿女们电话问候时,他为了使他们安心宅家防控疫情没有说。

娟儿和剑波随即带他到医院做了CT、胃镜以及钡餐检查。李襄江为食道癌晚期,医院要他住院接受化疗、放疗治疗。他不肯,说这种病过去叫哽死病,哽七不哽八,即七个月不走八个月便去,得了这种病治也白搭。他坚决要回家。小强接到妹妹的电话赶到医院,也劝他住院接受治疗。李襄江不整那没用的东西,自己受罪还连累亲人。他告诉他们,尊重死亡,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脱,寿限到了神仙也救不了。他清楚,身边走了恁多人,都是在接受了生不如死的治疗后,狼狈不堪或是早已像死了的人一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不愿接受儿女们的这份情,就说,都莫劝了,你们不要考虑我咋活,要考虑我咋死,要让我死得有尊严,能体面些,就送我回去!

果果和王娜要上班,通过申请于四月2号带着儿子回了北京。巧云是红码,出不了门,由亲家到北京招呼田田,她和大强留在襄阳。

李襄江回到家,屋里人是轮流照顾,说是轮流照顾,有时几家的大人娃子都在屋里陪他。

李襄江自知时间不多了,他把藏品逐件写上注释介绍并登记造册。他的身板大不如从前,行动迟缓,手脚也不灵便,动一会儿就要休息一阵儿。

4月8号巧云健康码变绿,第二天她与大强回来招呼老爷子。巧云见老爷子这个时候整理藏品,估摸着是要分遗产。她特别勤快,帮他搬来拿去,还在一旁叫穷,说你孙子孙媳妇在北京打拼不容易,房价高,生活贵,如何如何困难,抱怨小强恁有钱也不帮他们。李襄江说,总不能叫小强把他们养着,过去有句话叫“帮难不帮穷”,人有了依靠就不求上进,啥子要靠自己莫指望别人。

两个月后,李襄江艰难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趁着还能动,他想到博物馆去看看。这天大强夫妇在家,李晴和天启也来了。李襄江见到李晴就想到红梅,不免有些伤感。顿了顿,他关切地问孙女,娃子谁管?李晴说,娃子的爷爷奶奶来了,还有保姆在屋里。接着李襄江问李晴和天启想不想跟他去博物馆。巧云说两个年轻人在屋里歇歇莫去了,叫大强陪他去转,她在家做饭。李晴和天启非要去,李襄江不叫大强去,说有孙女和外孙陪他就行了。

博物馆设在昭明台内。路上,李晴问爷爷以前是不是就在这个博物馆里面工作。李襄江说,这昭明台是九三年重建的,以前的博物馆在南街,现在又在岘山东面的凤凰山冲兴建新的博物馆。天启问姥爷的名字是不是与汉江有关。李晴接过天启的问话,说,我听爷爷讲过,爷爷的母亲挺着大肚子从万山挑了一担柴回来,走到汉江边就生了爷爷,那时人们称汉江为襄江,老百姓管襄江叫大河,管护城河叫城河,我太爷爷和太奶奶就给爷爷起名叫李襄江。

李襄江夸她记性真好,说这还是她上小学时他给她讲的。

博物馆设在昭名台内,离家不远,他们说着话就到了。

襄阳博物馆拥有数万件珍贵文物,其青铜器物十分丰富,数量居全省同类城市之首,尤以商周青铜器较具特色,最为集中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晚期的诸侯国青铜器,其中有铭文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涉及的诸侯国有鄂、邓、曾、楚、蔡、黄、吴、徐等。这些青铜器,昭示着襄阳历史从史前时期进入青铜文明时代,反映襄阳地区的祖先们辛勤耕耘,用智慧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馆中的唐代名家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唐代诗人王维画的孟浩然石刻等都都堪称国宝。还有一批较为完整的三国时期文物,战国到清代自成序列的铜镜,内容丰富的南北朝画像砖,小型明清道教造像,古籍石刻等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他们去领参观券,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现在不用参观券,有预约就行。他们临时预约扫码进入大厅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8年在樊城三国墓出土的一匹绿锈青铜马。此马高1.63米,长1.62米,重约2吨,颈部鬃毛直立,引颈嘶鸣,活灵活现。李襄江介绍说,这是目前全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马,堪称华夏第一青铜马。

主要展品在二楼三楼,李襄江在孙女和外孙的搀扶下上了楼。他们从陶器、石器、漆器、金银器、青铜器到水晶玉石玛瑙及瓷器、书画、拓片等看了个遍。李襄江有针对的讲解,只要他讲的,孙女和外孙就用手机拍照。李襄江说,这个博物馆的藏品从旧石器时期到当代,时代跨度大,每一件器物都反映了古人的精神情感和处的环境,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到这里来可以“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遗韵”。李晴和天启都表示以后会常来。

末了,李襄江问他俩,想不想站在龙头看龙尾。他俩疑惑,问龙头在哪?李襄江说这昭明台就是龙头,天启恍然地说,北街就是龙身,李晴像立马明白了什么,噢了一声说,临汉门就是翘起的龙尾。李襄江满意地笑笑。

两个年轻人有的是劲,自然想上去。李晴问爷爷身体吃得消吧。李襄江说,跟你们在一起我就有精神。天启说,姥爷,我背您上去吧?李襄江说,你们扶着我就行了,走不动了就歇一哈儿。

他们从三楼展厅的楼梯上了顶楼,歇了片刻,走到北面的护栏边瞭望全国最长的仿古文化街——北街。

北街南起十字街,北至临汉门,纵贯襄阳古城南北中轴线上。九十年代初,旧城改造时市政府对襄城北街进行了保护性复建,修缮时保留了靠近临汉门处单懋谦的单府和昭明台旁的单家祠堂以及杨继陆的杨家大院这样的老宅。随后对北街又进行了多次修复,街面以条石铺地,分段竖两座牌坊,增设了石亭、石墩、石狮等建筑小品。从昭明台到临汉门之间的街道两侧皆按民居形式建成以两层滴水为主的店铺。这些建筑墙砖均采用青灰色,屋顶使用传统的黑色瓦片,门窗梁柱刷为深红色。建筑式样传承了鄂西北传统民居特色,马头墙,飞檐错落有致,一个个如同伸展的鸟翼,门窗花格古朴典雅。屋顶有硬山式、悬山式、攒尖式,歇山式。屋脊上装饰有各种精巧的吻兽,檐口有瓦当和滴水,与整体建筑构成了具有艺术效果的造型。这种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与沉着浑厚的襄阳古城墙浑然一体,和谐统一。整条北街,自昭明台至临汉门,像从汉江跃起的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

北街北临汉江的小北门码头,过去是襄阳城主要货运码头,故而北街两侧的货栈、酒楼、茶馆等各种商铺一字排开,曾是襄阳最繁华的街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从两周开始,到唐宋时最为繁华,清朝至民国成为襄阳城内大户人家和富商聚集地。如今的北街已成为文化、商业、休闲与旅游的特色街区。

李襄江静静地鸟瞰着这古老而又鲜活的北街,仿佛听到了汉江的船工号子,听到了店小二的吆喝,看到了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在向他招手。他心里不禁叹道,我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出门了!

他凝视了一会儿北街,对身边的孙女和外孙说:“你们知道这楼为啥子叫昭明台?”

李晴说:“这昭明台是咱襄阳城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的。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长子,在襄阳生的,他母亲丁光令就是樊城人。”她望着爷爷甜甜一笑,“咱襄阳出美女,我奶奶也一定漂亮,是吧爷爷?”

李襄江说他留了一张奶奶年轻时的照片,回去了给他们看,随后又问她是不是就只知道这些。

她说:“昭明太子自幼聪颖,酷爱读书学习,能数行并下 ,过目不忘。他主编的《昭明文选》,选录了从先秦到梁800多年间各种体裁的文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她俏皮地眨眨眼,“爷爷,《昭明文选》是不是在襄阳编撰的?”

李襄江说:“不是。昭明太子公元501年出生,第二年随母亲去了南京,531年就死了,只活了30岁,他离开襄阳后再也没回来过。”李襄江咳了两声,短促地喘了几下气又说,“萧统的弟弟萧纲也爱文学,喜好吟诗作赋,523年他在襄阳任雍州刺史时,在刺史院内组织了几十人参加了太子主持的《文选》编撰,编撰的场所萧纲自称‘高斋’。《昭明文选》在襄阳只编纂了一部分。”

天启问:“姥爷,有人说襄阳只有钟鼓楼,昭明台是杜撰的,对不对?”

李襄江说:“咋会呢?我还保存了一张1936年昭明台的老照片。”继而,他讲道:“梁武帝萧衍擅长文学,非常支持太子的编撰工作。萧衍是在襄阳厉兵秣马,从汉江启程东征取得了皇位的,其贵嫔丁光令又是襄阳樊城人,因此,他派她亲生的两个儿子萧纲和萧续兄弟俩相继出任雍州刺史,皇子镇守襄阳,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太子死后,出于多种原因,梁武帝下令在襄阳城建了这座楼,并取名‘文选楼’。”

李襄江讲到这艰难地咽了几下唾沫,天启把他的水杯拧开让他一点点地咽了几口。

李襄江抹抹嘴边的水,继续讲道:“唐朝时建钟鼓楼,因为钟楼、鼓楼一般都要建在市中心,像十字街或临近十字街的地方,于是就把文选楼拆了建了座三层高集钟楼、鼓楼与市楼于一身的‘山南东道楼’。宋朝时,蒙古兵攻占襄阳毁了此楼,只剩了台基。明朝修建时更名钟鼓楼,明嘉靖时改名镇南楼,明末张献忠攻陷襄阳,钟鼓楼被烧毁。清朝顺治笃信佛教,而昭明太子热衷于佛教,又出生在襄阳,加之他的《昭明文选》影响实在太大,宋代谚语就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所以重建时命名为昭明台。为什么钟鼓楼的名声大,因为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和南昌滕王阁并称荆楚四大名楼。有句民谚‘襄阳有个钟鼓楼,半截擩在天里头’说的就是钟鼓楼的巍峨壮观。再一个,改为昭明台后,楼上东面有钟,西面有鼓,所以它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个钟鼓楼。再加上昭明台在1938年时日本鬼子飞机的狂轰滥炸,楼被毁了,只剩了楼台,直至九三年重建,这五十多年人们不见昭明台的面貌,口口相传的就是钟鼓楼,所以九三年重建时,不少人感到稀奇,钟鼓楼咋变成了昭明台?”李襄江喘了几口气又说,“五十年代初,市图书馆在楼台东西两边各建一栋平房供阅览图书所用,我就经常到那儿去看书。‘文革’期间搞‘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时,挖防空地道的缘故,台子东面给挖塌了,一下雨,到处是泥巴,后来为了方便行人,把楼台拆了。”

李襄江讲完咳嗽了几下,喘了会儿气问:“昭明太子除了有才还有啥?”

天启回道:“有德。昭明太子仁义孝道,谦逊有礼,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母亲那儿,衣不解带,朝夕侍奉。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不吃不喝,成天泪人似的。后来父亲几次下旨,他才勉强进食,但只吃瓜果蔬菜。他身体本来强壮,守孝出来后已变得黄皮寡瘦,官民们无不为之感动流泪。而且他极富同情心,十二岁那年,他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了案卷后,认为这人的犯罪情有可原,就问刑官此案由他来审行不行?刑官答应后,他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梁武帝对儿子的作为表示赞许。”

天启讲完后望了一眼李晴,跟姥爷说:“都是听我妈讲的。”

李晴说:“我知道的都是听我爸讲的。”她哈哈一笑,“看来都是爷爷讲的!”

李襄江望着李晴由衷地笑了笑,喘着气说:“梁普通年间,由于爆发战争,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节衣缩食,然后派人把节省下来的粮食衣物送去救济难民。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身为太子的萧统,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在主管军服事物时,每年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时发给平民百姓。”他讲到这咳了几下,咳了口痰,捂着嘴急忙找地方要吐。

楼台上的垃圾桶在很远的角落处,天启掏出餐巾纸叫姥爷吐在了纸里,他包好后扔到了垃圾箱里。李晴掏出餐巾纸在爷爷嘴上这儿搽搽那儿搽搽。

李襄江问,我刚才讲哪儿了?

天启接过话,姥爷,你现在要休息莫说话了,我们会向昭明太子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李晴搀着爷爷说,我们会向您讲的那样,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末了,她补了一句,我妈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李晴提到她妈,李襄江怅然地叹了口气。

2

2020年深秋的一天,李襄江喝水都十分困难,人已瘦骨如柴,脸上剩了两张皮,两道剑眉稀疏着几根长长的白毛,深凹的眼睛浑浊无神,成天昏睡。家人带他到医院再次检查,医生说癌细胞已扩散。家里人再次劝他住院。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住!声调不高,但语气坚决、哀婉。医生把大强、小强和娟儿喊到一边,说老爷子没几天了,叫他们准备后事。

回到家,小强请了医生在屋里要给他挂吊瓶,打球蛋白。李襄江死活不肯,问打球蛋白能治好他的病吗?医生不说话,小强不说话,大家都不吭声儿。李襄江喘着气说,打针最多能延缓我两天生命,这有何意义,多一天就多拖累你们一天,让我心安理得地走吧!

弥留之际,李襄江冥冥之中总是遇见老伴儿何玉莲的影子。

何玉莲祖籍浙江,父亲逃荒来到襄阳。起初父亲摆摊卖针头线脑及自做的童鞋童帽,赚钱后开了一家日用百货店,又娶了襄阳女子为妻。1933年何玉莲出生不久,父亲因交不出军阀所勒索的巨款而上吊自尽。十年后母亲病故。孤苦伶仃的何玉莲十三岁便去棉花打包厂抖花。抖花者全为女性,称“抖工”。抖工每天劳动九个小时,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中午仅有两个小时吃饭休息时间,一天0.15元,非常清苦。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她安排在襄樊市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五四年初春,经人介绍李襄江与何玉莲相见。两人一眼便认定了对方是这一辈子的牵挂。何玉莲不但模样标致,而且一双眸子灵秀,有一种慈爱的光芒。李襄江断定她将是一位贤妻良母。两个月后的“五一”结了婚。婚后两人恩恩爱爱。她做好饭,他不回来她不动筷子;晚上他不上床她不睡觉;早上他起来时她已把早饭做好了。有一回他下班比她早回来,把两人换洗的脏衣服丢在盆子里就忙乎起来。她进门见状一把抢过来说,这是女人干的活,你个大老爷们洗衣裳让人碰见了岂不叫人笑话?

她本身就贫血,到七二年前后,身体更加糟糕,一天到晚没精神,头晕目眩时常咬自己的舌头,有时感觉身上像没骨头似的弄不好就摔卧在地上。这些她没告诉任何人,强撑着。一次她在江边洗衣裳,感到一阵眩晕便倒在了岸边,差一点栽进了河里,是旁边几位洗衣裳的娘儿们把她搀回了家。

窗外细雨涟涟。昏昏迷迷的李襄江突然精神焕发,他叫大强在他背后垫了个被子半坐半躺在床上,然后叫大伙都进来。李襄江把个个看了一眼向儿孙们宣布两件事,一是将毕生的收藏品捐给博物馆,问大家有没有意见。一时间,大伙面面相觑,谁也不表态。李襄江说,民国初年,张伯驹倾其家产买了陆机的《平复帖》和展子虔的《游春图》,后来都无偿献给了国家。还有张学良、郑振铎和周叔弢等,他们都在晚年把自己的许多藏品捐献给了博物馆。我这些东西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比,也算不上有多高的价值,但它们毕竟是祖先留下来的,是中国文化的标记,应该让大家观赏,了解。

大强说,我支持!爸的藏品无论数量多少,价值高低,捐给博物馆,供后人观赏和研究,这体现的就是一个收藏家的品格和境界。

巧云说,您就不能捐一部分,给我们大伙留一部分?搁以往,巧云是反对捐的,一件也不能捐,自己的东西为啥子要捐,尽管自己的话不起作用也要坚持己见。这次疫情使她认识到了国家对老百姓的慷慨,她出院时发自肺腑地对病友说,真是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感谢人民政府的关怀!3月20号襄阳人民送别宁夏医疗队及3月21日送别辽宁医疗队时,她在隔离不能出门,就在电视机双手合十虔诚地向援襄的医务人员祷告祈福。她感触太深。捐给国家可以,要全部捐她又心疼。才说出了捐一部分留一部分的话来。

大强用手捅了捅她,意思叫她不要说了。

李襄江没吭声儿。

小强说有点事,便急急忙忙离开了。

娟儿和余剑波均表态,支持老爷子这一崇高壮举。

在场的小辈们也表态赞同。

不一会儿,小强抱着两个锦盒回来说,老爷子,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您义拍的两件藏品,这几天我都放在车里。

李襄江狐疑地盯着他。

小强说,我晓得您把您的藏品看得比命还金贵,不是为了支援灾区,再多的钱您也不会卖。所以,在那场拍卖会上,我派了个小年轻去,要他盯住13号和34号拍品,一定要买回您的东西。

李襄江脑海里浮现出了那天那个黑衣青年的冷静、沉着、不卑不亢而果敢出击的情形。原来如此。李襄江从没在儿女面前掉过泪,此时眼中沁了两汪昏花的泪水。

好久他才平静下来,宣布第二件事,说死后不要墓地,他生在汉江边,就把他的骨灰撒在汉江里,或是撒在他们的母亲的坟上。

小强第一个反对。母亲走得早,埋在真武山,现在那儿早已禁止加人添坟,都在公墓买地方了。他已联系好了墓地,准备把母亲迁过来与父亲合葬,此时父亲突然提出不要墓地,于情于理难以接受。就说,老爷子,我们什么都依您,这一条不行,您老驾鹤西去之后,没一个安身的地方,我们到哪儿去看望您?

大强夫妇和娟儿夫妇都不赞同,孙子辈的也反对。

李襄江哀切地扫视了一圈众人说,莫搞那些劳民伤财的事儿,现在弄个墓,过个几十年,谁还记得它在哪儿?你们记得,可能孙子孙女外孙记得,再往后呢?你们见过几个给爷爷奶奶上坟的,见没见过给太爷爷太奶奶扫墓的?现在有些人就是给自己的父母亲扫墓也是做给旁人看的,并非真心实意。他喘了会儿气又说,现在不少的儿女都在外地,为了扫个墓,要跑几百上千里,来回折腾好几天,我又何苦死后去当一个给子孙们添麻烦的人?

儿女们也都知道父亲的脾性,他决定的事,他人是无法更改的,不得不依从他。

李襄江把两件事交待完后,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此刻他还想说什么,却呼吸已十分困难,两眼用他十分柔弱的目光看了大家一眼,然后闭上了。他走了,走时脸上凝滞着微笑的表情。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