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禅香雪的头像

禅香雪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报告文学
202103/15
分享
《精耕记》连载

第一十六章 导师魏正果

魏正果听到敲门声,拉开门一看,是王征兵。他把征兵让进房间,提过来一个小木凳让他先坐,转身进了房内的一个套间。王征兵局促地坐下来。房间里特别静,就像这个午后的小院一样安静。王征兵进院门时,心一直往上悬,都快要悬到嗓子眼了,他重重地咽了口唾沫,再咽了口唾沫,才轻握拳头敲门。敲了一下,似乎没有反应,又敲了一下,还是没有反应,他又稍稍加重了声音,这下门才开了。他想,肯定是紧张的缘故,前两下敲得太轻,魏教授没听见。魏教授一看是王征兵,扶起眼镜朝他笑了笑,王征兵悬到嗓子眼的心才往下落。魏教授不知干啥去了,王征兵松开拳头一看,掌心里全是汗。五月初的天气,刚下过雨,凉飕飕的,掌心里竟然蓄满了汗,王征兵看看,摇摇头对着胸口笑了。

他来是想报考魏正果教授的研究生。这个有着罗锅身材的小老头,从一进大学校门就征服了他。那时,他还没有从高考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当魏教授被请来给新生做报告时,王征兵带着厚厚一本小说,准备来个人在曹营心在汉。结果,魏教授一上场就说出一句话:神仙不食五谷,反映的是现实中的人绝对离不开食物。他一字一顿地说,轻轻重重,直入心坎,“绝对”两字咬得很重,使劲往新生的脑袋里送,低着头的学生都抬起头来。王征兵也把头抬起来,看魏教授在台上讲。他的个头小,坐在后排,只能看见他的头部。“食物”两个字一落地,教室瞬间爆出雷鸣般的掌声。王征兵素来爱思考,这样一句思维跳跃貌似不合逻辑的开场白,在他静若死水的脑海里扔下一颗石子,他赶快合了书,放到一边,跟着一起欢快地鼓掌。

那场讲座,王征兵一字不落地刻在记忆里。至此,他知道了农业有多么重要,知道了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有多么神圣,中国的农民有多么贫穷。他记下魏教授结束讲座时谆谆告诫的一句话,把它写到笔记本的扉页:一个人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是啊,既然已经进了农业院校,那就沉下心来,把这一件事干到底,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大二时,魏正果教授恰好给他们带“农业经济学”课,王征兵很兴奋。魏教授不拘一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深得王征兵的喜欢。他有着睿智的头脑,总是用出其不意的机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辩论的热情,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们遇着这样一位老师,也很活跃,争相发言,王征兵发言的次数更多。魏教授问:一个人可以不看电视,不坐汽车,但不能不吃饭,不穿衣服,可是为什么农业那么重要,农民那么勤劳,却那么贫穷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在座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没有人站起来回答。魏教授一看,既然没人回答,他就开始引导:一千年前,一只鸡一天下几个蛋?同学们答:一个。现在一只鸡一天下几个蛋?答:还是一个。那么一千年前,一个人做一双鞋需要多长时间?答:七八天。现在一个人用机器做一双鞋需要多长时间?答:几分钟。王征兵举手说:老师,我明白了。工业之所以能迅速致富是因为它的效率提高很快,可以薄利多销,多中取利。魏教授一看,又是这个王征兵,脑袋瓜子灵,思维转得快,可塑性强,只要老师启发,他就能反应过来。

魏教授上课时,王征兵总觉得时间短。他刚坐进去,正听得如饥似渴,魏教授就说下课了。王征兵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其他学生陆陆续续离开了,他还坐在那里端详魏教授留下的板书,跟自己记录的笔记仔细对照,遗漏的再补充上去,回到宿舍反复阅读思考。有些问题想一想就懂了,有些问题到现在王征兵也没弄明白,所以,考研究生选择导师时他毅然决然地认准魏正果教授。

魏教授从套间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几本书,递给王征兵,说:把这些拿着,回去了好好看。他坐到另一个小木凳上,跟王征兵聊:你家在哪里啊?父母干什么的?家里有地没?干过农活没?割过麦子吗?会拉架子车吗?王征兵一一回答。魏教授很满意,自己点着一根烟,给王征兵发了一根。王征兵是抽烟,但也不敢在老师跟前抽呀!他捏着这支挺贵的哈德门捻来捻去,不敢点着了抽。魏教授却划着一根火柴帮他点燃,放下火柴后问他:工业上实行分工合作,农业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王征兵想了想说:工业依照每个环节考量员工的业绩,农业就不行。比如给果树打农药,老板让员工给每片叶子正反面都打到位,但是否打上了,老板不可能每片都翻着去看,也没办法检查。农业生产却要求经营者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负责,如果分给不同的员工干,要是歉收了,谁的责任没办法界定呀。魏教授听完满意地点点头。

当时考硕士研究生竞争很激烈,魏正果一年只能招一个。看到王征兵的表现,魏正果就跟他说:你好好复习,只要过了分数线,我就录取你。临走,还把那盒打开抽了两支烟的哈德门给了王征兵。他对这个学生很看好,平时上课就能看出他的聪慧与担当,最主要的是一个农家孩子朴素与诚实的美德让他打心眼里喜欢。王征兵走出魏教授的房门,脚步也轻快了。参加考试他不怕,相信他能考出好成绩。魏教授对他的态度让他直觉自己肯定会被录取,接下来用心复习备考就是。走到院子门口,回头再看一眼,破旧的院落到处都有鸟儿的歌唱,清脆飞扬。王征兵拐上西农路,开心得牙缝都灌满了笑意。

三年以后,魏正果收到王征兵的硕士毕业论文,拿到灯下一字一句批阅。论文的题目是“中国农业的出路:精细密集农业”,这个概念确是一个全新的提法,魏正果很欣慰自己的学生能想出这样一个观点。当初他给王征兵的建议是要创新,不要重复前人的观点,不要搞资料的堆砌,要推陈出新,要想出对中国农业发展有所建树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王征兵很勤奋,一方面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一方面苦思冥想,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写出这份五万多字的毕业论文。魏正果一页页看,每个错别字,每个用得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每个表述不准确的句子或者冗长的段落,他都仔细标注,旁批上具体明晰的修改意见,这样,王征兵拿下去修改也就不怎么费劲。

五万字的论文,魏正果改了一个月,每日上完课,处理完事务,赶快回家改论文。他惊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对农业有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农村有着敏锐的观察视角,对农民有着浓郁的赤子情结。这个学生不骄不躁,潜心研究,善于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精耕细作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经验,而王征兵想到的不只是精细农业,他依据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情,提出精细密集农业的新模式: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对农业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密集性经营,从而有效利用空间和时间,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精细,是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对农业实行精细的照料和操作,对农产品进行精细的加工,以多投入劳动来谋求农田单产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优质化密集;密集,是针对我国地少的特点,对单位面积上的农作物实行劳力、技术、资金的密集和时空的密集。劳动力、技术、资金的密集是谋求高产出。魏正果发现,征兵的论文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叙述流畅自如,让他很是满意。

1991年6月,王征兵的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而且获得93分的高分。他与导师联合署名的文章《发展精细密集农业》在1991年3月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王征兵独立撰写的论文《精细密集农业初探》发表在1991年第4期《中国农村观察》(原名《农村经济与社会》),《中国农村观察》被公认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内顶尖级的三种学术期刊之一。

1994年9月,王征兵又继续师从魏正果教授,攻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上课时,魏教授依然幽默风趣,他常常能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他问学生:为什么城里人买一辆更贵的自行车,或者更贵的电视机会沾沾自喜,而买一篮子更贵的鸡蛋却懊悔不已?王征兵会回答:自行车和电视机价钱高,消费者会认为它质量更好。而买了更贵的鸡蛋之所以懊悔,是因为消费者觉得质量没有变化。所以,要提高产品的价格,就要想办法提高产品的质量。魏正果再问学生:百万农民进广州打工,为什么政府要拿“铁扫帚”把他们赶出城去(当时报纸的报道)?王征兵会回答:因为农民破坏了城市环境,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博士阶段,王征兵开始研究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他首次把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给予各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解决了这两个概念长期混淆的问题。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是开创性的;他又是首次把农业经营方式分为二十二类,是第一个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的人。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何炼成看了他的博士论文后评价说:论文创新之处是对农业经营方式这个农业经济学界尚无定论的概念,对其内涵、分类及其与经营形式的区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确实不失为一本力作,在全国农业经济学界同类研究中居于领先水平。清华大学武康平教授评价说:他不是就事论事,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应付之作,而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著作。这本书首次界定了与农业经营方式相似的另一个名词“农业经营形式”,在现有的工具书中尚未找到农业经营形式这个词条。作者首创性地界定其概念和内涵,首次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了分类。农业经营方式按什么标准分类,可分多少种,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科的空白点,作者按总投入分类法、优势份额分类法、空间分类法、产出分类法等四种分类标准将农业经营方式分为二十二种,填补了此项空白。

1998年7月,王征兵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参加完学校举办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拍毕业照时,王征兵急急忙忙跑出礼堂,恰好碰到刚从礼堂走出来的魏老师。魏老师问他:你急匆匆往哪儿跑呢?王征兵回答:准备去学校大门口照相呀!魏老师说:大门口任何时候都可以拍照,不用急。最值得拍照的正是现在这个地方。你不信看看。王征兵看看人丛,再看看魏老师,一头雾水。魏老师说:上百个穿着学位服的人给你做背景,那可是转瞬即逝的机会啊!你以后想再造这样一个背景,几乎是不可能的。王征兵恍然顿悟,赶紧让旁边的同学给他抓拍了一个镜头。

2003年的一天,王征兵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王倩的电话,向他约稿,并计划在刊物封底做一个专版介绍王征兵的研究成果。王征兵按照规定时间提交了论文和相关资料,后来主编却通知王征兵不能刊发,理由说得很是诚恳。一个多月后,王征兵去看望魏老师。魏老师告诉他,杂志社请他审阅王征兵的论文《人性探论》,他看完后认为不适合刊发。王征兵这才知道论文没有刊发的真正原因。魏老师说:这篇论文写的是十二人性,对争论了两千余年的人性善恶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补充和分类。研究选题的观点具有创新性。但是,每条人性里列举的论据不够确凿翔实,对经营管理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你现在是教授,发出去的论文有很多专家盯着,漏洞太多会影响你的威信,对杂志、对社会、对你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

依照魏老师的意见,王征兵又对论文进行了反复修改,发表于2003年第10期的《科技导报》。《科技导报》的常务副主编苏青专门从北京来到杨凌,召开了座谈会,学校的两位副校长参加了会议。《科技导报》也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着重谈了这篇论文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还鼓励王征兵多写诸如此类的具有创新性观点的论文。

2008年1月19日,王征兵听到魏老师去世的消息。他开始以为听错了,师母刚刚去世,相隔二十天,魏老师怎么可能?但是,回想起参加师母葬礼后魏老师说的话,王征兵的心不由得一紧:果真去陪伴师母了。魏老师说,师母文弱,到另一个世界没人陪伴,要受人欺负,她怎么受得了?所以,他要去陪伴她。王征兵跟同学们都觉着,这可能是魏老师哀伤过度说出的话,过段时间就会好的。谁知竟一语成谶啊!

王征兵坐车去西安三兆殡仪馆。那几天天降暴雪,高速公路封闭,普通公路上的车如同蜗牛一样爬行。王征兵一想起魏老师就悄悄抹眼泪。他无法接受可亲可敬的魏老师就这么离去,以后要是有问题了谁来给他把关?他还有很多新的观点要和老师商榷,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老师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界的专家,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爱情专家。他的温情与贴心,宽容与包容,爱恋与责任,让每一个走进家门的学生感动。有一次,他去魏老师家,敲门没人应,门虚掩着,王征兵轻轻推开一看,魏老师正坐在一个矮凳子上,给师母剪脚指甲。看到王征兵进去,他说先坐着等一会儿,再有一个就剪完了。师母坐在轮椅上,他剪完后,到卫生间取来一条毛巾,帮师母擦脸擦手,连手指缝都擦了一遍。放下毛巾,又取来一条毯子盖住师母的两条腿,才坐下来同征兵说话。中途不知师母嘴里咕哝了一声什么,魏老师赶快跑过去,把耳朵贴到她嘴上听,听了一会儿便去倒水,自己尝了尝才用勺子喂给师母。师母喝完后,他又掏出口袋里的纸巾帮她擦擦嘴角,才继续坐下同征兵说话。

师母走了,魏老师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也跟着去了。王征兵无法想象,老师是如何度过师母走后的这二十天的。他的悲痛学生看不见,但他的依恋学生都能理解,毕竟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爱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看一眼身边的妻子,眼泪又流下来了。妻子也不劝他,知道他心里难过,只是抽出纸巾来,递给他擦眼泪。王征兵想,他这一生,也要像魏老师爱惜师母一样,呵护这个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身边的女人,不让她受一丁点儿委屈。

追悼会上,王征兵看着躺倒在玻璃棺内的魏老师,内心悲恸至极,禁不住泣泪成声。魏老师得过脊柱炎,身子躺不直,缩在一起,越发显得瘦小。王征兵想起一位网友对魏老师的评价:他不幸有着刘罗锅的身材,但幸运的是他有着刘罗锅的才华。这两句话应该是对魏老师的高度概括。魏老师经常用高尔基的话告诫学生: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他也会用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的话勉励学生: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宽广的胸襟。他告诉学生: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留得下心境,才能做成真正的学问。他常常给学生讲,要善待自己的国家,善待自己的单位:任何时候,人们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离开了舞台就无法演;不了解国情,什么都干不好……

这些至理名言听进耳朵里,镌刻在王征兵的脑海中,时时撞击着他将要膨胀动摇的心房,让他沉稳再沉稳,谦虚再谦虚,宽容再宽容,努力再努力。葬礼结束,站在殡仪馆门外,望着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白烟,他仿佛听到魏正果老师再一次告诫他:征兵啊!一个人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干得怎么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