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鸣的头像

自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6
分享
《何听雨》连载

第二十二章 纳新

基于这样的想法,何听雨开始搜集乡村记忆标志物。

白天,何听雨把溪月和孟道托付给老孟夫妇,自己到正在拆迁和将要拆迁的村庄去,打听有没有旧东西可卖。

许多拆迁的农家保存了一些笨重的东西没地放,或者搬运不方便,就无奈地卖给了何听雨。何听雨也不会亏了这些人家。因此,不到三个月,何听雨收集了许多东西:各种木制、铁制农具,各种陶罐,菜油灯,煤油灯,汽油灯,纺车,织布机,石碾子,石磨子,耒耜,簸箕,木犁,铁犁,耙子,木锨,铁锨,水车,木制独轮车,板车,煨罐子......

还有一些文化用品,算盘,灯笼,纸牌,牌九,罗汉床,烛台,香炉,簪子,镯子,梳子等等。

东西摆满了四间屋子,一个大件东西,就是几辆拖拉机,各式铁牛,只好放在屋子外面。何听雨还筹划找一个大的地方,放这些大件,或者将来办一个民俗园。

一天晚上,劳累一天的何听雨正和两个孩子玩耍,老孟凑上前对何听雨说:“闺女,你收那些东西放着,仍然是死东西,你要让它们活着才行。”

“活着?”

“乘着拆迁还没有结束,抓紧呀。等到房子都拆完了,这些东西的根就没有,怎么活?”

老孟一语让何听雨心急如焚。何听雨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收购的东西,只是物品,它要成为艺术品,还得有它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留下痕迹,它的保存价值只限于文物。

第二天天未亮,何听雨就起床,张罗孩子上学事宜,然后开车,带上笔墨纸砚,捎上买来的几件东西去了乡下。

何听雨第一站就到张大爷家。他家是典型的农户家庭,土坯墙,茅草顶,屋前有粪堆,屋后有菜园,家里墙壁上还张贴着开国伟人画像。

何听雨早早约了张大爷回到乡下,为他的农村生活留下照片,为以后创作准备好素材。

张大爷夫妇一年前还住在乡下,因为三间老屋根基因雨水浸泡软了,摇摇欲坠,在县里做副县长的儿子张长久不仅动用亲戚,还动用乡里搬迁办主任雅号俞铁嘴做张大爷思想工作,张大爷才将旧屋上了锁,来到庙前集街道租房住下。

张大爷曾经在大集体时做过生产队会计,也能说会道。他不离开老屋有他的理由:一是儿子算是一个大官了,自己守着老屋,让儿子常常回家看看,老屋可以让他不忘自己出身,有警示效果;二是自己住着老屋,也表明自己没有仗着儿子地位搞特殊化,自己要守住党性;三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身价标志,能避风挡雨就行。

张长久曾经劝说过父亲,要父亲随自己住,被张大爷数落了一通:“瞧瞧你媳妇那一张老驴脸,我去受气呀?城里人有啥了不起?如果有一天,你忘本了,贪污腐败了,我就死在你面前,让你永世不得安生。”

张长久被父亲骂了之后,再也不敢劝父亲离开老屋。

倒是俞铁嘴会说话,算算经济账,房子搬迁有补偿,有房租,还能支持乡里经济发展;算算生命账,过去生活太苦,好容易熬来好日子,如果因为房子坍塌了,伤了身体,就划不来了;算算名誉账,儿子是副县长,父亲成了乡里搬迁钉子户,有损父子两个人的名誉。

张大爷在家拍了纺纱、挑水、翻地、晒太阳的照片,连连说这样太假了,做的很不好意思,一再说以前,自己是村里庄稼能手,家里家外的活儿样样能干,只是现在没有了原本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原本的劳动环境了。

何听雨从张大爷的眼神里,看出张大爷对过去的留恋和惋惜。

何听雨想拍使用煨罐子的图片,找了许多农户,大家都没有了草锅灶。还是张大爷热心,他对何听雨说:“给我三天时间,我在我家的厨房里支一口锅灶,灶上有焐水罐子,灶内有煨罐子。”

何听雨听了,十分高兴。但是,她担心张大爷身体,怕累坏他的身体,就雇佣了一个年轻人干活,让张大爷在旁边做指导。两天时间,一个地地道道的土锅灶建好了,张大爷模拟了一下以前做饭的过程,何听雨得到了最真实的图片。

何听雨在搬迁之前,把能在乡间模拟的生活场景都做了一遍,留下真实图片。

接下来将近一年时间,何听雨潜心创作绘画作品。她凭着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

为了让自己的创作更接近真实生活,每创作完成一幅画,何听雨都会将作品拿给老人们观摩,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再重新创作,直到老人们满意为止。

何听雨赶在春节到来之际,举办自己的书画展。她为这一次书画展取名为“坠月记忆”。

画展开幕那天,独行客带来书画界大佬前来助阵,令这一书画展名声大振,县、市、省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何听雨”的名字为全省人们所熟知。

书画展让何听雨成了名人。自此,何听雨干劲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何听雨把自己在桃花巷的五间房子的一楼当作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感觉地方小了一些。每天要接待前来观看的人们,自己忙不过来。公婆为了两个孩子和小超市,也忙得焦头烂额。

何听雨开始物色帮手。最中意的人选应该是钱紫陌。但是,钱紫陌是政府的人,不可能为一个私人场馆看场子。

何听雨天天在盘算怎么处置这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终于,何听雨有了策略,她打算把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当作公益单位,委托乡里文化站管理,作为乡里文化站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大爷,恳求张大爷让张长久给乡里提提建议。

张大爷虽然年纪大,脑子不糊涂,他要求何听雨明确两点,一是纯粹公益,不能有一分钱交易;二是文化站有权进行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内容以外的文化宣传活动。何听雨心想,只要有人愿意管理这一场所,自己就放心了,没有必要管政府怎么进行文化宣传。

张长久给乡里一说,乐得乡党委书记合不拢嘴,乡里书记对张长久说,乡里正在研究怎么和何听雨合作,把庙前集文化事业举办起来,不想她自己主动要求乡里代管。这事一拍即合,何听雨省心了。

开始,不少人为何听雨如何赚钱生活发愁。不过,很快,人们用不着为何听雨如何赚钱发愁,前来找何听雨设计产品的人络绎不绝,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成了何听雨的一块广告牌。

钱紫陌由文化站副主任提为主任,乡里没有要她做别的事情,一心管理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所以,她有了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称谓“馆长”。为了方便工作,何听雨从二楼腾出两间房子,一间做钱紫陌的办公室,一间做接待室。

何听雨仍旧住在坠月巷,三天两头来桃花巷看看。钱紫陌虽然是主任,但是,手下没有兵,她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天天接待,讲解,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何听雨来桃花巷时,钱紫陌很少有时间和她聊聊,只能抱歉地笑笑而已。

何听雨并不在意钱紫陌如何对待自己,她能看到钱紫陌的忙碌,她能理解钱紫陌的敬业精神,她更觉得钱紫陌在成就自己。

依照何听雨的规划,博物馆和书画展览馆还要寻找更大空间,不然,随着物品不断增多,自己和文化站的作品不断增加,许多东西摆放不开。不过,何听雨知道,这里已经是开发区了,一般企业是搞不到土地了,何况她这个公益活动场所更难弄到土地。

就在何听雨为场地发愁的时候,秋滟滟给了何听雨天大的惊喜。

秋滟滟电话邀请何听雨参加她的婚礼,说要感谢何听雨那一番论道让自己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再固执,答应追求自己多年的小学同学廖金南的追求,一个月后将举行婚礼,然后一起去东南亚做生意。

廖金南高中毕业后,随着劳务输出队伍去了东南亚,由于头脑灵活,深受老板器重,升职很快。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一直单身。听说秋滟滟的丈夫去世了,廖金南开始公开追求秋滟滟。现在,廖金南的爱情梦实现了,秋滟滟的思想也改天换地了。

何听雨答应了秋滟滟的邀请,想到她的庄园,就在一个温暖的下午,亲自去秋滟滟的庄园找秋滟滟,想买下她的庄园。谁知,何听雨还没有开口说这事,秋滟滟首先开口了,说自己次要出国,庄园经营不了了,赠送给何听雨了。何听雨一听,马上说:“赠送,我可不敢要,这可是天大的人情,我承受不起。”

“赠送给你,不是让你卖了赚钱的,是让你经营好,让乡亲们知道,庙前集还有一个秋滟滟这个人。”

“你想我怎么经营?”

“我看你桃花巷那几间房子,地方太小,陈列文物和搞书画展受局限,可以把这里改造一下,做一个真正的民俗博物馆兼乡村书画展览馆。”

“我也不能白拿你的场子。别人知道我白拿你的场子,怎么看我?”

“怕别人笑话?不至于吧?你帮我经营,我得感谢你才是。不过,说是你帮我经营,我俩得签一个赠予协议,免得你担心你投资后我又要讨回来。再说,以后有了廖金南,不搞清楚,他也生疑。”

“妹妹真心赠我,我巴不得的。以后你们俩回国,不,你们一家人回国,可以免费到庄园来住。”说完,何听雨笑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