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姐夫当了人生导师
端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追求人生梦想,大姐夫郑佑之因势利导, 一直关心帮助她,为她指引人生前进的航向,成为她走向光明的引路人。
那年夏天,城里起了兵变,乱兵闯到乡下,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乱世之中,父亲李鸿绪只好带着一家人,奔到几十里外的荣县五宝镇岳父家避难。
与此同时,端女儿的大姐夫郑佑之,也带着妻子李坤俞,来到画象嘴外婆家避难。他们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一锅吃饭。
郑佑之,宜宾县古罗场人。1912年,考入成都农业学校读书,后来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护国讨袁”战争。他还乡后,积极宣传革命。他是四川早期中共党员,优秀革命活动家,中共宜宾地方组织创建人之一,大革命时期领导川南农民运动,影响深广,人称“川南农王”。
时值郑佑之赋闲在家,就在当地创办了一个新学堂,教授国文和算术。而端女儿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在他的教授下学习了半年。
郑佑之教的是白话文,更加浅显易懂,算术则更加的经世致用。所学的教材,不同于一般私塾,都是从城里带来的。而他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对年幼的端女儿影响极深。
郑老师比其他老师要开明得多,他不但给学生教授文化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端女儿的书桌里藏有蝴蝶。郑佑之见了,不仅不责骂她,还笑着对她说:“这是由毛毛虫变成的。蝴蝶在花中飞舞,就是为了采摘花蜜,利于植物结出果实。”
郑佑之能讲出各种事物发展的道理,能讲出一棵草、一朵花、一条小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凋谢或消亡的。在郑佑之循序渐进的讲解中,她逐渐明白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灭亡的规律——
草每年都会枯萎,来年春天又会长出嫩绿的叶子,正如古诗所云“一岁一枯荣”;花朵、花粉、果实、种子的因果联系;虫、茧、蝶的故事……不经然间,郑佑之给端女儿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大门里有大自然、有社会、有人生。她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的养料,如痴如醉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暗下决心,要向大姐夫学习,要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每天上完课,端女儿都要和弟弟一起做习题、写字、造句。吃过晚饭,郑佑之就坐在桌边看书或给朋友写信。三个人一张方桌,守着一盏微弱的桐油灯。
而这时,小小的端女儿心里就开始惦记着:鸡笼关了没有?鸭子回屋了吗?镇上的孩子是不是又在玩捉迷藏了?她的心里觉得憋屈,总想出去走走看看。
七夕节的晚上,郑佑之布置了作业出去了。端女儿记起了民间传说,知道今天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她就想在月幕里,看看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带着弟弟,溜进了竹林里,抬头痴痴地望着月色明亮的天幕,期待着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
静邃的星空、萤火虫的闪现、幽深的竹林,昆虫的鸣叫……但除了这些夜幕下自然现象,天幕中的奇迹,总是盼不出来。眼花了,腿麻了,什么也没有看见。
“我困了,”弟弟打着哈欠说,“我先回去睡了。”李绍唐执意回去了。
可固执的端女儿独自留在夜幕下,她想一定要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也不知道等了多久,她的头越来越重,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不停地打架,她不停地揉着眼、拍着头,但还是抵挡不住瞌睡虫,渐渐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天黑尽了,夜幕深沉,李鸿绪没有看见端女儿,就问了睡在床上、一脸蒙眬的李绍堂,才知道端女儿在竹林里,等待看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他就出门找寻。在一丛竹子下,发现女儿已经睡着了,他就轻轻地把她带回屋。
第二天上课,因为端女儿姐弟两人,都没有交作业,郑佑之很生气,罚他们当天做“两倍”的作业。
“你莫生气,我马上就做好!”端女儿立即向郑老师保证。然而,谁知情急之下,她做的作业错误百出。郑老师在点评她做题出现的错误时,其他同学就幸灾乐祸地哄堂大笑。这对自尊心强的端女儿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转,她抿着嘴,飞快地做着习题。从此,她和以前不一样,读书的时候更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才去玩耍。
这年秋天,郑佑之忽然进城打官司去了。临走,大姐夫还留下作业,说他三五天就回来。
后来李家人才知道,有个团总,趁着兵乱浑水摸鱼,带了一伙人,跑到郑家挑走十石谷子,郑佑之就带着人证物证,上衙门告团总。
可是,过了几个月,郑佑之也没有回来。反而以 “诬告”的罪名,被关了起来。学堂不得不停了课。
李坤俞本就身体不好,面对这个变故的打击,更是气急攻心,卧床不起。端女儿一下子变得乖巧起来,整天守着大姐,端饭、送水、熬药、喂药。有时大姐想丈夫时会难过地哭一场,端女儿也跟着掉眼泪。她盼望着大姐夫早日回来,大姐的病能早点好起来。
直到腊月二十八,家里花了十石谷子,疏通各种关系,才把郑佑之保释出来。
郑佑之回家时,端女儿看见他模样全变了:头发老长,一把黑黝黝的连鬓胡子,支叉起来,眼睛冷森怕人。他坐在火盆边,只顾拨着炭火,不说一句话。端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姐夫。忽然,大姐夫摔掉火钳,喊了一声:“这个社会太黑暗了!”
看看四周,端女儿怯生生地说:“我去把灯拨亮点儿。”
“不!要放火!把一切全烧光!”郑佑之站了起来,他那高大的个儿,把灯光全遮住了。他挥动着攥紧的拳头说,“这个社会,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应该放把大火,把丑恶的东西烧个精光!你明白吗?”
端女儿不明白郑佑之话中的意思。不过,她还是懵懂地点了点头,回应大姐夫。
元宵节以后,他们又恢复了正常的读书生活。只是郑老师变得更加严峻,对功课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如果习题错了,就让你重做。他只说有错,可又不说错在哪里?端女儿和弟弟常常要忍饿挨饿,琢磨那些习题,可怎么也做不好。
郑佑之看见他们的样子,就故意用激将法的口气说:“既然不肯用功读书,你们就当个睁眼瞎吧?也许无知无识,头脑里空空洞洞,生活倒过得安稳些。你们靠祖上的田产,也可以好好生活一辈子。”
“大姐夫,你不要生气嘛。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发奋读书,今后长大了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郑佑之向端女儿点头首肯。
母亲心疼端女儿,把饭菜端到桌上,要端女儿先吃了饭再做习题。而她只是嗯了一声,继续做习题。常常等她做完习题,饭菜早已凉透了。
在荣县五宝镇外婆家住了近200多天后,端女儿全家人又回到了伯阳嘴,继续读私塾。虽然郑佑之没再给端女儿当老师,但他仍然通过书信的形式,经常培养教育端女儿。
郑佑之知识渊博,谈吐优雅,对人生、世界有着深刻认识,对生活充满活力和激情。因此,端女儿非常崇拜大姐夫,俨然把他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端女儿辍学在家的日子,她就经常给大姐夫写信,同他交谈人生、谈理想、谈社会、谈学习。她不时向他请教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他的帮助下,通过书信教会她学会了用拼音注音学英语的方法。他还为她订阅了算术、英语讲义,鼓励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郑佑之的启迪后,端女儿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不再“循规蹈矩”,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渴望了解社会、认识大众,寻找人生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