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鸣的头像

罗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7/16
分享
《抗日英雄赵一曼》连载

第六章 第三章 赵一曼在宜宾追逐梦想(2)

2.赵一曼由团员转党员,成为女生的领导者

      在宜宾女子中学,李淑宁的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功课,相对要弱一些。特别是英文,她虽会背一些字母,但自学的英语发音不准确,学起来比较吃力。

为了尽快跟上学习进度,上课时,李淑宁总是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专心听讲。在下课和休息的时间里,她就抓紧时间重点突击英语和数学。她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果碰到难题,她非彻底地弄懂不可。

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李淑宁。下了晚自习,这道题还是没有做出来。回到寝室后,不认输的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能解出这道题,她在寝室里点着蜡烛熬夜。为了防止被监学查夜看到,她甚至用自己深蓝色床毯,把窗户全部挡严实……凭着这股拼劲,她的数学很快跟上了班上大多数人的水平。

而英语学习,李淑宁则没有捷径,只有死记硬背。每天清晨一早起来,她就在学校的花坛边读英语。她随身携带了一个英语单词本,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而对于每天学过的单词,她都努力去读、去记、去写。

凭着一股子钻劲,再加上郑家两姐妹的帮助,李淑宁的功课很快就赶上了同学们。上英语课时,她也敢于用英语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了。数学老师有时也抽她上台演算习题,虽然花的时间长点,但她终究能正确地演算出答案来。

语文,是李淑宁最擅长的。一开学,她就展示了敏捷的思维和对社会、人生深刻的见识,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开学后的第一堂作文课,国文老师尹绍洲,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呼叫声谁更凄惨?》。这种题目完全不同于旧学堂里的八股文,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要求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从乡下来的李淑宁由于在白花场,组织妇女会和农会,与底层人民亲密接触,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劳苦大众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一直都很同情。她俨然已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

李淑宁看过作文题后,只是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这篇文采飞扬,具有深刻认识理解、真知灼见的文章: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叫着。听起来不免有些令人难过,所以古诗词有“杜鹃啼血……”的词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惨……

“炒米糖开水”,是小贩的叫卖声。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叫喊声,特别是风雨之夜,小贩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穿街过巷,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感动诗人,但是听起来实在是够凄惨的。

有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所谓“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广大的穷苦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扣人心弦,比起“不如归去”啼叫声来,更觉凄惨,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年轻人、有志气的人、有抱负的人,就要责无旁贷地去改造它。

尹老师是一位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中共党员,是中共宜宾特支的书记。他曾是老同盟会员、老国民党员。他先后作过报社的总编辑、中学校长、国文老师等。他经历丰富,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尹老师看了李淑宁这篇作文,连声称赞。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篇文章,夸奖这篇文章有深度有文采,思想性强,能联系当前的实际,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

同时,尹老师把班上一个叫解永德同学的文章也朗读了一下。解同学年纪较大,读过不少的古书,写出的文章,文绉绉的,自鸣得意。可尹老师讲解的作文是陈词滥调,不像进步青年的文章。

尹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你不打它,它会吃掉你。任你把眼睛‘抹烂’,天下也不会太平的。因为帝国主义总是要向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必须唤醒人民大众,团结一致,采取革命行动,发挥强大威力,才能打倒敌人,争取胜利。”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更明确认识到:要争取自由解放,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李淑宁的文章,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之后,同学们就改变了对这位乡下姑娘的看法。她衣着朴素,但是谈吐新颖,在同学中很快就有了声誉 、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通过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同学们从侧面了解她。她虽然从乡下来,但是一点也不逊于城里的女子,她见多识广、饱读诗书,并且深深同情劳苦大众,是一个有主见有理想的青年。

在子中学读书的学生,家境都较富裕,家族让她们在读书,接受一些新知识,同时结交一些新势力,便于寻找婆家。而像李淑宁那样和家庭决裂来读书,着实少见。党团组织决定把女子中学作为一块耕耘的苗圃,精心培育、发展壮大,着重在组织学生运动,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启迪学生的觉悟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李淑宁结合在乡下革命斗争积累的经验,以及她良好的禀赋,团结帮助同学,传播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课余时间,她经常和同学们联系,常从这班到那班;从这个寝室转到那个寝室,找同学聊天、摆龙门阵,向同学讲述妇女解放同盟会的斗争故事。

“耳朵穿过没有?”

“脚缠过没有?”

李淑宁指指自己的耳朵,再踮起脚让大家看。

“我的耳没有穿。我的脚没有缠,请你们看看,我的是天足。”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眼光看见了。

“女子要争取在教育上、经济上、政治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女子要经济独立才不受男子的气。”李淑宁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进这些懵懂少女的心中,在她们的心湖中掀起点点涟漪,又似一缕阳光照进封闭无知的房门,让女生们看到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她像磁石一样,把同学们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革命思想在同学中迅速传播。

李淑宁不时赠送进步书报给同学看,和同学交知心朋友。同学有困难、有急事,她都积极替同学们出点子想办法,并积极向同学宣传进步思想,推荐进步书籍和杂志。一大堆人常常将她团团围住。

李淑宁对人诚恳、热情大方,故博得别人的喜爱。女同学一般都心胸比较狭隘,容不得人,爱说俏皮话,彼此间不免常发生摩擦。遇着这种情况,她总是从中调解。如果别人有严重缺点,她也总是委婉地当面劝说,热情帮助。渐渐地同学们都愿意接近她,都很喜欢她。她在同学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班里有个女同学叫麻德旭,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家里有钱,喜欢打扮,有时一天要换几套衣裳,显得特别虚荣,同学们都不喜欢她。这个姑娘平时在学校,几乎没有同学与她交流,往往处于孤立之中。

麻德旭是家中的独女,深受父母的钟爱。父母为了她的所谓幸福,就给她找了一个富裕的大户婆家。男人也一表人才,但身患癫痫病。因而,麻就不愿意出嫁,一直没有成亲。

为了暂时不出嫁,麻德旭就向父母提出,先要出门读书。为此,她几乎和年迈的父母闹翻了脸,最终才实现了读书的要求。可如今男家逼着娶亲,叫她马上退学,回家结婚,她哪能甘心?

这件事情在学生中传开了。一天下课以后,李淑宁主动来到了麻德旭的寝室:“听说你为了嫁人,就要退学了,这是真的吗?”李拉着她坐在床沿上。

“是。”麻德旭低着头说,“我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我真不想嫁人,但父母之命难违呀。”

“你是一个有知识的女性了,现在提倡男女平等,我们女人的婚姻,也应该我们自己做主!”李淑宁用手拍了拍麻德旭的肩说,“我的家人,曾经就是逼着我嫁人,可我坚决不从。我坚决反对,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我今天才有机会来上学。”

“你真勇敢,我也要向你学习。”

“对头,我支持你,你自己要坚强,敢于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我们女子今天能出门读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怎能把争得的权利,就轻易地放弃?我们受气,都怨这个社会不好。我们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今后才能更好地改造它!”

“谢谢淑宁的关心。其实,这段时间我很苦闷,与同学相处不和谐,平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同我玩,只有你对我好。真的谢谢你,感谢你的帮助,我要像你那样争取自由,争取幸福。”

李淑宁听了麻德旭的话后,心里很是安慰,就对她说:“其实你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但你以后注意与同学交往,特别是在穿着上,要注意打扮,要朴素一些。华丽的衣饰,并不能真正使人美丽。内心空虚的人,打扮得再漂亮,也是没有自信的。荷花出于污泥,照样清纯芬芳……”

李淑宁同麻德旭这次交心后,她深受启发,面对婚嫁,她勇敢地反对父母,暂不嫁人,誓不退学……

从此以后,李淑宁同麻德旭人形影不离,同桌吃饭,一起温课,成了知心朋友。李不时地借各种进步书籍给她,启迪她的思想进步,培养她的斗争精神。后来,麻还成为叙府女子中学里,开展学生运动的生力军。

由于李淑宁热心助人,性情爽朗,作风正派,思想先进,再加上天生的善于与人沟通。因此,在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的时候,她被选为支部委员。

一天清晨,李淑宁来到学校,见告示栏前围着许多学生,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学校怎么这么封建保守?留辫子又怎么了?”

“学校的规矩真是越来越古怪。”

李淑宁挤进人群,一看告示的内容,原来是学校要求所有的中学班的学生一律挽髻,不得梳辫子。以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十七八岁大姑娘,都在脑后梳个大发髻,即所谓的粑粑头式。可是,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如果也在后脑勺上挽个大髻,像什么话呢?那不是童养媳的翻版吗?

李淑宁心里很是气愤,挽髻或是梳辫子,这是个人的权利,哪里有劳学校来关心私人的装束和打扮问题。

面对义愤填膺的同窗,李淑宁决定借助青年团组织,妥善处理学校这个明显带有钳制学生思想、约束学生行为的封建举措。

下课后,在小树林里,李淑宁和郑石秀、郑焕如、麻德旭等进步同学、老师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处理好这件事。他们经过商定,由李淑宁带头剪发,来反对学校这一钳制学生的规定。

商量完此事后,李淑宁回到寝室里,一个人静静地想:仿佛在她的眼前,出现了在家里不顾家人的阻拦,坚决反对缠足的情景……她想起这几年来,同封建礼教的斗争经历,想起了为争取读书的奋斗经过,想起脱离封建家庭束缚的勇气……

李淑宁越想越觉得激情澎湃,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作为一个新女性,李淑宁应义无反顾地高举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旗,反对学校的陈规旧俗。而怎么斗争,采取怎样的战略战术,讲究什么方式方法,她在深思,想出良策。她知道,自己万万不可蛮干,但一定要维护同学们的权利。

在深思熟虑之后,李淑宁又一次提起了笔,写了一篇嘲讽文章《女中俭省校徽的办法》,后来刊登在《教育旬报》上。

话说此文章发表后,被时任的教育局长赵舜臣看到后,气得马上写了一篇文章《女子她,是女也,非人也》登在报纸上。

“女子的女字,好像是女子坐在一根矮板凳上绣花一样,这就说明女子只能在家挑花绣朵,不能在街头巷尾抛头露面,高谈阔论、大声疾呼。爱国是男子的事,女子在街头乱跑,简直是有伤风化。再者女子的她,是女也,非人也;而男子的他,是人也。可见仓颉夫子在造字时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样看来,男女怎样能平等呢?”

李淑宁看了此回击文章后,更明白了赵舜臣这类封建势力的代表,实在是既反动又顽固。于是又写了一篇题为《七言八语》的文章,进行驳斥。这是后话。

第二天清晨,李淑宁领着几个披着长头发的女生,冲进了钟学监的办公室。

李淑宁口齿伶俐,毕恭毕敬地对钟学监说:“钟学监,学校规定挽髻,我们都不会,请钟学监教一教我们。”钟学监可没料到学生们会使出这么一招,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群学生,还没反应过来。

李淑宁马上接过话说:“既然钟学监不教我们,那我们只好把头发剪了。”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剪刀,只听得嚓嚓嚓几声,就把长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其他同学也掏出随身携带的剪刀,把头发剪成了短发。

李淑宁这一突然举措,可把钟学监吓坏了,她愣在那里,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最后,她有气无力地说:“你们走吧。”

本就极不满学校挽髻之举、思想进步一点的女生们,在李淑宁的带动下,都纷纷把头发剪成了齐耳短发。那些爱追求时尚的娇小姐也跟风追进,仿效她。

在团支部和学生会的组织和帮助下,女子中学剪发之风盛行。加之女子中学学生来自宜宾各地,大都在当地有身份有地位。

在女子中学学生的示范带动下,宜宾周边的女子剪发之风大肆蔓延,使宜宾四邻的乡镇和农村的女子也大受其影响,纷纷剪下青丝。

李淑宁剪发的壮举,最终取得了胜利,消息传了出去,校长大受影响。不久,伪教育局撤换了旧校长陈智源,另委派了新校长。新任校长梁益洲是个前清举子,平时有些爱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在地方上名声不够好。现在竟委派这种人来做校长,对于已经接受了新思潮的女子中学的学生来说,没有不反对的。但她们的反对,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总结“挽陈反梁”的工作经验时,李叔宁认为:一是得到消息太迟,以致措手不及;二是学生没有组织起来,难以发挥力量。为了把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女中学生会。她和几个团员同志,分头找各班临时代表联系,宣传组织学生会的重要意义。

在女子中学学生会成立大会上,李淑宁被选为学生会常委,出任交际股长。她在成立大会上发表的《让自由幸福之花遍地开花》的演讲,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成了鼓舞激励同学,争取自由幸福的动力。

各校学生会成立后,组建了宜宾学生联合会。李淑宁作为叙府女子中学代表,出席了宜宾学联,当选为学联常委,分管学联宣传工作。她积极地向同学进行革命宣传。宣传“五卅运动”,宣传取消不平等条约,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

宜宾妇女联合会成立后,李淑宁又当选为妇联常委会主席。由于她在白花场的革命斗争以及在女子中学的出色表现,党组织认为她是一个思想成熟、作风过硬,就潜心培养她进步,发展她入党。

1926年春,入学不过两月,李淑宁光荣地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鲜红的党旗下,李淑宁无比的激动,庄重地举起右手,郑重宣誓: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永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加入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李淑宁人生最灿烂的时刻。回忆自己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有伤心有泪水,有喜悦有欢乐。但革命还没有成功,同志还需要努力。她知道可爱的祖国和勤劳的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黑暗之中。她相信共产主义思想,如一缕冲破黑暗的曙光,光明将会照亮大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