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河当地山民的饮食,主要是吃高粱、玉米和苞谷渣子。
赵一曼是四川人,尽管她走南闯北,但从小养成吃大米饭的饮食习惯,与东北这个地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她从城市到农村,刚到游击区时,尽力克服生活困难。
为了同珠河农村的生活习惯打成一片,赵一曼就换上北方农村妇女的服装,同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坚持每天都吃南方人吃不惯的苞米粒子、高粱饼子,竭力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根据珠河县委的统一安排,赵一曼到了这里后,先在滨绥铁道南的三股流区域,组织开展妇女工作。她没有告诉当地人的真姓大名,对乡亲说自己姓李。她个子比北方人矮小,而且又比较瘦。因而,当地老百姓就喊她“瘦李”。赵一曼很乐意当地人这样称呼她“瘦李”。从此,“瘦李”便在珠河县一带喊出了名。
做妇女工作,对赵一曼来说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轻而易举、易如反掌。赵一曼曾经就是做妇女工作和行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川南家乡那一片土地上,她就曾经组织妇女运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白天,赵一曼就主动帮着妇女们纺线、搓苞米、烧火做饭、看孩子、做针线活、摆谈家常;晚上,往往就把妇女召集在一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在农村建立了妇女会,组织妇女为抗日游击队员纳军鞋、做军衣、给游击队运给养、送情报等。
妇女同志一天一天地组织发动起来,参加的妇女一天一天人数多了,力量也越来越大。在珠河,当地妇女在抗日救亡的战争过程中,真正撑起到了“半边天”。
经过与杨林海、孙大明等同志的共同努力,赵一曼很快把当地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抗日队伍力量越来越壮大了。成立了反日会、农委会、妇女会、儿童团,各种组织活动开展十分活跃。
妇女会在赵一曼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为游击队运送粮食,给战士制做军衣军鞋,缝洗衣服。战斗时,组织妇女运送弹药,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或组成担架队救护伤员,支援部队作战。
赵尚志率哈东支队攻袭五常堡时,赵一曼亲自组织担架队,前去支援,参加战斗。因而,在抗日前线,她与赵尚志经常共同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珠河县的反满抗日运动搞得有声有色、蓬蓬勃勃。这里被群众称为“红色地盘”的根据地。
赵一曼经常走村串户,白天帮助老乡干活,晚上召集群众开会,进行抗日救国宣讲,动员群众支援赵尚志,率领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秋,日军调动大批兵力,对珠河游击区进行疯狂的秋季大“讨伐”。情况紧急,赵一曼走村串户,鼓舞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的热潮。
由于工作紧张和生活艰苦,赵一曼的身体受到了损害。她的肺病又犯了,还患了胃病,脖子上长了一个疮,使她疼痛难忍,只得到游击队的流动医院治疗。
所谓医院,其实除了张险涛是一个医生和一个助手外,其他就没有一个是懂医术的了,只是一些人在这里边学边干医疗和护理工作。医院里有十几个伤病员,没有固定住处。在医院里,赵一曼一面医治自己的病,一面协助张大夫照顾伤员,抢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饭、洗衣、换药、站岗等。
伤员走了又来,需要护理和医治的人多,医院工作特别繁忙。赵一曼在医院里,主动担负起护理工作,给伤员洗头、洗衣服、缝补衣服、换药、做饭,有时还给伤病员同志上政治辅导课,教他们唱歌曲,提升了伤员们的士气,鼓舞了他们的战胜困难的决心,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凝聚了他们团结友爱的关系。
在医院里,尽管赵一曼和其他伤员一样,不时被饥寒交迫、伤痛折磨着。但她就像一轮冬日的暖阳,照耀温暖了伤员的身躯;也像一缕和煦的春风,吹到哪儿,就把春姑娘的欢乐气息送到哪里。
敌人时刻都在对根据地进行搜捕,像土地爷捉迷藏那样神出鬼没的。流动医院也只有不停地转移,与敌人玩着“躲猫猫”的游戏。
有一次,流动医院刚刚转移到另一个屯子,敌人的搜查队伍就跟随而来了,再转移已经来不及了。眼看敌人就要逼近了,大家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赵一曼发现,屯子旁边有一大片刚收割的大豆,还一排一排地放在垅台上。
赵一曼立即叫伤病员藏在大豆铺子里,她和医生张险涛各拿一支枪,埋伏在伤病员的前面。
张险涛刚刚背过伤员,还未喘过气来,浑身直哆嗦,弄得大豆铺子沙沙地响。赵一曼按住他,小心地提醒他别动。
敌人没有找到伤病员的踪影,恼羞成怒地放火,把伤员住的屯子烧了,又草草搜索了一番,就从伤员藏身的大豆铺子旁走了。
等敌人走远了,伤病员们才从大豆铺子里钻出来,险些落入虎口的伤员,终于平安了,他们就称赞赵一曼,像诸葛亮唱“空城计”一样,急中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