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恽寓门前的小银杏树在不知不觉中已有碗口般粗大,恽代英也已经6周岁了。
到了六龄的男孩儿,就该正式入学堂读书了。恽代英特意让母亲把书包做成两个兜儿,一个兜儿装课堂上使用的书,一个兜儿装课外阅读的书。他说,上课时读课堂上的书,下课后读课外的书,两不相误。他所说的课外书,指的是那些爱不释手的画册。
恽代英已经读过了好多的画册,日积月累,在同龄儿童中已经是个故事大王,能讲出好多的古典故事。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他一概可以娓娓道来,简直是出神入化,绘声绘色,让几个堂兄堂弟常围在他身边,听得着迷。
淡然老先生得知恽代英到私塾读书的消息,异常高兴,他特意来到恽府造访,看望当初自己一见面就喜欢上了的小学童。
这天恽爵三恰好在家。
儿子拜师后,恽爵三欲盛情款待淡然先生,英儿也很兴奋,上前拉着淡然老先生,嘘寒问暖,高兴自己向老先生求学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淡然先生没有留下,只说待日后学生学有所成之时,老朽自然会到府上叨扰。淡然在临走时送给即将入学的恽代英一套文房四宝,并叮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乃荀子劝学之言,天资聪慧,就越要刻苦向学。进了私塾后务须记好:功课不可有一日荒废,学业不可有一日停滞,惟其如此方为求学善道。”
这些亦文亦白的教诲,恽代英全部听懂了,恭敬地告诉老师:“学生一定不负师之期冀!”
何谓私塾,私塾就是私学,是旧时代青少年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塾师师资中,多有饱学之士,亦不乏遭遇非凡经历而弃尘世投身教育的达人。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那时的教育形式,与今日的教育方式浑然不同。那时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识读到千字左右后,便设课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有直接教读“四书五经”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课,因当时的书写工具基本都是使用毛笔,所以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
私塾在蒙养教育阶段,注重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对蒙童的行为礼节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然后教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是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学生违反纪律或者功课完成不好,先生采用揪住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以示惩戒。
在淡然老先生的私塾里,没有这些陈规陋习。淡然从不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老先生一向循循善诱,采用从学童中挑选优秀者作标杆,示范示学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全心向学的习惯,同时,注重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融塾内塾外教育于一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得恽爵三夫妇的钦佩。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在私塾求学的第二年旧历年的年底。
这天天色将晚,恽爵三做完了所有的公事后,忽然想起了什么,便匆匆赶到私塾里单独拜见淡然先生。
天空飘着大雪,窗外雪花狂舞,淡然先生热情让座,端上一杯清茶。恽爵三有些不好意思地躬身施礼说:“我是特意来向老先生道歉的,听说我家英儿在学塾孩子们中间有些传闻,不听老先生训诫……”
淡然先生闻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回道:“是,是有这么回事。”
恽爵三不由紧张起来:“莫非……”
淡然轻捋胡须:“喝茶喝茶。我说是有这么回事,但是说起来,要从两件事情说起。”
恽爵三惊愕地瞪大眼睛,半天合不拢嘴。心想,若是恽代英不听恩师的话,一件事情都是不可饶恕的,更何况还有两件事情呢……
淡然先生明白他已经误会了,就告诉说:“这是两件好事!这两件事情,是老朽教书生涯中,最值得夸口炫耀的好事!”
恽代英的父亲听如此说,但还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由于所有的私塾教育,一直延续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四书、五经、作八股文这一套施教内容,从来没有开设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课目,所以知识覆盖面过窄,知识内容老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
像淡然先生这样胸藏锦绣,熟知天文地理与政治发展的塾师,自然深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和迫切,深深担忧这样的教育非常不利于蒙童的成长求学。因此,淡然一直尝试给孩子们适量加入算学、历史、地理知识的课业。久而久之,江河日进,便顺理成章地讲起地理中天不是圆的、地球不是方的,陆地、海洋、列强、中国、鸦片战争,大有提倡新教育的意味。
然而,却令淡然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了。
一连几天,孩子们总是窃窃私语,嘀嘀咕咕,围在恽代英身边。他们稚气的心灵里都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使得他们纠结不已。
不过,同学们是不敢贸然向老师提问的,都暗暗憋在心里。可恽代英却再也憋耐不住了。恽代英说:“我们一定向老师讨教个明白!”
上早课,向先生恭恭敬敬行礼后,恽代英在座位上站起来,他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有铁甲舰的北洋水师,为何最终全军覆没?洋人侵犯了中国,为啥签订《马关条约》,还要割地赔款?贪官污吏为何卖国求荣?
淡然先生望着课堂上自己深为得意、目中洋溢着正气的恽代英,面对一群尚不谙世事艰险的孩童,他当然不便直接揭露出晚清的沉疴病根,说出一个腐败的朝廷和腐败的军队,哪怕它装备多么精良,也是要打败仗的;一个没有政德没有正气的国家,一个没有信仰、斗志涣散的民族,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是官僚们唯一的选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灵涂炭,倭寇掠夺,必是迟早难以幸免的命运。
淡然先生可以公开对蒙童们解释的是:因为朝廷出了些卖国贼。这些卖国贼祸国殃民,为万代子孙唾骂。
淡然老师相信,还有很多一时尚且不便直说的道理,这些孩子们以后会在风雨岁月中慢慢懂得。而恽代英通过这件事,动脑筋思考,主动向老师寻求答案,让所有的孩子,包括比他年龄大学龄长的孩子们,在心目中产生了钦佩感。从此恽代英成了孩子们的中心角色。只要恽代英做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去做。
另一件事是——
淡然先生教读“三百千”的阶段,为拓展孩子们的想像力,穿插讲读了《诗经》中的《国风•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这段古诗的大意是:到哪里去采白蒿?在沼泽旁和沙洲。白蒿采来做什么?公侯拿去祭祖先。到哪里去采白蒿?在那深涧峡谷中。白蒿采来做什么?公侯家里用。他们干活多尽心,从早到晚去侍奉。他们干活很谨慎,不敢轻易地回家门。
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奴劳动的场面。女奴们从河边、塘边到大山深谷,跋山涉水,不分昼夜,从来都不敢说回家休息。表现了古代妇女的艰苦生活,读之令人倍感酸然。
恽代英听罢先生的讲解有感而发,写出了一段近乎顺口溜的诗作。大意是到哪里去锄地?到禾田。锄禾干什么?为了给财主交租。到哪里去锄禾?到烈日下。锄禾干什么,为了向官府完钱粮。他们千辛万苦干农活,下雨刮风都不敢回家休息。
“瞧,老朽已经把这伢仔的处女作当做范文,贴到了学堂墙壁上啦。要让孩子们学而效之,小小年纪就懂得不刻板地去死读书,而是有感想,有情怀……”
淡然老先生讲到这里,已然是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