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8月25日在南京闭幕。在会议上,恽代英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不久增补为中央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会议通过了《教育及宣传决议案》,明确指出:“教育工作是本团根本工作之一,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工人、农民、学生群众是本团最重大的责任。”面对热流涌动的革命形势,创办对青年“不仅起到思想教化作用,而且号召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宣传平台,已经至为重要。
恽代英回到了上海,与邓中夏一起筹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操劳,期间因感风寒头痛寒战高烧时,亦无暇问医。朋友担心其身体透支过度,数次令其入室休息,但是恽代英依然“我行我素”,带领大家赶时间、抢进度,使得《中国青年》杂志于1923年10月20日正式创刊。
从此,在中国大地茫茫黑夜的上空,多出了一个耀眼的星星;在进步青年们前进的道路上,又吹响了一把惊天动地的号角。
《中国青年》开始为周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宣传革命道理。恽代英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他勤奋写作,精心编辑,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来信来稿,征求读者的意见,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热情说理、平易亲切的文风。由于恽代英和萧楚女的双剑合璧,扎实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了读者,使《中国青年》一经问世,便成为最受青年欢迎,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且印量呈现不断递增之势。
《新刊批评》专栏执笔萧楚女参加聚会,带回来信息:在诸多学府,《中国青年》正在成为私下争相授受的礼品。对提倡“革命文学”和革命文艺思想的传播,被进步学生视为“儆醒人们革命自觉和革命勇气”的精神佳肴。
恽代英谈到了时下某些文人政客的荒谬:宣扬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些荒谬的腔调,无非是对摒弃社会责任和哗众取宠的诡辩。为艺术而艺术,自视玄妙,实无价值。为艺术而艺术或许可以热闹一时,终因对社会有害,为社会所抛弃。
萧楚女表示赞同:侈谈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艺术家们,并不是真正懂得了艺术的本质及其内涵,不过是因不敢直面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懒惰和走偏。
恽代英将自己与萧楚女的这番谈话写作了一篇《文学与革命》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指出:“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欲做一个革命文学家,“第一件事是要投身革命事业”,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养革命的感情。
在知识界和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之际,《中国青年》陆续发表恽代英谈学生运动的文章,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言宣告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受反动派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群众,团结起来,进而能够致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
《中国青年》的传播犹如野火春风,其强劲的势头令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头痛和战栗。
萧楚女从邮局回来,带回的信息是: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阻挠与打击日甚,军阀政府已经通令全国,禁止邮局寄送《中国青年》,查禁刊物和查封印刷厂。
反动势力这种下作的手段是无法扑灭革命之火的,众多的进步青年都是自发传播《中国青年》,他们遍及全国,能查封的了吗?从此《中国青年》改变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全国各地,传送到热血青年们的手中,有的报童甚至以能够暗中传送出这份杂志为神圣之事。
在恽代英担任主编期间,《中国青年》犹如惊雷,震颤了大地。他以多个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现实,切中时弊,道出了中国青年的心声,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精神导师。郭沫若先生评价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在阴沉混乱的岁月里,青年中流传着“学术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告诫青年,在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的各种势力,不打倒军阀统治,不打倒贪官污吏集团,不彻底清除腐败之毒瘤,所有的作为到头来都不过是为人做嫁衣的,终是徒劳的殉葬品,最后的代价是惨重的……
四川有一个叫杨暗公的青年,留学回国,他听到过川南师范学生对恽代英的赞誉,读过《中国青年》那些利如刀枪又如春风扑面的文章,特意跑到上海来会恽代英当面请教,受益匪浅。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记中写道:“恽代英不像那些夸夸其谈的所谓学者和政客们,炫耀自己,一切的出发点离不开自我,为部分人的私利绕来绕去,只追求获得,不愿付出。而时下只有恽代英这样真正的共产党人能做得到心忧天下,不惧付出。泥沙俱下,那些的人等应该退出舞台了。”
支持重庆市群众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的罪行时,杨暗公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和严刑,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军阀震惧,割其舌,断其手,剜其目,最后他身中三弹,壮烈牺牲于佛图关。
《中国青年》收到军阀政府豢养的流氓文痞发来的匿名恐吓信,以及黑社会的袭扰。但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依然奋勇前行,针对国家主义派攻击“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的谬论发表檄文,公开宣告不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而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被压迫的民众幸福,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成功是民众的,失败也是民众的。因此,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们,这里丝毫没有什么包办不包办的问题。并载文揭露了国家主义派作为帝国主义和军阀之应声虫的嘴脸。指出:国家主义派就是思想落后的“士子”们。受不了帝国主义者和军阀的压迫与欺凌,但又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决心,以致彷徨无主,帝国主义和军阀因而催眠之,利用之。结果,这些“士子”们便倒向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怀里,做他们的忠臣,专一与革命势力为难,帝国主义者和军阀说广东赤化了,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广东赤化了,帝国主义和军阀说五卅运动完全是共产党人闹的乱子,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这是正确的”……
《中国青年》的声音,在为共和国奠基的日月里,不啻于一场惊雷。
“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中国青年》发刊词的开首语,它震耳欲聋的呼叫一直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
《中国青年》成为无数进步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和战斗的旗帜,但在其势可摧枯拉朽的力量后面,则是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革命家不停的耕耘与播种。这些名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随着革命的浪潮的大起大伏,引领了无数革命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