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与科技搭建“鹊桥”的周峰
周峰,曾经的孤儿,初中文化程度的“半文盲”,16岁外出的农民打工仔,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科技二传手”,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7个新型肥料证,先后推广栽种果树“一边倒技术”10万亩,年为农民增收10亿元,并致力解决堪称世界农业难题的重茬病。
一
周峰是个很难采访的人,因为他不善言谈,他手头几乎没有自己的实际材料,更没有经验之类的发言稿。笔者跟他谈,要像挖井一样一点点地深挖,最终才能挖出需要的“水”。
他讲起自己的身世时,先红了眼圈,说:“我是孤儿。”笔者这才知道,他口中的父母其实是养父母。他说父母对他太好了,还说起很多生活细节,比如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父母总是让给他吃,还背着他赶集给他买零食吃。他不把父母当成养父母,只是说出孤儿身世时才有一些感情外露。
他是一个孝子,说起父亲得了不治之症时他掉了眼泪。他在肿瘤医院陪着父亲,几乎撂下了所有的工作,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在父亲离开时,他的农场赔了100多万元,几乎到了倒闭的边沿。他不后悔,为了尽孝,他说舍去再多也是值得的。他还念念不忘姥爷,赚的第一笔钱就给姥爷的坟前立了一个碑。笔者深深感觉到他对亲人的真情。延深开来,是他对父老乡亲的真情,因为他要与农民同命运,所以要科技兴农,要让父老乡亲们富裕起来。
这一切,与他的人生经历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他初中毕业后便出门去打工,而且一下子就出很远的门,打了一份很重的工。
那是1987年,与如今进城的农民工不同,16岁的周峰去的是东北吉林省的一个偏远县,干的是苦得不能再苦的阀木工。几个月后,不仅没有赚到钱,他的一个同伴还被工头打了。因为没有领到工资,他只能带着受伤的同伴逃票扒火车往回走,中途被清理下车,只能步行,走得脚板起水泡。一直到了山海关,才找到一个在那里打工的老乡借了50元钱,不仅为同伴拆了缝合伤口的线,也有了回家的车票钱。
谈起这些,周峰感慨万千,他说:“在那种情况下,我并没有被吓唬住,反而更加坚强,这就是我的脾气,不怕困难。”他还说,就是饿死也不能偷东西,再穷也不能做坏事。当他们从东北往回走时,快饿晕了,只能喝口水充饥,最后不得不去讨饭。当时家家都不富裕,讨饭也讨不到什么东西,同伴就商量偷些吃食。周峰气恼地打了对方一拳,说:“我这一辈子饿死也不做贼!”
第一次打工失败并没有挫败他,后来他又瞒着父母去打工。这次去的是东营的一个孤岛,挖虾池、推胶轮车,每天连挖带推要干13方土,一个月用坏5把铁锨,手掌上起满水泡,脚底板的水泡破了能把鞋粘住,甚至出的汗凝结后都能直接炒菜了。但他绝不叫苦,一直坚持干。
可是,第二次打工又没有赚到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又碰上了黑心的包工头。不过,这次给了回家的路费。回到家后,周峰下决心再也不出去打工了,他要在自己在家乡闯出一番事业。
周峰喜欢听广播,那天他听到一个消息:乡政府要招收通讯报道员。别看周峰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喜爱学习,在初中时最爱写作文。他当即决定去应考通讯报道员,结果考了第三名,肯定是落选了。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第一名是教师,人家考上了却没来,第二名是供销社的文书,也是考上了没来,那就只有他了。从此,他成为了一名通讯报道员,也就是最基层的作者。
这个通讯员可不好当,必须要定期完成发稿任务——6篇/月。一个乡镇的通讯员每月要在县以上媒体发表6篇稿件谈何容易?他说:“我晚上上厕所都想着怎么写稿。”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为了把稿件写好,他通过阅读报纸进行学习,还把报纸上的好稿件剪下来贴在宿舍的墙上;为了赶写稿件,熬夜成了常态,为了让头脑清醒一些,就用凉水冲头;为了写出好稿件,他不惜骑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最偏远的村子进行深入采访,吃凉馍、喝凉水成了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多一年在县级以上媒体发稿130多篇。
这个工作虽说也有点打工仔的味道,但毕竟是乡镇的工作人员,在那时候属于令农村人非常羡慕的“吃公家饭”。可是,周峰说不干就不干了,而且是坚决辞职。如果把事由说出来,恐怕绝大多数人会感到不值乃至惋惜。
那天,周峰因为写稿晚了,到食堂时只剩下一份菜。随后,来了一位部门领导,食堂管理员为了不再开火就和他们商量分着吃,两人也同意了。这时,又来了一位级别不高却职位很“重要”的同事,那位食堂管理员竟然把最后那份菜给了他。这下可把周峰惹恼了,一句“人要脸,树要皮”的话音未落,便摔了饭碗走了。
周峰说:“那时候的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所以,才有了今天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二
辞去乡镇通讯员的工作后,周峰自己干起了工艺品加工厂。
当然,他并非心血来潮,缘起则是他在干通讯员期间,一次到县宣传部参加培训,顺便带去一块本地特产三叶虫化石,学员们看到后很感兴趣,其中一人当下就要购买,这让周峰看到了商机。1993年,县文联要召开文代会,还要给参会者发放纪念品,周峰带去的工艺品被选中了,他由此更加有了信心。就这样,他四处推销加订购先后赚了四五万元,有了钱便买了切割机,不仅做三叶虫化石,还做根雕。
1998年,周峰创办了工艺品加工厂,第二年的销售额达到20万元,第三年就干得风生水起了。他出产的根雕非常具有文化内涵,而且工艺高超,先后上过山东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还登上了中小学必读课本。
周峰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喜爱的文化事业,所以,他又开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并办起一张彩色小报《沂源商报》。当然,少不了的是广告业务。
一切看着似乎都已经顺理成章了。然而,周峰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洋洋得意,他随后的选择可谓是令人大吃一惊:2000年12月,周峰离开家乡,单枪匹马闯进济南,干起了广告业。
“当时,因为我在沂源搞的文化公司取得了一些业绩,有一天,一个沂源老乡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到济南去发展,他说他有一个广告公司,如果愿意去的话,马上就可以去。”周峰说。
就这样,周峰来到济南,在这家广告公司从业务员做起,而且电梯每天都擦,报纸每天都取,小事抢着干,小业务也嫌弃。很快,他的业绩就成为了公司第一,而且升任为业务经理。不到一年,请周峰来的那个老乡因为要转行,就把这个广告公司交给了周峰。
接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周峰贷款10万元,又向朋友借了30万元。2001年,周峰的济南汇丰源广告有限公司正式开张了。当了老板,身上的担子就重了,当时把他压得睡不着觉,天天琢磨怎么开拓业务。
恰在这时,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开播,他们需要找广告代理商,不过,必须要签订一年的合同,而代理费是120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也吓退了许多竞争者。最终,周峰接下了这个看似烫手的山芋,随后凭着辛苦和头脑,不仅完成了任务,还使自己的公司有了更大发展。
目前,周峰的广告公司不仅独家代理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乡村季风》、《农资超市》等栏目广告,还购置了专业摄像机、非线编辑系统设备,以及配备了飞艇、轨道、摇臂等专业设备。
四
周峰依然没有停止脚步,而且是有条不紊地循迹而行。
在给电视台的农科频道做广告代理时,必然会与有关农业方面的农资、农药、农肥等客户打交道。作为一个有心人,周峰还几乎跑遍了山东省农字号的知名科研所与大专院校,先后拜访了许多果树和蔬菜方面的专家,他发现最让专家们头痛的就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由此,在他的大脑中开始思索:怎么才能帮助专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怎么才能解决农民缺科技、缺项目的困境?怎么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知道,沂源是神话故事“牛朗织女”的发源地,也就是男主人公牛朗的故乡。周峰的家就在牛朗庄附近,他是听着“牛朗织女”的故事长大的。此时,他要做连接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鹊桥”的架桥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叫作“科技二传手”。
那天,有一个做苹果苗木的同乡来找周峰做广告,周峰却说:“我们不如进行深度合作,我来提供广告支持并负责包装策划,你负责技术。育出的苗木通过包装宣传推广出去,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至于育苗和推介的资金,我也会承担一部分。”
这样的合作谁又会拒绝呢?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周峰先期拿出8万元,然后就是寻找育苗基地。他们先到陕西某地考察,结果不理想,而且水源很难保障,随后将视线转向东部沿海地区。那天,周峰去青岛办事,路过章丘时发现高速公路边有一片荒疏的大棚,他当即决定去看看,结果很快谈妥协议:300亩,租赁10年,一次性投资100万元。
紧接着,便是整理土地。为了解决土地涝洼和板结的问题,他用拖拉机深耕70公分,并挖了上千米的排水沟,然后种上150亩的樱桃优质苗木。同时,种上68个大棚的蔬菜,主要是青椒,另外种了60亩绿色小米。
绿色小米?那天,周峰从《农村大众报》上看到一个消息,吉林省一位高级农艺师培育出天然绿色小米,他随即打电话进行联系,然后亲赴吉林背回100多斤小米种子,按照专家的指导种在地里,当年就丰收了。不仅如此,周峰还从全国各地选来名特优品种进行种植,包括樱桃、核桃、李子、柿子等均是当时最先进的品种。由此,他的农场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试验田。
说到这里,就要倒叙开篇时提到的“推广栽种10万亩,年为农民增收10亿元”的果树栽种“一边倒技术”了。
先说什么是“一边倒技术”。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果树植株倾向一边”。再细讲,就是一种以果树树形为基础的果树高产栽培综合新技术,要求树形单主枝,无主干,无侧枝,无多层主枝,主枝上直接着生结果枝,全园果树植株倾向一边。其克服了传统栽培技术的难题,具有四大优点:一是结果快,采用一边倒技术,果树2~4年丰收,而传统技术5~9年才能丰收,桃、李、杏等提前3年丰收,苹果、梨、柿、枣、山楂、石榴、栗、核桃、樱桃等提前5年丰收;大棚桃丰产更快,可以今春栽树,明年卖果。二是产量高,水果类极易获得亩产2500~5000公斤的高产量,而且可以连年高产稳产。三是质量好,果实大而端正,色泽美且含糖量高。四是好管理,一边倒树形简单,树虽矮,但树下空间反而大,因此整地、施肥、浇水、打药、授粉、疏果、套袋、采收等管理方便省工,可机构化生产,而且投入少。
再说周峰和这一技术发明者之间的故事。
“一把剪子定乾坤”,这是人们对果树管理的普遍认知,而且在这方面较真的人并不多。不过,寿光市有一位名叫蔡英明的果树专家,不仅较起真来,还在果树整形修剪上下足了工夫,并总结中外果树技术经验,摸索出一套促进果树优质高产的新技术,还申请了专利,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果树“一边倒技术”。
事后证明,这种技术可以推进果树集约化栽培的进程,更是果农快速致富的好帮手。然而,任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都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那时,蔡英明正为自己的技术得不到大面积应用而发愁,周峰却主动登门拜访了。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周峰让其在自己的农场里进行“一边倒技术”的实验,后来还合作出版了《致富宝典》、《农民培训系列丛书》,周峰承担起所有的推介费用,以及蔡英明所需的科研经费。
就这样,果树栽培“一边倒技术”被很快推广到全国范围。
五
周峰依然没有止步,这次他面对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植物重茬病的治理。
重茬病是由土传性病害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缺乏及作物自毒引起的综合性病害,十分难以防治,发生时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常见病害有枯萎病、青枯病、立枯病、根腐病、基腐病、黄萎病、茎腐病、瘟病以及缺素怔等。
要知道,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球190个国家中排126位,近年又以132.3万公顷的面积减少。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很多地方通过复种来挖掘耕地增收潜力。但复种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重茬病问题。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有5亿亩耕地受到重茬病不同程度的威胁,一些瓜菜产地发病面积占到栽培总面积的80%,轻者烂根死秧,重者全田毁灭。重茬病也成为农业专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课题,但一直没有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2007年,山东省林科院专家牛赡光发现了一种菌,并以此研制开发出一种叫作泰宝抗茬宁的产品,这是三位博士研究人员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最终研究成功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作物连作动力剂,不仅定殖能力强,而且微生物之间又可以相互促进,进而分泌对植物具有多种促生长作用的因子。所以,在克服作物重茬病的同时,对作物健康生长和丰收也有着显著作用。
周峰得知情况后找到牛赡光,几经磋商达成合作协议,牛赡光成为周峰公司的股东,并共同申请了国家专利。牛赡光的加盟让周峰雄心倍增,他下决心要和专家一起致力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周峰又联合一些科技专家和策划推广专家,创办了一家名为“山东泰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资本1200万元,固定资产5000万元,占地120亩,厂房面积2万㎡,拥有先进的生物发酵设备及10万吨生物肥料生产线。随后,向重茬病发起总攻。
2011年3月21日,周峰公司研制的枯草芽孢杆菌新产品拿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科学技术鉴定证书。鉴定意见称: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淄博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山东泰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作物重茬病防治及促生微生物肥料——枯草芽孢杆菌新产品研制”课题进行了鉴定……综上所述,该项目为防治重茬病害、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高活性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不仅如此,周峰公司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新型肥料证7个,其中20亿/克生物菌剂获国家唯一登记。周峰告诉笔者,很多企业宁可仿制、复制也不愿意做科研,因为成本太高。不过,别人不做的事,我们偏要做,只要发现有潜在价值的科研方向,我们就跟专家合作做定向性研究,因为农业科研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