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历史没有碑文的记载,一如它的规矩,有约无字。缺少如寺庙因时间重建的说明和敬畏,苍桑的变故,与人一样的老去。
从陈家庄回来,陈家仪破天荒地睡了一个懒觉。早上起来,己是日照窗棂,满院阳光了。
陈家仪今天的懒觉,是一个疏忽。倘若在平常,做母亲的陈老太太是要说的——虽说陈家仪是唯一的女儿。
陈老太太是一家之主,也是民间俗称的房东。
在边城的四合院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这些规矩是以房东的约束和自律形成。起居有序,礼仪诸事;窗明几净,陈无杂乱;食不言,寝不语……如若邻里缺少信用,不懂礼义,视亲不孝,又无待人宽厚笃敬者,无论如何在四合院里是不会认同的。
规矩如同村寨的乡约。不同的是乡约形成的秩序已走了千年,文字的书写且挂在村公所或族人的祠堂内。
乡约的兴起见于宋。旨在建立以儒家思想贯穿一脉的乡治秩序,以自由之意,民主之形,平等之身的要义立于乡村社治。“德业相助,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达“仁里”之村自治。
四合院的规矩没有文字的记载和传承。规矩的内涵体现在以房东太太的秉承家训和自我修养的身上。这种修养的风范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耳濡目染和专门的教化而习得的。意在自家的院落里守护着一个“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的一亩三分地。如若连一亩三分地的祖业都守不住,或者说无一人能守得住,社会的乱世终有一日。
王朝更迭,规矩不变。不变的规矩是道德的延续,如同家族的香火。无字院规不仅得益于四合院内,也广泛于社会,影响和约束着诸多人的行为准则。
虽然蒋先生端倪国人的陈规陋习,而推广的新生活运动曾在全国诸地展开,但边城的民众没有把新生活运动这个大杂烩式的东西往深刻里想,依然故我,难脱秉习之风。往前推至晚清新政就已规定:如不得随地大小便,违者罚款等诸规。这一从西洋人那里学来的文明,走了多少年,乡下人养成的习惯,进了城,难改,还不是我行我素。
新生活运动只是政府的一时喜好和浮躁,极认真地在县府衙门的官员桌上轰轰烈烈地走上一圈儿,再选几个点造势一下,有了样板,也便于邀功,营造的是公文履行的闹剧。这样的事很难根植于民众之沃土,之后,便没了下文。自然,这种运动还会继续演下去。运动,政治者的喜好。治国,却是败笔。
一国有法,居家有训。四合院的规矩虽无字,讲的却是一个“和”字,落地敲出的是人生的一个“勤”字,在“和”与“勤”的背后,支撑着四合院的规矩和社会的伦理道德,而房东太太的“一言九鼎”践诺着四合院不变的信条。正是这不变的信条,才延续了千年市井文化的一脉。
在四合院里,每天早起早睡是每一位居住者的必修内务,不管是自家人还是房客。如因秉烛夜游,困了懒觉,房东太太会搬上一把椅子,往滴水檐下一坐,羞得房客或自家媳妇无颜走出屋门倒掉昨夜的尿盆。有时,房东太太也会体谅房客的懒觉,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告诫人生得益于早起,一生将受益无穷。古人不是有“闻鸡起舞”一说吗?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多,当勉自砺。
陈老太太少些这样的作派,但对四合院的规矩还是守信如一。有时,陈老太太一高兴,就把《朱子家训》搬出来说道,重复的多是一些古人持家修身,立业处事之类的话。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屋和院的干净整洁,心也亮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粒米,庄稼人得掉几颗汗珠;还有“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等,这些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必读。
陈老太太是有些文化的。上过几年私塾,从《三字经》开始,又《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还有《太上感应篇》,多是秉持做人做事,持家守道的书。从思想的启蒙到行为的塑造,凡有水井处皆有可闻。后来还读过《大学》、《中庸》等经典,这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家风的和畅开明,让做姑娘时的陈老太太颇感得意。到了陈家,养成的习惯也没有改了多少。只是后来,因了家事的变故,庭院的操持,日见说少。
其实,城里的四合院也讲究个经营。许多院落闲下的房子居多,也有留房的习惯,鲜有几代人同堂独守一处。
在县城的十字街角,临街面的空余墙上,进出城门的僻静处,随处可见贴了留房的信息,或租住或买卖皆可。这些留房贴书写的很规范,也很简要,都是请文化人拟就。街巷座落,门牌几号,房间朝向,租金几许等,均一应告知。绝无文字游戏的半点花活儿,更无欺诈之意。虽说时下的官方信用度愈走愈低,但城里人的自信还是达诚守约。
有人进城落脚找个住处,只要有个熟人一说,方便简单。即便没有熟人,一看面相说话,也会给予方便。进城的多为乡下人和外地人,有教书的,有做买卖的,有打零工的,各色人等。乡下人进城谋生,只是一时的栖身,根子依旧在故土。进城为的是赚一些活钱,好的劳力一天可挣四五毛钱。他们想的是土地,只有土地,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祖业。如同城里人的四合院、商铺、作坊等是维系自家生活的必须,改变了这一现状,人的生活如何说起。于是一分一厘地攒,日积月累,有了积蓄,守着自己的那块祖田慢慢地变长变宽,延续着千年不变的“耕读传家”的乡俗传统。像对宗教的虔诚,把子女培养成才,对土地的私恋,依托一生。真正在城里买房定居的人很少,除非发了达的,或是在城里又有了自己的生意。
城里的四合院房子一般一间三十块左右,好的房子四十多,青砖筒瓦木结构。如上房三间,南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碾房茅厕大门二门等附设,约十间房,这样的院子,三四百块就可成交,住上百年都无恙。房约(契)的印花税一次缴纳,以后的地捐(契税)每年缴纳一次,院落的宅基地还包括临街路的一半归房主所有。一个普通的好劳力三年多就可买一处好的私宅,但少有人问津。
进城谋生的人多为租房。房租少的两毛,多则一块,朝向不同。南屋最低,其次东西厢房,三四毛钱,房租一块的多是房东自己居住的正房,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满屋都是阳光,又意为着一院之主。租因有的是走了败落,有的是买了新宅,不一而论,多为讨得生活。也有的为图个人气,觉得房客不错,住着合适,时间一久,房租就免了。再说,房是不能空着,一空,房子陈旧的厉害,有了房客,这些麻烦就容易解决多了。而房客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买些礼品作为回报,但这样的房客居少。乡下人的手紧和仔细及陋习养成的习惯,常常让房东太太瞧着不舒服,人虽是进了城,但修养却无长进。于是拐弯摸角地下了逐客令,体面地说一句,房子又有了新的用项,再找一处吧。房客也明白,到了日子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