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4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七章 冥阳洞的书声

1

山上树叶红了,人们在田里种麦子。

“土匪来了!土匪来了!”突然远处农田里做活的人大喊。听到喊声,人们东跑西窜,不知藏到哪里好。

“咩——咩——”

这时,村子对面悬壁上的洞里传来羊叫声,一声高一声。这岩洞里的羊叫,平时也听到过,以为是错觉,没人在意。因为岩洞四周是光秃秃的岩壁,一棵草都不长,莫说野羊,就是猴子也难以攀爬进去。危难时听到,人们连忙找来绳索,挂在岩壁顶上的古树上,攀岩进洞。进洞后,四处寻找野羊,可羊影儿都没有。人们都认定是洞内的圣羊显灵指引他们进洞,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人们决心在这悬壁上为圣羊塑像建庙,时时敬香,感谢圣羊的救命之恩。

这石洞悬于半空,离地面20余米,仰面看,会掉帽子。洞口外面是陡峭的石壁。要想随时能上去,只能用钻子在石壁上凿石坎。心怀虔诚的人们,硬是凿出了百余级石阶,盘旋抵达洞口。石阶大多刚好一脚宽,要屏住呼吸,气定神闲,全神贯注,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人们在洞内就着凸出的岩石雕刻了一个大的圣羊头像,并在它上面的岩壁上凿了两尺多宽的三级台阶,作为供案。又雕刻了十多个小圣羊头,供奉在每一级供案上。为了避风,又用石条在洞口砌了6米多长、近两米高的石墙,把岩洞围着。这样,一座圣羊庙宇就建成了。

村人认为庙里的圣羊像是石头雕刻的,应该属于阴间的物品,就叫这个石洞为冥羊洞。因洞口朝东南,属山的阳面,后来又叫成了冥阳洞。2021年5月出版的《南漳县地名志》,薛坪镇“自然村、居民点”的地名里写的是“冥阳洞村”,对“冥阳洞”得名,是这样注解:“曾用名,冥羊洞,以传说和地物得名,现为冥阳洞村村委员驻地。”

现今,305省道(南石公路)穿过冥阳洞,路旁竖着的标志牌上写着“冥阳洞”三个字,红色,极醒目。

2

冥阳洞岩洞是座石窟寺。

2022年3月,襄阳市博物馆调查统计襄阳市共有石窟寺15处,摩崖石刻10处。冥阳洞石窟寺是其中之一,且有1处摩崖石刻。

冥阳洞石窟寺属于天然石洞加人工而成,开凿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洞口石门左边嵌有一石碑,有“大清同治甲戌年秋七月吉日立”等字样,额题为“永垂千古”,为重修石窟寺功德碑。洞内东侧石壁上有一摩崖石刻,高一米多,宽两尺多。是咸丰庚申本县知事郑发华所题,碑文依稀可见,记载了冥阳洞主持叶明静历经坎坷,一心向佛,艰苦创业,事业有成的事宜。此石刻,是先在石壁上凿出一块长方形的石碑,再在里面刻字。楷体,正文18行,很工整。题额“功德可嘉”四个大字,每一笔极富骨力,见雕刻者敬重之心。石刻旁边开凿了一口径约50厘米的凹陷,应为当年柱洞,且洞壁上方多处有人工凿的方形小孔,应该是当年洞顶搭棚所用,说明当年确实是避乱的庇护所。洞外山脚下还有三块有关冥阳洞的古石碑,均是功德碑,其中一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主持僧普云募资重修,南漳县人周维新捐地作为香火田之事。

此石窟寺不大,洞口成半圆形,高3余米,长6余米,深5余米,里面可容百余人。地面平坦,干燥明亮,冬暖夏凉。站在洞口,对面是古泉山,山脚有棵千年古柳,漳河从古柳旁匆匆流过,奔向“母猪峡”。

冥阳洞庙原有一定的规模。除了现有的石窟寺外,崖壁下面,以前还有座纯木结构的寺庙殿宇,八角风格,十余间,三层,蔚为壮观。可惜,“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被毁,一起被毁的还有石窟寺里的雕像。

“全是木头做的,有十多间,分一殿、二殿,叫八角香楼,好看得很。香火旺得很,好多人大老远来敬香。”住在冥阳洞对面山脚下79岁的秦大爷站在稻场上,一脸笑容地说。并指着门前不远处的一片地,对我们说,就建在那儿。

“那儿”,如今是农田,已是清秋,田里的玉米杆上结着玉米棒子。秦大爷不说,谁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香烟缭绕、木鱼声声、钟鼓隆隆、磬钹叮当的庙堂呢?

3

冥阳洞,因有圣羊而远近闻名,又因有大河而成为风水宝地。

这大河就是漳河,村人称这段漳河为冥阳洞河,它距漳河源仅五六里。漳河就从冥阳洞对面的古泉山下流过。这里与三景庄毗邻,道路相通,能通巴蜀,是南北交通要道,有古道通达。自古这里设有客栈、商铺、饭馆。秦大爷说他爷爷都还在那棵老柳树下开过饭馆,卖过东西。

清朝末年,乡里有钱人在寺庙“八角香楼”左侧盖了一栋四合院,徽派风格,三层,几十间,夯土垒就。“盖得好,没得说,气派得很喽,是我们这一带头号房子。”秦大爷说起这栋土屋,又是一脸的自豪。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这栋土屋归国民政府所有,因所在地冥阳洞的“冥”字不是吉祥字,又不好听,就把“冥阳洞”改为“明阳洞”,所在村子叫明阳洞村,且村名沿袭至今。

民国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三年,南漳县划为八个区,薛坪为第五区,区公所设在明阳洞。从此,明阳洞成为南漳西南山区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民国三十一年,国民政府设立明阳乡,明阳洞是乡公所所在地。1945年春,国民党第五十九军军长命令南、保两县设立军用物资转运站,每30公里为一站,每站配民夫一千名。南、保共设两个站,明阳乡设明阳洞一站,由五十九军特别党部指导员李铁华负责。1947年5月明阳乡自卫队被共产党瓦解,国民党在此处的行政机构才宣告结束。

这栋土屋很早就办有私塾,是方圆十几里唯一的学堂。归国民政府后,民国元年,南漳县政府就在此设立西路公立高、初两等小学,称明阳洞高小。民国十一年由县命名为“公立第七高等小学校”,后又更名为“漳流小学”。

明阳洞高小,是在民国政府大力提倡办“新学”的潮流中建立起来的。学校废除了孔孟之道的《经》书,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物、修身、图画、唱歌、体育等课程。学制为“高等三年、初等四年”。新理念,新内容,新校风。名师授课,博采中西。远近学生慕名纷纷而来,办学之初就有近两百名学生。

薛坪镇下石槽村的张道南,家庭贫寒,父母咬牙送他读私塾。他胸怀大志,学习极为刻苦,每到冬天,夜里读书,出奇地冷,他想起俗语“腰里系根绳,胜如穿几层”,就在腰里系着一根绳子。一次,私塾先生陈先生在张道南的作文里发现了几句诗: “读史方知史悠长,国家兴衰载大章。周公吐哺兴周世,越王卧薪复越疆。嬴政独裁亡秦朝,刘邦三章兴汉邦。王臣将相本无种,当学陈胜与吴广。” 陈先生感到张道南是奇才,有非常之志。于是,修书一封,推荐张道南到明阳洞高小读书。1924年春天,张道南怀揣推荐信,翻山越岭,来到离家五十几里的明阳洞高小,到五下插班。张道南在这里学习了大量新知识,是私塾所没有的,他振兴中华的思想也进一步明确。一次,时任明阳洞校长梁林川先生,出上联考察学生:“彼君子寻真理,可奔走神州四方道路。”张道南出口不凡,张口对出下联:“我壮士怀奇志,要振兴华夏万年江山。”

一年后,张道南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明阳洞高小。1925年7月,张道南报考南漳凤山中学,国文对联“凤鸣高冈,到门不敢题凡鸟。”一题 ,很多学生直接不做,张道南对出了下联:“夫有远志,出户竟能破大天。”志向远大,气度非凡,惊鸿一片,张道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凤山中学。三年后,张道南在凤山中学毕业,被送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讲习所,他加入共产党。1927年,他学习结束,回薛坪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3月12日,年仅21岁的张道南领导了震惊鄂西北的荆山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南漳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他为古荆山增添了一道异彩,是南漳人的骄傲。

从明阳洞高小毕业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有很多。

解放后,明阳洞大队部、学校、代销点均设在这栋土屋。这里,书声朗朗,近百年。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了场大水,河水从三景庄汹涌而来,到了明阳洞高小前方右边的石拱处,石拱小,怒吼着,越过石拱,直冲向学校。“河里的水石拱挡着,流不赢,都涌到屋子,水有半屋深。还没来得及消,又开始下,最后把屋子冲倒了。”秦大爷指着他房子前面不远处的一段石拱说,是这石拱挡住了河里的水,流不赢,灌到屋里。这段石拱,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农田改造时,从漳河源头到下游十多里都要求在河上砌石拱,再在石拱上填土,把两岸农田连起来,一起砌的。

“这幢房子民国二十四年发大洪水,水消后,都还是好好的。那次是河里的水有石拱挡着,流不赢,灌到房子里,消不赢,最后泡塌了。”时间过去这么久,秦大爷说起这事,脸色还是暗沉下来。民国二十四年阴历六月初,这儿下了七天七夜大雨,河两岸近千亩地被冲毁,七座石拱古桥冲塌了六座,很多房屋倒塌,这栋土屋却得以幸免。事实上,这儿河面比较宽,河墙也比较高,即便发大洪水,也能畅流。而在河上砌石拱,河水受到了阻碍,进而酿成了这场水灾,百年土屋被毁,从此,这里成了废墟。八十年代中期,扩宽公路,地基被占用,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如今看着这宽阔的省道悠然延伸,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政务繁忙、书声琅琅之地呢?

分田到户后,在漳河上砌的石拱大都拆除了,这一段石拱还在,附近的农田在夏季总会被淹。2023年,政府又一次大力治理漳河,疏通河道,砌河墙,终于把当年砌的石拱都拆除了,漳河在焕然一新的河道,畅快地流淌着。

有漳河,这里依然是风水宝地,河的南岸高地依然住着人家。新村委会建在冥阳石窟寺的对面,易迁安置房也建在这里。走进安置房院子,家家门前都有水池,拧着水龙头,漳河的水哧溜就上来了。

古柳树也还在,静默在原明阳洞高小前边。树干龟裂,口子很大,显腐朽状,而虬枝苍劲,枝叶葳蕤。虽历经千年风雨,但始终一如既往地展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光彩,记录着漳河岸的变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