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板桥镇九龙观村有三个省级招牌:“湖北省旅游名村”“省级生态村”“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还有一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招牌。它依托漳河源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九龙观景点,吸引着八方来客。
癸卯年秋,一个天气晴和的周六,我从县城出发,走305省道到达薛坪镇的三景庄,经冷坡垭走224省道,过碑坡大桥、板桥集镇街道,向东行驶一公里,抵达九龙观村。
1
到九龙观村,首先要去游览九龙观。九龙观在九龙山上,山顶上,不仅有古老的道观,还有古老的山寨。
在板桥街上听说去九龙观修有循环公路,和朋友就从村子西头进山,水泥公路在小半山腰蜿蜒前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了九龙观景区入口,是一个两山之间平坦宽敞的垭口。
朱红色牌楼,高大威严,门楣上书写着“中武当”,金色,极醒目。九龙观是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胜地,“三大名教”在这里浑然一体。一进大门,一尊偌大的弥勒佛塑像就端坐在门口,笑得合不拢嘴,畅快的样子,使心地倏忽明净无渣滓,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之身外。晚秋,弥勒佛右边的两棵银杏树全金黄了,辉映着金色的佛像,很吉祥,似佛光飒飒。
站在垭口仰望九龙山,望不到山顶。九龙山居群山中,山峰如擎天石柱,直插云霄,千峰朝顶,似众星捧月。因山上有九股清泉四季奔流而称为九龙山,山顶上修建的道观,称为“九龙观”。它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与湖北均县的武当山道观同时修建的,几经荒废,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板桥乃至秦巴山脉的道教信徒按照皇帝的旨意又布施兴建,始称“中武当”。是湖北省第二大名观,是解放初期经市、县宗教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法道教场所。2008年,被湖北省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名录 。
九龙观由三个建筑群组成:大观、小观、宫殿。大观就是通常称的“九龙观”,建在山顶上,也称“小金顶”。小观是关帝庙,在垭口前面的小山头上,位于九龙山的西侧。宫殿就是九龙寺,在弥勒佛像的背后。据说还有一座身高6米的八角石塔,“文革”中被拆除,至今没有修复。现在的建筑是1992年依照原貌修复的。2002年政府又投资大修,整修了上山的道路,修建了牌坊和“九龙观”大门,维修了大殿。2021年,一个襄阳商人投资重修了牌坊,硬化了停车场和进山的公路,砌就了499级从牌坊到山顶的花岗岩台阶,方便了香客上山。
垭口住有农户,一位姓王的老人在这里负责,75岁,很热心地给我们讲九龙观的前世今生。说正月初九庙会、三月三祖师爷生日,好多人都来烧香,有的从几百里远的地方赶来。
今天和我们同时到达的这一拨游客中,就有十几个是从河南来的,他们都六十多岁了,慕名而来。我们一起在老人的带领人,游览了九龙寺和关帝庙。
九龙寺三进两院,分前殿和后殿。前殿,阎王殿气象森然。阎王肃穆地坐在中间,两旁是是形态各异、面目狰狞的十个判官。后殿大雄宝殿祥和宁馨。殿内供奉着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祖、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殿内香炉燃着香烛,香烟袅袅。关帝庙,建筑不大,一进院落,关公与关平、周仓为伴立在大殿里。两边偏房是马厩,塑有红白两匹马。
通往九龙山顶的石阶就在弥勒佛像右前方。山势陡,台阶自然陡,有几处几乎成九十度,一里多路,全是石阶。攀登着台阶,听着鸟音,观赏着古木,心里不时地为当地村民修路的不易而感动。正气喘吁吁,抬头仰望,一道朱红色大门立在眼前,两扇大门上各钳着三排18颗门钉,显得威严、肃穆,门楣上刻着黑底金字:“九龙观”。大门两边连接着古山寨城墙,大门是拱形,看得出是依原先的寨门新建的。古城墙高五六米,近两米厚,成弧形依山势向两边延伸,石块砌得齐展展的,很有匠心。寨墙下是陡峭的山坡,不得不敬佩古先民超凡的劳苦精神。
据记载,九龙山寨,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山顶是道观,道观外是山寨,椭圆形,有两道城墙,外城墙周长380米,内城墙周长210米,两城墙之间宽26米不等,城墙内有石头房屋48间。是当地村人为躲避战乱,据九龙山雄关险奇、易守难攻的山势而修建的。几百年风雨侵蚀,古城墙依然巍然屹立,心生沧桑感。
进入大门,门洞左边立有一块古石碑,碑额题写“万世永赖”,碑文字迹明灭,但仍可辨认,右边第一句有“宅东有古寨,号曰九龙寨,城垣虽属崩䫋,基址俨然尚存,未卜建于何时,成于何人......”的字句,落款是“大清嘉庆八年”,是公元1803年整修时刻石记载的,可见九龙寨历史悠久。
现今,寨内石头房屋已坍塌。右边有三间改造后的房屋,是山上管理员的住处,还看得到寨房的基脚。左边辟有菜园,旁边有口小井,泉水从石头缝里汩汩沁出,清亮亮的,令人称奇。菜园里的蒜苗、菠菜在秋光里旺旺地生长着。
沿着第二道寨墙,向右斜行三四十米,来到第二道寨门。门洞里也立着块古碑,碑额题写着“功垂万古”,因保护得好,没有被风化,字迹清晰,上面写道:
......忆自清世百数十年以来,......新主嘉庆夙夜兢兢,视民如伤,是以小民安土乐业,俱得各遂其生。何意自外邪匪蜂起,湖河川陕往来奔窜,到处焚掠,肆其荼毒,上下均有不安,是以各州府县遍修洞寨。惟我板桥有高山名九龙山,地势雄伟,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登高眺远,回顾无际。虽为佛地,其实诚系古寨。城垣即坏,始基尚然犹存。以此众姓公议,重建城垣。于嘉庆二年九月十六日重修,众等齐心,天工人巧,旬日告竣。但大势虽立,而城尚不高,于四年间请匠加整。众捐资财,特勒石以志之。
此古石碑记述了修建九龙寨的原由及重建的过程,落款是“大清嘉庆四年秋”,再次证明九龙寨的历史悠久。
穿过第二道寨门,左上方就是大观。建筑坐落在山顶正中间,坐北朝南,土红色墙面,黛青色土瓦,四合院式,方正端重,鼎立如山,有一种大力士般的稳定。风格古朴、辉煌,远看俨然一座皇城。大门门楣上嵌着黑字:“中武当”,清明、沉稳,浮躁的心,平静了不少。
进入大门,是前殿,立着灵观老爷,称为门神。两边是偏房,置放着不同年代的功德石碑及匾额。穿过院子,是正殿,正中祖师爷张三丰塑像端肃飘逸,仙气腾腾。两边是偏殿,东偏殿供奉着圣父圣母;西偏殿为三仙殿,供奉着观音娘娘、送子娘娘和财神爷。神像旁都摆满了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内外的各种锦旗,可见九龙观影响深远。
我们进去时,管理员张德汉老人在为香客做法事。上山之前就听当地村民说,老人是九龙观村二组人,从43岁就在九龙观上当管理员,现今已29年。他没有成过家,领养了一个女儿。女儿一家在南漳县城住,养女接他去县城住,可是老人喜爱九龙山的清净,身体也还硬朗,就没有去。除了冬天,老人大多数都呆在山上,菜园就是老人种的。看着老人忙碌而又安详的神情,打心里敬佩老人的修行精神。看着老人,会淡定看待功名、权力、地位,净化,会崇尚道教清静无为的教义,有醍醐灌顶、超凡脱俗之感。
山顶宽平,有两亩多大,绕观而行,两边空地上是一层厚厚的鞭炮纸屑,踩上去软绵绵的。山顶上有一眼翻水泉,盈盈的一井水,多大的干旱都不得干,这是九龙观福地之根本,是九龙观能延续至今的原因。据说祖师爷神龛下面也有一古井,遇涝不溢、逢旱不竭,称为神水,过去上山的香客都会喝一碗这神水。
九龙山,海拔1180米,东面是漳河大峡谷,两岸山脉雄阔,高山耸峙,重峦叠嶂,气势磅礴,向东北能眺望蜿蜒东流的漳河。向西南远望,只见48座山峰依次排列,尽情欣赏板桥旱船驮宝的胜景,尽情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畅快。观日出、看云海,更是美不胜收。
早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九龙观就是宗教信仰者的参拜之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政府对九龙观进行了修缮,九龙观村对景区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九龙观更是享誉四方,游客络绎不断,香火旺盛,香烟缭绕,成为旅游胜地。2017年,九龙观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旅游名村”。
2
九龙观西面山脚下就是九龙观村。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平坦开阔,称板桥坪。
下九龙观,沿着环山公路进入村子。村子入口的公路边,一个山湾里有一库碧水,处于一高一矮两山之间,是堰儿湾水库。堤坝上的标志牌说堰儿湾水库是漳河流域上的一座小(2)型水库,担负着两个村组的人畜引水任务及200多亩农田灌溉任务。水库四周砌着朱红色栏杆,修有凉亭、步道、绿化带,碧水清澈,环境优美。
堤坝那头的亭子里坐着一位老人,在晒太阳。走过堤坝,和老人拉话。老人姓冯,85岁,身板硬朗,目明耳聪,不用大声说都听得清楚,水库山边的房屋就是他的家。“这水库是山泉积成的,山上有三股泉水流到这堰里。”老人很热心,边说边指给我看,“你看,这山头上就是九龙山,说有九股泉水,咋止呢?到处是山泉,我们吃水就是吃山泉水哩。”说着,老人一脸的笑容。老人说堰儿湾水库使一组和三组吃上了自来水,二组、四组、五组也都修建了大型蓄水池,全村所有的家户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喽。自豪的语气藏也藏不住。堰儿湾水库既是村民的饮水之源,又是旅游风景区。
老人还颇有兴致地说这四面山上的泉水汇成了西流水,流过板桥街,七弯八拐,归到了漳河,我们这儿是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干部不准乱砍山上的树木,不准打猎,全部封山育林,保护起来了;不准下漳河打鱼,发洪水后,还组织人打捞从上游来的脏东西,让漳河源头的水清清亮亮地流到下游去。九龙观村保护漳河是深入民心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交流,知道漳河流经九龙观村的四组、五组,但漳河地势低,村子地势高,相差四五百米,村人吃不到漳河水。但过去人们利用漳河自然资源造土纸,是村人最大的收入来源,河下还有好几处造纸作坊遗址。
老人有6个孩子,4个孩子在南漳县城住。老人说他们接他去住,啥东西都买好了,他去年秋天去住,过完年,2月份又跑回来了。这儿空气好,环境好,还是住在这儿好。老人笑眯眯地说。
这是老人的衷心之语,九龙观村建设得很美,201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九龙观村的这一金字招牌名副其实。
堰儿湾水库下面的平地建有露营基地,四千多平方米。炎炎夏日,城里人来这里露营避暑,享受清凉和舒适,举行篝火晚会,品尝大山里的各种烧烤美食,那是城市无法比拟的。今天是周六,阳光正好,天空瓦蓝瓦蓝,几顶帐篷搭着,大人孩子追逐嬉戏。
村子里,柏油公路成弧形环绕着村子,宽展、洁净。通往家户的都是水泥路,没有丝毫污秽气息。公路边,绿化带的红叶李蓬蓬勃勃,小花池的百日菊正怒放着,红、黄、紫,斑斓绚丽,点缀在绿草坪间,好看极了。女贞、紫薇、秋桂、香樟等观光树随处可见。村委会所在地建有两个小公园,花草树木,亭台轩榭,体育器材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有两个文化广场,更是村民的乐园。卫生室、阅览室、大讲堂……这村委会房门上的一个个标志牌,无不彰显着农民的幸福指数。
家户的小楼房都是齐展展的白墙红瓦和古色古香的木质外装,门前都修建有小花园,还取有富有内涵的名字:“耕读苑”“颐养苑”“论道苑”......红色的字迹,闪亮亮地流淌着乡村高雅的精神情趣。一家户的一丛美人蕉正盛开着,红艳艳的,似乎要将整个季节占领。家家户户都是花园式庭院建设,走到哪儿,视线所及都赏心悦目,生机无限,漫步其间,身心十分愉悦,也深感村庄的美好。
太阳能路灯在路旁,在房前,在广场边,在公园里,高高地站立着,无言地宣告这里的夜晚如城市般明亮。
统一排污,建有生物净化池,将村委会周边村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家家门前放置有绿色垃圾桶,保洁员定期转运垃圾到垃圾压缩站统一处理。村民实行水冲式公共厕所,既方便又卫生。在村里行走,处处洁净、清新。
九龙观村有多种产业。路边的农田上悬挂着“九龙观蓝莓园”,是蓝莓园基地,还有猕猴桃基地、桑园基地、茶叶基地。村子里建有养蚕大棚、土豆加工场、养鸡场。有三家专业合作社。这些产业,使村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自主经营等方式发展经济。旅游也带动经济,家户都有土特产及其制品,游人购买很方便。一家家农家乐、民宿,更是昭示着喜人的旅游创收。一位大娘坐在路边的亭子里纳鞋垫,我和她闲聊,她始终漾着笑。我问她收入怎样,她愈笑得灿烂,说现在村子里项目这么多,只要做,都有很好的收入,外出的有好多都回来做事了。你看,这一片都是蓝莓基地,有50亩,猕猴桃基地也有50亩,都是有机种植,长好了,有好多游人来自个摘呢。
这几天天气好,秋阳朗照,家家门前的水泥稻场上都晒着玉米棒子,金灿灿的,像一幅幅金色的油画,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
3
板桥镇地处南漳县西南,向南能达巡检、东巩、襄阳、远安、荆门,向西能到保康、房县、四川。历来是西南山区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处于战争的前沿。境内有两座烈士陵园:九龙观烈士陵园和雷坪烈士陵园。九龙观烈士陵园坐落在九龙观村二组,雷坪烈士陵园坐落在雷坪村一组。
1931年4月,贺龙、邓中夏率领红三军主力第七、第八两个师一万多人,从洪湖突围北上,经远安进入南漳西南,领导群众打土豪,建立苏维埃政府。4月上旬,驻扎在金镶坪的红三军政治处派出红军一个连和宣传队,到雷家坪,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雷家坪苏维埃政府”,机关驻雷家坪。
那是1931年4月,由贺龙元帅率领的红军北上部队,途径板桥,到达了大埫村鞠家湾住下后,开辟根据地。部队住下第四天,根据上级指示继续北上。只留下两位受伤的红军战士,一边养伤,一边继续传播革命火种,坚守革命根据地。大部队走后第七天,逃窜的大地主冯继元、地头蛇冯木衣、伪乡民冯尽波纠集残兵败将窜回板桥地区进行疯狂报复,妄图扑灭革命的火种。
当天,两位红军由于受伤,不幸被捕。晚上,他们严刑拷打两位红军战士。红军战士视死如归,坚决不说出红军的方向。敌人恼羞成怒,准备第二天屠杀两位红军战士示众。
第二天,惨无人性的地头蛇冯木衣指使狗腿子把群众赶在他家的院子里,两位红军战士就像两位钢铁巨人,屹立在刑场中间,大地主冯继元走到两位红军战士面前,假惺惺的说:“只要你们说出红军的去向,我可以保你们不死,要啥给啥。”
一位红军战士轻蔑的看了他一眼,笑着说:“红军遍布全中国,我们跟毛委员闹革命,誓死不回头!”
话音刚落,大地主冯继元指使狗腿子枪杀了这位红军战士。这时地头蛇冯木衣、伪乡民代表冯尽波凶神恶煞的指着第二位红军战士说:“你不怕死吗?他就是你的样子!”
这位红军战士咬着牙,眼睛里射出两道像剑似的光芒,轻蔑而又鄙视的瞪着敌人,义正辞严的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怕死就不是共产党人!”
这时,有个狗腿子拿着大刀刚要下毒手,可是被这位红军战士剑似的目光、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吓得手发抖,不敢砍下去,地头蛇冯木衣、伪乡民代表冯尽波脸都气白了,大声命令另一个刽子手行凶。这个灭绝人性的狗腿子夺过大刀,向这位红军战士连砍数刀,这位中华名族的英雄躺在血泊之中,英勇牺牲了。以地头蛇冯木衣为首的这帮反革命帮凶,还不准群众收尸安埋,当场指使狗腿子把这两位红军战士的遗体扔到天坑里。解放后,这两位红军战士的遗骨才被人民重新安葬于雷坪烈士陵园,他们的名字叫汪文化、蔡瑾仕,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946年6月,中原军区突围部队来到南漳。9月10日,鄂西北区党委所属第四军分区部队及江汉军区部分部队来到肖堰镇幸家坪,。9月17日至18日在幸家坪小学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荆山地委(又称第四地委)、专署和军分区。9月下旬,地委机关迁往板桥,9月25日在板桥冯家老湾召开地委扩大会议,传达鄂西北区委党指示,新建荆当远和南宜保两个中心县委,重建6个工委,成功消灭了地方反动武装,对解放鄂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里留下的革命故事,人们牢记在心。1948年,王树声司令率领部队南下歼敌,担任后卫排的韩排长,当年18岁,率领全排战士由高峰地区到板桥某地执行阻击牵制敌人的任务,路经长冲村刘家坡,不料被国民党匪军发觉,一个营的匪军抢占了山坡,敌人居高临下,对我军疯狂射击。韩排长临危不惧,一边沉着的指挥战士利用有利地形隐蔽,一边命令副排长率领战士突围。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胜利到达了长冲村就地宿营。本村大地主陈德军发现了解放军战士,一面敷衍,一面给国民党部队通风报信,致使国民党大部队袭击包围了解放军战士的住处,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的情况下,韩排长乘黑夜组织突围,自己和三个战士吸引敌人兵力,掩护部队转移。韩排长和三个战士由于子弹打尽,石头打光,不幸被捕,在就义前,他们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阵排枪打来,韩排长他们光荣牺牲了。
今天,我们在游览名胜的时候,听着这些红色故事,倍感今天“美丽乡村”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