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4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一十五章 古今福地夹马寨

1、两座水电站

手板河从碑坡大桥居高奔腾而下,绕过碑坡山脊,顺着陕西崖山麓,流过二三里,陡地,一面万仞绝壁立在面前,挡住去路。这里地势平坦,地面开阔,河水聚成一湖泊,偎依岩壁稍作歇息。休养生息后,依山脉的南针,向南绕过一个大山脊,沿山流过一个大“几”字形,又向东畅快流淌。

这面由万仞岩壁组成的狭长山脉,叫“夹马山”,呈南北走向,有近半里路长。相传,一仙女,一天出宫游玩到此,见翠山环抱中的一泓清泉,碧莹如玉,清冽如镜,就下去沐浴。未承想,被一男子窥视。仙女飞身而起,腿一张,变成一匹马,坐落山上。人们就叫此山“夹马山”。这是远古流传而来的美丽传说。夹马山是因其山形似一匹马,山的东西两侧又被河夹住了而得名。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为躲避战乱,抵御匪徒,居住在该山四周的山民,协力运石上山,在山上修筑石头房屋六十间,四周修筑丈余高的石墙,保护房屋。因夹马山上筑有山寨,后来人们就把这段河叫“夹马寨河”,把这个地方叫“夹马寨”,隶属板桥镇冯家湾村。

夹马寨河与下游的杨家河相连,大范围也叫杨家河。它流经冯家湾村五组十多里的峡谷,在肖堰镇观音岩村西面山麓,与从薛坪镇陈家老屋而来的漳河汇合。

夹马寨河水量极丰盈,西流水河、周家河、沈家河、三叉河、潮水河,都是它的活水源头,且河水落差大,是发电的极好资源。

“1963年就开始修引水渠、拦水坝、蓄水池、发电机房,1965年正式发电、送电。这次引水渠有五百多米,蓄水池能装一百二十方水,两台80千瓦的发电机组同时发电,板桥公社机关单位和附近农户第一次点上了电灯。”冯家湾村57岁的村主任王功勤,就住在夹马寨东面的河埫,他边介绍边指给我们看发电站的位置。

在夹马寨河南岸半山坡上,一户姓冯的人家门前,一条近三尺宽、一丈高的引水渠,从半山腰延伸过来,屋旁就是蓄水池,下面就是发电机房,落差十几米。“这是夹马寨一级发电站,发电量小,不够用。1976年春季开始建第二座发电站,建了三年,1979年开始使用。这次难度非常大。为了使水落差更大,增加发电量,需要让水穿过夹马寨下面的岩壁,要打山洞。打隧道时,最先进的工具是汽油钻,还少,大都是铁锤打钢钎凿岩石,还有用钻子钻。那时人们的干劲真大!”王主任介绍着。那时王功勤读初中,天天上学经过这里,山上红旗招展,播放着革命歌曲,给人们鼓劲。说打隧道和修水库同时进行。打了7个多月,打成长33米、宽3米、高2.5米的隧道,创造了漳河上游穿山引水工程亘古没有的奇迹。

隧道外是水库。我们走过水库中间一座三孔石桥,就到了隧道入口处。隧道上面就是万仞绝壁。隧道入口处是拦水坝,石头筑就,高十几米。旁边有控水设施,闸门、水阀,都完好。王主任说还在使用,涨水了就放水发电。

我们走进隧道。全是岩石凿成,左边是引水渠,右边是人行道。王主任说这条隧道修成后,河底住户到外边去也近多了,也好走多了。过去都是绕山走。我走在隧道里,眼睛没有离开每一寸隧道,为那时人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感佩至深。穿过隧道,水渠延伸到外面高地,尽头是蓄水池,从水库到蓄水池,有50多米长。蓄水池旁边的水泥台上是变电器,下面是发电机房,落差60多米。这是夹马寨二级发电站,历时三年建成。“两座水电站同时发电,全镇人都点上了电灯。”王主任满脸的自豪。

夹马寨二级水电站,装机2台,装机容量105千瓦,年发电量21万度。从1979年投产,到2022年还在使用,发挥着当年的作用。

阳春三月,水渠里的水,温静地流着,而我觉得它像大山人血管里沸腾的血液,奔腾不止。

2、古造纸作坊

夹马寨河造纸业历史悠久,有160多年的历史。

说起王家的发展史,王功勤更是饶有兴趣。他说王氏祖先是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为躲避战乱,从湖北咸宁一路到这里。这里有条大河,山上长着茂盛的毛竹,还有不少的田,祖先又有造土纸的手艺,就不走了,定居下来。

生生不息的毛竹、奔腾不息的河水,给了王家创造财富的丰富资源。王家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在夹马寨河岸就建了4处造纸作坊,以此发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

他说王家在这里住了12辈人,沿河岸的造纸厂有十几家,有老厂、新厂、河埫、后头屋、夹马寨、东湾、西湾、杨家湾、住家台......听着他如数家珍地数着这些造纸厂名,不难想象这十多公里的夹马寨河造纸业的兴旺发达。

事实上,解放后,这里依然是集体造纸重地,直到分田到户后,受各方面的冲击,才慢慢衰败,以至于停产。王氏祖先比较早的造纸厂遗址还看得到,在夹马寨河上游河岸的一台地上。厂址坐西朝东,东面是陕西崖,北面临滚水坝,南面与夹马寨遥遥相对。保存下来的一间作坊,已改为发电站。两个用来腐烂竹子的石灰垱、一条古渠尚在。这个厂,建在老厂之后,叫新厂。

夹马寨河上的“河埫”、“上游”、“山脚下”三处造纸作坊,2008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3、古山寨

置身夹马寨下面的那一湖碧水,忘了今夕。

湖水遮蔽在巨大的岩壁下,尤其清冽、碧绿。湖心,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十几米长,一米多宽,连接隧道与对岸。桥小巧可爱,那三个桥孔,呈月牙形,与水中的倒映相连,成了三个圆月亮,轻轻地荡,很是美观。

传神的巨大鸡冠石就矗立在隧道正上方的万仞绝壁顶上。远观,突兀、雄奇,疑心会不会掉下来。可是,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它都岿然不动。此山就是夹马山,夹马寨就建在上面。

据记载,夹马寨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左右),耗时8年建成,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山寨不是很高,不足半小时就登上山顶。东面陡峭险峻,西面是绝壁,下面是夹马寨水库。南面,夹马寨河奔腾而过。只有北面与陕西崖延伸而来的山脉相连,而连接两山的就是那称奇的鸡冠石,有五六米高,坐落狭窄的绝壁上,挡住去路,望而生畏,非勇者不可攀石而过。整座山脊不宽阔,宽处也只能建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山上石头房子已坍塌,但原貌清晰可见,房屋是依山势,不规则而盖,南北走向,带状分布。想象在这样陡峭狭窄的山脊上建六十间石头房子,令人惊叹。设有南北两座寨门。南寨门,已坍塌,只见地基。北寨门,两层,一丈多高,也残缺不全,留下无尽的岁月沧桑,让人低回怅惘。

而于山顶,今朝夹马寨河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极为惬意。

4、王家老屋

从夹马寨东面山麓走下来,沿着引水渠走过山边一段斜坡水泥路,对面就是王氏古民居。

稻场下面是夹马寨河。过石桥,上坡,就到了场院上。环视,地盘大,虽四周是高山,但视野开阔,一点不狭隘。还有不少的田地。称此地为“河埫”,名符其实。场院开阔,能停十几辆小轿车,青石板铺就。场院边,三盏太阳能路灯映衬着高大的古宅,使王氏民居古老又年轻。

王氏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并列两栋徽派四合院,都是两层,青砖砌墙。前低后高,错落有致。屋顶上砌有龙凤图案。有东西两个大门。西大门高大、气派,门额上匾额写书着“景星庆云”,黑色,字二三寸大,极醒目,给人贵气、吉祥感。

走上九步石阶,进入厅屋。主人王功安见来了客人,极热情,满面笑容,忙端椅子、上烟、泡茶。问他“景星庆云”的意义,他打开了话匣子,说昭示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有吉星高照,有五彩云环绕,使家业兴旺发达,使人吉祥如意。

他热心地领着我们参观房子,讲着家族史。

木质门窗、护栏、阁楼,都雕刻着花、鸟、鱼、虫等画像。堂屋在天井正前方一丈多高的台院上,大门上方悬挂“青箱世业”黑色正楷大字匾额。更瞩目的是,在这长方形匾额下面有一块镶嵌黑边的长方形画。画的正中间是三个人物像,都戴着有长帽叶的官帽,中间一个坐在椅子上,两手放在分开腿的膝盖上,两眼平视前方,极有派头。那两个紧挨着他站着,左边一个似乎穿的是黄色的袍子。人物两边有案几,上面置放盆景,是棵枝叶繁茂的树。人物左边是只回头张望奔走的梅花鹿,它前后各有一只腿高高提起,一排房子在梅花鹿的后面。人物右边是一匹奔跑的马,前蹄扬起,还有树、鸟。这幅画是直接画在石灰和糯米浇筑的墙壁上,还是彩色的。历经一百多年,还栩栩如生,清晰可见,少见。王功安说画上三个人,是王家三代在朝中当大官的人。说“青箱世业”,是说王家世代以造纸、写书、编书为家业。说祖先不仅造纸,还写书、编书,书案上每次放八口大箱子,装满书,再运到外面去。凝视这块匾额,王家兴旺发达,与世代爱读书分不开,不论何人来观看,都颇受教益。

王氏古民居,2008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名称是“夹马寨古民居”。授牌悬挂在厅屋外的大门右侧,是王家最大的荣耀,给与王家福音。

厅屋木板壁上挂着三块工商营业执照:“南漳县夹马寨河埫农家园”“南漳县夹马寨民居餐馆”“南漳县夹马寨农家餐馆”。是住在这里的四户王氏后代的最新招牌,他们经营着祖辈从来没有过的事业。

厅屋里,见王功安的妻子,用一个木盆揉着一大团面。我问:“咋和这么多面?”她漾着笑,欢欣地说:“来游玩的人特喜欢吃我蒸的包子!”

如今,夹马寨河是旅游胜地。这里有古山寨、古民居、古水渠、古造纸作坊。这里,青山优生态,峰峦叠翠;河水保护有加,碧莹清冽。这里处处是有机绿色,漫步河岸,脚步绿了,目光绿了,笑绿了,连呼吸都换了一个味道儿,是绿色的。

有这条夹马寨河,古今这里都是福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