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南漳西南山区,青山绿水间,总看到天井院式古民居。板桥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古民居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首屈一指,在南漳最负盛名。2008年3月,板桥13处古民居,列为湖北省政府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冯哲夫的老屋——冯氏民居,闻名荆楚,令人向往。壬寅年初春,一个阳光晴好的周六,我走进了冯家湾村冯氏古民居。
1
从南漳县城出发,走305省道,过碑坡大桥,上到垭口,拐几个山脊,正在张望“冯家湾”在哪儿时,书写着“冯家湾”红色大字的标志牌印入眼帘。
随着路标,抵达“冯家湾”入口,豁然开朗。宽阔的山间,公路从中间穿行,两边矗立着一幢幢白色的小楼房。家户门前、屋旁种有花儿,是种在花盆里,摆放在水泥地儿上。开着白的、红的、黄的、粉的花儿,那个欢实劲儿,一下子就扯住人的脚步。太阳刚从山头儿露出来,一个妹子提着喷壶在给她家屋旁的花儿浇水,一束光笼着她,她的红衣裳鲜亮亮。
见路边场院上,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眯着眼,晒太阳。忙去问冯家湾古民居在哪儿。他睁开眼,说这儿是鞠家湾民居。我就说冯哲夫的老屋在哪儿。“就在前面那个山湾湾里,都搬出来了,没人住,也没人看守。门开着,直接进。房子多,一个人进去还害怕。”他边指着方向边说。
没走多远,就看到公路北面一高山脚下一排老宅子,一条青砖铺就的路通向场院。走进路口,左边一水泥台上立着“鞠家湾民居”的牌子,上面写着“湖北省第四批保护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七日公布”。冯哲夫的老屋就在这里。
这里原名叫“鞠家湾”,冯氏家族从鞠姓人家购买过来,改建为冯氏家族宅院。人们称之“新冯家湾”。“老冯家湾”离鞠家湾不足一里路,板桥的冯氏家族是从那里繁衍、发展,遍布板桥各地,成为板桥当时第一大户的。
板桥冯氏民居有好几处,出名的,除了新、老冯氏民居,还有板桥坪冯氏民居、冲口子冯氏民居、彭家湾冯氏民居。现在,八方来客景仰的板桥冯氏民居,是指鞠家湾的冯氏民居。
走上鞠家湾冯氏民居的场院,场院宽阔,砌有十几丈高的墙坎,屋场位于台地上,居高临下,局势开阔。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屋后山脉高大端方,人们称为“读书岭”,也称官帽山。屋前是由多个“金元宝”似的山峰组成的笔架山。房屋东、西两面都有山,人称“二友山”。房屋就像立在一个“山湾湾”。中间是开阔的田地。屋场西边几十米外是阔大的池塘。周家河绕过屋场东面,从屋前山脉背后成弧形绕着冯家湾村西行,汇入潮水河。然后东行,流向夹马寨河、杨家河,注入漳河。
这座漳河源区的冯氏民居,已成为闻名荆楚的地理性标志。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顺治四年(1647年),冯家从鞠家购得,并扩建、改造,历时多年,建成当时板桥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徽派庄园。19代人在此居住,历经了近四百年风雨洗礼。此时,在春天的阳光里,愈显温厚、祥和。
这里,青山绿水,土地平旷,藏风聚气,真是一个好地方。是周六,遇到好几个外地人来观看这栋冯氏民居。一个上了年纪的说这个屋场寓意:砚前笔架,文运昌盛;紫去东来,人财两旺。
中国的建筑与风水似乎自古都是一对孪生兄弟。绕村而过的河流不仅为冯氏家族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造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变的是高山流水,变的是人情冷暖。冯氏祖先为躲避战乱,从陕西凤翔东迁,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从造土纸起家,到开办商号;从经商致富,到广置良田;从居于陋室,到兴建厦宇,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这处冯氏古宅规模很大。房屋为一长排,一眼望不出头。五个大门,五栋宅院,均为两层,青砖砌墙。整栋建筑威武华丽,气派宏大,各个部位的建造极为讲究。屋脊为行龙飞舞、丹凤朝阳。檐头、马头墙有玉雕狮子、石刻蝙蝠等瑞兽装饰。瓦头更是美轮美奂,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之神,守护着房屋。大门台基四五尺高,门框、门槛均为花岗岩建成,光亮照人。门槛左右有饰着图案的抱鼓石。大门七步台阶,大门门罩装饰精美,门额上有匾额,只是原来的文字被粉刷覆盖,写着“兴无灭资”之类的文字,显然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印记。
整栋庄园,中轴对称布局,以中部为主体,向两边外延加建。共有大小房屋105间,10个小院。三进三出,前后三排,中间有两条走廊,使各栋房子既独立又相通。房屋幽深,极显深宅大院之根本。梁柱、额枋、木门、窗台、床罩、隔扇、护板、板壁,都雕刻着或花鸟,或鱼虫,或兰竹,或龙凤、麒麟、梅花鹿,或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每一处都注重,每一处都精美。山间和檐口都有彩画。这些图画给庄园营造祥和,制造美感。穿行各个房间、院落,像行走在历史的艺术长廊,目不暇接,使人称奇惊叹。
在这栋古老豪华的宅子里,最为人景仰的是冯哲夫先生的塑像。
塑像立在一进正中大门的院子里,在大门外都看得到。半身铜像,立在有长方形水泥底座的石砌台柱上。他身着立领、盘扣的中式衣裳,面容清瘦、刚毅,留着长胡须,头发往后。锁着眉头、含着愁绪平视前方。先生刚正不阿的秉性、一腔为民谋事的热血都浓缩在这幅塑像里。静默瞻仰,心中溢满肃穆、敬爱之情。
这栋古宅,之所以誉满荆楚,令人向往、倾慕、敬爱,是因为冯哲夫先生在这里出生、长大。
2
1871年农历正月二十五,鞠家湾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冯家大宅院却喜气洋洋。家里添了个男孩,父亲是冯宗良,按族谱给男孩取名为开浚。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名扬荆楚的知名民主人士冯哲夫先生。
先生出生在耕读世家,从小极聪慧,勤读书,20岁考中秀才,入南漳学宫求学。1893年,先生23岁,走出莽莽大山,奔赴两百余里外的襄阳东乡八条里,师从李熙园先生读书。学成,回到老家,在自家宅院,设馆教学,育人子弟。
先生一直苦读书,1900年考入武昌清政府官办“经心书院”读书。1902年被经心书院选派留学日本,入速成师范学校读书。1903年回国后,任武昌幼稚园女子保育科堂长。年轻的先生心怀抱负,恪尽职守,严谨教学,在学校门口挂牌告示,禁止纨绔子弟进入校内。一天,清政府一官员的妻子,不听门卫劝告,驱车闯入校园,捣乱教学。先生不畏强权,义正严词,把她推出校门外。对于武昌幼稚园女子保育科堂长这份工作,先生是欣慰的,年老后,先生在他写的《七十自序》(见《素园文集》)一文中,这样写道:
“命为幼稚园女子保育科堂长,此事于中国为创设风气。虽中被挫折,而吾国官立女学幼稚园实自此始。迄今,吾鄂女学遍兴,其女师,大半再、三传弟子,皆此导之源也。”
清朝末期,国势衰弱,备受强国欺压。教育工作给了先生极大的热情和希望,此后,先生以教育为己任,四处奔走办学,实现振兴中华的抱负。1904年,先生到江苏办学,同年12月,又入湖南蒙养院任监督。1907年到南京办学。1908年又由南京回武昌,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后任湖北省教育厅视学。此段经历,先生在《七十岁自序》中写道:
“初启,帮人多疑诧者,然余目睹国外所以强盛之由,实基于此,遂毅然引为己任。......嗣后而苏、而湘、而金陵、而复归鄂,胥不离乎此事。志亦欲于流辈中特树一帜,以立改良家庭教育之基。”
有志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先生,准备矢志不移地走教育救国之路。“慎立教育宗旨,镕中外古今新旧于一冶,取长弃短,不党不偏,以范人材而移风俗”(《七十自序》)。
当时,中国革命正风起云涌,先生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元旦,他作诗《辛亥元旦试笔》:
“春光四十一年增,老到冯唐尚未曾。室内犹馀商陆火,街上已卖元宵灯。惟将病骨供梅笑,肯学折腰招柳憎。傍晚独登蛇山头,纸鸢无数看飞腾。”
先生的政治抱负在此诗中昭然可见。先生时刻燃烧着救国的热血,武昌首义前,他正在宜昌视学,听说革命党人即将起义,就迅疾返回武昌,积极响应。
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设内务局,后改为内务部,先生被推举为内务部长。他为人谦和,善与人商讨,待同僚如手足,其前辈周之翰时任内务部副部长,称赞他:“哲夫书生本色,品质纯洁。”先生主持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后,开始了内政革新,颁布五项变革令:
1、晓谕各府县。宣布“全鄂地方改为共和政体”,“各该地方旧治官吏,应一律承缴伪印,听候支配录用”。2、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行规则》。3、请准都督派员赴各地作安抚工作。郧阳、襄阳、安陆等处,由季雨霖招讨使就近安抚,其余各地派员优抚。4、筹设警察,维护治安。5、革除旧俗,剪辫子,禁缠足,禁鸦片
先生任内务部长三个月,他的政治革新,在当时起了极大的反响。
1911年11月,清军反扑,炮击武昌,都督府中炮起火。这时武汉大部分机关转移,冯哲夫内务部和其他留在武汉的部门一起坚守武汉,并且在武汉四周设立平粜局,从储备丰厚的粮仓调出大米一万余石,救济难民。炮弹飞落院内,职员面面相顾失色,有人暗下说:“部长不走,将置我等于何地?”先生听说了,并不斥责,而是相劝:“若等好自为计耳,不相强也!”部长不走,70余人没有一人擅自离开。
清军占领汉阳,可袁世凯却发电阻止冯国璋进攻武昌,主张罢兵息战。当“南北停战议和”时,先生愤然辞去内务部长职务。后调都督府任顾问官。
辛亥革命失败后,先生像很多仁人志士一样,走“实业救国”之路,与友人合开南漳铜绿山铜矿、羊角山瓷厂、大冶煤矿。终因时局动荡,屡屡失败。
1921年,先生被聘为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3月,先生抱病辞职,归乡板桥,种花课孙,读书著文。虽看来不问世事,但正直感使他还乡后,仍然时时关注时局,心忧天下,即便年岁已高,依然不忘国事。他在《七十自序》一文中写道:
“讵意师道日衰,学风日糜,其闻阘茸者,不过聊藉糊口;其桀黠者,则欲乘势营私,奔競成习,倾轧分党。而当事者,复多有所掣肘,不克尽行其志。其真能视学事如己事者盖寡,于国家振兴学校之本旨相去远矣!”
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昭然而见。
先生的赤心爱国,贯穿他的一生。1946年6月,刘子厚、李人林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9月在肖堰的幸家坪小学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活动。已经77岁的先生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为部队筹粮筹款,给伤病员提供药品。同时,他积极协助部队与时任国民党南漳板桥乡长的冯达夫沟通,帮助说明形势和共产党政策,使板桥工委在冯家湾安全地住了三个月。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先生积极响应,责令长孙冯举烺主动退庄、减租。土地改革时,他的孙媳妇想借助他的声誉,将贵重财物潜藏在他的卧室。他发现后,愤怒斥责,令孙媳妇搬出,置放庭院中,还亲自守护,交给农会干部。
他的拳拳爱国心,人民记在心上。1950年,先生已80岁,他被特邀参加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他欣然前往,走到襄阳,因下暴雨,襄江涨水,不得过江,滞留襄阳,在襄阳专员公署住了一个多月,仍然没能赴省。虽因天气不作美,未能前往,但先生仍然充满希望,81岁生日,他写下诗歌《辛卯孟陬八十一岁生日感怀》(见《素园文集》),书写自己的心愿:
登高遥望武昌城,阻雨中途不克行。
苍璧小玑嗤自宝,黄钟大吕听谁鸣。
愧称耆旧无新语,幸作农民见太平。
安得良缘天再假,白头相对话衷情。
先生满心的期待,终未能实现。一年后,农历正月初三,先生因病离世,享年82岁。葬于冯家湾果木冲覆舟山。先生写的《素园文集》五卷,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3
走出大门,站在大门外,再一次回望冯哲夫先生塑像,心里是满满的敬意。在时间里,先生是不巧的。只要是有气节的人,只要是为民谋过利益的人,人们都会记着。
为了保护好这栋古民居,板桥政府争取专项资金,2018年春将住在里面的14户人家搬迁出来,2019年春开始对房屋进行全面复修、加固,并对周围进行了建设。修了宽阔的青砖路,建了绿草坪、花坛、亭台、停车场、鹅卵石步道。建有“农耕博物馆”。来板桥的人没有不来这里的。
阳光和煦,春风怡荡。偌大的冯氏古民居静默在时光里,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冯家湾村委会就建在这栋古民居的斜对面。一偌大的广场上,建有标准化的塑胶篮球场、安装有单双杆等健身器材。文化大舞台、文化墙、文化宣传栏,溢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八角凉亭、长廊、太阳能路灯,给以人们极好的休闲、娱乐之处。
冯家湾村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年被列为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2019年由被定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内,5处古民居、3处古造纸作坊均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4座保存较好的古山寨及夹马寨天然氧吧。村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旅游产业。还建有茶园、桑园、香菇园等农业产业。多种产业,是村民在家门口都能挣得到钱。
尤其是,西流水流经本村的周家河,在三叉河与潮水河汇合,流经夹马寨河,汇入漳河。这条环绕冯家湾村的河流,是村子的天然“水乡走廊”。村民护河有加,严格落实河库长制,不断细化河道沟渠、库坝保护责任,强化巡察监督力度,使源头活水碧水长流。
如今,冯家湾村已是“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冯氏民居”“丽蓝民俗”“读书岭山庄”“夹马寨风景区”,已成了旅游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冯家湾已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