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8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一十八章 汤汤潮水河

早听说,板桥有一条潮水河,一天按时涨三次潮,像大海一样,会有潮涨潮落。这奇观,河流少有,吸引很多人去观看。

从冯家湾村委会省道向西北沿一条乡公路,往下走,经过老冯家湾,到果木冲,东行,绕一个大山脊,右拐,转弯处,一条河,从高山峡谷淙淙流出。沿河西行,河面宽阔,岸边地面也开阔,山头不再壁立拔峰,山势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很悠闲地流淌,不时与河中的岩石碰撞出叮咚叮咚的乐声。这河谷也比山上暖和,山上老人还穿着袄子,这儿的老人在穿厚外套。天气晴得好,两岸满山青绿,碧莹莹的。山水明丽,清雅隽永。春风悠悠地吹着,行驶长长的舒缓的河谷,使人心中柔和得很,仿佛行走河西走廊。

这条河,是穿过板桥集镇而来的西流水,处于西流水河下游,这段河村人称周家河。

沿河谷的水泥公路行三四里,两边山脉相隔又窄了,河水沿着峡谷延伸。在这处,河上有一座石拱桥。水泥公路跨过桥,不是顺河而行,却左拐,顺着山势向一上坡而行。而通向河流下方的是一条很窄的土路。看这石拱桥,两边有栏杆,迎面的栏杆上嵌有石板,上面写着“潮水河桥”。疑惑了,看方向,这儿应该不是潮水河,这条河是从上游西流水河方向一路而来的。路边有一妇人在田里播种,忙向她询问这是咋回事。她说这儿叫三叉河,潮水河还在前面。她边说边指着到潮水河的方向。听了她的话,心想三叉河是流入潮水河的,桥的名称说明已进入潮水河流域了。

过桥,沿水泥公路,又行二三里,水泥公路被一河流挡住,一水泥桥连接水泥路和对岸。桥左边住一人家,忙去询问。一中年男子从屋里出来,说这就是潮水河。他话音一落,心里顿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他家稻场边桃树红艳艳的花倒映河水里,春光明媚,波光粼粼,又有“影落清波十里红”之感。

主人很友好,端来椅子,我们就在桃花树下临河“话桑麻”。潮水河从他家左边山脚而来,流过门前,向东而去。河岸是埫田,沿河上下都是。我们的话题离不开潮水河,可还没等我问,他听说我们从县城来,就笑开了脸,说:“你们是来看潮水洞的,离这儿还有三四里。”我笑问:“你咋晓得哩?”他笑得更开心了,眼睛成了一条线,说:“来看的人多啦!这时来正好,要是水涨大了就过不去,就看不到。”说水泥路走完了,是一片河滩,潮水洞还在里面,水大会漫过河滩,就过不去。问他“一日三潮”的事,他眉毛上扬,收住了笑,一脸认真地说:“那还有假?就说这春上,有时来得猛,像开闸放水样。你不信,在这儿住两天看看就晓得了。”看着他的神情,听着他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其实,他家开着农家乐,那招牌,已默默地告诉我,来这里观光的多啦。

我坐在河边,喝着主人泡的茶,望着淙淙向东流淌的潮水河。想象着,自潮水河下游上行,当沉醉于河岸迭岩飞瀑、碧潭怪石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忽地,上游传来“哗哗”流水声,旋即,一片白花花的水流,由远而近,像浪花一样,涌过来。那情景虽没有钱塘江起潮那么宏伟壮观,但也足以让人啧舌称奇了。

告别主人,去看潮水洞。春阳融融,花树爆满,河水淙淙。两岸,山,高大;田,平整。几户人家依山阳坡而居。几声鸡鸣,几声狗叫,愈显宁静。行走潮水河岸,有武陵人行走桃花源之感。

水泥路尽头,竖有一红色标志牌,写着“景区尚没开发,游人小心”。前面是凸凹不平的土石路,狭窄,不好走。停好车,步行大半里,一座山峰立在面前,河水从高山峡谷流出。已没有了路,是一大片河滩。河滩上一片树林,高大、蓊郁。走过河滩,愈往里走,河谷愈深,见不到太阳。古人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让潮水河一日潮起潮落三次这样世间奇景的泉源,也一定深藏不露,不会轻易见到。就在心鼓满希望又不安时,见河流左边从高山底部长出的一大岩石两边,分别有两股泉水淙淙外溢,像从巨大的“牛鼻子”两个巨大的鼻孔流出。前方依然是高深的峡谷,因还是枯水期,不见流水。唯有这两个石洞外聚集着一大水潭,水流泻不止,流成一条宽阔的河流。

这就是闻名荆楚的“三潮泉”。《南漳县志》和《南漳县地名志》均有记载。

我坐在一块岩石上,细细观赏。看着这么清明的一潭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洞口不大,两个洞口都仅三尺见方,但喷涌而出的山泉压力很大,流速也很快。逢涨潮时,压力更大,喷涌出的泉水会高出水面几米高,似喷泉。据水文工作者记录,每天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洞口流量猛增,持续半个小时,每次,涨潮时,河水猛增,像有人在开闸放水。潮落后,河水跌落,恢复平静。夏季丰水期,涨潮时增加0.3个流量。即便冬春枯水期,河水也增0.2个流量。潮水洞创造出人间奇景,给人以美好与遐思。

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引起的呢?据说有地质学家来勘察过,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个谜。水由山而生。我仰望眼前的高山,望不到山顶,山脉蜿蜒绵长,望不到边际。山上树木丰茂,棵棵粗大。

给予潮水河无尽神奇的山叫青龙山。青龙山巍峨雄阔,连接着从保康绵延而来的冯家岭,与对面的山脉形成高深、悠长的峡谷。汛期,高山流水涌入峡谷,为潮水河增添能量。

2

潮水河携西流水、三叉河,向碑坡大桥流去,汇入手板河、夹马寨河、杨家河,注入肖堰镇观音岩村西面悬壁下的漳河。

乾隆《襄阳府志•山川》载:此河而有潮泉,距城一百二十里,在陆坪潭。泉广丈许,每日夜子、午、卯、酉四时来潮,有声响。泉势甚涌,灌溉民田极广。

《南漳县地名志》(2021年版)载:潮水河因源头“一日三潮”而得名。发源于板桥镇木桥村,漳河的支流,东西走向,在木桥村内常794米,上游沿河两岸山高多洞。

潮水河全长四十多里,流经木桥村、冯家湾村,是板桥镇最长的河流,是漳河的源头之一。

潮水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河岸山上盛产毛竹,毛竹是制造土纸的材料。自古这里人烟旺盛,人们在这里利用自然资源造土纸而发家。板桥冯氏家族最初居住地在这里。

明成化年间,因躲避战乱,冯氏先祖冯百容带着家人,从陕西凤翔出发,一路跋涉,寻觅能扎根之地。当走到板桥潮水河流域时,认定这是个好地方,就不再流浪,在潮水河畔红土岭定居下来。用祖传的造土纸手艺,开造纸坊,逐渐发达兴旺起来,进而扩展到板桥其它地方,成为当时板桥大户。

2007年10月,南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专家进驻板桥镇,开展田野调查,在潮水河所在的木桥村,发现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埋葬着冯氏第八代先人冯文远及其妻妾的墓地。这是一个墓地有上百平方米长方形墓地长十二三米,纵深约十米,共有五座墓葬。墓地,前面是一溜用青石条砌就的四五十米高的拜台,两端各立着一尊石狮子。其它三面也是青石砌的墙。拜台与墓室之间是一道墓墙,中间开有一道石门。每座墓室立有墓碑,上有门楼,两边刻有对联。墓室旁,还有几尊残缺的石人护墓。尤其是墓地两边石墓墙上对称地镶嵌着八幅浮雕,一边四幅,上面雕刻有瑞兽、花鸟、人物等图案,雕刻精细,惟妙惟肖,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整个墓地是用青石砌的围墙围着,当地人称为古“逻围”。这处古“逻围”,是当时比较豪华的民间墓葬,彰显着漳河源区的殡葬文化。

潮水河所在的木桥村有一座木桥,更是为当地人所称道。

这座木桥,相传清朝时所建,一直为人们通行到1982年,由于年代久,不能承受现代交通的重负,才拆除,又修了一座水泥石拱桥。但是,村人对建木桥的人,仍然念念不忘,与村里老人说起建木桥的事,会娓娓道来,感念于怀。

说是清朝时,沈家沟有一家刘姓人家,主人叫刘德聪,年轻时到当阳开店铺,做生意,做了20多年,赚了不少钱。发财后,刘德聪就带着一家人回老家了。在沈家沟重新盖了体面的房子,购买田地山场,开起了店铺,经营桑蚕、木耳等土特产生意,还在周家河、潮水河建造纸坊,制造土纸。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潮水河流域最富裕的人家。他有三个儿子,都结婚了,就是二儿子结婚多年没有生育,让他揪心。他就想通过行善积德,造福子孙。他把三个儿子招来,对他们说不能只光做生意,还要多为百姓做善事。

沈家沟有一条河,河水流入潮水河,人们只是在河里搭石墩过河,涨水了,好多天过不去。父子商量后,决定修建一座桥。他们请人砍了三棵粗大的栗子树,又请来木匠,设计造桥。桥面是一尺多厚的栗子木板铺成,五六尺宽,并用石灰和桐油混合后刮桥面,防日晒雨淋朽坏。木桥建好了,大大方便了人们出行,运货物的独轮车也能通过,人们办事轻省多了。没有哪一个不说刘家的好的,都为刘家祈福增寿。人们也把这条河叫木桥河,地名叫木桥。更喜人的是,在木桥架起的第二年,刘德聪的二儿子就生了个儿子。

这件事在木桥村代代相传,人们为了感恩刘姓一家的善举,村落名也是取此桥名——木桥,且沿袭至今。

过去,潮水河流域造纸厂有十几家,直到21世纪才逐渐衰败。在潮水河上游两山出口处,有一座造纸厂遗址,占地两三亩,可见当年这里造纸业的兴旺发达。

3

行走潮水河流域,人们护河有加,随处都有告示牌,写着管理的范围、管理者的姓名及电话。漳河源区的每一个村子都把护河放在首位。

如今,潮水河成了旅游胜地,游客争相传说潮水河有四妙:水清,茶香,人儿俏,鱼儿自往盆里跳。怎么不是呢?这里不仅山清水秀,如诗如画。汤汤潮水河还孕育了万顷青龙山茶,注册了潮水河茶叶商标:“青龙绿雨”,成立了“潮水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春光融融,茶香四溢,采茶女挎着篮子,唱着山歌,穿行云雾缭绕的茶园,翘着兰花指,浪漫可人。你坐在农家山庄的阁楼上,品着“青龙绿雨”,听采茶女的曼妙歌声,赏潮水河潮起潮落的胜景,看山间云蒸霞蔚。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在这种情境里,你会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烦忧。

鱼儿怎么自己会往盆里跳呢?原来,潮水河里生长一种鱼,这鱼儿尾巴是红的,像金鱼,当地人叫它“红尾巴儿”。这种鱼长在河底石罅间和河岸靠山边的一些石洞里。随便取一根草径,在一端打个结,绑个水边泥土里的小黑虫做诱饵,往石罅里探,不大一会儿,草径摇晃,是鱼儿在咬草径,迅疾提起草径,那憨憨的“红尾巴儿”便到了早已准备好的盆里了。当地人说,“红尾巴儿”味道极鲜美,还只长在潮水河上游几里之内,地地道道的潮水河特产。

中午,我们在河岸冯大爷家休息,吃了他家炖的土豆排骨,真是美味至极,不住地称赞。板桥土豆远销省内外,是闻名荆楚的土特产。走时,大爷装了一小袋土豆,执意叫我带着,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